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打造山海间的银龄舞台

时间:2025-09-11 10:33:42来源: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 文字:孙元元

  摘要:在人口老龄化进程中,能够使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文化养老理应受到更多关注。文章通过对山东省青岛市农村文化养老现状的深入调研,分析当前农村老年人在文化生活方面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需求,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以期提升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精神文化水平。

  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性趋势。对此,山东省青岛市统筹兼顾,积极开展养老服务工作,但仍存在部分问题亟待解决。相对而言,物质层面的养老工作更容易见到成效,以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为导向、体现人文关怀的文化养老工作则常常流于表面,较难深入。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能够使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文化养老必将成为大势所趋。在这一方面,城市因为有老年大学、图书馆、文化馆等平台依托,文化养老相对有保障;农村则受文化资源有限、传统养老观念根深蒂固等因素影响,文化养老体系不完善,亟待引起关注。本文通过对青岛市农村的文化养老现状进行调研,发现问题和症结所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助力文化养老工作深入开展。

农村文化养老文献综述

  从研究内容上看,学界认为文化养老关涉到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孝道文化,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下解决当前社会养老问题的重要思路[1],对农村文化养老的困境及实现路径等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探索。当前,农村文化养老建设中存在财政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文化养老服务机制不完善[2]、宣传力度不够、文化养老内容单一[3]等问题,应通过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培养专门型人才[4]、搭建农村文化养老服务机制、宣扬文化养老理念[5]、创建老年教育服务平台[6]等方式加以解决。

  从研究维度上看,学界对农村文化养老的论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在乡村振兴维度,学界认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文化养老能够有效丰富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为我国实现农村现代化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打下坚实基础等[5]。在共享发展理念维度,学界认为城乡养老存在较大差距,共享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进步各项成果,提高农村物质养老水平,实现对农村老人的人文关怀,是共享发展理念下农村文化养老的可循路径等[7]。在文化权利维度方面,学界认为文化权利是老年人的基本权利,政府应通过积极的社会政策行动促进老年人文化权利的实现等[8]。

  综上所述,学界对农村文化养老的研究视野较为宽广。但是,从研究规模上看,针对农村的文化养老研究数量相对较少,规模化程度不够。究其原因,很多研究没有认识到城乡文化语境的差异,将城乡文化养老混为一谈。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该充分认识到农村与城市在历史渊源、文化结构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在文化公平理念下,以农村为着力点,在调研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农村文化养老的相关理论和现实问题。

青岛市农村文化养老存在的问题

养老模式单一

  调研发现,青岛市农村养老模式单一,农村老年人主要依赖子女的赡养,缺乏多样化的养老选择,依然以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为主。而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存在诸多弊端。一是当子女需要外出务工时,年迈的父母无人照顾,家庭养老功能便会被弱化。二是家庭养老通常缺乏专业的医疗和护理服务,难以满足农村老年人多样化的健康和护理需求。三是家庭养老存在重物质养老、轻文化养老的现象。子女通常会为年迈的父母提供经济支持,确保他们有足够的生活费用。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会雇用专人照顾老人的日常生活,包括做饭、打扫卫生、为老人洗澡等,确保老人的生活起居得到妥善照料。尽管物质生活得到了保障,但许多老人表示,他们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慰藉和陪伴。然而,由于子女忙于工作或生活在外地,加之老人缺乏参与文化活动的机会,他们往往感到孤独和寂寞。许多老人表示,他们的日常娱乐活动仅限于看电视、玩纸牌等。缺乏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这导致老年人的心理压力得不到疏解,产生家庭矛盾和社会问题。

