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地方院校“大学生宣讲团”助力 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以湖南应用技术学院为例

时间:2025-08-26 17:36:31来源:湖南应用技术学院 文字:曾菲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步骤,承载着建设美丽中国、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使命。地方院校大学生理论宣讲团凭借其扎根地方、贴近基层的独特优势,在乡村振兴进程中成为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传承优秀文化、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文章以湖南应用技术学院为研究案例,系统剖析地方院校“大学生宣讲团”助力乡村振兴的可行性与重要价值,深入探讨当前存在的宣讲内容与乡村需求脱节、形式单一陈旧、保障机制不完善等现实困境。基于此,文章有针对性地提出结合专业人才培养优化实训体系、依托学科特色创新宣讲模式、构建多方协同保障机制、融入传统文化讲好乡村故事等实践路径,旨在为推动地方院校“大学生宣讲团”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借鉴。​

  自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这一战略已成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关乎国家发展全局与民族复兴伟业。乡村振兴是涵盖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多维度的全面振兴,需要全社会各领域力量深度参与。地方院校“大学生宣讲团”作为高校服务社会的创新载体,将青年大学生的知识储备、创新思维与乡村振兴实践紧密结合,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能。通过深入乡村基层开展政策宣讲、文化传播、技术推广等活动,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国家政策的理解、提升综合素质,还能有效推动乡村地区思想观念更新、文化繁荣、产业升级。然而,目前地方院校“大学生宣讲团”在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亟须探索有效的优化路径。因此,对其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展开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地方院校“大学生宣讲团”助力乡村振兴的可行性与重要性​

可行性分析​

  大学生理论宣讲团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化的重要形式,也是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服务社会的创新平台。地方院校“大学生宣讲团”凭借地缘优势、专业资源优势,具备深度融入乡村振兴实践的可行性。从地缘角度看,地方院校与所在区域乡村在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联系紧密,更了解当地乡村发展需求与实际情况,能够精准对接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1]。在专业资源方面,地方院校各专业学科为宣讲团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储备,使宣讲团能够围绕不同主题开展针对性宣讲活动。​

  以湖南应用技术学院为例,学院立足当地农业产业发展需求,组织农林专业学生加入宣讲团,深入乡村开展农业技术宣讲活动。宣讲团成员利用自身专业知识,为农民讲解智慧农业技术,如物联网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温度、光照等数据,帮助农民实现精准灌溉、施肥,提高农作物产量与质量。在文化传承方面,宣讲团深入挖掘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手工艺、民俗文化等,通过组织文化展览、民俗体验活动等形式,向村民宣传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与传承意识[2]。此外,在乡村组织建设方面,宣讲团成员积极参与乡村规划、基层党建活动策划等工作,运用所学知识为乡村发展建言献策,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重要性体现​

  1.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地方院校通过组织“大学生宣讲团”参与乡村振兴宣讲活动,为大学生搭建了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桥梁,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课堂。在宣讲实践中,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乡村社会最基层,亲身体验乡村发展现状,深刻理解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与实践内涵。​

  湖南应用技术学院宣讲团成员在深入乡村解读乡村振兴政策过程中,不仅锻炼了沟通表达能力,更在与村民的交流互动中,深刻体会到乡村发展的实际需求,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这种实践体验促使大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战略紧密结合,从“理论认知”向“实践行动”转变,有效提升了思想政治素养,培养了家国情怀与奉献精神[3]。​

  2.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地方院校“大学生宣讲团”以多元角色深度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成为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力量。作为先进理念的传播者,宣讲团将党的创新理论、乡村振兴政策、现代农业科技、前沿文化理念等传递到乡村,帮助村民开阔视野、更新思想观念,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在科技兴农方面,宣讲团成员通过举办农业科技讲座、开展田间技术指导等形式,将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引入乡村,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在文化建设方面,宣讲团挖掘和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组织开展文艺演出、文化培训等活动,丰富乡村文化生活,促进乡村文化繁荣。此外,宣讲团还积极参与乡村治理,为乡村规划、环境整治等工作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助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4]。​

  3.构建校地协作长效机制​

  地方院校“大学生宣讲团”成为连接高校与乡村的重要纽带,为构建校地协作长效机制发挥关键作用。通过持续开展宣讲活动,高校与乡村建立起常态化的沟通交流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高校依托自身学科、人才、科研等资源优势,为乡村提供技术支持、人才培养、文化服务等;乡村则为高校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提供试验场地,为高校服务社会创造实践机会。

  这种校地协作模式不仅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也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学科建设发展提供了新方向,实现校地双方互利共赢,为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5]。​

地方院校“大学生宣讲团”助力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

宣讲内容单一​

  当前,多数地方院校“大学生宣讲团”的宣讲内容存在同质化、表面化问题,与乡村实际需求脱节。宣讲活动主要集中于政策解读和文化宣传,内容缺乏深度与针对性,未能充分结合乡村特色产业、村民生产生活实际需求进行设计。在一些以特色农产品种植为主的乡村,宣讲团的内容却未涉及农产品品牌打造、市场营销等关键知识;在文旅资源丰富的乡村,宣讲内容未围绕乡村旅游开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等方面展开[6]。这种内容上的脱节,导致村民对宣讲活动兴趣不足,难以产生共鸣,宣讲活动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无法有效满足乡村振兴的多样化需求。​

