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残有新方 点亮增收致富路
摘要:帮扶农村残疾人就业增收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难点所在。文章简要介绍了农村残疾人帮扶现状,探究了农村残疾人帮扶模式类型和增收路径,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提供思路。
当前,针对农村残疾人所开展的帮扶工作已经初具成效,然而由于部分农村在进行帮扶时仅聚焦短期目标、残疾人抗风险能力较弱,帮扶效果与预期存在差距,需要相关人员灵活选用不同帮扶模式,为农村残疾人提供更多收入来源。
农村残疾人帮扶现状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着力解决因残致贫家庭突出困难的实施方案》等文件的出台为低保政策的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残疾人可以免审获得补贴,也为农村残疾群体提供了一定生活保障。但是因为农村残疾群体的劳动能力相对较低以及一些其他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村残疾人家庭的抗风险能力较为薄弱。对比发现,农村残疾家庭的经济状况、生活质量等方面与正常农村家庭仍存在一定差距,需要相关人员结合实际,不断优化帮扶措施。
帮扶农村残疾人常用模式和意义
产业帮扶模式
1.具体帮扶措施
在针对农村残疾人开展帮扶工作时,部分农村龙头企业展现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为农村残疾人提供全职就业、灵活就业或参与养殖采摘等多种就业选择,帮助农村残疾人更加顺利就业,在岗位工作中挖掘自身潜能。在这个过程中,部分农村结合当地现实情况开设农村助残基地,帮助一些重度残疾人实现在本地就业目标,并通过打造专项资金池保证基地内有充足的资金,能够及时为残疾人发放薪酬。与此同时,当地政府主动分析当地的特色项目以及非遗项目,并将其作为着力点,发展特色产业。以南疆三地州民族地区农村为例,相关人员在进行帮扶工作时,将原本的产业帮扶政策作为入手点,挖掘出当地特色优势,推动库尔勒香梨、阿克苏苹果、若羌红枣、和田皮亚曼石榴、恰玛古、肉苁蓉、核桃等特色农产品发展,并打造出知名品牌,保证特色农产品可以获得更多消费者的认可,展现出品牌效应,在帮助农村残疾人参与工作、提高他们工作热情的同时,为农村残疾人提供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与此同时,这些地区还组织农村残疾人参与培训活动,增强他们的专业知识储备,强化他们运用新型技术的能力,并鼓励农村残疾人以家庭为单位参与产业链各个环节,提高家庭的收入水平。在这一过程中,基地考虑到不同残疾人的情况,因人设岗,优先为需帮扶重点户提供就业机会,并降低岗位准入门槛,确保其能够顺利就业。这从某种角度来说,可以解放家庭其他劳动力,使其获得更多就业机会。
2.意义
从企业的角度分析,龙头企业所提供的不同就业岗位,能够为农村残疾群体提供一定的劳动报酬,使其获得更多收入。从农村助残基地的角度分析,助残基地的出现和发展可以为农村残疾群体提供本地就业保障,使他们拥有相对稳定的收入,特别是特色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提高农村残疾人参与产业相关工作热情,使农村残疾群体的收入得到显著提升。同时,农村残疾人在参与培训后,技术实力明显增强,能够在产业链中承担更多工作,在这基础上以家庭为单位在产业链中工作,能够使家庭整体收入得到提升。这一模式的应用能够为提高农村残疾群体的经营收入以及工资性收入打下良好产业基础。
金融机构帮扶
1.具体帮扶措施
考虑到农村残疾人家庭的实际需要,已有金融机构为其提供“助残贷”“共富经营贷”等专用信贷产品,改善农村残疾群体发展过程中可用资金较少局面。例如,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所研发的“光伏助残贷”可以通过在残疾人家庭屋顶安装光伏发电装置,将光转换为电能,满足农村残疾人家庭用电需要或者将电能售卖给发电公司,保证农村残疾人家庭具有相对稳定的收入渠道。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已运用“先实施、后补助”模式,发放一些补贴,在帮助银行规避放贷风险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提高助残贷款覆盖面积。此外,中国人寿保险等金融保险机构还考虑到农村残疾人的需求设置专属保险项目,保证其能够涵盖意外伤害、医疗补充等多方面内容,并提供上门理赔服务,为农村残疾群体提供保障。
2.意义
从贷款的角度分析发现,光伏助残贷可以帮助农村残疾人家庭进行光伏发电,在满足他们对电力资源需求的基础上售卖余电,确保农村残疾人家庭拥有相对稳定的收益;“助残贷”“生产经营贷”则可以根据农村残疾人的生产经营需求,为其提供资金扶持,确保农村残疾人所开展的生产经营活动能够顺利推进,帮助农村残疾群体实现创收。从政府的角度分析,政府提供补助,能够为银行担保,降低银行提供贷款无法回收风险出现概率,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银行发放贷款积极性,拓宽了助残贷覆盖面,能够使更多农村残疾人通过贷款增加收益。特别是专属保险项目的制定能够帮助农村残疾人避免因为意外、疾病所导致的经济亏损,可以间接保证农村残疾人的收入处于稳定状态。这一模式的应用能够为农村残疾人家庭提供充足资金保障,使财产性收入得到提升。
