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韵续新篇——记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附城镇玉泉村
在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附城镇的西南部,一个古老的村落——玉泉村,静谧而庄严地镶嵌其中。这座距县城仅15km的千年古村,因建筑文化魅力和民俗文化趣味而声名远播。千年古韵续新篇,如今,玉泉村吟唱着新时代的赞歌,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焕发出勃勃生机,正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不朽传奇。
2023年,玉泉村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成功入选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也被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第六批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荣誉称号。
玉泉村
古建守望玉泉村
据史料记载,玉泉村原名“罐泉村”,因古有一井状如罐而得名。民国以后改为玉泉,取其井水为玉液琼浆之雅意。其建村历史虽已无从考证,但村内古建筑众多,从侧面反映了村落悠久的历史。在玉泉村的建筑群落中,以玉泉东岳庙和圣水院最为瞩目。
玉泉东岳庙,是一座千年古刹,其建造年代虽已无从考证,但现存建筑多为金代至明清时期的遗存,见证了玉泉村历史的沧桑变迁。庙宇整体布局独特、结构严谨,采取一进院落式设计,其建筑风格带有明显的明代特征,简约而不失庄重。
进入山门之后,便来到了玉泉东岳庙的核心区域。中轴线上,献亭三间,与正殿及东西垛殿紧密相连。在各个宫殿中,正殿尤为引人注目,作为金代建筑的代表,它面阔三间,进深六架椽,单檐歇山式屋顶,正脊以琉璃制品装饰,形态古朴典雅,两侧鸱吻对峙,垂脊、戗脊、围脊均用瓦条砌成,细节之处尽显精美。斗拱四铺作,昂为琴面式真昂,典型的梁架结构反映了金代建筑的特点,整体建筑十分有特色。屋面覆盖筒板瓦,琉璃剪边,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庄严而神圣。
玉泉东岳庙
东西垛殿各五间,分别建于金代和元代,东垛殿仍保留着金代的原始风貌,西垛殿在元代修缮时做了较大的调整和改变。全庙共有房屋五十余间,规模宏大,布局合理,整体保存完好,实属难得。
据说,玉泉东岳庙主要供奉的是东岳大帝——武成王黄飞虎。这位在民间传说中英勇善战、忠诚正直的将领,因助周伐纣有功而被道教祖师姜太公封为“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总管人间吉凶祸福等大事。这一供奉也表达了当地百姓对正义的向往。
自古以来,玉泉东岳庙便是当地民众祈求平安、祈福消灾的重要场所。在历史的长河中,玉泉东岳庙历经多次重修与补修。据庙内所存石碑记载,明万历七年(1579)、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以及清道光十二年(1832)对玉泉东岳庙进行多次重修,见证了庙宇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辉煌与变迁。至今,玉泉东岳庙依然保存着完好的整体建筑风貌,为后人提供了一窥古代庙宇的壮丽与辉煌的宝贵机会。此外,玉泉东岳庙集建筑、历史、文化内涵于一体,是玉泉村的代表性建筑之一。它静默地伫立,仿佛是玉泉村往昔岁月的低语者。随着历史沧桑巨变,这处古迹已超越了其原始的意义范畴,在我国建筑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客、学者前来参观、研究。
除了玉泉东岳庙外,玉泉村还有圣水院。圣水院凭借其清幽的环境和丰富的传说故事,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前来探访。其创建年代已湮没于时间的长河,无从追溯,但对玉泉村百姓而言,仍是他们心中无比珍贵的一段记忆。
据说,在道光年间,圣水院未能幸免于自然灾害。当时,圣水院栋梁倾斜、墙垣破损,一时之间陷入了窘境。危急关头,有村民挺身而出,及时对建筑进行了翻修建设。历经长达十九年的艰苦卓绝与不懈努力,圣水院终于重获新生,风采再现。
圣水院布局精巧,上下两院错落有致,坐北朝南,央殿、正殿及两侧廊房排列有序,尽显晚清风格的宽大明亮与宏伟壮观。
步入下院,七间舞楼巍峨矗立,两根雕工精细的石柱各自撑起一端的屋顶,进深五椽,单檐硬山顶结构稳固而美观。东西两侧的四间配楼与舞楼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下院的主体建筑,彰显出古朴典雅的建筑风格。沿中轴线北上,踏上石阶,便可见到当央殿。此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架椽,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檐前的木制插飞斗拱精巧细致,支撑起前后单檐悬山顶的屋顶。殿内大梁油漆一新,绘有滚龙图案,栩栩如生。两旁的神像威严肃穆,守护着这片土地。殿东西两侧的配楼与山门相得益彰,进出之间仿佛穿梭于历史的长廊。
继续前行至上院,正中石阶直通正殿。正殿由四根粗大的石柱稳固支撑,木制七垛插飞斗拱支起前檩,单檐悬山顶的屋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殿内供奉着庄严慈祥的如来佛像及形态各异的十八罗汉像,令人心生敬畏。
正殿东侧建有精巧的阁楼小院,由石柱与木柱共同支撑起屋顶,木制雕花与砖木结构相得益彰,展现出独特的建筑魅力。小院低于正殿一尺有余,更显幽静雅致。西侧则建有菩萨殿三间,与东楼建筑格局相仿,但细节之处更显细腻与雅致。院内东西两侧还建有十间廊房,各由四根木柱支撑屋顶,前墙为砖木结构,独具晚清建筑风格。廊房宽敞明亮,为游客提供了舒适的休息与观赏空间。
