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素养引领广西乡村幼师成长路
摘要: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提升乡村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对推动农村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下简称“广西”)乡村幼儿教师在科学素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科学能力欠缺、科学意识淡薄、探究活动组织经验匮乏以及科学知识储备不足。这些问题与教师工作强度高、入职前后科学素养教育缺乏等因素密切相关。为有效提升乡村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文章建议从教师自身、教育主管部门和课程资源开发三个层面协同推进: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主动提升科学素养;教育主管部门需建立系统化的培训机制,提供持续的专业支持;同时,应开发符合乡村教育实际的科学素养课程资源,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多措并举,促进乡村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提升,进而推动乡村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助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在以科技为主导的21世纪,幼儿园科学教育是培养幼儿科学素养和创造力的关键载体。儿童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教师应积极保护并引导这种科学潜能。国家高度重视科学教育和乡村发展,《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强调提升乡村教育质量,《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明确要提升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水平[1]。乡村振兴离不开创新人才,而农村幼儿科学教育正是培养未来创新者的重要途径。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对幼儿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科学素养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将科学精神融入教师培养,强化科技知识与技能训练,对提升农村学前教育质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广西乡村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现状
为深入了解广西乡村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现状,本次调查研究选取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来宾市、百色市等78所乡村幼儿园教师作为抽样调查对象。研究采用自编《广西乡村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现状调查问卷》,通过质性研究、量化研究等方式调查乡村幼儿教师的基本情况及教师科学知识、教师科学能力、教师科学意识、教师科学探究的现状。共发放问卷175份,回收有效问卷158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90.3%,以下为详细调查结果。
广西乡村幼儿教师科学能力情况
由表1可知,在“您能够敏锐观察到日常生活现象的变化”的问题上,6.96%的幼儿教师选择“完全符合”;41.14%的教师选择“基本符合”;18.99%的教师选择“不确定”;29.75%的教师选择“不太符合”;“完全不符合”这一选项占比3.16%。由此可知,近一半的乡村幼儿教师基本不能敏锐观察到日常生活现象的变化。
广西乡村幼儿教师科学意识情况
从表2的数据中可看出,在“您会坚决维护真理,绝不会因为谣言或某些权威专家的说教而改变立场”的问题上,24.68%的教师选择“完全符合”;“基本符合”占比62.03%;“不确定”有3.80%的教师选择;6.96%的幼儿教师选择了“不太符合”;仅有2.53%的教师选择“完全不符合”。近86.7%的幼儿教师具有幼儿教师应坚决拥护真理的意识。由此可见,广西乡村幼儿教师绝大部分具备科学意识。
广西乡村幼儿教师科学探究情况
从表3的数据中可知,在“您认为科学探究的第一个环节是提出问题”这个问题上,2.53%的教师选择“基本符合”;51.27%的幼儿教师选择了“完全符合”;“不太符合”有15.19%的教师选择;有39个教师选择了“完全不符合”,占比24.68%。由此可见,近一半教师未能对科学探究的第一个环节有正确的认识。
广西乡村幼儿教师科学知识情况
由表4可以看到,教师对科学知识的把握不是很牢固,正确率不是百分之百,“黑夜是因为地球挡住了太阳光”这种地球宇宙类的知识,仅有45.57%的教师了解。这说明乡村幼儿教师的科学知识掌握不均衡,只熟悉自己日常生活及工作较为常见的知识。
广西乡村幼儿教师科学素养问题透视
行为与科学认知相“脱节”——科学能力欠缺
广西幼儿教师的科学能力,与当前幼儿科学教育实际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由数据可知,在“您能经常自己做一些科学的小实验和小发明”这个问题上,有将近14%的乡村幼儿教师会自己做一些科学小实验;有7个教师,占比4.43%,不知道自己平常做的是否是科学小实验,选择了“不确定”;52.53%的幼儿教师选择了“不太符合”选项;认为是“完全不符合”的教师占比有28.48%。由此可见,大部分教师未能自己尝试做一些科学小实验和小发明,反映出他们科学运用及创新能力不足。
“教师高控”科学活动,实施区域形式——科学意识
待提升
在调查教师对科学教育的看法时发现,约60%的乡村幼儿教师认可科学教育对幼儿创造力发展的促进作用,但仍有27%的教师持怀疑态度。在科学学习方式上,61.39%的教师倾向于“准备材料并详细讲解”,仅有6.33%的教师选择“不指导、不引导”,而10.13%的教师支持“鼓励幼儿讨论探究”。这表明部分教师仍以知识灌输为主,其科学教育意识存在偏差。尽管多数教师认同科学教育的价值,但在实践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异,反映出他们的科学探究理念尚未得到充分落实,需进一步引导教师重视幼儿的自主探究与经验建构能力,从而更有效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设计与组织科学活动经验不足——探究活动“稀缺态”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和科技化成为大势所趋,对学龄前儿童开展科学教育势在必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应为幼儿创造探究条件,使其在操作中体验科学乐趣。然而,调查显示,约47%的乡村幼儿教师难以独立设计和组织科学探究活动。部分幼儿教师反映,乡镇幼儿园教学资源普遍较为落后,缺乏专家指导;同时,教师的个人受教育水平有限,科学能力有所欠缺,迁移整合能力不强,在日常生活或者教学中难以有效发现和应对科学类问题。由于教师科学探究能力的不足,导致其错失许多教育契机,直接影响了科学教育活动的开展质量。因此,提升乡村幼儿教师的科学问题发现能力、活动设计能力及实践指导能力,是优化乡村科学教育的关键所在。
理论知识呈现“知识荒”——科学知识储备较为薄弱
