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活化传统文化资源 赋能乡村文化振兴

时间:2025-08-29 17:49:00来源:中共固镇县委党校 文字:罗洁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积淀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智慧结晶,将其融入乡村振兴实践中,对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具有重大意义。进入新时代,面对新形势、新考验,乡村文化发展面临传统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足、村民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意识不强、传统文化特色产业发展滞后、传统文化融合科技发展不足、传统文化建设支撑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通过重视传统文化保护、增进传统文化认同、培育特色文化产业、推进文化创新发展、完善支撑保障体系等途径,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分,可有效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乡村振兴既需要经济支撑,同时也需要文化铸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承至今的宝贵文化遗产,经过时间的洗礼代代相传,涵盖生活方式、审美倾向、道德情操等方面[2],成为村民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根本遵循。活化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创新文化传承发展路径,对于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乡村振兴背景下推动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意义

传统文化是激发乡村内在活力的动力源泉

  传统文化因区域差异,赋予地方独特的文化资源禀赋,如非遗传承技艺、特色民俗演出、传统手工艺制品、地区乡村特色美食等。在传统文化传承过程中,通过举办文艺表演、建设“道德银行”、开展志愿活动等形式,引导村民形成富有文化内涵的生活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发展文化形态,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机。同时,传统文化在传承保护的过程中也创造了经济效益[3]。乡村振兴离不开经济和文化的协调发展,乡村经济的繁荣必须依托于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例如,对于那些依靠旅游经济发展的乡村而言,如果没有传统文化的有力支撑,便容易陷入“千城一貌”的困境,一旦旅游热潮退去,游客数量便会急剧下降。正是传统文化的坚实支撑,赋予了村落独特的文化底蕴,使乡村能够顺应时代发展,不断创新表现形式,丰富精神内核,充分体现时代价值,从而为乡村文化的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传统文化是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的思想根源

  传统文化主张内外兼修,注重涵养道德情操,强调人际关系和谐。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睦邻亲善”“尊老爱幼”“孝悌忠信”等观念深入人心,道德教化于无形中浸润村民内心,形成长期、长效的道德礼仪风尚[4]。一方面,乡村文化建设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助民间戏曲、乡间音乐、风俗习惯等文化资源,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提升村民文化素质,为乡村文化发展奠定人文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开展乡风文明活动,弘扬传统美德,推进乡村移风易俗,能够引导村民转变思想观念,矫正不良行为,提升思想道德素养,形成良好的乡村文化氛围。

传统文化是增强乡村社会凝聚力量的重要支撑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乡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样,传统文化顺应时代发展,融入村民生活日常中,可显著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归属感和社会凝聚力、向心力[5]。例如,“村BA”篮球赛可有效传播传统文化,拓宽参与群体,提升村民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景德镇村落的传统陶艺文化,不仅通过文化带动了就业和增加了村民的经济收入,还提升了村民对陶艺文化的高度认同感和自豪感。此外,传统节庆和民俗活动,如村晚、龙舟赛、祭奠先祖等,进一步强化了村民的集体情感认同,凝聚了村民力量。

当前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现实问题

乡村传统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足

  乡村传统文化包括有形物质载体,也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物质载体的乡村村落,在面临开发与保护的问题时陷入两难境地。不少传统村落在现代化进程中消失,如有些村落不得不整体迁移,村落文化失去依托,面临文化衰落的困境。与此同时,乡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剪纸、刺绣等传统手工艺,花鼓灯、泗州戏等民俗表演,在大量新兴娱乐方式占据生活空间时,未能采取有效应对措施,面临冲击和消失的威胁。

村民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意识不强

  随着互联网在乡村普及,村民接触外来信息的渠道增加,思想文化受到多元思潮的影响。然而,不少村民缺乏信息甄别能力,容易轻信谣言、盲目跟风,思想受到了不良风俗文化的侵蚀,对乡风、民风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同时,信息化时代加速了农民的职业分化,许多农民放弃了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转而追求物质化生活,贪图享乐、盲目攀比等现象时常显现。此外,多数村民文化素养较低,思想认识存在偏差,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意愿不强、积极性不高。

乡村传统文化特色产业发展滞后

  目前,不少乡村大力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旨在通过旅游业促进乡村振兴。然而,旅游产业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竞争激烈,导致产业发展常常受限。面对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机遇,部分村干部对传统文化认识不足、资源整合力度有限,导致传统文化整体开发利用不足,相关产业发展缓慢。部分乡村采取低端运营模式,产业模式单一、规模小,未能有效开发特色传统文化产品,也未建立起独特的品牌形象和产业体系,文化产业发展较为受限,影响力仅限于周边地区,传播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均显不足。此外,部分乡村对乡村传统文化建设缺乏长远规划,仅依靠短期流量带动旅游业,未能将“流量”有效转化为“留量”,缺乏长效性、持续性和稳定性。

乡村传统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不足

  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科技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在众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与发展。乡村传统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一方面受到传统思想观点的影响,面临着乡村传统文化保守封闭性与现代技术应用开放性之间的矛盾。在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亟须领导干部和村民正确认识新技术,解放思想,在部分乡村文化领域积极探索新技术的应用,以保护和开发文化资源。另一方面,受经济条件的制约,经济发达地区运用科技赋能传统文化发展,赋予传统文化时代性和鲜活的生命力;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缺乏资金支持,往往采取观望态度,仍固守传统的文化发展策略,导致乡村传统文化保护的创新性不足,难以很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文化服务水平也亟待提升。

