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志愿深耕乡村
摘要:探析大学生服务助推乡村振兴路径,对于促进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湖南省张家界学院为例,对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进行深入调查,在此基础上,分析地方民办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在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探索相应的路径,旨在激发高校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热情。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战略之一,是新时代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方针。高校大学生可凭借专业知识和技能参与乡村振兴。其在高校所学的市场营销、旅游规划等知识,可直接应用于乡村振兴,为乡村发展提供新思路,注入新活力,为新时代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地方民办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
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湖南省张家界学院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以张家界学院在籍学生为研究样本,总结了张家界学院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现状。
首先,根据对张家界学院大学生的问卷调查,绝大多数学生表现出对参与乡村振兴志愿服务的积极态度。具体而言:有87.57%的学生愿意主动参与乡村振兴志愿服务,而持中立态度的学生占8.54%,仅有3.89%的学生不愿意参与。由此可见,张家界学院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意愿较为强烈。
其次,在张家界学院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志愿服务的路径选择方面,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可知:选择通过“支教”方式助力乡村振兴的学生占据总调查人数的44.79%;选择通过“扩大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助力乡村振兴的学生占据总调查人数的38.16%;选择通过“农业科学知识普及”方式助力乡村振兴的学生占据总调查人数的10.34%;选择其他方式助力乡村振兴的学生占据总调查人数的6.71%。由此可见,张家界学院大学生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展现出较强的积极性。
最后,对于张家界学院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胜任力的调查,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可知:只有接近50%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及技能会对于乡村振兴起到帮助作用,其他学生认为自己的所学知识对于乡村振兴起不到实质性帮助。由此可见,尽管张家界学院大学生满腔热忱地希望通过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然而,部分大学生却认为自己并不具备通过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能力。
地方民办高校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
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没有扎根于农村
地方民办高校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扎根农村基层的意愿有待加强。许多大学生对于长期服务于农村缺乏热情,其教育背景下形成的理论知识往往难以与农村实际需求相匹配。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大学生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对农村基层生产生活状况也缺乏深入地了解和体验。在志愿服务工作中,许多高校大学生不得不放弃原有专业。此外,部分地区对高校大学生的定位不清楚,导致很多高校大学生感到自己“大材小用”。以张家界学院为例,其在组织高校志愿队伍时,通常是由学校的共青团、志愿者协会等选拔大学生,并安排相关活动,虽工作有条不紊,组织性较强,但许多高校学生仅将其作为组织任务进行。加之,共青团、志愿者协会等成员流动性较强,导致了志愿队伍工作的延续性不强。
志愿服务人员选拔对学生专业技能及服务能力考虑不足
高校在选拔志愿队伍人员方面,对于参与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沟通能力等方面较为注重,对于学生服务能力以及所学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考虑不足。然而,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志愿服务形式更加多样化。因此,地方民办高校在选拔志愿队伍人员方面,也需要考虑更多因素。当前,张家界对旅游管理专业和文化资源开发专业的大学生人才需求尤为迫切。然而,在人员选拔上,仍局限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群体,这不仅削弱了志愿服务的专业性,也阻碍了志愿服务在助力乡村振兴中作用的发挥。
大学生对志愿服务工作的认可度不足
地方民办高校大学生对于志愿服务工作的认可度不足,获得感不高。以张家界学院为例,张家界学院每年会利用暑假以及寒假时间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工作,引导张家界学院大学生志愿者走进乡村、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工作。然而,通过志愿服务工作助力乡村振兴,通常需要花费极长的时间和精力,在志愿服务工作开展的同时,高校需要派遣相关人员向村民表明身份、解释原因,以取得村民的信任,并能够应对村民的各种质疑,得到村民的理解和配合。遗憾的是,仍有部分村民对此表示不理解,甚至拒绝配合,这导致志愿服务过程中不时出现突发状况,进而影响了志愿服务工作的整体质量。此外,通过志愿服务工作助力乡村振兴是一件需要长时间观察后效的工作,短期内成效不明显,这可能导致地方民办高校大学生对志愿服务工作的满意度下降,参与志愿服务的获得感也随之减弱。
地方民办高校通过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重点