技能提升帮扶模式
1.具体帮扶措施
应用物联网传感器、大数据分析技术,动态监测土壤性质、作物的生长规律等,为农村残疾人种植大棚蔬菜、水果提供了全新思路。因此,相关人员已加强企业、基地、智慧农业间的联系,搜集汇总现有的涉农企业资源打造科技助残基地,为农村残疾群体提供安全用电、选择作物种类等服务。考虑到农村残疾人的需求,分层次、分类型地开展了技术培训,并在“VR技能培训平台”支持下模拟电商销售、工艺品制作流程,帮助农村残疾人更好地掌握种植、手工相关技能,并为他们提供电商运营等线上创收途径,助力农村残疾群体致富。
2.意义
构建科技助残基地可以在现代化技术支持下降低农村残疾人种植难度,提升大棚蔬菜、水果的产量、质量,从而为农村残疾群体创造更多经济收益;分层次多元化的技术培训活动以及VR技术培训平台的应用,可以帮助农村残疾群体在较短的时间掌握种植、电商、手工相关技能并进行应用,从而获得收益。线上创收途径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扩宽了农村残疾群体的收入来源。技能培养可以提升农村残疾人经营销售水平,为提高农村残疾群体经营收入与工资性收入创造条件。
社会合作帮扶模式
1.具体帮扶措施
首先,村集体、龙头企业、基地协同发力,为农村残疾人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并签署劳动合同,为农村残疾人就业提供一定保障。在这一过程中,基地与农村残疾人家庭加强合作,保证他们的土地能够创造更多的收益,并提倡以资金、土地等资源入股,使农村残疾人获得分红,为他们提供更多获取收入的渠道。其次,鼓励农村残疾人参与文创、快递寄送活动等,帮助他们获得更多就业机会。同时,对愿意为农村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的企业提供贷款优惠,规范农村残疾人小额信贷信用评估流程,尽量保证农村残疾人的收入相对稳定。最后,相关人员在村内设置农村残疾人服务驿站,为其提供政策咨询、就业支持等不同服务,满足农村残疾群体进一步发展需要。此外,当地有关部门还与医疗机构达成长期深度合作,保证农村残疾人能够享受到日间照顾、康复训练等托养服务;通过现代化技术,做好对评估、诊疗、康复的全过程远程管理;报销康复治疗、辅助治疗器械花费,改善农村残疾群体看病困难、需投入大量资金的情况。
2.意义
村集体、龙头企业、基地协同提供的就业岗位,能够保证农村残疾人通过自力更生获得应有报酬,确保农村残疾人的收入处于稳定状态。加强农村残疾人家庭土地和基地的合作,能够借助资源入股,带给农村残疾人分红,使他们的收入得到提升。与此同时,企业由于贷款优惠等政策雇佣农村残疾人的意愿明显增加,能够为农村残疾群体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使他们的收入更加稳定。特别是农村残疾人服务驿站的发展,能够为农村残疾人提供支持,降低农村残疾人就业难度。整合社会资源,既能够为农村残疾群体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使其具有稳定收入,又能够通过分红、补贴等途径为农村残疾群体提供转移性收入,需要相关人员结合具体措施开展工作。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上述几种模式为农村残疾人增收提供了一定支持,但仍需运用切实可行的措施展现出模式优势,从而实现农村残疾群体增收目标。因此,相关人员需将现有模式作为着力点,从多个角度出发构建完善的农村残疾人增收体系。
拓展农村残疾人增收途径
相关人员想要将上述帮扶模式落到实处,提高农村残疾群体增收效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推动当地产业发展,提高经营性收入
从种植角度分析,农村残疾人家庭在开展种植时,可能会被体力、技术所限,因此,要做好品种选择工作。在考虑到当地气温、土壤条件的前提下,选择一些耐旱、对病虫害具有较强抵抗能力、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养护的作物,减轻农村残疾人家庭的种植负担。为农村残疾人家庭提供一对一指导,帮助他们掌握更多种植技术,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避免农村残疾人由于种植不当产量较低造成的经济亏损。从市场的角度分析,农产品的销量和收益能够对农村残疾人家庭的收入产生较大影响,因此,相关人员应在推动有机蔬菜、药食同源等新兴健康产业时,为农村残疾人家庭提供一定扶持。例如,可以由合作社购买种子、提供技术,农村残疾人家庭负责种植,降低农村残疾人家庭在农业种植过程中的风险概率。
合作社还需按照农村残疾群体以及其家属的情况合理分配岗位。通常情况下要为妇女、老年群体进行栽种、制造手工艺品、文创产品等相对轻便的工作,安排青壮年参与现代农业建设。采取一户一档管理,为农村残疾人家庭提供生产资料、技术支持,确保农村残疾人可以获得一定收益。在这一过程中,还应加大力度发展电商经济,打破原本销售被地形、地势所限局面,拓宽销售途径,在增强当地经济实力的同时,为农村残疾群体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改善农村残疾人就业岗位供不应求的现状。农业部门还应与残联进行合作,提供技术帮扶。需要注意的是,为了改善部分农村残疾群体获取信息难度较大的情况,政府部门或残联应定期更新信息,帮助他们了解当前农业市场发展趋势,实现精准种植,从而获得更多经济效益。
