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抓手,对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生产生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涉农职业教育依托其独特的专业特性和人才培养优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深入剖析涉农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多重价值意蕴,全面梳理涉农职业教育在实践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实践路径,旨在为涉农职业教育更加高效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和切实可行的实践指导,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党的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精准破解了长期制约农村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为农村地区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涉农职业教育作为与农业农村发展联系紧密的教育类型,与“三农”联系最为紧密、贡献最为直接,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优势[1]。因此,深入研究涉农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涉农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价值意蕴
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业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涉农职业教育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涉农职业院校通过开设涵盖农业种植、农业生产、农业机械以及农业信息化等领域的专业课程,培养出熟练掌握先进农业技术的专业人才。这些专业人才通过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将所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生产中,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率,降低农业成本。同时,涉农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还能够在农村地区有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当地以及周边的农民采用新技术、新品种,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广泛应用,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助力乡村振兴。
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驱动力,产业振兴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强大的内生动力。要推动产业振兴、产业兴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无疑是一条极为重要且行之有效的道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能够有效打破传统农业产业的界限,实现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而在这一过程中,涉农职业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紧密围绕农村产业发展需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敏锐捕捉农村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需求,开设了一系列极具特色的专业课程,如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为乡村产业融合提供了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新型职业农民作为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主力军和核心力量,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凭借自身的知识、技能和创新精神,为乡村的繁荣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而涉农职业教育作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阵地,担起了相应的责任与使命,充分发挥了其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通过开展多样化、个性化的农民教育培训活动,为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层次的农民群体提供学习平台,培养出熟悉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具备较强经营管理与市场开拓能力,且树立创新意识和品牌意识的新型职业农民,使其成为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村发展主力军。他们在农业生产和农村产业发展中发挥着示范带头作用,成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不断为乡村振兴注入生机活力。
助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它不仅关系到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与福祉,更是乡村未来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在农村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坚实基础,为新型产业发展创造条件。而涉农职业教育作为培养农村专业人才的重要阵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生态环保理念已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通过多种方式将生态环保知识全面融入各个专业课程,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接受到系统而深入的生态环保教育,培养出一批批具有生态意识和环保技能的专业人才,不断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推动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
乡村文化紧密维系着乡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乡村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核心凝聚力,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涉农职业教育在促进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涉农职业教育积极主动地挖掘、整理乡村传统文化资源,将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融入教学内容中,增强学生对乡村文化的认同。同时,涉农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能力,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对乡村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开发,打造特色文化产品与品牌,实现了乡村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涉农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现实问题
社会认知度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社会普遍存在“重普教、轻职教”的观念,对农业工作的认知也停留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刻板印象上。受到这些传统观念的影响,涉农职业教育在招生、就业等方面面临巨大的压力,涉农职业院校的选择往往是成绩不佳的无奈之举,即使选择也会担心就业前景不明朗、社会地位不高、工作环境恶劣等问题。这使得农业职业教育办学水平较低,影响了其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贡献度[2]。
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脱节
涉农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脱节是制约其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问题。当前,乡村产业正朝着多元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一些新兴产业不断涌现,如农村电商、休闲农业、农业互联网等,但很多涉农职业院校仍聚焦于传统专业,课程内容未及时更新,对这些新兴领域涉及较少,导致相关专业人才匮乏,难以满足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同时,部分涉农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时,尚未完全了解乡村的特殊性,极大制约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功能发挥[3];还有部分涉农职业院校存在实践课程占比较低,重理论教育而轻实践基地建设,在实践环节上没有落到实处,办学定位模糊,导致培养的服务乡村振兴的人才能力不足[4]。
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力量薄弱是影响涉农职业教育发展及其赋能乡村振兴的关键问题。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涉农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专业教师数量增长缓慢,尤其新兴专业领域的教师缺口明显,这不仅导致相关课程开设受限,更难以保障教学质量。此外,由于这些为新开设的专业,兼具专业理论与实践经验的教师较少,导致出现了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无法有效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现象。
