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洗尽铅华,产业发展大放异彩——记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蒲州镇西厢村

时间:2024-11-25 10:01:52来源: 文字:展红强 刘云鹏 杨小平

  随着历史的选择,西厢村洗尽铅华,如今的西厢人依靠传统文化,发展文化产业;依靠景区,发展旅游业和商业;依靠黄河滩涂,发展种植养殖业,逐步形成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模式。西厢人血脉赓续,相互传承,在新时代撸起袖子加油干,创造着劳动致富的光荣和辉煌!

  西厢村有608户,2366人,土地4939亩,其中黄河滩涂地2000亩。在改革开放初期,西厢人敢为永济之先,历经磨难,在黄河滩涂开启了永济芦笋种植先河,最高亩收入上万元,这在万元户吃香的年代,令人仰慕。西厢人带动永济全市笋农大面积发展芦笋。永济,如雨后春笋般建起13家芦笋加工企业,谱写了永济芦笋长达20多年的高光时刻。

  现在,西厢村人种植山药3800亩,桃树2900亩,核桃1200亩,芦笋1000亩,莲菜1000余亩等。其中,山药种植大户有60户,面积有3000余亩,面积最大的山药种植户曾种植200多亩。2024年,山药种植100亩以上的有5户,种植面积最大的为160亩,50亩以上的有30户,10亩以上的有25户,形成规模种植经营。


西厢古街

  西厢村还发展了全省最大的淡水养鱼基地,填补了山西省淡水养鱼的空白,风光至今。

  西厢村,是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地方。西厢村原名寺坡底村,因名传古今的《西厢记》更名为西厢村。西厢,成为爱恋的年轻人向往和眷恋的热土,成为黄河岸边的田园圣地。西厢村中央的普救寺是近千年以来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在古刹庙宇谈情说爱定终身的地方。

  西厢村的普救寺,演绎出了西厢文化产业,河东文化研究。一年两季的《西厢记》文艺演出,每次表演时长3个月,观看人数高达上万人,爱情传奇,带动着西厢的乡村建设、环境整治、经济活跃和社会的发展。

  西厢村,在开拓、在进取、在创新,在诠释着与时俱进和科学发展中走进新时代。

劳动光荣和勤劳致富

  黄河滩地适宜对土壤要求很高的芦笋、山药的种植。山药的种植、管理、采收、销售、运输,从每年的3月27日开始到10月27日基本结束,时长7月之久,需要大量的工人,为西厢村的部分村民和周边村的部分村民提供了增加收入的机会。每天早上,他们在西厢村的风味早餐小吃店吃早饭,吃完饭就到滩地去采收山药。西厢村风味早餐店每天早上至少接待170余名工人。在冬季和年关的蔬菜大棚种植更需要劳动力。因此,西厢人一年四季都不闲,在当地自发形成了劳动力市场,影响并带动周边张营镇、城西街道、韩阳镇等工人来这里找工作。小小的西厢村,仅打饼子的就有八家,比起一些有影响力的镇的饼子铺都要多。如今西厢村,巷道宽敞齐整,水泥硬化,柏油铺设,纸屑不落地,果皮不乱抛,雨污分离,街面无异味,路灯林立,店面众多,牌匾靓丽。其中,餐饮店80余户、农资商铺和百货商店20余户、客栈及特色民宿20余户,共计120多家,年收入达1000多万元,商业发展,同景区发展互相影响,相得益彰,共同进步。

