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职业素养发展的“立”与“破”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驱动的智能生产力快速发展,这场技术革命正在深刻重塑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教育领域也必然面临相应的转型与创新。智能时代背景下,乡村教师应积极将人工智能融入职业发展和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通过树立创新发展理念,打破传统角色定位;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打破被动回应定式;树立特色发展理念,打破差异化发展困局,实现职业素养的时代转型,进而在智能时代引领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智能生产力,这一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形态已经开始成为引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上海大学孙伟平教授认为,智能生产力是以大数据、算法、算力等为生产资料,以智能系统、智能机器人等为生产工具,由脑力型劳动者与智能机器组织进行社会生产的新生产力系统。智能生产力的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改变,推动了经济模式的转型和升级,更带来了社会的深层次变革,推动了社会形态的演化发展。随着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不断地嵌入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人类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变化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在教育、医疗、管理、娱乐等领域同样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背景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全球教育变革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深度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已成为广泛共识。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单向的知识输出与教育引导的方式已经体现出了与时代条件不相符的情况。智能时代背景下,知识的传播途径与获取方式变得更加多元化和便捷,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不再局限于教师的讲授,教师在学生心中的知识权威地位也随着大数据的便捷检索、各种智能学习工具的出现悄然松动,传统的师生关系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例如,学生可以利用大数据检索获取丰富的知识内容。同时,好的学习方法、经验的获得也不再局限于周围的同学或老师,而是可以通过人工智能为载体的智能化学习平台给予的一对一辅导开展针对性训练。
智能时代背景下乡村教师发展之困
随着智能生产力的快速迭代和发展,智能时代的到来为各行业带来了机遇,乡村教师的职业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首先,乡村教师难以将人工智能融入教学全过程。乡村教师接触和学习人工智能技术的机会较少,尤其缺乏对人工智能相关知识和技能的系统了解,这使得他们无法将人工智能融入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作业批改、学业评价等环节。例如,在教学设计环节,教师因数字化思维与能力不足,未能有效运用人工智能分析平台对学生学习行为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导致学情分析停留在经验判断层面,难以建立数据驱动的精准教学目标体系;在课堂教学中,智能交互白板、在线教学平台等数字化工具使用率偏低,新型教学手段与传统课堂融合度不足,制约了课堂互动模式的创新和教学趣味性的提升;在教学评价方面,作业批改仍以人工为主,缺乏智能化评测系统,无法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情进展。此外,部分乡村学校存在网络带宽接入率不高、智能终端设备短缺等难题;部分教学点尚未实现稳定的互联网接入;设备维护更新机制不健全,导致现有教学设备使用率低下,这些制约了乡村教师开展人工智能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
其次,乡村教师正面临智能时代下的专业能力适配困境。智能时代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传统的“学科知识+教学技能”,还需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应用能力,如数据分析能力、创新教学能力以及跨学科教学能力等。乡村教师由于工作环境相对封闭,培训机会、技术支持等方面相对匮乏,导致他们的数字素养提升受到限制,难以适应教育智能化进程。
智能时代背景下乡村教师发展之“立”与“破”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强教必先强师。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乡村教师队伍是实现乡村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要点,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人才、科技、智力支撑的重要议题。
树立创新发展理念以打破传统角色定位
随着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能生产力迅速重构各领域的传统关系,乡村教师对于学生、课程以及自身发展的认知也应紧跟时代步伐,通过不断创新进一步实现在智能时代对自身专业角色的重构。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往往承担着课堂中的知识传授者、学生情感发展的支持者和自身发展面临挑战时的被动回应者三种角色。而面对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能生产力对于教育领域中教育关系的重构,教师承担的传统角色正在一定程度上被人工智能所代替或部分取代,这就要求教师要打破传统的角色认知,树立创新发展理念,找到新的角色定位,更好地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一是从知识传授者到学情分析者的转变,实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创新发展。实现这一转变要求乡村教师主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兴趣爱好、知识掌握程度等进行全面且深入地分析。通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学生在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等多方面数据的收集与分析,精准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例如,借助智能学习平台记录的学生学习轨迹,分析出学生在哪些知识点上存在理解困难,哪些学习方法对学生更有效。基于这些精准的学情分析,乡村教师能够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为基础薄弱的学生提供针对性的辅导资料和练习,帮助他们巩固知识;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推荐拓展性的学习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潜力。这样乡村教师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二是从情感支持者到价值引领者的转变,实现协同教学、教学能力的创新。这一转变需要乡村教师通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为主线,通过课堂教学、主题班会、日常交流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辨别是非善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从更高维度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明辨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主动筛选过滤不良信息。同时,智能时代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才。乡村教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引领学生正确看待人工智能,让学生明白人工智能是工具而非目的,要合理利用人工智能来提升自己,而不是过度依赖。
