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鸣矣,于彼高岗——记山西省忻州市河曲县旧县镇旧县村
黄河弯曲处有一座县城,“河千里一曲”,故取名为河曲。河曲县内中部偏西,有一村名为旧县,旧县村又被称作“凤凰城”,此称缘自旧县村的地势地貌。这里面临黄河,北踞高岗,东、南、西三面临沟,城墙顺山势起伏,依沟壑而曲折,周长约3千米,南北稍长,东西较窄,北部较阔,西南部狭长,有凤凰展翅之姿。
胡马长嘶,烽烟弥漫,多少英雄事,尽化烟雨中。旧县村拥有悠久的历史,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据清道光十年(1830)《河曲县志》记载,旧县于五代北汉时期置雄勇镇,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建立火山军,曾是历代王朝抵御漠北入侵的头道防线,也是抵御瓦刺、鞑靼等游牧民族进入中原的首道屏障。
明万历间,在河南做官的河曲旧县籍苗朝阳偶遇河南籍山西巡抚侯于赵,共同商议重修旧县城事宜,并向朝廷力陈旧县之要害,后侯于赵从平潞二府调一万多兵员,历经一年的时间修复旧县城。修复后,旧县作为晋西北头道要塞,又是经济重镇,时称“金汤要径”。明至清初,旧县一直作为河曲县的县治所在,发展颇具规模。《河曲县志》中描述了当时旧县的气魄景象:“其时城池规模大备,气势恢宏,人称凤凰城,北踞高坡,其三面皆临深沟,面阳背山,雄阔大哉,而街道井然,分区划界,民居错落,庙宇庄严,一派和平。”直到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由于西口古渡所在的河堡营一带交通便利,人口剧增,旧县逐渐失去县治的地位,但仍保留“旧县”之称。
2012年12月,旧县村被列入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中保留有大量历史古建,如杨家将、火山军抵御外来入侵的练武场、炼鞭炉。行至此地,仿佛能感受到“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气概,令人心潮澎湃、热血激昂。此外,旧县村还保留有明清时期的古城墙、古院落、古庙宇等。行走其间,可观飞檐翘脊的古宅,纵横交错的巷道,古朴平整的石板道,以及曲径相通的大宅小院。这些建筑不仅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更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旧县村村貌
在一众历史古建中,海潮禅寺是旧县村的一大亮点。海潮禅寺又称“海潮庵”,创建于大明万历年间,中间遭受战乱和损毁,于清顺治年间得以重建,并历经道光、咸丰、光绪、民国等年间的多次修葺和完善,保存至今,有“晋西北小五台山”的美称,1986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海潮庵依山而建,北高南低,坐北朝南,共占地二十多亩(约13333.3平方米)。内有十二座大小庭院,数十座楼阁,七十余间殿堂、房屋,建筑整体结构严谨。海潮庵以拱券窑洞为主体,部分木构建筑为清代小式建筑,整体建筑风格尽显晋西北地区的特色。寺内松柏常青,香烟缭绕;寺外山水环绕,古槐参天,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得益彰。海潮庵见证了明、清两朝的历史变迁以及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海潮庵不仅成为河曲县一大旅游景点,也是晋西北及周边地区的佛教文化活动中心。
海潮禅寺庙宇
旧县村人杰地灵、英才辈出,为当地乃至整个地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离不开旧县村自古注重教化、宣扬儒学,使得村民们普遍具有较高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七宝金钗盟厚意,百花钿盒表深情。”一曲《梧桐雨》,诉尽唐明皇与杨贵妃缠绵悱恻的爱情,揭示人生变幻无常之深意。《梧桐雨》的作者白朴,祖籍正是河曲县旧县村。白朴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一生创作了杂剧16篇、词曲400余首。此外,编写《河曲县志》的明代兵科结谏苗朝阳,校刊《圣域述闻》、著《宝庆府志》的清道光年间大定府知府黄宅中,以及白贲、白华、白有光、黄庭幹等进士,皆出自旧县村,足以见得旧县村耕读并重,既重视农业生产,又重视文化教育的良好乡风。
旧县村不仅注重乡风教化,也有独具特色的乡风民俗。“欣逢盛世过庙会”,每年正月初八的海潮禅寺庙会,是晋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庙会之一。海潮禅寺庙会又称“万人会”“九曜星君平安善会”。每逢此会,禅寺内外人山人海,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热闹非凡;村中摊点林立、商贾云集、百货杂陈,商家生意十分红火。此外,庙会期间,村中的文化活动也丰富多样,如二人台、祈福抽签、非遗文化体验项目等,让游客不仅能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更能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海潮禅寺庙会是民间文化、商业贸易和社会交往的重要平台,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2015年,海潮禅寺庙会入选山西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旧县村是一个极具历史、文化、建筑等价值的古村落。近年来,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河曲县坚持“传统村落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同步规划,同步推进。旧县村在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传承、历史古迹原貌保存、乡村风土人情传承的基础上,多角度精准发力,开辟了全面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新道路。
旧县村古建筑
在发展集体经济项目方面,旧县村与其他各村联合,将红葱特色产业与海潮禅寺景区建设相结合,打造集产、供、销、休闲观光、康养等功能为一体的红葱产业园,融合发展有机农业种植和加工、农业科研、乡村旅游及农业物流园等,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在乡村治理方面,旧县村配合旧县镇,持续推进防返贫动态监测工作,充分发挥包村干部、村“两委”和到村工作大学生作用,常态化开展监测预警,每月开展集中排查走访活动,及时发现和响应返贫致贫风险点。落实帮扶政策,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不仅如此,旧县村还坚持党建引领,提升优化执政能力和服务水平,通过主题教育、党员培训等方式提高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和为民服务能力。
在民生保障方面,旧县村持续发展社会事业,完善公共基础服务,民生实事成效显著。2020年,旧县村实施整村提升,对村内的街巷重新进行硬化,铺设两条柏油马路,让村民日常出行更为便捷,也为旧县村文旅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硬件支持。
旧县村的河曲旧县城门
此外,为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助力乡村振兴,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2023年6月,旧县村启动老年幸福餐厅,餐厅面积270平方米(含厨房),为村中老人的基本饮食提供保障,消除子女们的后顾之忧。这一举措不仅得到村中老年人的大力支持,更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高度认可,使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在村中蔚然成风。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文化传承是根脉。自2012年旧县村被确定为全国首批传统村落以来,村民对古建、古村落的保护意识逐渐增强。村“两委”与村民共同发力,多措并举,共同建设生态观光型和文化传承型美丽乡村。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为乡村振兴、文旅产业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让村民走干净路,呼吸新鲜空气。”2017年,旧县村贯彻落实“八道四治四建”专项整治工作,组织村民清理房前屋后、道路两侧、渠道两侧垃圾,拔除沟坡杂草,清除健身场地乱堆乱放的杂物。集中清理后,旧县村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善,为村民创造了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为了保护古村落遗产,共同守护传统文化根脉,2018年,当地政府对旧县村内的关帝庙、文昌阁以及部分古城墙进行了修补。2020年,旧县村按照省市要求,开展传统村落挂牌保护,加大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海潮禅寺的维护力度,旨在保留传统村落的历史本底,让传统村落成为守望乡愁的精神家园。
旧县村集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和经济发展于一体,它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底蕴,还展现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蓬勃生机和活力。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如今,旧县村沐浴着新时代的灿烂阳光,沿着高质量发展之路,奋发向上,砥砺前行。
编校:董亚泥
网络:吴飞飞
监审:乔星琦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