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千年村落,人文善获——记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高都镇善获村

时间:2024-11-22 09:43:18来源:村委主任杂志 文字:张春兰

  善获村是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高都镇的一个小山村,其距离晋城市区约16千米,距离华夏祖先发祥地之一的高都古镇仅5千米。这个村落有上千年的历史,是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见证。在过去,善获村是高都镇通往大兴、陵川的重要商业要道,有全村经商的传统。商业活动的繁荣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促使当地形成了独特的商业文化和村落风貌。近年来,村里又发现了清代光绪四年(1878)的经商老账本《存欠老账》等历史文物,进一步印证了善获村曾经的繁荣。

  善获村的村名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据传,村名原为“善护”,与佛教的“善护念”理念相契合,强调慈悲为怀、行善积德。后来,村名从“善护”改为“善获”,这一变化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强调“积善成德”“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认为行善积德能够带来福报和好运。因此,“善获”也寓意着村民们希望通过行善积德来追求幸福。无论是“善护”还是“善获”,这两个名字都承载着村落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它们不仅是村民对过去岁月的回忆和怀念,也寄托了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期许。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这些名字逐渐成为村落的标志和象征。


善获村村落选址

古韵今风:善获村的繁荣旅游业

  善获村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不论是村内还是村落周边,都有较为丰富的自然景观、古建筑及历史文化遗迹,如八卦院、三尺巷、高都古镇等,这些资源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善获村现存五座完好的八卦院,这些八卦院总体设计考究,独具匠心,即使在古建筑集中的晋城也甚为少见。八卦院格局相同,均坐北朝南,由院落、正房、厢房、倒座、耳房、厦楼等组成,布局严谨,对称分布。这些八卦院不仅展示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还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八卦院的大门均设在东南角的耳房处,符合风水八卦的坎宅巽门之说。门洞上方装饰有精致的木雕月梁及额枋,四周绘有吉祥图案,门下左右两侧立着雕刻精美的抱鼓石,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善获村村口

  善获村古庙宇众多,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土地庙。土地庙位于村西北的高岗上,坐北朝南,前面及两侧拐角均用大青石条石砌筑,整体造型简洁而朴实,庄重而威严。庙内雕梁画栋,布局齐整,正殿和东西配殿的廊柱及台阶石料均采用当地山上的青石,历经数百年风雨仍保存完好。庙内供奉着土地神,是村民祈求丰收、平安的重要场所。此外,善获村还保留着其他古庙宇,如二仙庙等,这些庙宇不仅丰富了村民们的精神生活,也成为游客了解当地文化的重要窗口。

  善获村内街巷纵横交错,石板路两旁是古朴的民居和商铺,民居多为砖木结构,建筑精美,雕刻细腻,至今保存完好,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气息。值得一提的是,村内还有著名的三尺巷,这些狭长的巷子不仅是村民们的日常通道,还是村内重要的排水设施,更是当地百姓邻里和睦相处的见证。

  善获村西距高都古镇仅5千米,高都古镇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镇,拥有众多古建筑和文化遗产。古镇内,东岳庙与景德寺交相辉映,它们不仅是信仰的圣地,更是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一砖一瓦都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与文化的深邃。明清时期,高都古镇作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商贾云集,商业繁荣,形成了独特的商业文化景观。而今,漫步古镇街头,仍能感受到那份繁华的商业气息。此外,高都古镇还是民俗文化的宝库。这里流传着丰富的民间戏曲、手工艺和传统节日庆典,如元宵灯会、端午龙舟等,展现了古镇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高都古镇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和独特的魅力,成为人们探寻华夏文明、品味传统韵味的重要目的地。


高都古镇

  善获村地处丘陵地带,山环水绕,背风向阳,形成了独特的藏风纳气之地。村内绿树成荫,花草繁茂,生态环境优美,为村民提供了一个宜居的生活环境。

  村内土地庙中的牡丹园是村内自然景观的一大亮点。这些牡丹花据说有数百年历史,每年春天竞相开放,花瓣层层叠叠,白中透粉,雍容华贵,香气袭人。牡丹园不仅美化了村庄环境,还成为游客们赏花拍照的好去处。

