村委主任杂志

古韵新貌——记山西省大同市广灵县蕉山乡西蕉山村

时间:2024-11-26 10:11:31来源:村委主任杂志 文字:陈绪绚

  西蕉山村坐落于蕉山乡中部,是蕉山乡政府所在地,全村469户、2023口人。村庄四周环境优美,耕地面积达3.45平方千米,其中水地约2.67平方千米,旱地约0.79平方千米,经济林约0.12平方千米。这里属半湿润半干旱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适中,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西蕉山村的自然风光静谧而澄澈,是城市人寻求心灵慰藉的世外桃源。

  西蕉山村不仅自然风光优美,更因其独特的村落布局和建筑风格而著称。村中保存完好的清代古戏台,以其古朴典雅的构造,成为村中的标志性建筑。古民居建筑群错落有致,深宅大院众多,院落对称,透露出浓厚的历史气息。


西蕉山村村牌

  在保留古韵的同时,西蕉山村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西蕉山村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村民们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依托自身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目标。

历史古建交相辉映,共绘旅游新画卷

  西蕉山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村名便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据传,因村庄建于蕉山之下且位于西侧,故得名西蕉山。岁月流转,西蕉山村见证了无数历史变迁,也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这里曾是古代商贸往来的重要节点,更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灵感源泉。悠久的历史赋予了西蕉山村独特的韵味,使得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气息。

  走进西蕉山村,仿佛步入了一幅精美的古建筑画卷。这里的古建筑群以独特的建筑风格、精湛的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游客们争相探访的热点。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座高大且极具古风的清代古戏台。这座戏台不仅是村民们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更是西蕉山村历史文化的象征。戏台周围,错落有致的古民居建筑群让人目不暇接。这些古民居大多采用砖木结构,青条基石、白灰青砖墙体、板瓦筒瓦双层覆顶,屋顶起脊吻兽,门楼精雕细作,无不彰显着古代建筑师的精湛技艺和审美情趣。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王家大院,这座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以独特的建筑格局和精美的装饰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进入院内,仿佛走进了一个建筑艺术博物馆,门楼耸峙、甬道深长、照壁华美,雕花基石、雕花木门头、雕花窗格等比比皆是。这些绝美的雕刻展示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

  西蕉山村的民俗文化同样丰富多彩,这些民俗文化体现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精彩的民间表演,如秧歌戏、木偶戏等。这些表演形式独特、内容生动,让村民和游客在欢笑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此外,西蕉山村还以其独特的剪纸艺术而闻名遐迩。这里的王姓剪纸世家世代传承剪纸技艺,其作品题材广泛、构图巧妙、造型生动。游客们不但可以欣赏到精美的剪纸作品,还可以亲自体验剪纸的乐趣,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随着旅游产业的现代化发展,西蕉山村正积极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产业的融合之路。村“两委”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发展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努力将西蕉山村打造成为集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在旅游产品开发方面,西蕉山村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古建筑资源,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项目。例如,开发古建筑群游览线路,让游客在欣赏古建筑之美的同时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举办剪纸艺术展览和体验活动,让游客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结合乡村旅游特点开发农家乐项目,提供地道的农家美食和住宿服务。

  西蕉山村还注重旅游营销和品牌建设。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西蕉山村的知名度和品牌美誉度。在线上,利用社交媒体、旅游网站等平台发布旅游信息、推广旅游项目;在线下,通过举办旅游节庆活动、参加旅游博览会等方式吸引游客前来参观体验。

  以王家大院为例,村“两委”通过对其进行修缮和保护性开发,将其打造成了一个集住宿、餐饮、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体。游客们可以在这里品尝到地道的农家美食、体验传统的剪纸艺术、欣赏到精彩的民间表演,充分感受西蕉山村的独特魅力。这种融合创新的发展模式不仅为西蕉山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王家大院

  如今的西蕉山村,已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庄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胜地。在这里,游客们可以漫步在古色古香的街巷中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深邃;可以驻足在精美的古建筑前品味古代工匠的智慧与匠心;可以沉浸在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中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与韵味。这一切的美好与变化都得益于旅游产业的现代化发展以及西蕉山村人民的不懈努力与追求。

多元产业助推经济攀升

  近年来,西蕉山村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不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还增加了村民收入。

  西蕉山村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为发展种植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过去,村民以种植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为主,但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农业技术的进步,西蕉山村开始积极探索特色种植之路。特别是近年来,在党支部的引领下,村民们大力发展西葫芦、架豆等蔬菜种植,形成了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模式。

  西蕉山村党支部把党建引领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总引擎,依托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引导村民大力发展特色蔬菜种植。针对过去蔬菜种植粗放、规模小、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合作社采取“统一种子、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四统一”模式,有效降低了农户的种植风险,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并与山东省寿光市海涛菜业合作社联合种植西葫芦和“白豆王”架豆。这一举措提升了蔬菜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拓宽了销售渠道,使蔬菜产品远销上海、南京、济南、青岛等地。

  为了更好地推动农业发展,西蕉山村成立了金沐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村民共同致富。以西葫芦种植为例,合作社通过引进优良品种和先进种植技术,实现了亩产西葫芦5000千克的佳绩,亩均收入达到4000元至7000元,是传统玉米种植收入的两倍以上。今年,合作社计划扩大种植规模至0.67平方千米,力争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


