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历史与传说交织的千年古城——记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张家庄乡旧广武村

时间:2024-09-25 10:38:46来源:村委主任杂志 文字:武 凯

  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有一道屏障横亘于北方边疆,它就是赫赫有名的雁门关。这里曾是兵家必争之地,无数英雄豪杰在此血染沙场。传说中的杨六郎,即杨延昭,是北宋抗辽名将杨业之子,他英勇善战,以身许国,其威名更是与雁门关紧密相连,为这片古老的土地增添了几分传奇色彩。紧邻雁门关的便是历史悠久的旧广武城,一座见证了无数战火与和平岁月的古城。


旧广武村武安街的城墙一角

  旧广武城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辽代古城,它雄踞隘口,南望内长城,东靠新广武城,北邻汉阴绾故城,西接辽代雁门关关城遗址,是历史上汉民族与北方少数民族发生战争的重要地带。旧广武古城的命名源自赵国名将李牧的孙子——李左车,其封号为“广武君”。李左车不仅在军事上有着非凡的才能,更是一位杰出的兵法家,他的著作《广武君略》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留下的名言“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强调了即便是最聪明的人也有疏忽的时候,而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至今仍被广泛传颂。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实行郡县制,旧广武属雁门郡。西汉时,在旧广武设置都尉治所;辽金时,城内设立广武县;明洪武年间,设立守备部。旧广武城与对峙的敌楼、相望的烽火台等,构成一条坚固完整的战事防卫体系,至今仍不失当年古战场壁垒森严的战斗气势。是研究辽金以及明清城池的重要实物资料,对研究我国古代军事文化有着独特的意义。

  旧广武城现存较完整的古城墙,主要修建于明清时期。古城城墙周长1701m,总占地172720m2,平面呈长方形。城墙东西长300m,南北长500m,城高8.2m,总高7.35m,下宽5m,顶宽3.4m,外表全部砖砌,石条作基。最上沿矮墙置垛口、瞭望洞和射孔。整个城墙共施马面16座(包括城门马面),马面紧贴墙体,雄伟稳健,其尺度大小不一。城墙东、南、西三门设城门,均建有翁城,未置北门。旧广武城依关傍塞,地处要冲,是扼守关内勾注之咽喉,这里汉逐匈奴,唐御突厥,宋抗契丹,明击瓦剌,历经大小战斗4700余次,是长城板块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重要的碰撞融合区。


旧广武城西城门

百年古榆

  西城墙上,有一棵三四百年的古榆,其枝杆穿过垛口向城墙外伸出,并悬在城墙边上。如今的古榆仍旧苍劲翠绿,远处望去像是一匹腾空而飞的骏马,可谓世间之罕有,天下之罕见。古榆树的每一道年轮、龟裂的树皮和枯朽的榆枝与千年广武的沧桑和厚重交相辉映,阳光下,古榆枝干的影子映在城墙上,在城墙的衬托下,其枝干的纹理和脉络清晰可见,每一道延伸出的枝干仿佛都在述说着旧广武城历史的演变,这棵百年古榆不仅是历史与自然的结合,更是战争与和平的融合。据传,一本的小女孩从古榆树上摔下却完好无恙,自此“神树”之名远播四方,不断有外乡人前来参拜。

  旧广武村主体建筑在旧广武城中,是标准的城中村。以东西城门为东西轴线,以南城门和玄天庙(真武庙)为南北轴线,划分为4大街8小巷,街道建筑布局基本保留原状。2014年11月,旧广武村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评为传统古村落;2019年1月,旧广武村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旧广武村,这个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文化的地方,蕴藏着无数引人入胜的故事。其文化底蕴之深,如渊如海,难以尽述。其中一则关于明代的代理宰相、东阁大学士——王家屏的故事尤为家喻户晓。据说,在万历年间,王家屏从北京返回山阴送女儿去婆家的途中,路过广武,留下了一句传颂至今的歇后语:“王阁爷送女儿,就这一遭。”追溯更久远的历史,北宋初期,为了守护大宋疆土,杨家将数代人在广武与辽军展开了殊死搏斗。他们在雁门、宁武、偏关三地坚守关口,捍卫中原安全。如今,在旧广武村西南的磨盘山脚下,依然可以找到“六郎城遗址”,记录着杨家将英勇抗敌的历史。而地名“营盘”“教场坡”以及“雁门关六郎庙”和“点将台”,更是让人回忆起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不仅如此,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也曾踏足这片土地。他被旧广武古城雄伟的景观深深吸引,感慨之际留下了那首流传千古的诗句:“广武城边逢暮春,汶阳归客泪沾巾。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这首诗不仅描绘了旧广武的美景,也寄托了诗人深深的情感。这些故事和传说,为旧广武村增添了一份独特的人文魅力,使其不仅仅是一处地理概念,更是一座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的宝库。