  善获村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修建了水池等水系景观。这些水池不仅为村民提供了生活用水,还为村庄增添了灵动与生机。清澈的水面倒映着周围的绿树和古建筑,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善获村周边还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如山川、河流、湖泊等。这些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独特的旅游风貌。游客可以在游览古村落的同时,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

  善获村紧邻丹河东岸,丹河作为晋城市的重要河流之一,其沿岸风光旖旎。河水清澈见底,两岸绿树成荫,是徒步、骑行和垂钓的好去处。游客可以在此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善获村周边群山环抱,山峦起伏,景色秀美。这些山川不仅为村庄提供了天然的屏障,还成为游客们登山观景、探险寻幽的好地方。站在山顶俯瞰四周,整个村庄和周边的自然风光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

  善获村及其周边地区有大片的农田和果园,构成了独特的田园风光。春天,桃花、杏花竞相开放;夏天,绿油油的稻田和金黄的麦田交相辉映;秋天,果实累累挂满枝头;冬天,白雪覆盖下的田野更显得宁静而祥和。这种四季变换的田园风光让游客们流连忘返。

  近年来,善获村积极挖掘和整合自身文化资源,通过举办文化节庆活动、开发旅游线路等方式,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的发展。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和人们对文化旅游需求的增加,善获村有望通过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等方式,进一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成为晋城市乃至山西省的重要旅游目的地之一。

绿野金穗:善获村的丰饶种植业

  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高都镇善获村,坐落在风景秀丽的丘陵地带,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种植业作为传统产业,不仅承载着村民们的生计与希望,更在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浪潮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善获村农业种植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以粮食作物和蔬菜种植为主。近年来,随着现代化农业技术的不断引入和推广,善获村的种植业正经历着从传统向现代的深刻转变。

  在粮食作物方面,小麦是善获村种植的主要作物之一。这里的小麦品质优良,得益于当地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环境。村民们采用科学的种植方法,注重土壤改良和病虫害防治,使得小麦产量稳定且品质上乘。此外,善获村还种植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通过轮作和间作的方式,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作物的产量。这些粮食作物不仅满足了村民们的日常需求,还为面粉加工等产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善获村的小麦

  在蔬菜种植方面,善获村同样展现出了勃勃生机。近年来,随着市场对高品质蔬菜需求的增加,村民积极调整种植结构,扩大蔬菜种植面积,并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如今,善获村的蔬菜种类繁多,包括叶菜类、菜用豆类、葱蒜类等多种蔬菜。为了提升蔬菜的品质和产量,村民纷纷采用现代化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村民利用智能温室、钢架大棚等现代设施,为蔬菜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同时,他们还采用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等科学管理方法,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蔬菜的产量和品质。

  除了传统的粮食作物和蔬菜种植,善获村还积极发展特色种植。依托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优势,村民开始尝试种植牡丹、山楂等特色作物。这些特色作物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近年来,善获村积极打造乡村休闲农业观光旅游景点,将牡丹种植与旅游观光相结合,推动农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每年春天,善获村的牡丹陆续进入盛花期,成为吸引游客的一大亮点。这些牡丹花朵白中透粉,花瓣层层叠叠,雍容华贵,令人陶醉。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善获村不仅提升了牡丹的种植规模和品质,还带动了周边农户增收致富,实现了“生态颜值”向“经济产值”的转化。

  山楂种植也为村民提供了新的增收渠道。作为晋城市山楂种植的重要区域之一,善获村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的“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战略,大力发展山楂特色产业。善获村山楂种植面积稳定增长,主栽品种为泽州红,其果实圆形个大、色泽鲜红艳丽、果肉粉红、酸甜适度、果香浓郁,被誉为“山楂王”,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登记保护。

  在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道路上,善获村还积极引进和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善获村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管理,通过引入耕水机、喷淋机等现代化农机具,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同时,善获村还注重农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为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善获村的种植业在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道路上不断迈出新步伐。善获村依托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优势,通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设备,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同时,善获村还注重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产业,实现了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在未来,善获村将继续坚持绿色生态、科技引领的发展理念,推动种植业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转型之路:善获村的工业新篇章

