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 乡村能人培育研究
摘要:乡村能人是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实现乡村善治的重要主体,是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力量。深入研究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能人培育对于解决当下“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从乡村能人的内涵出发,深刻分析了新时代乡村能人培育现状,丰富了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能人培育的内容,以期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研究提供思路和建议。
乡村能人概述
乡村能人的定义与分类
关于“能人”的定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在某方面才能出众的人。当前,普遍使用的“能人”概念指的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且对社会做出一定贡献的人。关于“乡村能人”,指的是在我国乡村中具有特殊的才能和技能且有一定乡村社会影响力,能够在乡村社会治理、经济发展、文化传承、产业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带动和美乡村发展的群体。当下,按照乡村能人的不同定位,乡村能人主要分为:乡村政治能人、经济能人、文化能人、科技能人等类型。
乡村能人之于乡村的作用
乡村能人土生土长于乡村,对乡村发展有着全方位认知,心中怀有深厚的乡土情怀与乡村建设责任感,既具备服务乡村的主观意愿,又拥有推动发展的实际能力,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内生人才资源。因此,要大力挖掘现有乡村社会各领域能人,激发其服务乡村的动能;同时,广泛培育乡村能人群体,通过扩大人才基数强化带动效应。
乡村能人不仅是乡村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更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他们拥有卓越的专业能力,这种能力不仅体现在对行业技术、运作模式的深刻理解,还体现在对未来趋势的精准把握。同时,他们还拥有丰富的管理经验,这使他们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时能精准地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策略。广泛的人脉资源更是为他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信息和资源支持,助力其在竞争中抢占发展先机。
乡村能人培育现状
乡村能人在乡村社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核心驱动角色,但已有研究对乡村能人培育现状的关注度不足,未能对当下乡村能人的培育现状作出分析,导致乡村能人培育工作形成精准导向。因此,系统剖析乡村能人的培育现状,对全面把握其发展态势、厘清培育过程中的机遇与挑战、精准定位现存问题,进而为乡村振兴提供靶向支持具有重要意义。
乡村能人培育取得的成就
2022年4月1日,《求是》杂志刊发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文中强调:“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新时代、新征程中,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乡村人才,这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基础和关键所在。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乡村能人的愈加重视,乡村能人培育取得了显著成效。《2024年全国高素质农民发展报告》显示,我国高素质农民数量已经取得巨大突破,“2023年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共培养高素质农民82.62万人,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支撑”。在培育质量层面,“高素质农民培育富有成效、农民职业教育有序推进、高素质农民发展稳中有进、高素质农民队伍结构不断优化、高素质农民产业水平相对稳定”。同时,在诸多省份建立了新型农民职称评审制度,强化了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吸引了更多的有志于乡村建设的人才投身乡村振兴。此外,随着政策支持体系持续完善、数字赋能乡村能人培育等领域的发展,我国乡村能人培育成效进一步提升。
乡村能人培育面临的机遇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推动乡村社会全面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在此过程中,农民生产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乡村产业不断更新迭代、村社组织日趋多样化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程度明显上升,为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能人培育提供了无限可能。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与国家政策鼓励,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出乡村,使原本依靠农业为生的村民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其收入也大幅提升,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产业在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培育产业新业态等领域进行了升级调整,为乡村能人创业就业营造了良好环境;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城镇与乡村的衔接点,促进了要素流通,为乡村能人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施展才能的舞台。
乡村能人培育面临的挑战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我国农村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在农民经济增收、生产生活水平提升和乡村社会发展等方面均有了明显改善。但是,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内部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一是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城市,乡村内部人口结构问题突出,乡村人口老龄化、空心化现象显著,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乡村产业发展,给乡村能人培育带来了巨大挑战。二是在乡村能人职业技术培训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如部分培训流于形式,仅以完成任务为目标,未能有效传授先进技术与知识,导致培训与实际需求脱节,难以切实提升能人的专业技能。三是乡村能人培育滞后于社会发展,与产业发展存在脱节现象。当前培育内容主要集中在种植业、养殖业等生产环节,缺乏产后环节培训,这使得众多乡村能人在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及销售环节无从下手,不利于乡村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四是农民及乡村干部的整体素质有待提升。部分村干部缺乏现代农业与市场经济知识,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同时,他们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存在方式简单粗放、群众工作能力不足等问题,在处理乡村社会复杂问题时,缺乏有效的沟通技巧和协调能力,容易引发干群矛盾和纠纷,进而影响乡村能人培育的社会环境与参与积极性。