对幼儿教师而言,在幼儿园中开展科学教育活动非常具有挑战性。由于科学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开展对教师科学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通过调查广西乡村幼儿教师发现,乡村幼儿教师在科学知识储备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此次调查聚焦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地球宇宙科学三个维度:在生命科学领域,81.01%的教师误认为蚯蚓有眼睛,9.49%的教师不了解父亲基因对子代性别的影响;在地球宇宙科学方面,54.43%的教师不理解昼夜成因,36.7%的教师认为月亮自身发光;在物质科学领域,72%的教师对“云由水蒸气组成”这一基本概念存在认知偏差。这些数据表明,乡村幼儿教师的科学知识基础较为薄弱,这将直接影响其科学教育活动的质量,并可能导致幼儿获得错误的科学认知。由此可见,提升乡村幼儿教师的科学知识水平,是保障幼儿园科学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
乡村幼儿教师科学素养较低的原因
工作强度高、压力大,教师缺乏主动学习意识
乡村幼儿教师缺乏足够的科学知识,同时也缺乏利用网络平台获取相关科学知识的能力,信息化素养有待提升。幼儿园各种任务繁重,教师往往身兼数职,不仅要完成在幼儿园内的各项教学任务,又要投入大量时间去进行家长联络工作,难以抽出足够的时间进行自我学习,进而忽视了自身科学素养的提升。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乡村幼儿教师自身的知识体系无法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加之其认为乡村幼儿园无需开展科学教学活动,致使他们逐渐失去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导致乡村幼儿园教师的科学素养普遍较低。
职前职后科学素养教育缺乏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建设高素质的乡村幼儿教师队伍,已成为提升乡村幼儿教育整体质量的重要途径[2]。广西乡村教师大多以专科学历为主,甚至不乏中专学历者。幼儿教师在毕业前多就读于师范类院校,且高中阶段普遍为文科生,因此在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知识方面存在不足。师范类院校在培养幼儿教师时,偏重于技能及学前理论等文科知识的传授,忽视了相关科学教育类知识的培养。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职前所学知识未必能完全契合当前幼儿教育的发展需求。幼儿教师在入职学前教育行业后,参与科学领域讲座或培训的机会也相对较少。调查显示,在158名乡村幼儿教师中,86%的教师未接受过科学素养培训,凸显出培训体系缺失的问题。加之,尽管有专家在科学教育方面有所研究,但他们对于幼儿园科学教育一线的实际状况了解有限,难以针对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提供有效的培训。以上因素共同导致了乡村幼儿教师科学素养普遍偏低、科学知识储备匮乏,无法有效组织让幼儿自主操作和探究的科学活动[3]。
提升乡村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建议
乡村幼儿教师需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乡村幼儿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意识到终身学习对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性,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以适应新时代对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需求,进而促进幼儿科学素养的提升。具体来说,乡村幼儿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类资源,通过持续学习更新科学知识、改进教学方法,服务乡村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4]。同时,乡村幼儿教师要主动参与各种相关培训和比赛,在培训和比赛中积累个人的经验和知识,也需经常和其他优秀教师进行学习交流。
教育主管部门建立完善的科学素养培育机制
科学素养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建立较为完善的培训体系。具体来说,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在师范类院校增设自然科学知识类的相关课程。同时,在继续教育项目中设置自然科学相关课程,以提升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此外,要完善职后培训制度,通过专题研修、课题研究等方式,帮助教师厘清科学概念、培养探究能力,持续提升乡村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水平。
研发适合乡村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课程资源
乡村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不足制约了科学教育的开展,不利于乡村幼儿科学素养的提升。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化迅猛发展的时代,其显著特征为数字化和网络化。若要推动学前教育事业的长足进步,就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幼儿教师队伍,而科学素养则是教师专业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5]。乡村蕴藏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生命科学内容,其自然资源尤为充沛。相关部门可以研发适合乡村幼儿教师学习的科学素养课程,结合乡土自然资源,设计探究性内容,设置生活化的科学问题,培养教师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引导教师善用乡村特有资源开展科学教育活动。通过制订针对性的培养方案,提升乡村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促进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政府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21-2035)[EB/OL].(2021-06-25)[2024-09-13].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6/25/content_5620813.htm.
[2]邹太龙.乡村教师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现实困囿、角色期待与行动路径[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0(05):106-114.
[3]周京峰.不同层次幼儿科学教育师资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2(09):91-93.
[4]张学敏,尹春杰.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22(10):146-153.
[5]钱小华,杜伟,任立刚.“优师计划”背景下民族地区高素质乡村教师的培养路径[J].民族学刊,2022,13(04):88-94+140.
2023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广西乡村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现状调查及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3KY0987)。
终审:魏文源
监审:王彦臻
编校:李晓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