如今,圣水院虽历经风雨沧桑,但整体建筑依然保存完好。游客们来到这里,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辉煌灿烂的时代,可以深切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玉泉村古建筑之多、古建筑之美远不止于此。在村南的最低洼处,还静卧着一口历史悠久的八角井。关于八角井的始建年代已无从考证,但它无疑见证了玉泉村的更迭变迁。
八角井,井型独特,呈八角八面之状,井口直径达1.2m,井深7m。更为奇特的是,井底直径竟有1.48m,仿佛是大自然特意为之预留的广阔空间。在井底的东北角与西南角,各有一根直径约20㎝的树桩,它们虽长期浸泡于水中,却奇迹般地未遭腐蚀,保持着最初的形态,成为玉泉村内一道独特的风景。
井壁由坚固的沙石精心砌成,每层八块,错落有致,展现出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与非凡智慧。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井的层数设计别出心裁,22层为两面,23层与24层增至三面,其中饱含的深意与趣味,耐人琢磨。
井的外围,则以青石砌墙环绕,既保护了井水的纯净,又透露出古朴典雅的气息。墙外,柳树依依,随风轻摆,为八角井平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然而,遗憾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井外的设施在1959年因改建粉房及打小井的需要而被拆除,但那份深植于人们心中的记忆与情感,永远无法抹去。
八角井不仅是一处自然景观,更是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它的传说,在方圆各村乃至河南各地广为流传,版本多样,各具特色。在干旱之年,村民们会举行隆重的祈雨仪式,于井阁之上设神台九天,前三天烧香供奉龙王爷以求甘霖普降。随后,组织人员掏井以疏通水道,其中属龙者需头戴柳树条帽参与,以示对龙王爷的敬畏。掏井完毕后,还需盖井三天以示圆满结束。这一系列仪式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八角井墙画
值得一提的是,玉泉村的酿醋历史与八角井紧密相连。自唐朝以来,玉泉醋便以其独特的水源——八角井之水而声名远扬。井水独特的水质与丰富的矿物质含量赋予了玉泉醋独特的风味与品质,使其气味醇和,酸中透香,久贮不沉淀、不变质,成为市场上的佼佼者。
如今,八角井已成为玉泉村的一张闪亮名片,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访。他们在这里不仅能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古朴与宁静,更能深刻体会到玉泉村悠久的历史文化与独特的地域风情。八角井以其独特的魅力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将继续书写玉泉村的美好未来。
民俗文化载玉泉芳韵
玉泉村的故事并不仅仅局限于这些古老的建筑,那些流传千年的民俗文化,如同活态的历史,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其中,“武故事”作为该村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承载着玉泉人世代相传的记忆与荣耀。
“武故事”又称“赵氏武术”,相传是宋朝皇帝赵匡胤攻打高平关时在附城一带操练人马,并将这套功夫传入了玉泉村,然后在当地流传开来,世代习练,传承至今。它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表演艺术,可以巧妙地将武术的刚劲与舞蹈的柔美相融合,为观众呈现一场无与伦比的视听盛宴。
“武故事”的表演道具丰富多样,主要包括单双流星枪、双枪、单刀等各式各样的兵器。这些兵器在艺人的手中仿佛被赋予了生命,随着节奏起舞,与艺人合二为一,展现出令人目不暇接的精彩场面。因此,许多知晓“武故事”表演的游客,都愿意前去现场亲自观看。
“武故事”的表演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部分,每一部分环环相扣,共同构成了这场精彩绝伦的表演。首先是拳术表演,旨在集中展示武术的基本功法和身法,演员们的动作刚劲有力,节奏明快,令观众顿时热血沸腾。其次是武器单耍环节。在这一环节,演员们会逐一展示各种兵器的独特技巧,如单双流星枪的舞动、双刀的劈砍、大刀的横扫等。这些表演极其考验演员们的功力,力求演员每一个动作都精准到位,展现出各个兵器的独特性。
“武故事”表演所用道具
对打无疑是“武故事”表演的高潮部分,主要呈现地叉、朴刀等兵器的对打场面。演员们动作协调,配合默契,通过激烈的对抗展现出武术的实战魅力,由此也吸引了众多观众。据说还有一项专业对打表演今人已经无法看到,即大小栓对打。这一表演在漫长的岁月里早已失传,令人深感遗憾,但也许正因辉煌的过去,才仍被老一辈艺人津津乐道。
堆山是一种集体表演形式,演员们会手持兵器,按照一定的队形和节奏进行集体演练,犹如一座座山峰般层层叠叠,气势磅礴,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
在表演过程中,音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常由一人敲鼓,数人打镲,数人敲锣,相互配合,形成了富有节奏感的背景音乐。随着音乐的起伏变化,艺人们的表演也更加生动有力,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武术与舞蹈魅力的世界。
近年来,玉泉村积极采取措施保护和传承“武故事”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组织培训、排练和演出活动,培养了一批年轻的传承人,使这一传统表演艺术得以薪火相传。同时,玉泉村还积极挖掘和整理“武故事”的历史资料和文化内涵,为其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今,“武故事”已成为玉泉村的一张文化名片,也屡屡在文艺表演活动中现身,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体验。
乡村振兴催生玉泉发展动力