乡村能人培育的主要内容
培育乡村政治能人
乡村政治能人的培育是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关键一环。首先,应当多渠道发现、摸排政治能人,做到精准识别与动态管理相结合,逐步构建乡村政治能人“蓄水池”。在此过程中,要深入一线,通过实地走访基层党组织,调研乡村社会中能干事、敢干事、干好事的政治能人。同时,采用人民群众推荐和个人自荐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摸排、发现乡村政治能人。
其次,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层分类培训教育,紧扣其角色定位、能力短板与乡村社会发展需要,构建精准化、系统化的培育体系。注重培训教育的实效性,强化能人群体政治素养、锤炼能人实践能力、提升能人学历与技能,坚决杜绝培育过程中的不正之风,切实保障培训效果。
再次,对现有乡村政治能人要加强激励保障和长效赋能,激发能人干事创业的动力,消解能人施展才能的后顾之忧。在能人日常工作中,应当落实基本报酬、强化绩效奖励、实施集体经济分红,确保物质激励真正落地实施,激发能人工作积极性。同时,通过为其购买意外保险、加强权益保护等措施,增强能人职业安全感,打消能人在工作中的基本顾虑,更好地为乡村建设事业贡献力量。
最后,搭建政治能人培训教育平台,推动能人价值实现最大程度转化。强化“老中青”帮扶带机制,如设立乡村治理导师团,由治村经验丰富的老村干部担任导师,与乡村政治能人结对,传授群众工作方法、乡村矛盾调解技巧等,激发老中青三代参与乡村建设的激情,推动乡村人才梯队建设。还应当结合乡村社会发展的实际,引导、支持政治能人主动牵头成立产业发展合作社或治理项目,并赋予其资源调配权,为政治能人施展才能创造舞台。
培育乡村经济能人
乡村经济能人作为乡村社会中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的传播者和推广者,以及实现经济富裕的先行者,在推动农业生产技术推广、提供创业就业信息、引进外来资本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培育各类乡村经济能人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有着深远意义。
首先,要强化乡村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聚焦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加工与品牌营销、电商运营等领域,邀请农业生产、培育专家及行业带头人开展专题培训,推动乡村社会集体经济迅速发展,助力乡村社会实现共同富裕。
其次,要加强基层供销合作社及农业生产、销售合作社带头人培育。乡村经济发展的难点、痛点在于农产品的销售加工与生产生活资料供应,解决农副产品销售渠道和生产生活资料供应问题,能为乡村经济发展突破一大瓶颈。为此,培育乡村经济能人应当侧重于乡村社会生产生活的供销领域。一方面,解决农副产品销路,促进农民增收;另一方面,强化乡村生活资料的流通监管。当前,部分乡村成为“三无”产品与假冒伪劣产品的集中流通地,严重损害农民利益。因此,保障农民购买到物美价廉的生产生活资料,有利于提升乡村社会生产生活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再次,应当注重农业生产技术带头人的培育。多数乡村农民依赖传统经验进行农业生产,在使用先进农具、农药、化肥等方面缺乏科学技术指导,经常发生药害、肥害以及农具伤人等农业生产事故,导致减产减收,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因此,应加强新型农业生产资料,如化肥、农药、种子等的使用培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进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最后,培育乡村经济能人,要加大对乡村社会就业、创业能手队伍的培育。随着互联网自媒体平台的持续发展,电商平台呈现出蓬勃态势,部分乡村社会已经涌现出乡村网红等“物联网+农业”的新农人,他们在促进城乡融合、带动乡村就业创业作出了一定贡献。同时,部分乡村创业、就业先行者通过掌握的大量信息,实行组团务工、合作创业等形式,促进了乡村社会富余劳动力的价值转化,对乡村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因此,培育乡村经济能人,要不断拓宽乡村社会的就业创业渠道,为农民提供更多农闲就业机会,提升乡村社会的整体经济水平。
培育乡村文化能人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是乡村文化繁荣的题中之义。乡村文化能人是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发展乡村文化的中坚力量,不仅承担着国家政策宣传解读、乡规民约制定的职责,还在传统文化传承中发挥关键作用。因此,培育和发展乡村文化能人,不仅有利于推动乡村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式发展。
首先,科学制定认定标准,明确能人角色定位。从文化能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文化专业技能、乡村社会影响力等方面考察,明确其作为乡村文化的传承者、活动策划者、治理参与者的多元身份,确保其所传播内容契合社会主流价值观。
其次,强化文化素养与专业能力培育。针对部分文化传承和经营类能人存在的文化水平不足、市场运营能力薄弱等问题,一方面,加强基础文化教育,提升其科学文化素养;另一方面,应当侧重技艺提升与市场化运营,增强传统技艺及工艺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通过强化宣传策划以及整合资源,支持其打造“一村一品”特色文化活动,成立文化合作社,培育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文化品牌。
最后,构建校村联合培育机制,拓宽实践与治理渠道。高校作为主流科学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在培育乡村文化能人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因此,可以搭建校村联合培育平台,为乡村文化能人提供系统化培养;同时,乡村为高校师生提供实践基地,形成“资源共享、双向赋能”的良性循环。此外,应当逐渐拓宽乡村文化能人参与乡村治理的渠道,如通过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等乡村事务管理平台,赋予乡村文化能人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权限,增强其在乡村社会的社会认同感与责任意识。
乡村能人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主体,也是解决当下“三农”问题的核心力量。一方面,需紧扣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优化培育内容;另一方面,应注重精神品质塑造,强化其道德担当、法治意识与实践能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2024年人文社会类科研基金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能人培育研究”(项目编号:SKYB-2438);教育部2023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一般项目(优秀中青年思政课教师择优资助项目)“知农爱农教育融入涉农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研究”(编号:23JDSZK152)。
终审:魏文源
监审:王彦臻
编校:李保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