  走近旧广武城的城门,我不禁被这个高大年久的城门震慑。门洞呈拱形,高大而庄严,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城门由厚重的木门构成,尽管经历了无数个春秋更替,但依然坚实如初,展现出一种无法言喻的历史感。站在这样的门前,我感到自己是如此的渺小,犹如历史长河中的一粒微尘。而这扇门却经历了无数的风雨,见证了无数的沧桑,它的坚固不仅抵御了外敌的侵袭,也守护着整个村庄的安全与和平。


广武世厚豆腐坊

  我们从西城门进入城内,刚入西城门,眼前正对的是东西走向的主干道尚武街,这条主干道为旧广武村的东西主轴,街道两旁的建筑多被重新修建,听村里人说,这里将要打造成一条集民宿、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商业街,以吸引更多外来游客入城旅游。由于城内东西仅长300m,因而可以一眼望到对面的东城门。沿着尚武街向东走,在街道左侧,有一家传统的豆腐坊,坊前挂有“广武世厚豆腐坊”的招牌。想必自建城起,这家豆腐坊就已开设,生意能够一直延续至今,其制作工艺和口感必有独特之处。豆腐坊的对面,有一家特色农产品展销中心,用于售卖当地特色农产品,将其推广,带动村子经济发展。走过豆腐坊,便到达村内的南北主街道崇文路。崇文路的正南方向建有一个大戏台,其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传统元素。屋顶装饰着典型的琉璃瓦,彩绘的檐角和精细的装饰彰显出古典韵味。戏台正面墙上有一幅壁画,描绘的是边塞城墙的风景。这幅壁画色彩丰富,细节精致,展现了城墙的雄伟与历史的厚重感。画面中城墙蜿蜒曲折,远处山峦起伏,近处城墙砖石清晰可见。整个壁画在晴朗天空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生动。

  我们继续往东前行,在临近东城门时,一座古朴的石窑赫然矗立于精致的商业街中,显得格外与众不同。走近一看,构筑石窑的砖块并非普通石块,而是修筑城墙的城砖,其木质窗框十分老旧,线条并不规整,倒也十分结实。石窑院落的大门嵌在地下,且十分矮小,需弯下腰身才可进入。经过数百年风雨的洗礼,这个矮小的木门渐渐褪去了原本的颜色,其纹理清晰可见,仿佛记录着时间的流转和历史的沉淀。在门的两侧,贴有两副红色对联,对联在暗淡木门的衬托下格外显眼。几经风霜,木门的边缘已经磨损残缺,我们将其推开时,木门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显得十分笨重。只见院内杂草丛生,角落里到处都是碎石破罐,四周墙壁已是断壁残垣,只剩下歪斜的木架和几块土坯。在残缺的土墙内部,可看到一个土炕和几块破旧的草席,这里依稀留有曾经生活的痕迹。眼前的情景,好不凄凉,一派荒凉破败的景象。这个石窑里还住着一位姓文的老爷爷,听文爷爷讲,这座宅院本属于曾经的王家大院,后来其曾祖父买下了这座宅院。王家大院在清朝时期就已经存在,是当时旧广武村的大户,由明朝时期宰相王家屏的后人所建。王家大院分为南院和北院,其中,北院院内由三个细长院和四个四方院组成,四方院为主人居住的地方,而细长院是长工居住的房院,有着长工围护主人的意思,因而又叫围房院。南北四方院相对,并由细长院相围,如此结构重复两次,便构成了庞大的王家大院。据说,王家人乐善好施,常在村内开设粥棚救济穷人,但后来家族没落,后将北院卖给了谢家,南院卖给了张家,即成了后来的张家大院和谢家大院。听文爷爷讲,王家大院的规模不止如此,在村里的其他地方也有分布,可见当年王家人雄厚的财力和显赫的社会地位。