玉泉村并未沉浸在历史的辉煌中停滞不前,并未止步于历史的荣光。在新时代的春风中,玉泉村积极探索乡村振兴之路,通过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完善基础设施、传承传统文化等措施,让这座古村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踏入玉泉村,仿佛步入了一幅精心雕琢的乡村振兴画卷。村中,饱含深意的文化景观与宽阔笔直的柏油大道交相辉映,共同编织着村庄的新时代故事。街道两侧,村规民约的字里行间透露出乡村治理的智慧与有序。
玉泉村干净整齐的街道
同时,玉泉村村“两委”发挥他们前瞻性的视野和创新性思维,精心策划了“党建+文化”特色街区,巧妙融合了“武故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的醋文化以及太行八中的红色记忆。通过墙体彩绘的绚丽、艺术画廊的雅致以及精致版画的细腻,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在这里完美契合,绽放出前所未有的光彩。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玉泉村同样不遗余力。从村门楼到玉泉东岳庙,曾经的水泥路已全面升级为平整宽敞的柏油马路,极大地提升了村民出行的便利性和舒适度,也展现了村庄的现代化风貌。同时,下水道的铺设、停车位的合理规划以及绿化工程的实施,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为村民创造了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
这一系列实际行动,不仅彰显了玉泉村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坚定决心,更体现了其在新时代背景下对文化自信与创新精神的执着追求。玉泉村正以全新的姿态,迈向更加繁荣富强的未来。此外,玉泉村还广泛开展“道德模范”“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以优秀品格为引领,营造崇德向善的良好风尚。村民们在敬仰革命前辈、传承优秀文化的同时,也将文明新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共同绘就了玉泉村和谐发展的美好图景。
玉泉村醋文化墙画
值得一提的是,玉泉村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将加强基层党建作为推动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核心动力。通过党建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玉泉村不仅强化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更将党建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促进了基层治理的现代化与高效化。
在产业振兴的征途中,玉泉村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开创性地走出了一条“传统作坊+现代产业”深度融合的特色发展道路。其中,玉泉陈醋作为这一战略的核心引擎,正引领着村庄走向更加繁荣的未来。
玉泉陈醋,这一承载着深厚历史与文化底蕴的传统产品,以其独特的风味、卓越的品质,在市场上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与广泛的认可。为了将这一金字招牌擦得更亮,玉泉村村“两委”高瞻远瞩,积极争取各类资金扶持,不仅重修了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老陈醋厂房,还正式成立了醋业公司,实现了从源头种植到终端销售的全方位、闭环式管理。这一举措不仅确保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更为玉泉陈醋的品牌影响力与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玉泉村并未忘记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他们深知,传统手工技艺是玉泉陈醋的灵魂所在。因此,玉泉村特别注重对传统工艺师傅的聘请与培养,力求在保留古法酿醋精髓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科技与管理理念,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经过一年多的精心筹备与不懈努力,玉泉村终于在2024年2月迎来了新厂房的初步投产,预计年产量将突破30t大关。这不仅是对玉泉村产业发展成果的一次有力证明,更是对传统手工艺人的最高致敬。这一举措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拓宽了他们的增收渠道,真正实现了乡村振兴的多赢局面。
展望未来,玉泉村将继续秉持“传承与创新并重”的发展理念,不断深化产业融合、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品牌影响力,努力将玉泉村打造为乡村振兴的典范与样板,让玉泉陈醋的香气飘向更广阔的市场,让玉泉村的故事传得更远、更久。
玉泉村,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村落,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人的目光,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着未来的挑战与机遇。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深邃;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乡村振兴的希望与梦想正在照进现实。让我们一同期待,玉泉村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编校:牛勇雯
网络:吴飞飞
监审:侯欣怡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