其一,地方民办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体系需全面提升完善。地方民办高校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日常管理中尚未全面结合其公益性、长期性和持续性等特点,尚未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考核评估机制以及注册与退出机制。大学生的积极性不仅依赖于个人主观意愿,还受到激励机制的影响。在大学生考研、就业等关键领域,志愿服务尚未形成直接关联,缺乏多元化、精细化的激励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志愿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了高校志愿服务的质量保障与持续发展的效果。此外,部分高校青年志愿者的教育培训、资金补助等方面投入不足、建设有限,也成为影响地方民办高校大学生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二,地方民办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保障规范性需大力加强并健全。地方民办高校大学生的管理涉及志愿者、学校和服务单位三方,但实际操作中,三者衔接不畅,管理存在空白。地方民办高校在志愿服务管理方面尚存短板,尤其是缺乏一套系统的志愿服务跟踪联系制度,这使得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真实成效的掌握不够全面。同时,与服务单位之间的沟通不畅,导致在专业设置、学科建设以及服务需求的对接上,与乡村的实际需求尚存在一定的偏差,未能实现精准匹配。此外,地方民办高校对于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监管措施不够有效,仅停留在明确活动要求,缺乏实质性的指导和监督。同时,地方民办高校大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的权利保障尚不明确,需要相关部门进行界定和明确。
其三,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方面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有待提升,亟须通过系统的培训和学习来全面加强。许多地方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因未接受系统的志愿服务课程培训,导致他们在志愿服务活动中缺乏专业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加之,传统教学模式偏重理论而轻实践,致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缺,亟须加强专业素养与实践技能的培育。
地方民办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
因地制宜挖掘地方特色
地方民办高校大学生在志愿服务工作开展过程中,应当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派遣人员实地考察,深入了解乡村民俗、文化传统和历史故事等独特资源,并予以记录。在调查当地的具体情况后,大学生应根据调查结果规划地方特色乡村振兴项目,避免出现同质化问题。此外,高校大学生在驻村期间,还可以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有针对性地提出推动乡村发展的措施。例如,张家界学院积极运用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深度挖掘张家界独有的影视、文学、美术等文化资源,通过技术与文化的融合,使人们能够近距离感受当地文化的独特魅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还可以大力推广乡村文旅项目,如特色农业观光、民俗文化欣赏、手工艺品制作和展示等,激发消费者的兴趣,促进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帮助当地村民拓宽增收门路。
选择专业对口的高校大学生人才
高校需要精选专业对口的人才,充分利用高校大学生的人才优势,为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提供人才支撑。除了选择专业对口的高校大学生人才外,还需要在规划志愿服务工作的过程中,推动志愿服务工作向多元化发展,有效避免冲突,与村民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此外,大学生的乡村振兴志愿服务也应贯彻标准化、专业化以及制度化特点,并完备工作评价机制,健全监管机制,实现透明化管理。例如,张家界学院可针对农学专业学生,教导其运用农业科技知识提高乡村粮食生产率,传授先进种植技术、养殖技术,推广农业机械化进程,提升农产品品质,增加农村经济收入。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重点开发乡村特色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文化旅游项目,推进农村地区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对于医学专业学生,引导他们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去完善和提升农村医疗体系,从而切实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福祉。针对教育学专业学生,可组织其参与下乡支教活动,积极推动乡村教育事业工作的蓬勃发展。
依托互联网技术开展志愿服务
在新时代背景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各种信息技术凭借其便捷性、易传播性以及使用门槛低等优势,迅速成为新时代农村地区信息传播、宣传和交流沟通的重要工具。农村经济的发展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充分发挥其独特优势,从而推动农村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方面,大学生可向村民传授互联网信息知识,加深村民对电子商务知识的了解。另一方面,大学生可帮助村民建立有关的媒体交流平台,并与电子商务平台展开合作,指导村民能够通过互联网技术自行查询相关知识。例如,张家界学院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暑期社会实践等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大学生深入乡村,向村民传授互联网技术知识,并携手村民共同策划、设计和实施电商技术项目,着力构建多方协作机制,搭平台、建制度、育品牌、兴文化,打造出特色鲜明的农产品电商渠道,同时,指导村民熟练运用互联网技术,利用多样化网络平台,全方位加大特色农产品的宣传力度,提升乡村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覆盖面和影响力,逐步形成具有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志愿服务工作机制。此外,张家界学院大学生还通过互联网技术搭建“高校—农村”相关交流平台,指导农民主动运用电子商务技术向其他地区宣传本地特色资源,提升业务办理的便利性,助力乡村振兴。
综上所述,通过对于张家界学院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张家界学院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意愿较为强烈,积极性较高,愿意主动投身于乡村振兴志愿服务中,并且看法较为多元,多数大学生认为自己在通过志愿服务助推乡村振兴方面尚需提升能力。地方民办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助推乡村振兴工作仍存在诸多挑战。为此,地方民办高校通过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可以因地制宜挖掘地方特色,打造当地特色乡村振兴项目,帮助当地村民拓宽增收门路;通过选择专业对口的高校大学生人才,发挥高校大学生的人才作用,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专业力量;依托互联网技术开展志愿服务,为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注入活力,为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注入新鲜血液。
“地方民办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助推乡村振兴路径探析——以张家界学院为例”(项目编号:zjjsk12024107)。
终审:魏文源
监审:李晓亚
编校:焦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