  善获村小麦的品质较好,为了保证小麦以原本品质销售到更远的地方,同时方便小麦的后续加工,近年来,善获村凭借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和敏锐的发展眼光,成功建设了多家面粉加工厂。这些工厂如同雨后春笋般在村庄内扎根生长,不仅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还极大地促进了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农产品附加值的提升。面粉加工业的兴起,让善获村的经济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从整体来看,善获村的面粉加工行业呈现出一定的稳定性和发展潜力。泽州县高都镇善获村明林面粉加工厂的持续运营表明,面粉加工市场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此外,面粉加工厂的经营者展现出高度的专业素养,他们致力于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不断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这些企业不仅关注经济效益,还注重企业文化的培育,形成了独特的经营理念和社会责任感,为行业树立了标杆。

  由于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品质要求逐渐提高和面粉加工行业的竞争加剧,导致面粉加工行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和机遇,所以善获村的面粉厂需要不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首先,需要不断提升产品质量、降低成本、优化服务,以赢得市场份额和消费者信任;其次,应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将其作为面粉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再次,应该加强品牌建设和营销推广,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市场竞争力;最后,应充分利用政策优势,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需求的增加,面粉加工业有望通过提升产品质量、丰富产品种类等方式,进一步拓展市场,带动善获村的经济发展。

  善获村对工业转型之路充满了信心。村庄将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和政策扶持力度,发展好自身企业的同时,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入驻;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善获村的面粉加工厂以其地域特色鲜明、历史悠久而著称,依托当地丰富的农业资源,专注于小麦等粮食作物的深加工。这些加工厂不仅注重产品质量,还积极拓展产品种类,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同时,受益于政策扶持和市场前景的广阔,面粉加工厂正朝着多元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为当地经济繁荣贡献力量。

薪火相传:善获村的非遗瑰宝

  善获村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迎神赛社活动。这一活动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是善获村独有的民俗盛事。在活动中,村民们会在村中巡游祈福,并举行各种文艺表演和庆祝活动。这一活动不仅展现了善获村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俗风情,也增强了村民们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2020年9月,善获迎神赛社传统庙会被公布为泽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善获村的迎神赛社已列入泽州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一盛事不仅仅是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更是深植于乡土之中的文化瑰宝。在特定的时节,善获村村民以满腔的热情和精湛的技艺,通过自编自演的舞蹈、戏曲、音乐演奏等多种艺术形式,将古老的故事与现代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呈现出一幅生动活泼、色彩斑斓的民俗画卷。这些表演不仅展示了村民的艺术才华和创造力,更传递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家乡的深情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在欢声笑语中,村民共同庆祝,分享着彼此的快乐与幸福,加深了邻里之间的情感联系,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学者的目光,成为展现善获村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的重要窗口。

  随着时代的变迁,善获村的迎神赛社活动也在不断地创新与发展,但其核心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价值始终如一,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善获村和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们加强了对迎神赛社活动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提高了其知名度和影响力;组织专家学者对迎神赛社活动进行深入研究挖掘,探讨其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还注重培养新一代的传承人,确保这一传统文化能够得以延续和发展。

  善获村的箍桶技艺是一项承载着悠久历史与精湛工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箍桶不仅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更是世代匠人心血与智慧的结晶。善获村的箍桶匠人以世代相传的手艺,选用优质木材,经过精心选材、切割、蒸煮、弯曲、拼接、箍紧等多道工序,将一块块平凡的木板巧妙转化为结实耐用、美观大方的木桶、水瓢等生活器具。这些器具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蕴含着匠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善获村的小麦

  善获村的箍桶匠人凭借世代相传的手艺和不断创新的精神,将一块块平凡的木板变成了结实耐用、美观大方的木桶。这些木桶既可用于日常生活,如担水、洗衣、储存粮食等,还承载着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箍桶技艺的精湛之处在于其复杂的工艺流程,包括选材、切割、蒸煮等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匠人倾注大量的心血与智慧。

  随着时代的发展,尽管现代生活方式逐渐改变,但善获村的箍桶技艺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匠人不仅坚守着传统技艺,还积极创新,将现代审美元素融入箍桶作品中,使箍桶作品更加符合现代人的需求。同时,这项技艺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学者的关注,成为展示善获村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的重要窗口。

  善获村,这个千年村落以独特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成为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高都镇的一颗璀璨明珠。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相信善获村将继续秉持着传承与创新的精神,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个古老村落的美好明天!

  编校:肖慧敏

  网络:吴飞飞

  监审:郭欢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