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县乡村振兴的示范样板——记山西省长治市沁县小东岭
小东岭村,位于沁县城南10km处,东依檀山,西临漳河,靠近白晋铁路和太洛公路,村子位置隐蔽偏僻,是个进可达其远、退能守其静的用兵之所。据调查,全村有60余户、200余人,中共党员10余名,支村委干部7名,村民代表5名以及下设的5个村民小组。据统计,全村耕地面积超40hm2,其中退耕还林面积近7hm2。
如今,大部分村落都一改往日的旧颜,呈现出崭新的面貌,而小东岭村现存的窑洞仍不在少数。走进村子,可以看到新修的房舍间依稀夹杂着窑洞,窑洞内仍有村民居住。据了解,小东岭村的部分窑洞之所以历经几十年风吹雨打依然坚固如初,是因为在此居住的村民不断加固窑洞,通过在窑洞洞顶铺设防水材料、加厚屋顶保温板等方式,有效延长了窑洞的寿命。走进屋子,窑洞内的陈设也一改传统的模式,与现代化的陈设布置相结合,既保留了窑洞特有的冬暖夏凉的特性,又满足了村民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因此,窑洞成为小东岭村的特色之一。
小东岭村村口的门匾
小东岭村村民闫秀文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60多年,据他说,他现在所居住的窑洞在他出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从他记事起,一家7口人住在两口窑洞里。在过去,烧煤炭是极其奢侈的,所幸窑洞让他们冬天不至于太过寒冷。闫秀文还说,目前家里居住的窑洞每年都会加固,按照目前形势来看,再住30年都不是问题。这位淳朴善良的村民在提到他所居住的窑洞时,眼里闪烁着光芒。是啊,虽然窑洞外表不比新屋亮堂,更比不了大城市建筑的华丽,但在从出生起就居住在窑洞中的村民看来,朴实舒适的窑洞带来的安全感是任何房屋都无法比拟的。
在如今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乡村也不甘落后。小东岭村作为沁县乡村振兴的示范样板,在发展中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
小东岭村房屋一角
谈及农业发展,小东岭村有交通便利、土地肥沃等优势。近年来,村民们在相关政策的扶持下,积极改善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以市场为靶向的村集体经济。
2022年,小东岭村第一次与沁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种植青皮辣椒,没想到产量超出了预期,获得大丰收,公司的收购价也令村民满意,凭借此次合作,村集体经济增收了10万余元。
2023年,小东岭村再次与沁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合同,在26个温室大棚里种植了4万多株青皮辣椒,并在户外土地里种植了3.3hm2左右的线椒。走进温室大棚,便可看到村民忙着通风、浇水、施肥,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
为了更好地保障辣椒产量,实现增收,小东岭村还邀请了县里农业种植技术专家,积极开展大棚种植技术、种植管理培训,帮助村里的农户提高种植水平,确保青皮辣椒、线椒实现高产、优产。大棚青皮辣椒与露天线椒相结合的产业,使村集体经济获得13万元左右的收入。
辛勤的农民在大棚里采摘辣椒
“我们在这里打工,不用出远门,挣的钱也不少,还能照顾家里的孩子和老人,在这里干活特别好。”村民闫秀萍和王素珍边施肥边笑着说。小东岭村的大棚产业切切实实地惠及到了村民,不但让村民实现增收,还能让他们获得经济来源的同时照顾到家庭。村党支部书记闫凯凌也表示,小东岭村作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要继续发挥特色种植优势,大力发展大棚种植产业,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助推乡村振兴。
除了种植辣椒外,小东岭村近年还兴起了草莓种植产业。以往秋收过后,是小东岭村村民一年之中最清闲的时候,但是现在,村民们却忙得不亦乐乎。
据了解,小东岭村近年集体投资120万元建设了三个大棚,主要以生产冬春草莓为主,种植草莓2万株,打造了一个集对外销售、采摘观光于一体的草莓种植示范园区。草莓品种优良、棚内管理科学,每年12月到次年5月都是草莓采摘的旺季,草莓园区吸引了大批前来体验草莓采摘的游客。
