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今风,绘就绿色画卷——记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红石塄乡觉山村
觉山村距灵丘县城仅15千米,省道201线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四周群山环抱,背靠觉山(又称悬钟山),东临唐河,自然环境优美,是旅游观光的绝佳去处。灵丘县素有“九分山水一分田”之称,山多、坡多、沟多,自然资源禀赋优越,生态环境宜居、宜业、宜游。觉山村不仅自然风光旖旎,还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遗迹而闻名遐迩。
觉山村因觉山寺而得名,觉山寺的创建为觉山村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觉山寺作为北魏皇家寺院,其创建和兴盛直接影响了觉山村的人口聚集和村落形成。觉山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七年(483),这一时期也是觉山村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
觉山村俯视图
觉山村植被茂盛,森林覆盖率较高。这不仅美化了环境,还为村民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唐河流经觉山村东,为觉山村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觉山寺的白塔、水井和山峰在同一高度上,有“塔井山齐(奇)”的美誉。觉山村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季节变化明显,气候舒适宜人,为农业生产和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
觉山村是一个历史悠久、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众多的村落。
觉山寺是觉山村的核心景点,位于灵丘县城东南约15千米处的觉山山腰之上,觉山又称悬钟山、普照寺。觉山寺四周被崇山峻岭环抱,寺内古木参天,尤以苍劲古柏为盛,绘就了一幅赏心悦目的自然画卷。觉山寺乃北魏皇室为报母恩而特意建造的佛教圣地,距今已有超过1500年的历史,见证了无数春秋的更迭。
觉山寺的建筑布局精妙,巧妙划分为三条并行的轴线,每条轴线均遵循着由前至后三层院落的递进设计,整体结构严谨,展现出错落有致的和谐之美。东、西两条轴线与中轴线相辅相成,共同构建起整个寺院的宏伟框架。寺院四周被整齐的围墙环绕,既显庄重又不失雅致,整体建筑风格精巧细致,占地面积达8 100平方米,内含禅院共134间,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匠人的精湛技艺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觉山寺内矗立着一座大安六年(1090)重修的古塔,此塔巍峨挺拔,共13层,其平面布局呈现出优雅的八角形状,采用密檐实心砖砌工艺,整体高度达到了44.38米,堪称我国现存辽代古塔中的杰出代表。塔内构造同样精妙,塔内设有一八角形塔宝,中心同样有八角形的塔心柱,为探索者提供了攀登的机会。步入塔内,一尊木雕卧佛静卧其间,其神态安详,引人深思。此外,塔的四壁还绘制有精美的壁画,为这座古塔增添了许多的艺术魅力。塔座周围雕刻着栩栩如生的歌舞伎形象,这些作品技艺高超,是辽代砖雕艺术中不可多得的瑰宝。
觉山寺内的古塔
觉山寺作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仅拥有精美的建筑和雕塑,还保存了大量的历史文物。寺内的佛教殿宇非常齐全,包括钟楼、鼓楼、天王殿、金刚殿、罗汉殿、韦驮殿、弥勒殿、贵真殿、大雄宝殿以及文昌楼、奎星楼等。这些建筑不仅展示了古代建筑的精湛技艺,还蕴含着丰富的佛教文化内涵。
觉山寺全年对外开放,游客可以在此感受到千年古刹的宁静与庄严,欣赏精美的建筑和雕塑艺术,品味深厚的佛教文化。同时,觉山寺周边的自然风光也十分秀丽,游客可以在此放松身心、享受愉悦。
文昌楼位于觉山寺的西轴线上,与东轴线的魁星阁相呼应,共同构成寺院的文化教育区域。
文昌楼的建筑风格与觉山寺的其他建筑保持一致,采用青砖灰瓦、木结构等传统建筑材料和工艺。同时,为了凸显其文化特色,文昌楼的装饰更加精致,有雕梁画栋、彩绘壁画等。
文昌楼
文昌楼作为觉山寺的一部分,不仅具有建筑美学上的价值,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它见证了觉山寺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是当地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要象征。同时,文昌楼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和追求,对于研究当地社会历史、民俗风情等具有重要意义。
位于觉山村东侧,唐河蜿蜒环绕之处,隐藏着一处北魏时期的珍贵遗迹——御射台。此台乃北魏文成帝拓跋濬于和平二年(461)二月南巡途中亲自设立,用于与随行群臣举行射箭比赛,见证了当时皇家与贵族间的雅趣与竞技风尚,是北魏历史文化中不可多得的重要印记。
御射台实际上是由沙石土堆成的平台,方圆数十米,高超过5米。虽然历经1500多年的风雨侵蚀,但仍然能清晰地看到当年的基本轮廓。站在御射台上,仰望笔架山峰,遥想北魏文成帝当年意气风发、弯弓搭箭的场景。
20世纪八十年代中叶,灵丘县文物管理所在文物普查中,意外发现了御射台遗迹以及南巡碑的碑座与若干残片。此后,山西省内包括山西大学历史、地理领域的学者、省测绘大队的专业人士及省文物局考古研究所的专家们,相继投身于现场的勘探与复原工作之中。通过不懈努力,成功搜集并拼接了10块碑文残片。目前,这块具有历史意义的南巡碑已被安全迁移至觉山寺内部,并得到了妥善的保存与维护,以确保其历史价值得以延续。
觉山村周围的唐河大峡谷是一处集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休闲度假和健康疗养于一体的旅游胜地。唐河大峡谷位于灵丘县红石塄乡境内,距灵丘县城仅1.5千米,北起灵丘盆地南边,绵延20千米,直至红石塄乡下北泉村。这里是唐河与太行山脉交汇的地方,地理位置独特。唐河大峡谷旅游度假区核心面积达到62.3平方千米,其中林地面积约24.5平方千米,植被覆盖率高达76.7%,为游客提供了一个绿意盎然、生态绝佳的旅游环境。
唐河大峡谷两侧山势陡峭,峰峦峙立,唐河水流湍急,虬曲迂回。沿途各类造型别致的自然景观比比皆是,如笔架山,为游客呈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水画卷。由于地处太行山脉,唐河大峡谷的气候呈现出冬暖夏凉的特点。这里是夏季避暑的好去处,也是冬季康居养生的胜地。
唐河
桃花溶洞位于灵丘县的桃花溶洞风景区,高踞于海拔1900米的桃花山之巅。而桃花山自然风景区则优雅地镶嵌于红石塄乡沙湖门村的太白巍山麓下,距县城仅18千米,与觉山寺相距不过4千米。桃花山地处太白巍山南麓,海拔近2000米,山势逶迤,草木葱郁。每年春季,满山遍野的桃花盛开,景色极为壮观,故名桃花山。