文化资源不足

  相比城市的老年大学、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数量众多的文化机构和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生活,农村的文化资源有限。调研发现,虽然农村建设有文化活动室、图书室等场所,但不少农村的文化设施流于摆设,缺乏必要的维护和管理,使这些设施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开展的文化活动往往形式单一,缺乏多样性和互动性,质量和数量方面均有待提升。文化资源匮乏导致很多农村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单调,使他们的社交圈子变得狭窄。很多老年人大部分时间只能与家人或邻居交流,社交范围狭窄不利于身心健康。农村老年人缺乏必要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也使得他们在信息化社会中更加边缘化,难以跟上时代的发展。同时,因为缺乏适合老年人的文化体育活动,使得他们的身体素质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健康问题更加突出。文化资源匮乏使得农村老年人缺乏精神寄托,难以找到属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生活目标。这不仅降低了他们的生活幸福感,也影响了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

市场缺位

  与城市相比,农村的文化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滞后,市场化程度低。这不仅表现为农村养老机构数量有限,配套设施不完善,还表现为养老服务内容单一,主要集中在基本生活照料方面,缺乏文化、娱乐、精神关怀等多元化服务。农村文化养老服务的资金来源主要依赖政府投入,社会资本参与度不足;缺乏专业化运营和服务队伍,难以引入先进的文化养老理念和技术;现有文化养老设施无法得到及时更新和维护,服务质量难以提升。

人才短缺

  农村缺乏专业的文化养老服务人才,现有养老护理员数量不足,且年龄偏大,受教育水平偏低。其一,农村文化养老服务工作涉及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如老年心理学、传统文化技艺等,但农村缺乏系统的相关培训体系,难以培养出符合要求的专业人才。其二,当前农村文化养老服务工作的岗位吸引力不足,工资待遇低、职业保障少、社会认同度不高,使得许多有志于从事养老服务的人才望而却步。其三,传统观念认为养老护理工作社会地位低、工作辛苦,不被年轻人所青睐,这种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文化养老服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青岛市农村文化养老的对策建议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广泛宣传文化养老的理念及其重要性。通过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发展文化养老的方针政策,提高社会各界对农村老年文化事业的认识和支持。同时,鼓励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其中,特别是高校、企事业单位的退休专家和教授,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农村文化养老的良好氛围。

  2.完善基础设施,构建老年服务体系

  首先,应加大对农村老年大学和各类农村文化活动场所的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增加入学名额,加强文化活动场所监管,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其次,依托城市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开展对农村老年人的文化养老专项对口支援计划,增加文化下乡的数量,提高文化下乡的质量,丰富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3.创新活动内容,满足多样化需求

  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老年文化活动,如文艺演出、体育比赛、书画展览等,满足不同老年人的兴趣爱好和实际需求。同时,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开发适合农村老年人远程学习的数字化资源,解决教育资源有限与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增长之间的矛盾。通过这些活动,让农村老年人在参与中实现自我价值,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4.健全保障机制,提升服务质量

  逐步完善农村文化养老的政策法规体系,确保文化养老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农村文化养老事业的发展。此外,建立激励机制,对在农村文化养老服务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各方参与农村文化养老服务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1.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农村文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政府应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农村文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包括老年教育、文化娱乐、健康管理等领域。一是通过减税降费、财政补贴等激励措施,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投资回报率。例如,对建设农村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的企业给予土地、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二是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农村老年人群的金融产品,如养老理财、保险等,为农村老年人的文化养老提供经济保障。

  2.加强对农村文化养老服务市场的监管

  在引入市场力量的同时,加强对农村文化养老服务市场的监管,确保服务质量和安全。一是制定和完善针对农村文化养老服务市场的法律法规,明确市场准入标准和服务质量标准;确立文化养老服务机构的权利与义务,确保服务提供者有法可依。二是对农村文化养老机构进行定期评估和监督,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通过建立信用体系,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惩戒,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三是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养老服务监管的智能化水平。例如,推行“互联网+监管”模式,建立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实现服务信息公开透明,便于社会监督;在文化养老服务机构安装视频监控,加强对服务过程的监督等。

