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第一书记的乡村治理经

时间:2025-08-29 16:22:55来源:广西职业技术学院 文字:张泽曦、唐茗林

  摘要:驻村第一书记在推进精准扶贫、乡村治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在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为确保驻村第一书记能够有效发挥其作用,需科学管理、因村选派,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提供坚实保障。研究新时代驻村第一书记参与乡村治理的行动逻辑,构建其行动逻辑内涵,为驻村第一书记参与乡村治理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以及政策建议,有利于丰富乡村治理理论体系,对驻村第一书记在不同的政策任务和治理场域下保障其治理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文章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探讨驻村第一书记在乡村治理中的参与方式,并提出切实可行的策略,旨在有效推动乡村建设进程。

  在新时代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驻村第一书记(以下简称“第一书记”)的作用,切实做好农村工作是关键着力点,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员支撑。第一书记在乡村的治理行动,不仅关系到农村基层治理的有效性,也关系到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深度和效能,第一书记参与乡村治理的行动是推进政策实施、优化乡村治理的重中之重。

乡村振兴背景下第一书记参与乡村治理重点

发展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振兴的根本

  乡村振兴背景下,第一书记发挥了关键的决策导向作用,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结构成为其主要工作内容。作为党在乡村的重要工作,优化基层党组织至关重要。党支部是党的基础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基层党员需保持清正廉洁,严守底线,以国家大局为重,共同促进乡村发展[1]。对基层党组织骨干管理不到位,且对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不及时纠正,那么实现乡村振兴的难度必然增加。乡村的振兴发展离不开第一书记的积极参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组织的综合素养,是乡村治理的核心基础。打造一支党支部骨干队伍,同样是第一书记的主要职责,建设强有力的战斗堡垒是乡村振兴的稳固基点。

鼓励产业发展,助力村民增收

  乡村振兴背景下,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成为首要任务,这对于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具有深远意义。目前,大量农村青年向大城市迁移,导致农村地区青年劳动力短缺,留守老年人数量增多。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各村必须探索新的发展途径,包括鼓励创业活动、提供就业机会等,以提高村民的收入水平,留住并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回乡创业,从而逐步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为此,第一书记需积极探寻新的产业结构,鼓励全民参加、共同努力,坚持按劳分配原则,从而吸引更多人投身乡村建设。第一书记应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将产业规模做大做强,积极招商引资,扶持重点企业发展,实现内外协同发展,全面助力村民增收。

弘扬乡村文化,共筑乡风文化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繁荣发展的有效路径,而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党的全面领导。第一书记应牵头制定“一村一策”文化保护规划,组织村民系统修缮古建筑、整理农耕器具,建立乡村文化档案库,并推行“文明积分制”,将家风家训、村规民约纳入考评,选树“文化传承示范户”。同时,第一书记应紧抓建设新时代文化阵地这一契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定期组织党员志愿服务活动,旨在全方位帮助群众解决相关问题。新时代文化阵地建设不仅可以帮助村民解决生活难题,还能在乡村地区形成团结互助、友好协作的社会风尚,提高党员对党建活动的参与度,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2]。

乡村振兴背景下第一书记参与乡村治理面临的问题

权责不对称,主体性参与不足

  在乡村治理实践过程中,制度设计与落地执行间的平衡问题值得关注。现行管理机制下,第一书记选派及资源调配工作多以落实上级部署为重心,客观上可能形成村级组织主体性发挥空间相对有限的现状。这种运作模式易导致治理重心向服务群众事务倾斜,而基层党组织与村民在决策环节中的参与度尚有提升空间。

  在产业发展层面,第一书记团队及其派出单位的资源整合能力虽对项目落地具有助推作用,但其并非唯一决定性要素。部分受益群体对项目成效的认知存在偏差,需引导正确认知个人贡献与集体参与的关系,强化利益相关方的主体意识。

  在基层治理实践中,个别村级组织存在发展动能转化不足的情况,过度依赖外部帮扶力量的现象偶有显现。这种状态若长期持续,可能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协同效应。当前工作需关注治理效能的可持续性,通过完善激励机制、搭建参与平台等方式,逐步构建党组织引领、村民自主参与的共建格局,为乡村发展注入内生动力[3]。

考核压力下的治理矛盾

  第一书记制度的治理机制呈现出由上至下的资源整合与问题应对特点,有助于提升政府紧急事件的处理能力。上级部门为推动乡村振兴,对第一书记寄予厚望并严格要求,构建了多元评价体系,通过全面考核保障工作规范开展。然而,这也给第一书记带来一定压力,部分人可能因忙于完成考核任务,而难以立足长远规划乡村振兴与经济发展。对于综合能力稍弱、资源有限的第一书记,招商引资易遇瓶颈,为应付考核可能流于形式,影响乡村整体效益。

任期短影响长效治理

  第一书记的主要职责是推动和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机制,强化基层党组织对村务工作的指导,形成治理合力。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许多第一书记的任期仅为两年,他们进入乡村后需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开展调研,落实相关振兴计划,由于时间紧迫,往往难以通过项目执行这一纽带,有效提升乡村内部治理主体对公共事务的协商能力[4]。此外,由于考核机制尚不完善,多数书记在制订振兴计划时倾向于选择成效显著、周期短的项目,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完善等,对于周期长且消耗过多精力的项目评估不全面,不利于乡村地区的长远发展。

乡村振兴背景下第一书记参与乡村治理行动逻辑策略

  基层党组织不断增强综合实力,是乡村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因素。第一书记为搭建干部人才梯队创造了条件,并兼具乡村治理资源与资源组织的优势。在推动乡村振兴进程中,第一书记以乡村振兴为发展目标,以提升基层党组织综合能力为落脚点,积极探索党组织领导乡村建设的有效策略,营造生机勃勃、和谐稳定的乡村环境。