  西厢人好劳动!西厢人不以劳动为耻,反以劳动为荣。劳动为西厢村村民带来了富裕。例如,西厢村的脱贫户周麦林,在山药种植中,演绎了一段致富传奇。惊变:2002年,周麦林有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因种种原因欠下了8万元的外债,这压得他喘不过气来。驻村书记和村干部,多次上门,嘘寒问暖,出主意想办法,缓解焦虑。强筋:包村书记和村干部领着永济市鸿翔山药种植专业合作社成员,特意叫上周麦林到山东进行了参观学习。通过现场学习,周麦林对山药种植的土壤要求、生长习性、种植要点、滴管浇灌、复合肥料的使用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2017年,村干部为周麦林联系了20亩承包地,种植山药。壮骨:在艰难起步阶段,资金困扰着周麦林的发展,包村干部和村干部到永济农商行蒲州支行为周麦林贷款5万元。合作社为其提供种子、化肥、农药等,助力周麦林起步发展。随着扶贫政策的进一步落实,2018年蒲州支行免去了周麦林的贷款利息,政策一直延续至今。效益:2017年,周麦林种植的20亩山药,收入20万元;2021年,种植山药30亩,收入45万元;2023年,种植60亩山药,收入70余万元。目前,周麦林已经成了山药种植行家里手,何时购种、打药、采摘、施肥等,周麦林说地头头是道,如数家珍。

  在西厢村还有好多这样的人,像谭建军,曾种植过200多亩山药,纯收入达200多万元。由于年事已高且精熟行业发展态势,他现主要从事山药购销经纪,助力产业的发展。还有一些种植大户,如刘百兴在河南种植200亩山药,王山红在当地种植500亩小麦玉米等。

多种经营和新型实体

  在目前农村双层经营体制背景下,西厢村出现了小农户向专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转化的趋势,逐步适应着大市场资本运作,不断促进和改善着生产中土地所有权人、承包商、经营人、雇佣工和农机手、客商、经纪人、消费者关系的变化;促进现代大型农机具从事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生产经营方式和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进步。种植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逐渐成为双层经营体制中的生力军,积极探索破解小农户大市场发展难题。

  西厢村书记杨小平从1998年开始到2009年主要从事芦笋收购。2009年到2019年从事饭店经营,并兼营鱼饲料生意。从2019年开始发展渔业,已经营5年,水面达180亩,养殖种类有鲤鱼、草鱼、鮰鱼、鲫鱼等,年产量达40万斤,好的年份,纯收入达50万元。


淡水养鱼,鱼池水面

  杨小平在2023年种植冬小麦88亩,亩产1200斤(600kg),1斤(0.5kg)1.2元,亩收入1440元,合计收入126720元。2024年,他种植了玉米88亩,预计亩产1600斤(800kg),按照1斤(0.5kg)1.2元计算,亩收入1920元,预计收入168960元。还种植山药80亩,预计亩产4000斤(2000kg),按照1斤(0.5kg)5元计算,预计亩收入20000元,共收入1600000 元。此外,2024年杨小平种植桃树30亩。

  杨小平发展渔业、种植粮食、经济作物,成为村里多种经营能手,成立了永济市鸿翔山药种植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致富。在他的带动下,全村成立了4个合作社,30个家庭农场。在他任期内,曾六次带领村干部村民到袁家村参观学习,开阔眼界,提升认知和思维高度。西厢村饭店经营户一下子由10多家发展到80多家,自家没有门面的租别人家的,自创条件也要开饭店。

  再如,宋飞华,是西厢村首位发展观赏鱼的女能人,已有15年的养殖历史。刚开始发展淡水养鱼水面面积达60亩,年产2000万斤(10 000 000 kg),曾年收入达100多万元。2014年引进了观赏鱼,2018年成立了永济市宋飞华观赏渔业家庭农场,现水面面积达200余亩,品种主要有红草、锦鲤等20多个品种,主要销往北京、太原、西安、兰州,以及周边中小城市临汾、侯马、运城、渭南等地。年产60余万斤(300 000 kg),日销量最高达1万余斤(5 000 kg),为山西最大的规模化、专业化观赏鱼养殖基地。