  3.推广优秀企业和项目的成功经验

  树立典型,推广优秀企业和项目的成功经验,引导更多企业参与农村文化养老事业。一方面,优先选择那些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公益事业的企业作为典型。这些企业在农村文化养老方面的投入和努力,能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另一方面,选择那些在农村文化养老方面具有创新性且可复制经验的企业,如通过“互联网+养老”模式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养老服务,或者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开展特色养老活动的企业。同时,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多种媒体渠道,广泛宣传典型企业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提升企业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并对在农村文化养老服务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企业授予荣誉称号和进行表彰奖励,增强企业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4.开展丰富多彩的为老志愿服务活动

  搭建农村文化养老志愿服务平台,组织志愿者为农村老年人提供精神慰藉服务。例如,通过表演文化节目、举办公益讲座、开展非遗教学等方式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缓解他们的孤独感。志愿者还可以开展心理疏导服务,关注农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针对农村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困难的问题,志愿者可以开展“智慧助老”培训活动,手把手教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帮助他们跨越“数字鸿沟”。

培养文化养老人才

  1.加强教育培训,提升综合素质

  要培养专业文化养老人才,加强教育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相关部门应定期组织培训班,邀请专家学者讲授书法绘画、保健养生、歌咏摄影、花卉垂钓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并帮助工作人员了解老年人的心理特点,掌握与老年人沟通的技巧。此外,还应鼓励从业人员通过自学、考察等方式,不断拓宽知识面,提升自身修养,以便更好地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文化服务。

  2.建立完善的人才引进机制

  为满足农村文化养老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应建立完善的人才引进机制。首先,可出台优惠政策,吸引高校毕业生和社会上的专业人才到农村从事文化养老工作。其次,与相关高校、职业院校合作,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等相关专业,培养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文化养老人才。最后,在招聘过程中,注重选拔具有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乐于奉献、工作细致的人员,为农村文化养老工作注入新鲜血液。

  3.完善激励机制,提高人才待遇

  完善激励机制,提高文化养老人才的待遇,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关键。一是加大对农村文化养老工作的投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文化养老人才的培训和奖励。二是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度,根据工作人员的工作表现和服务质量,给予相应的奖励和晋升机会。三是提高文化养老人才的薪资待遇和社会地位,营造尊重人才、关爱人才的良好氛围。

  4.加强交流合作,学习先进经验

  加强与国内外其他地区的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对于提升青岛市农村文化养老人才队伍建设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通过组织考察学习、参加学术交流会议等方式,了解其他地区在文化养老人才培训、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成功做法,并结合青岛市的实际情况加以应用和改进。同时,鼓励文化养老服务机构进行创新实践,不断探索适合青岛市农村特点的文化养老模式。

  参考文献:

  [1]王从.文化养老与老年人幸福感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23.

  [2]高娟.乡村文化复兴与农村社会保障中的文化养老[J].文化产业,2022(11):65-67.

  [3]邵宝文.农村新老人文化养老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技服务,2021,38(08):101-102+105.

  [4]杨冬雪.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研究[J].领导科学论坛,2015(11):14-16.

  [5]钱江.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文化养老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J].山西农经,2021(15):17-19.

  [6]Hansen R Jack,Talmage Craig A,Thaxton Steven P,et al. Enhancing older adult access to lifelong learning institutes through technology-based instruction:A brief report[J].Gerontology and geriatrics education,2020Jul-Sep,41(03):342-351.

  [7]夏咏梅,彭玉凌.共享发展理念下农村文化养老探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07):255-257.

  [8]周绍斌,张艳红.论老年人的文化权利与政府责任[J].人口与经济,2010(06):71-76.

  本文系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文化公平理念下青岛市农村‘文化养老’现状调研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23ZD07)的研究成果。

  终审:魏文源

  监审:王文娟

  编校:罗学茹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主办: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编辑出版:  《村委主任》杂志社      投稿邮箱:cwzrtg@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7099359、3128819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