西蕉山村种植的西葫芦

  此外,合作社还注重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建设。通过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采取保底分红和二次返利等方式保障农户利益;引导农户参与合作社的管理和决策过程等。这些措施不仅增强了农户的获得感,提高了消费者的满意度,也促进了合作社与农户之间的紧密合作和共赢发展。社员们纷纷表示,在合作社的带领下,他们不再担心种子、技术和销售问题,可以更加专注于田间管理水平和种植技术的提升。同时,合作社还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指导等方式提升村民的种植技能和科技素养,为农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金沐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成立,标志着西蕉山村在农业产业化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合作社通过整合村内资源,将农户组织起来,共同面对市场挑战,实现了规模化经营和品牌化建设。在合作社的带动下,西蕉山村的蔬菜种植产业逐渐走向标准化、规范化的道路。

  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西蕉山村也开始积极发展农家乐产业。依托村庄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俗文化,村民们纷纷开起了农家乐,为游客提供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等服务。农家乐的兴起不仅丰富了村庄的旅游业态,也促进了村民的就业和增收。在节假日期间,游客们纷纷来到西蕉山村,品尝地道的农家菜,体验乡村生活的乐趣,为村庄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此外,西蕉山村还积极推广庭院经济模式。村民们利用自家庭院的空间资源,种植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既美化了环境又增加了收入。庭院经济以其投资少、见效快、风险低的特点受到了村民们的广泛欢迎。在党支部的引导下,村民们还通过技术培训和市场对接等方式不断提升庭院经济的效益和水平。

  西蕉山村在经济发展上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特点。农业产业、合作社、农家乐以及庭院经济等多元化发展模式共同推动了村庄的繁荣与进步。未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推进,相信西蕉山村的经济发展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乡村振兴新面貌

  近年来,西蕉山村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在宜居环境、养老保障、民生改善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措施。同时,加强党的建设,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


新村貌

  西蕉山村“两委”深知环境对村民生活的重要性,因此将环境整治作为首要任务。他们组织村民开展“清洁家园”行动,清理村道两旁的垃圾和杂草,修建花坛和绿化带,种植了多种观赏植物和果树。如今,走进西蕉山村,只见绿树成荫,花香四溢,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之中。

  为了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西蕉山村政府还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他们硬化了村庄道路,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实现了村庄道路的全覆盖和亮化。同时,还建设了文化广场和体育设施,为村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此外,还改造了供水供电设施,确保村民用上安全、便捷的自来水和电力。

  针对老年人养老问题,西蕉山村投资建设了养老服务中心。该中心集日间照料、健康咨询、文化娱乐等功能于一体,为老年人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在这里,老年人可以享受到专业的护理和照顾,还可以参加各种兴趣小组和文艺活动,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

  除了建设养老服务中心外,西蕉山村村“两委”还组织志愿者开展上门服务活动。志愿者们定期到老年人家中探访,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和生活需求,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关爱。同时,还建立了老年人健康档案,定期为他们进行健康体检,确保他们的身体状况。

  教育是民生之基。西蕉山村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积极改善学校办学条件。西焦山村投入资金修建了新校舍,配备了先进的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水平。同时,还加强了对教师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了教师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如今,西蕉山村的孩子们能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医疗是民生之需。西蕉山村村“两委”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西蕉山村建设了标准化村卫生室,配备了必要的医疗设备和药品,满足了村民的基本医疗需求。同时,还加强了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提高了乡村医生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此外,还定期开展健康教育和宣传活动,增强村民的健康意识,提高其自我保健能力。

  为了确保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西蕉山村村“两委”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临时救助制度。根据村民的家庭经济状况和生活困难程度,为符合条件的村民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和临时救助金,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为了提升村民的社会保障水平,西蕉山村还加强开展了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积极宣传社会保险政策,鼓励村民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项目。

  西蕉山村党支部注重加强组织建设,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通过实施“头雁”工程、开展“三会一课”等方式加强党员教育管理;通过设立党员示范岗、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等方式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如今西蕉山村党支部已经成为引领乡村振兴的坚强核心和战斗堡垒。

  西蕉山村党支部坚持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推动产业兴旺。通过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方式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品牌建设;通过加强农业技术培训和推广服务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生产能力。在党支部的引领下,西蕉山村的特色产业逐步壮大起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西蕉山村党支部还注重加强社会治理工作,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通过建立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推进平安乡村建设等方式提升乡村治理水平;通过发挥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村民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工作,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为了提升的科技水平和人才素质,西蕉山村积极引进农业技术专家和人才到村指导和服务。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指导等方式为村民传授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和新模式的相关知识;通过培养本土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等方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为了支持西蕉山村的乡村振兴工作,上级政府加大了财政投入力度。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西蕉山村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等;通过提供财政补贴等方式减轻村民的经济负担;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项目等方式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为了确保乡村振兴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并取得实效,西蕉山村建立了政策激励与考核机制。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村民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工作;通过定期开展督查检查、考核评估等方式,对乡村振兴工作进行全面评估和总结;通过表彰先进模范,激励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事业;通过建立问责机制,对乡村振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严肃处理,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西蕉山村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围绕宜居环境、养老保障、民生改善和社会保障等实施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措施。同时,加强党的建设,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我们期待在未来,这个美丽的小山村能够继续书写更加辉煌灿烂的篇章。

  编校:董亚泥

  网络:吴飞飞

  监审:乔星琦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