  脱贫户裴金生,2023年种植小麦90亩,种植地黄30亩。同时,和三家兄弟合伙种植95亩地黄,包括农资、承包地和人工投资等,三家户均纯收入10余万元。裴金生,根据购销合同,坚持进行深加工,提升商品质量,增加地黄经济效益。一亩地黄经过加工,纯利润可达5000—6000元。30亩地黄纯利润达15万—18万元。2024年,裴金生承包地230亩,其中种植地黄55亩,承包费55000元,种植投资170500元;小麦135亩,承包费135000元,种植投资16575元;地黄豆科类套种40亩,承包费40000元,种植投资12000元。

  再如,村民李建社、李卫琴夫妻,2023年在河南种植山药40亩,卖了145万元。2023年,山药好的10亩卖40万元,纯利润达30万元。2024年,李建社一人在河南种植经营管理山药60亩,投资900000元。还种植原秋玉米32亩,投资52800元。李卫琴,利用家里的房屋院落,投资200余万元在家开旅馆,2024年5月1日正式营业,效益看好。

  专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努力适应大市场的新发展,不断扩大适度规模经营,不断提高和加大投资成本,摸索着新时代的经营新模式,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农户之难和市场之需

  农民种地有没有经济规律可循呢?

  西厢村的家庭个人经营土地的积极性长盛不衰,但是存在一个弊端就是一家一户平均一人1.5亩地,并且根据产量分为一类地、二类地、三类地,一家不到10亩地,分为3—4块,影响机械操作,影响农民管理难度和工作效率,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农民的收入。如何有利于机械操作,节省农民时间,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增加收入?如何促进小农户小农业和大市场的有效衔接,如何破解这个难题?

  第一点,多年来,国家一直很关心和强调“米袋子”“菜篮子”“油瓶子”首长负责制,“三子”价格的高低、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百姓生活和三农的发展方向。近年来,小麦、玉米价格基本稳定,小麦价格多年都是1斤(0.5kg)1.0元上下浮动,变化不大,不出现价格忽高忽低情况,市场稳定。围绕粮食价格中心,当地其他农产品如山药、淡水鱼等价格也趋于基本稳定,山药价格多年都是1斤(0.5kg)5.5元左右,淡水鱼价格多年亦是如此。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粮食种植所需的农药、化肥、机械、人工、土地承包费、价格等诸多要素中,小麦、玉米等国控价格基本具有定海神针之作用。

  第二点,我们还要看到,农业是个弱质性产业,效益比较低下。如何提高农业产出效益?西厢人在多年实践中,在粗放式经营管理中,种植小麦新种子,亩产至少多收入100斤(50kg),一改过去多年沿用的自家或邻家产出的所谓好种子。农民增收种子革命属于第一功。

  农业的比较效益低下,譬如说,西厢村的小麦亩产1000斤(500kg)左右,小麦价格为1元/斤左右,亩收益为1000元。据调查一亩地投资成本为580元,种植一亩地小麦利润420元,农民自个劳力不计入成本,如果计入成本的话,亩纯利润为20—32元左右。如果不卖的话,留作口粮的话,也只是落一把口粮。西厢村人均责任田1.5亩,5口之家才有7.5亩地。一家,地少,亩收入少,农民收入怎么能上去呢?用西厢村民的话来说,种小麦基本不挣钱。一种办法是,只有种植了回茬玉米才有可能有收益,正常年份,亩收入1500元左右,农民才能获得收益。另一种办法就是扩大种植规模,用种得多来增加收入。从上述杨小平、周麦林、裴金生、宋飞华、李建社等人成功的事例中我们发现一个共同点,就在于适度规模化经营。试举一特例,2011年在金融危机特殊时期,芦笋市场价格上浮下跌波动较大。据调查,每户笋农种植20亩芦笋,每年基本能做到稳定收入6万元,低于20亩的则达不到,适当高于20亩的利润点更高些。第三种办法就是提高经营管理技术。譬如,2017年,周麦林种植的山药亩产2000斤(1000kg),2020年亩产达3000斤(1500kg),2023年达到4000斤(2000kg)。山药种植面积由2017年的20亩发展到2024年的65亩。西厢人在何时购买种子、怎样管理种子、何时种植、土壤要上什么底肥、何时打药等方面,形成了系列管理办法,促进了技术的连年进步,促进了山药产量的年年增长以至翻番,促进了生产力的不断提升。种植规模的适度扩大和经营技术的不断进步,将助力西厢人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越走越好,幸福如潮!