传统文化发展支撑体系不够完善

  传统文化建设面临人才缺乏、资金不足等多重挑战。从人才方面来看,乡村传统文化振兴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保障。然而,当前乡村普遍存在空心化现象,年轻一代群体多外出就业生活,青年人才流失严重,民间文化传承也面临后继无人的失传困境;留村人才缺乏完善的培养机制以及激励机制。从资金方面来看,乡村文化建设资金来源渠道狭窄,传统文化保护资金缺位,导致乡村文化建设和设施维护的资金投入不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文化振兴路径探析

  新时代,对于乡村文化振兴面对的现实问题,需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创新传统文化发展路径。同时,积极推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村民传统文化素养,增进其文化认同和自豪感,助推乡村文化振兴。

注重传统文化保护,发挥传统文化价值

  兼顾乡村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优化文化生存环境。对于乡村物质文化,如传统古建筑、农业遗址、历史地标等,开展保护专项评估工作,科学划定保护对象范围,设立专项保护基金。灵活运用政府补贴、企业捐赠、村民自筹等方式,拓宽资金募集渠道,邀请专业团队进行修缮,保证其原真性和完整性。对于乡村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可与高校、职业院校合作,开设相关课程,注重非遗文化传承人培养。此外,要借助多方力量,如企业、社会组织、媒体等,合力保护传统文化,共同推介传统保护文化资源。

推进传统文化宣传教育,增强传统文化认同

  相关部门应结合村民的需求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增进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增强其文化自信,调动他们对文化传承的热情。具体来说,可沿用传统的宣传教育方式,如开设乡村课堂、送戏下乡、善用乡村宣传栏及广播等方式讲述本地传统文化;完善乡规民约,融入乡村传统文化内涵;建立道德评判机制,运用“道德银行”等方式推动村民积极参与乡风文明建设;鼓励新乡贤等群体积极发挥引领作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结合节庆日,开展非遗表演活动、地方特色文化活动,如“乡村非遗民俗文化月”“艾草文化节”“伏羊节”“菊花节”等,让村民感受传统文化氛围,吸引游客关注宣传;开设非遗课堂,教授传统文化非遗技艺,展示传统文化成果,如竹编工艺、剪纸等;组织开展传统文化比赛,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借助自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推介,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机,为乡村文化振兴汇聚动能。通过创新传统文化演出和传播路径,积极探索多种创新模式,增强村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善用传统文化资源,培育特色文化产业

  传统文化资源赋予地方特色文化内涵,在保护的同时需要创新性利用,盘活传统文化资源,发挥其经济价值,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相关部门要坚持差异化定位,根据各地传统文化实际传承和保护的情况,为其量身定制方案,将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纳入乡村发展规划;可结合地方特色的非遗技艺、美食文化等,创新发展乡村传统文化主题相关的旅游产业,打造个性化消费场景;根据地方特点,整合文旅资源,分四季、主题等推出主打旅游景点,打造特色鲜明的文旅IP,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把握消费群体特点,深度开发打造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文化产品,带动传统文化消费;打造传统文化主题的步行街、综合体、美食店等,开发特色文化商品集聚区,满足游客多元消费需求。

借助科学技术赋能,推进文化创新发展

  在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进程中,要善于借助科技的力量,运用网络直播平台、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乡村传统文化的互动感、沉浸感和体验感,打破空间限制传播,为传统文化发展注入活力。例如,通过数字技术整理传统文化资源,借助虚拟现实(VR)技术,修复文物风貌、实现情景还原,确保传统文化建筑、古遗址等的原真性得以保留;运用增强现实(AR)技术,展示文物或者遗址的历史文化信息,借助手机等移动设备扫描对应的二维码,详细了解古建筑或者遗址的历史背景知识;利用新媒体平台优势,打造“最美直播间”,加强对传统村落美景、美食文化的传播;利用数字技术打造专题片等方式传播地方传统文化;采用“游戏+文化”方式,借助游戏场景传播乡村传统文化;对于乡村公共文化平台建设,要善用科学技术,积极推动数字文化档案建设,整理村落传统文化资源,分类整合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文化资源信息库;加强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建设,打造特色数字展厅,实现传统村落活化展示。

完善传统文化发展支撑保障体系,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乡村文化振兴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一是要重视挖掘培育文化骨干。为此,可定期组织专题讲座、研修培训、交流研讨等活动,提升文化队伍的文化保护知识水平和技能。二是注重乡村文化人才引进工作。建立与现有地域情况配套的管理激励制度,采取灵活的柔性引才机制,鼓励本地大学生在寒暑假返乡从事相关工作,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三是充分尊重本地村民的主体地位,积极调动村民参与乡村传统文化建设。四是根据乡村实际情况,设立传统文化保护专项资金,制定科学合理的使用规划,并建立配套监管机制,有序推进乡村传统文化振兴工作。五是借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保护开发传统文化资源。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鼓励乡贤和乡村企业家支持传统文化事业发展。

  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不仅需要物质层面的富裕,让村民的口袋充实起来,更需注重精神文明的建设,让村民的精神世界同样丰盈。新时代,我们应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激活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刘胜良,贾艺榕.新时代乡村文化治理的困境及破解之道[N].科学导报,2024-08-13(B03).

  [2]舒坤尧.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乡村文化振兴[J].人民论坛,2022(03):123-125.

  [3]房正宏,洪天然,吴龙龙.皖北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境遇与实施路向[J].安徽农业科学,2025,53(06):243-246+258.

  [4]侯思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作用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20.

  [5]琚蕊菡.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河南省安阳市为例[J].村委主任,2024(04):231-233.

  终审:魏文源

  监审:王莹珠

  编校:李晓亚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