旧广武村大戏台

  尚武街,一条即将焕发商业活力的街道,其沿线的历史建筑多数已被修复,焕然一新。然而,为了探寻旧广武村的原貌,我们选择沿着崇文路向北前行。沿着一段长长的台阶缓缓下行,我们步入了这片北侧的建筑群。它们静卧在一片较低的地形上,如同历史的沉淀,静静地诉说着往昔的岁月。继续前行,只见眼前豁然开朗,一片广阔的土地舒展开来,村落内部的街道宽敞且平坦,每一座房屋都排列规整,风格统一,展现出村庄的和谐与整洁。这里的住宅大多采用红色瓦顶,每家每户的院落都十分宽敞开阔,院墙坚固而高耸,如同卫士般守护着每家每户的安宁与私密。大部分的房屋和院落都用砖石砌成外墙,坚实耐用。但也有不少人家的院墙保持着原始的风貌,用石头垒砌而成,外面还抹着一层草泥。尽管没有经过修缮,这些院墙依然十分坚固,没有任何倒塌或歪斜的迹象。从这些建筑风貌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旧广武村居民之间在社会层次与财富上的差异。高大的院墙和宽敞的庭院不仅是居住舒适的象征,更是家庭地位和财富积累的外在体现。这些建筑特征如同一面镜子,映射出村落内部的社会经济结构,揭示了居民之间的不同生活水平和社会身份。

  沿崇文路前行不久,便到达一个十字路口,一条东西向的道路展现在眼前,这条街道便是武安街。武安街的街角,竖立着一个木质的街道标牌,为旧广武村内的各个标志性建筑指明了方向。站在武安街的十字路口,便可以清晰地看到东西南北方向城墙的身影,城墙与村内房屋紧紧相连,宛如一位坚定的守护者,用它的身躯紧紧环抱着村庄,形成一道坚不可破的屏障。


旧广武村村民的院墙坚固而高耸

文爷爷家的石窑

  据说以前在东西街的首尾,靠近城门不远处,各建有一座武道庙。南北街由南而北依次还建有三关庙(距南城门约40m,建在一块巨石上)、观音庙、五道庙。如今,在东城门外,只见一关帝庙遗址,此庙已无外墙,只有石台一座,台上插着几炷清香,并留有供奉的痕迹。此外,旧广武村南有“营盘”“花园”,北有“仓房”,东南有“兵械库”,东北有烽火台、蓄水池。这些历史地名蕴含了许多谜一样的军事话题,到现在为止仍在沿用。

  旧广武村的西南角,坐落着一所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学校。这片占地6536m2的区域,曾是庙宇聚集的圣地,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南庙。校园内,最引人注目的是两株根植于宋代元丰年间的古柏,它们距今已有九百余年的历史。这两株柏树,相传是文殊菩萨从山东曲阜孔府移来,一东一西,象征着阴阳调和,相距仅4m,高耸约18m。东侧雄柏的枝桠间神奇地生长着一颗枸杞,每至秋季,红色的果实如宝石般镶嵌于翠绿之中,格外耀眼。它的独特存在,宛如大自然的杰作,令人赞叹不已。而西侧的雌柏,则在枝桠处呈现出两头蹲卧状的狮子形象,栩栩如生,堪称自然界中的奇观。这两株古柏与其间的枸杞和狮子形象,共同编织出一幅生动而美丽的画卷,为古堡增添了几分神秘与诗意。

  关于这两株古柏,还流传着一段动人的传说。据说,在1096年,一对青年男女为了追求真爱,冲破了世俗的束缚,最终选择了以身殉情。他们的爱情故事感动了天地,化作了这两株相依相偎的古柏。因此后人将这对古柏视为爱情、平安与吉祥的象征,把它们的枝条视为能够带来好运的吉祥物。更为神奇的是,相传这些枝桠熬水后饮用,能够治愈百病,增强体质,成为旧广武古堡中的一大奇迹。

  旧广武村,这个镶嵌在历史文化长廊里的传统村落,不仅以其古老的城墙和基本保持原貌的建筑布局吸引着世人的目光,更以其丰富的历史故事和传说传承着文化的精髓。从神秘的辽代古城遗迹到明代的繁华盛世,从古老的民间传说到悠久的历史文化,这里的一砖一瓦都似乎在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沧桑。让我们用心聆听这座古村落的声音,感受它的韵味,让旧广武村的历史与文化得以世代传承,焕发出永恒的魅力。

  编校:牛勇雯

  网络:柳绣华

  监审:侯欣怡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