  第三点,延长农产品产业链。西厢村的山药种植大户刘百兴、谭建军等根据人脉和市场变化,曾把山药远距离拉到山东冷库去冷藏,待价而沽,增加利润。西厢村村“两委”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积极申请资金,2024年建成300平方米冷库一座,用来储存山药,延长产业链,提升山药的市场影响力,发展壮大山药产业。这样,既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又节省和减少了山药种植户运输、保管等开支,从而增加了村民收入,活跃了市场,丰富了现代农业内容。


山药基地

  第四点,稳定承包合同。从2024年裴金生小麦、地黄、地黄和豆科类套种承包地承包手续来看,大面积的土地承包是规范的。双方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土地承包合同,这稳定了土地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的关系,促进了农村集体和农民个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进步,进一步巩固壮大了农村基层政权。从承包费、农资以及人工等投资来看,高投资、高风险和适度的规模化经营必须同步协调发展,也将为农业未来保险地发展提供空间。

  综上所述,农民种植收入增加的关键在于购买优良种子、在于适度规模经营、在于管理技术的不断进步、在于稳定的土地承包合同、在于产业链的不断延伸。

和睦友善与和美乡村

  产业的发展,带来的是西厢村的巨变,表现在西厢村客流量的增加,商贾的繁荣,生活的丰富,经济的发达,使一个个家庭充满着活力和生气!因为有人有家有产业,家庭就兴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主妇是家庭的灵魂。西厢村的家庭主妇已经连续25年举行“三八”文艺汇演,为西厢村营造了爱自己、爱家人、爱西厢、爱社会的良好氛围,逐步改善巩固和提升西厢村的治理水平!


美食文化节

  村妇女主任组织音乐爱好者成立了红娘威风锣鼓队,农闲季节都到村党群服务中心进行训练,还接应红白喜事。村“两委”对参加走事的妇女的工资也作出明确规定,让妇女同志利用业余爱好增加收入,增强身心健康发展。村妇女主任李红霞还结合各种培训在广大妇女同志中开展生活技能、心理辅导,增强妇女抗压、解压能力等,促成家庭和睦,营造全村和谐发展氛围。

  西厢村的妇女同志,在新时代和美乡村建设中,不断努力学习、自我提升、引领文明新风尚,为西厢村的山药、渔业、农文旅融合发展贡献着力量!

  每周一三五,村里及周边村都有戏迷爱好者、书法爱好者等在村文化馆进行唱戏和书法演习表演。每天下午都有老年人在村党群服务中心后面的窑洞下象棋、打扑克,生活丰富多彩。在孝敬老人方面,西厢村有像谭文学、刘克英等村民,孝敬老人给的赡养费,一月多达6000多元,对于满足老人的开销来说,绰绰有余。

  在和美西厢乡村建设中,西厢村党支部在人居环境整治中,建立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把日常管理与集中整治相结合,实行村组干部包联制,配足配全日常保洁人员及环卫设施,确保生活垃圾日产日清;以“党建红”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全面“提质”,发动党员及志愿服务队伍定期开展集中整治工作,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优美的环境烘托和美乡风。

  在“旅游+农业+文化”产业融合发展道路上,西厢村2024年计划投资960余万元,加强基础设施提升;投资1050万元,发展特色产业,整治西厢大街段、村内环境卫生整治。2024年,西厢村在“清化收”理顺到位的基础上,预计投入30余万元,为村内环境整治和村容村貌等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撑,促进乡村治理再上一个新台阶。西厢村的经济发展,思想先行,持续高效,治理有功。

  编校:郭欢

  网络:吴飞飞

  监审:牛勇雯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