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校企合作是涉农职业教育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的关键桥梁,对职业教育的发展、乡村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但在涉农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过程中,校企合作的深度还远远不够。一方面,合作模式单一。多数校企合作仅停留在浅层次的实习基地共建、学生短期实习等模式上,缺乏产学研一体化等深层次合作模式;另一方面,学校与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导致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培养出的学生不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在校企合作中,缺乏有效的监督与评估,合作质量无法保证;合作资源共享程度低,企业的一些先进农业技术和设备,由于担心技术泄露等问题,难以充分向学校师生开放。
涉农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加强宣传引导,提高社会认知度
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涉农职业教育肩负着为乡村培养专业人才、推动产业升级的重任。然而,当前社会对其认知度较低,严重制约涉农职业教育的发展以及其赋能乡村振兴的作用发挥。因此,加强宣传引导,提高社会认知度刻不容缓。一是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发声,与电视台合作播出专门介绍涉农职业教育的专题节目,与广播合作开设涉农职业教育的相关访谈节目,与报纸合作开辟涉农职业教育的专栏,向读者传递涉农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其对乡村发展的积极影响;二是充分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发布涉农学校的信息,展示涉农专业的优势与特色、学生的作品与创业故事,增强家长与学生对涉农职业教育的了解与信任;三是开展形式多样的线下宣传活动,组织师生走进学校,进行职业教育宣传,举办农业技术培训活动,展现涉农职业教育价值,改变社会对涉农职业教育的偏见和误解,提高涉农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为乡村振兴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优化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
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需要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的支撑。涉农职业院校是培养农业领域专业人才的重要阵地,其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到乡村振兴的成效。而优化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是涉农职业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举措。一是通过紧密贴合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精准掌握传统农业生产领域的发展现状和痛点,及时关注农村新兴产业的发展态势,敏锐捕捉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机遇,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方向,以满足市场对新兴产业人才的需求。二是通过建立健全专业定期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定期评估与调整专业。根据农村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需求,及时增设适应农村新兴产业发展的专业,如智慧农业专业、乡村康养专业等,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将行业企业的最新技术和实践案例融入教学,确保课程内容的时效性与先进性;三是开展“订单式”培养,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制订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
建设师资队伍,提升教师素质
涉农职业教育承担着为农村地区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使命。师资队伍又是教育教学的关键所在,其素质决定了涉农职业教育的质量与成效。因此,发展涉农职业教育,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就要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素质。一是通过制定优厚的人才引进政策,充实师资队伍。在薪资待遇方面,给予引进人才具有竞争力的薪酬水平;在福利待遇方面,要解决引进人才的后顾之忧。二是主动出击,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形成全员参与人才引进的良好氛围。三是加强教师培训,提升专业能力。学校要与企业密切合作,为教师提供参与企业实践锻炼的支持与保障,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四是建立双向交流机制,促进教师与企业人员的交流互动。可以邀请企业技术人员进课堂,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可以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通过挂职锻炼,教师将企业中学习的经验带回课堂,丰富优化课堂教学,为企业培养人才,实现学校与企业的互利共赢。
深化校企合作,实现产教融合
深化校企合作,实现产教融合是实现涉农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乡村高素质人才的必由之路。要深化校企合作,涉农职业院校就要转变传统的办学理念,积极主动地与当地企业建立紧密联系,主动对接企业需求,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人才需求的结构以及技术创新方向。在此基础上,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地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培养出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企业要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提供全方位支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习实训岗位,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优先录用实习表现优秀的学生,也可以为学校提供技术支持,定期到学校开展技术讲座与培训;学校与企业要加强合作,明确合作目标和方向,整合资源,协调创新,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建立校企合作联盟,形成育人合力,推动涉农职业教育与农村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
开展多样化培训,服务农民终身学习
农民是农村发展的核心力量,其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提升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涉农职业院校具备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天然优势,通过开展多样化培训,满足农民终生学习的需求。一是立足农民需求,丰富培训项目类型。除了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项目之外,开发个性化培训服务,如对农村妇女开展手工编织、家政服务培训,增加农村妇女的收入来源;对农村青年展开网络营销、直播话术和拍摄剪辑技术等培训,引导农村青年利用好互联网平台,推动农村产业发展;二是创新培训方式,开发丰富的线上培训资源,进行线上线下融合培训,提高培训便捷性与效率;三是及时跟踪反馈培训效果,及时了解农民在培训后的学习和应用情况。针对农民在培训后遇到的技术难题,提供后续技术支持和指导,以此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涉农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中至关重要,其价值主要体现在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等方面。但现阶段,涉农职业教育在赋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问题。通过加强宣传引导、优化专业设置、建设师资队伍、深化校企合作以及开展多样化培训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提升涉农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助力其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在未来的发展中,涉农职业教育应不断创新发展模式,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持续为我国乡村振兴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张旭刚.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战略转型[J].教育与职业,2018(21):5-12.
[2]任正伟.构建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推进农民田间学校高质量发展——长沙市农民田间学校发展探析[J].农民科技培训,2022(06):17-19.
[3]汪峻峰.建立健全农村职业教育培养体系[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2,43(09):125+137.
[4]孙莉.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8(13):5-11.
2022年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基金项目“涉农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困境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SK22-57)。
终审:魏文源
监审:王莹珠
编校:罗学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