提高就业率,增加工资性收入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为相关部门的重要任务,然而,当前农村残疾群体仍有着工资性收入占比相对较低、就业稳定性有待提升等现象,需要社会各界予以重视,通过提高农村残疾群体就业率等措施,助力他们增收致富。
1.建立就业支持体系
工作人员需从系统层面出发分析当前帮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摸索实践,设立专项就业扶持基金以及专业的助残机构,为农村残疾人提供就业补贴、创业补助等支持,使他们的就业、创业更加顺利。相关人员应定期在就业服务机构、村级服务平台发布劳动力需求信息,并运用线上线下渠道进行招聘,拓宽农村残疾人了解招聘信息的渠道。
2.做好岗位供给工作
企业需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为农村残疾群体提供一些定向就业岗位,降低农村残疾人就业准入门槛。相关部门应为愿意为农村残疾人就业提供支持的基层单位、机构给予物质、精神层面鼓励,提高其设置残疾人岗位的积极性。有关部门需适当增加乡村公益性岗位的数量,满足难以外出工作的农村残疾人的就业需求。通过多方配合,提高农村残疾人就业成功概率。
开设以工代赈项目,为农村残疾群体提供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机会,在提高农村残疾人收入的同时,改善农村基础环境。例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通过葡萄基地、养殖小区为农村残疾群体提供了较多的就业岗位,有效缓解了农村残疾人外出务工困难无法获得稳定收入的问题。与此同时,还应鼓励农村残疾人发掘自身潜能,增强自身的岗位竞争力,避免其竞争力不高导致就业失败的情况出现。在这一过程中,还应为农村残疾群体提供参与跨区域就业的机会,使他们拥有更多的就业选择。
3.保障农村残疾群体应有权益
要做好对就业权益的闭环管理工作,保证企业能够在规定时间内付清劳动报酬。密切关注脱贫农村残疾人家庭收入变化,达成对协议、监管、验收动态管控目标,尽可能避免脱贫农村残疾人家庭重新返贫。
进行分红带来更多财产性收入
要鼓励农村残疾人家庭灵活使用土地、闲置房屋等资源入股,成为村集体经济组织中的一员,村集体则需按照股份占比分配产业链为农村创造的经济效益,保证农村残疾人家庭能够获得一定经济收入。与此同时,还需应用土地流转租金保底分红这一模式,在保证农村残疾群体每个月都能够有租金收入的基础上,根据投入资金占比、农村残疾人的残疾等级以及土地可创造的年利润率等再次进行分红。需要注意的是,一般情况下,要将土地年利润率10%~15%用于分红。
借助区域生态补贴提高转移性收入
转移性收入是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居民家庭的各种转移支付和居民家庭间的收入转移,包括政府发放的补贴、社会救济金、养老金等,特征显著,不需要居民付出对应劳动就能够获取。一般情况下,农村残疾人的转移性收入是由政府及相关机构提供的各类补贴、救助构成的,能够保障农村残疾人基本生活所需,使他们的收入水平得到提升。
相关部门在现实工作时应按照15%及以上的比例在乡村旅游、湿地公园、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中设置残疾人就业岗,聘请农村残疾人进行生态讲解、护林、湿地巡查等工作,并为他们提供一定金额的岗位补贴。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农村残疾人能够既能够符合补贴发放标准又能够符合生态管护岗位要求,就应同时发放两种补助,提高农村残疾人的收入。打造生态积分累计机制,为行动不便的农村残疾人提供进行景区绿化、生态监测等细微工作的机会,并将工作情况转化为生态积分进行记录。农村残疾人可以通过累计生态积分兑换工资或实物。与此同时,还可以将农村残疾人家庭在进行生态修复过程中的减排量作为进行碳汇交易的重要指标,并运用碳交易平台进行收益分成。
只有运用上述措施,将生态保护与提升转移性收入相衔接,才能够在展现出生态工程社会性的同时,为农村残疾群体提供更多转移性收入来源,确保农村残疾群体的收入相对稳定。
做好针对农村残疾群体的帮扶工作是实现乡村振兴、推动乡村经济健康长远发展的必经之路。需要相关人员对这一工作予以重视,并从提供区域生态补贴、进行分红、开展劳动力转移等多个不同角度出发拓宽农村残疾群体的收入来源,改善农村残疾群体的生活质量。
昌吉学院校级科研项目“新疆南疆三地州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残疾人家庭增收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22KY024)。
终审:魏文源
监审:侯欣怡
编校:董卫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