增强基层党组织综合实力

  在基层党组织功能发挥过程中,部分工作存在形式与实效的平衡问题。实践中呈现“重程序规范、轻实质成效”的倾向,部分活动存在形式与实效脱节现象。痕迹管理作为工作留痕的重要方式,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过度强调材料完整性的现象,个别环节出现本末倒置倾向,对工作质量的实质性提升关注不足,需在实践过程中予以关注并逐步完善。第一书记作为基层党组织的重要带头人,需立足各村实际需求,聚焦党组织建设的核心环节,通过精准施策激活内生动力,系统提升组织凝聚力与战斗力,着力培育专业化村级工作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一方面,强化党员的管理培训与监督,鼓励其积极参与志愿者服务,以便真切地体验群众需求,增强责任意识。这不仅是加强党组织和村民交流的有效策略,也是提升党组织凝聚力的关键举措。此外,还应重视人才培养,提升社会竞争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推陈出新,优化组织结构。为更好地凝聚党员力量并领导村民,党组织应从传统的纵向垂直指令式管理转向扁平化管理模式。例如,结合村庄实际情况,策划丰富多彩的活动主题,围绕村民关注的话题组织讲座活动,以此产生共鸣,激发党员的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向心力。

引导多元主体参与

  引导多元主体参与乡村治理,建立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是当前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路径。在这一过程中,第一书记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是政策的宣传者和执行者,更是各方利益的协调者。

  在引导多元主体参与乡村治理的过程中,第一书记需积极吸纳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广大村民的参与,共同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资源配置、技术创新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通过参与乡村治理,企业可以将自身的优势转化为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动力,促进乡村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提升乡村社会的整体效益。同时,社会组织和村民的参与也是乡村治理不可或缺的基础。社会组织作为政府与市场、村民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能够充分发挥其动员和组织能力,引导村民积极参与乡村治理。而村民作为乡村治理的直接受益者,他们的参与不仅能够使治理措施更加贴近实际、更具针对性,还能够增强村民的归属感和责任感,激发他们投身乡村建设的热情。

构建乡村社会关系网络

  第一书记进入乡村后对村内环境、群众陌生,从不熟悉到熟悉的过程也是社会关系网络化的改变,要积极融入村“两委”和群众,逐步建立信任。乡村社会是以血缘、地缘关系为基础形成的社会网络体系,具有社会组织相对简单但主体关系复杂的特征。第一书记作为外来者进入该体系,应当与当地干部和群众积极沟通交流。尤其是青年书记,必须严格遵循乡村发展的内在逻辑,积极加入社会关系网络,深入学习风土人情,尊重群众的生活习惯和话语体系,实现从点到面的网络空间优化。对此,第一书记在融入乡村社会关系网络的过程中,不仅要与村“两委”建立紧密的合作,还应深入群众,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通过日常走访和交流,第一书记可逐步构建覆盖全村的社会关系网。青年书记更要发挥自身优势,运用新思维、新方法,活跃乡村社会网络空间。他们要学会用群众的语言沟通,用群众的方式解决问题,让这张网络更加紧密、更加有活力。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乡村发展,实现乡村治理的现代化和高效化。

保障资源持续供给

  第一书记作为乡村资源协调的重要角色,需积极争取发展所需资源的持续供给。为缩小城乡差距,应通过整合派出单位与地方资源,构建社会资源再分配机制。伴随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与新型城镇化进程,农村人口结构将持续变化,第一书记需将资源导入作为基层治理的核心任务,围绕资金、技术、人才、基建等领域构建“造血体系”,推动乡村逐步实现从被动输入到自主发展的转型。

  在资金保障方面,第一书记可推动设立专项扶持资金,重点支持乡村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升级与公共服务优化。在技术赋能层面,应协调科技资源下沉,通过建设农技推广平台、数字乡村试点等载体,促进现代农业技术与信息化手段在田间地头的转化应用。在人才振兴工作中,需完善本土人才培育机制与外部人才引进政策,通过优化待遇保障、创设发展平台等举措,引导各类人才向乡村一线流动。在基建提升领域,应统筹规划交通路网、水利设施、能源供应、通信网络等项目建设,构建覆盖全面、运行高效的基础设施体系,为乡村可持续发展筑牢根基。

  第一书记制度是党在乡村治理领域经过实践探索与经验总结形成的创新机制,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第一书记在乡村治理工作中,需从多方面、多角度入手,包括增强基层党组织综合实力、引导多元主体参与、构建乡村社会关系网络、保障资源持续供给等。系统推进这些治理维度,既能夯实乡村振兴的发展根基,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又能推动考核评价体系向效能导向优化,使第一书记得以聚焦主责主业,以更充沛的精力投身乡村振兴实践,形成治理效能与发展动能良性互动的格局。

  参考文献:

  [1]庞春阳.驻村第一书记赋能乡村振兴的帮扶工作机制研究[J].农业经济,2023(06):129-131.

  [2]顾爱华,王曾.驻村第一书记何以助推乡村振兴?——基于“角色—共生”理论框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23(06):56-61.

  [3]邵瑶春,周浪,周皓亮.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驻村第一书记嵌入式治理优化路径探究[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23,40(02):16-20.

  [4]李书巧,秦晓菲.“第一书记”制度赋能乡村振兴优化路径探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3,34(05):1-4.

  “乡村振兴背景下第一书记参与乡村治理的行动逻辑研究”(广西职业技术学院 桂职院﹝2023﹞121号232103);“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乡村康养旅游发展对策研究”(广西职业技术学院 桂职院﹝2023﹞121号232108)。

  终审:魏文源

  监审:侯欣怡

  编校:李保燕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