桃花溶洞已有170万年的历史,是北方地区一处地下奇观,罕见而珍贵。桃花溶洞主洞深约233米,内部景观令人叹为观止,钟乳石密布其间,形态万千,宛如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既有如白玉雕琢、悬挂如帘的钟乳石,又有如织锦般繁复、百折千回的钟乳石;既有身披战甲、威武庄严的将军石像,也有丛生密布、鲜嫩欲滴的蘑菇状钟乳石,它们层层叠叠,交织出一幅生机勃勃的自然画卷。更为奇特的是,洞内的钟乳石仍处于生长期,为游客呈现出动态的自然景观。桃花溶洞不仅主洞深邃,而且洞中有洞、洞洞相连,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可以感受到洞内的曲折蜿蜒和神秘莫测。
觉山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值得一提的是红石塄秧歌这一非遗项目,它不仅是灵丘县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山西省乃至全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红石塄秧歌最早可追溯到清代中叶,距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红石塄秧歌始创于1927年,并在红石塄村逐渐发展壮大。1945年,红石塄村创建了红石塄秧歌业余剧团,进一步推动了这一艺术形式的发展。红石塄秧歌现今流布于山西省东北部,是当地重要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
红石塄秧歌的旋律体系丰富,共有72调(俗称“哼哈七十二咳”),整体音色高亢激昂,尤以蕴含深情的苦音唱腔著称,苦音唱腔中巧妙地融入众多衬字,使得唱腔流畅自然、悦耳动听。此外,苦音唱腔的念白部分巧妙地融合了地方方言元素,赋予了红石塄秧歌鲜明的地方风味。红石塄秧歌的唱腔以“咳咳”为主,内容多取材于传统小戏,形式灵活,对人员与舞台规模要求不高,便于即兴表演。其唱词设计既生动活泼又贴近百姓生活,文场与武场的伴奏手法与山西梆子戏有异曲同工之妙。红石塄秧歌戏满载着浓厚的地方色彩与乡土风情,洋溢着纯朴的民间韵味,常在农闲时节的舞台上绽放光彩,深受民众喜爱与推崇。
红石塄秧歌作为灵丘县重要的非遗项目,得到了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近年来,灵丘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灵丘县文化局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方针,制定了相应的保护计划,并抽调专门人员对红石塄秧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挖掘整理和研究。同时,县政府还积极促进红石塄秧歌剧团的发展,为其提供资金、场地等支持,确保这一艺术形式得以传承和发展。
红石塄秧歌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荣誉和成就。2008年4月,红石塄秧歌被灵丘县政府公布为首批县级非遗保护项目;2010年12月27日,红石塄秧歌被大同市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非遗保护项目;2011年9月,红石塄秧歌剧团谢书强被大同市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公布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8年,红石塄秧歌剧团周芹、谢保国被大同市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公布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此外,红石塄秧歌还在山西省乃至全国范围内享有较高的声誉和影响力。
近年来,觉山村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依托自身资源优势,走出了一条“有机农业+生态旅游+美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农业产业发展方面,灵丘县红石塄乡坚持“生态立乡、有机富乡、文旅兴乡,让人民过得更好”的总目标不动摇,推动有机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深度融合。觉山村作为红石塄乡的下辖村,也积极参与其中,依托其独特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发展有机农业和乡村旅游。觉山村建设有机农业示范区,推广有机种植和养殖技术,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动农产品线上销售。觉山村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培育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例如,发展有机农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制作等产业,形成了产业链,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利用当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吸引游客体验农耕文化。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觉山村投入大量资金,解决了排水、供电、污水处理、垃圾转运等问题,为村民和游客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在社会治理方面,觉山村积极探索社会治理新模式,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同时,建立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引导村民积极参与乡村治理和公共事务管理。红石塄乡党委和政府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发展产业、增加就业、提高收入等措施,不断提升村民的生活水平。觉山村的村民从中受益,实现收入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提升。
在文化教育方面,觉山村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挖掘并整理当地的文化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同时,加强文化设施建设,为村民提供学习、娱乐和交流的场所。
古韵今风,绘就绿色画卷。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红石塄乡觉山村正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化的发展理念,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编校:肖慧敏
网络:吴飞飞
监审:郭欢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