总之,智能时代的乡村教师发展必须以创新理念为引领,在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育人初心的基础上,主动拥抱技术变革,重构教育生态。通过理念、能力、方法、评价、协同等多个维度为切入点,推动自身的系统性创新,实现从“传统教书匠”到“智慧教育者”的转型,为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打破被动回应定式
智能时代是知识信息大爆发的时代,据相关研究,人类知识更新周期已从过去的10~15年缩短至现在的2~3年,某些前沿领域甚至更短。处于这样的时代之中,教育领域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正在被重新定义。在此背景下,教师作为教育工作的核心力量,必须主动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将终身学习理念真正内化为职业信仰,外化为实际行动。
智能时代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要深入理解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特征,熟练掌握信息化教学的新技术、新方法,积极应对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交融带来的教育新课题;另一方面,要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使命,以实际行动诠释“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追求。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通常扮演着被动回应者的角色,仅在遇到教学难题或个人发展遇到瓶颈时才寻求解决方案。这种被动的态度难以适应智能时代迅猛的变化。智能时代知识更新迅速,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也在持续演进。因此,乡村教师必须从自身职业发展的被动回应者转变为积极探索创新的终身学习者,树立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
首先,要制定系统化的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既要有3~5年的中长期目标,也要有年度、学期的具体计划。要充分利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中国大学MOOC等优质线上资源,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线下研修活动,通过行动研究、课例研究等实践性学习方式持续提升教学水平。乡村教师也应学习人工智能相关知识,理解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原理和发展趋势,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指导学生利用人工智能提高学习效率。
其次,要勇于尝试情境教学、项目式学习、跨学科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建立“学习-实践-反思-改进”的闭环机制,实现由被动回应到通过主动学习提升专业能力的转变。同时,乡村教师还需要掌握新兴的教学技术,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为学生打造更加生动、直观的学习环境。通过持续的学习,乡村教师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字素养和综合能力,满足智能时代对乡村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为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榜样,并引导学生培养终身学习的观念。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智能时代,唯一确定的就是变化本身。乡村教师唯有保持终身学习的状态,才能始终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肩负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重任。
树立特色发展理念打破差异化发展困局
在智能时代背景下,教育的要求更加细化和具体,这就要求乡村教育更应注重促进乡村少年重拾乡土知识、感知乡土文化、滋养乡土情怀,在乡村社会中自由、充分、全面发展。基于此,就要求乡村教师要立足于乡土实践,树立特色化发展理念,将智能技术与乡村生产生活、文化传统相结合,打破对城市教育模式的简单复制,走出一条差异化发展道路。
首先,推动本土化智慧教育创新,开发“乡土+智能”的特色课程体系,如将无人机技术融入农田测量数学课、利用VR技术重现村落历史变迁等,构建“教室—田间—云端”三位一体的混合学习空间。
其次,促进文化传承与技术创新的有机融合。例如,通过3D建模复原传统建筑、语音AI记录方言故事等方式数字化保护乡土文化,并将农事节气、民间工艺等转化为特色课程资源。
以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青云学校为例,该校以人工智能为支点,撬动了一场深刻的差异化教育变革,为实现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差异化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青云范式”。对课程进行分层,该校教师构建“1+2+N”体系,通过AI通识必修(基础层)、编程等选修(拓展层)及“AI+”跨学科融合课程(融合层)实现学生全员覆盖与个性发展;打造“AI学习村落”虚实融合空间,集成算力中心与硬件集群,开发“跟小青老师读散文”数字分身等应用,将学生训练的AI模型嵌入种植园、图书角等真实场景。
实践中,乡村教师要注意避免技术应用的表面化和文化符号的浅薄化,诊断乡土资源禀赋、规划技术融合切入点、构建校本实施框架、建立动态优化机制等路径,实现智能技术与乡村教育的深度有机融合,走出一条既具时代特色又彰显乡土底蕴的专业发展之路。
教育事业的发展要靠教师,教师在教育事业中肩负着为国家、社会和未来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长期以来,乡村教师扎根乡村,潜心育人,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培养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之才。智能时代,广大乡村教师要以教育家精神为自觉追求,积极转变职业素养发展观念,紧跟时代脉搏,不断地更新知识体系,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勇立时代潮头,为建设教育强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2023年度一般专项科研计划项目“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进程中陕西高校师范生乡土情怀培育研究”(立项编号:23JK0069)阶段性研究成果。
终审:魏文源
监审:董卫娟
编校:王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