小东岭村党支部书记闫凯凌说,草莓成熟上市这段时间,每天都有游客开车过来摘草莓,草莓根本不愁卖,不仅减少了人工和运输的成本,还提高了村民的收入水平。闫凯凌还说:“为了提高草莓的口感与品质,我们主要采用绿色有机的种植模式,咱家草莓采用蜜蜂授粉,这样的草莓果形特别好,口感也甜。”游客陈琼说:“这儿的草莓特别大、特别甜,快过年了,我带着孩子们来采摘一下,感受劳动成果,感觉挺好的。”
小东岭村草莓园区提高了村民的获得感,在这里工作了三个月的村民陈彩琴说,自己的待遇很不错,一天能挣80元。在草莓园区中,和陈彩琴一样的打工者还有20余人,可见小东岭村草莓园区有效解决了村里的剩余劳动力,让村民获得收入的同时还提升了他们的幸福感。
物质条件变好了,精神需求自然就提高了。小东岭村通过大力打造种植基地,村民的口袋鼓起来、生活滋润起来,而这仅仅是小东岭村迈出的第一步。小东岭村的另一大优势便是革命老区,近年来,小东岭村积极深挖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发展红色旅游,举行各种活动丰富村民的生活。
2017年6月30日,小东岭村首届红色旅游文化节正式开幕。活动为期3天,包括参观小东岭村的东路军高级将领会议会址、观摩鸿兴山庄、海州经济园区、举办游泳比赛等多项内容。
2024年6月9日,小东岭村作为沁县第三届“踏寻红色足迹 感受农耕文明”越野挑战赛的主会场和赛事起点,成为众多体育运动爱好者的聚集地。来自河南、河北、山西等地的300多名体育运动爱好者从小东岭村出发,用脚步丈量美丽乡村。
比赛过程中,选手们整装待发,全力拼搏,他们用汗水诠释了运动精神。赛道两旁的观众和志愿者热情高涨地为选手们加油助威,现场氛围热烈而欢快。当然,在此次越野挑战赛之前,沁州黄镇做了充分的准备,有效促成赛事的顺利进行。为确保赛事全体运动员的安全,活动前期,沁州黄镇对越野挑战赛路线进行了全面排查。同时,考虑到赛事活动中可能遇到的道路障碍、选手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等,沁州黄镇调动救援队、志愿者等力量的加入,在赛事沿途的部分重要节点处设立了补给站和医疗站。
如今,这场连续三届在小东岭村举办的越野挑战赛以一种新奇而又益处多多的方式强势“出圈”。越野挑战赛的举办,在推动全民健康运动、让更多人享受运动的快乐、丰富节庆活动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群众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也让更多人了解到沁县小东岭村,提升了小东岭村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小东岭村之后的发展注入新动能、新活力。
小东岭村越野挑战赛
中国要美,乡村必须美。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的精神风貌怎么样。”而农民的精神风貌必然离不开良好的人居环境。
近年来,小东岭村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建设美丽乡村,被确定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小东岭村从“人居环境整治”理念出发,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前进,从重视垃圾污水处理、化粪池、排水渠、河沟清理、道路硬化等方面入手,取得了巨大成效。
据调查,截至2022年,小东岭村清理村巷道杂物垃圾50多t,修建铺设排污管道1900余m,修建化粪池7个,集中整治排水渠、河道,修建围墙100m,挡土墙约400m3,种植风景树100余棵。严格监督落实垃圾不落地、垃圾分类制等,并积极引导村民改掉乱扔垃圾的坏习惯,小东岭村的人居环境在规范治理下逐步得到改善。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小东岭村作为革命老区,应充分利用当地历史资源,打造高质量沁县乡村振兴的示范样板。相信在不久以后,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红色旅游景点、智慧大棚等都将成为小东岭村的重要标志。
编校:肖慧敏
网络:吴飞飞
监审:郭欢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