宣讲形式单调​

  宣讲形式的陈旧与单一,是制约地方院校“大学生宣讲团”作用发挥的重要因素。目前,宣讲活动主要采取传统的讲座、专题报告等单向灌输形式,缺乏互动性与创新性。在宣讲过程中,大学生宣讲员多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讲解理论知识,语言表达枯燥乏味,缺乏感染力,难以吸引村民注意力。同时,宣讲活动缺乏新技术、新媒体的应用,未能充分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兴传播形式,无法适应信息时代村民获取信息的新习惯。在实际宣讲活动中,常出现村民参与度低、中途离场、注意力分散等现象,严重影响宣讲效果与活动影响力[7]。

保障机制不健全​

  地方院校“大学生宣讲团”的持续健康发展有赖于完善的保障机制。然而,当前宣讲团在制度建设、资金支持、组织管理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在资金保障方面,高校对宣讲团的经费投入有限,活动经费主要依赖学校少量拨款,社会资金引入渠道狭窄,导致宣讲活动在场地租赁、设备购置、资料印刷、交通食宿等方面面临资金压力,限制了活动规模与质量提升[8]。在组织管理方面,部分宣讲团为临时组建,缺乏完善的组织架构与管理制度,成员之间职责不明确,集体意识与纪律性不足,活动组织随意性大,影响宣讲活动的规范性与专业性。此外,高校与地方政府、乡村组织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在活动策划、资源调配、效果评估等方面未能形成合力,无法对宣讲活动进行长期规划与跟踪指导,不利于宣讲团品牌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地方院校“大学生宣讲团”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建设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丰富实训教学内容​

  高校应将“大学生宣讲团”建设纳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理论教学+实践实训”一体化育人模式。一方面,完善宣讲团组织管理体系,成立由校领导、职能部门负责人、专业教师组成的乡村振兴宣讲工作委员会,负责统筹规划宣讲团发展战略、制订年度工作计划、评估实践效果。建立宣讲效果反馈机制,通过问卷调查、村民访谈等方式收集反馈意见,及时调整宣讲内容与形式,确保宣讲活动贴近乡村实际需求。​

  另一方面,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选拔具有思政教育背景、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宣讲团指导教师,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制度,将指导工作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体系,对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教学工作量减免、职称评审加分等奖励。定期组织指导教师参加乡村振兴政策培训、宣讲技能培训等活动,提升教师指导能力。在宣讲活动开展过程中,指导教师要全程参与,活动前深入乡村调研,了解村民需求;宣讲中现场指导,及时解决问题;活动后总结反思,提炼经验,不断提高宣讲活动质量。​

结合专业特色,创新宣讲内容与形式​

  高校应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围绕乡村振兴需求,设计多样化、特色化的宣讲内容与形式。农业类专业可聚焦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开展智慧农业、生态种植、绿色养殖等专题宣讲,组织学生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技术示范与操作指导;文学艺术类专业可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开展乡村文化创意设计、民俗文化传承、文艺表演创作等活动,通过举办乡村文化节、非遗文化展览等形式,丰富乡村文化生活;计算机类专业可结合农村电商发展趋势,开展电商运营、直播带货、网络营销等技能培训,帮助村民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在宣讲形式上,积极创新,引入新媒体、新技术,利用短视频平台制作生动有趣的政策解读、技术科普视频;开展线上直播宣讲,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运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打造沉浸式宣讲体验。例如,湖南应用技术学院宣讲团利用短视频平台发布“乡村振兴微课堂”系列视频,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案例讲解乡村振兴政策与农业技术,获得村民广泛关注与好评;开展“云宣讲”直播活动,邀请专家学者、优秀企业家与村民在线互动交流,解答村民关心的问题,有效提升了宣讲活动的吸引力与影响力。​

多方协同,完善宣讲团保障机制​

  构建政府、高校、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协同参与的保障机制,为地方院校“大学生宣讲团”发展提供坚实支撑。高校作为主体,应设立乡村振兴宣讲专项基金,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除学校拨款外,积极争取社会捐赠、企业赞助等资金支持。加强资金管理,建立严格的经费使用审批制度,确保资金合理高效使用。同时,整合校内资源,为宣讲团提供场地、设备、技术等支持。​

  地方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高校宣讲团参与乡村振兴工作,将宣讲团活动纳入地方乡村振兴工作计划,在活动组织、资源协调、政策指导等方面给予支持。设立乡村振兴宣讲奖励基金,对表现优秀的宣讲团与宣讲员进行表彰奖励。企业可通过与高校合作共建实践基地、提供实习岗位、赞助宣讲活动等方式,为宣讲团提供实践平台与资源支持。社会组织可发挥自身优势,协助宣讲团开展活动策划、宣传推广、志愿服务等工作,形成多方协同、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融入传统文化,讲好乡村振兴故事​

  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精神根基。地方院校“大学生宣讲团”应深入挖掘乡村传统文化资源,将传统文化与乡村振兴实践相结合,讲好乡村故事,传播乡村声音。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开展乡村文化调研,梳理乡村历史文化、传统技艺、民俗风情等文化资源,形成乡村文化档案。以乡村文化资源为素材,创作形式多样的宣讲作品,如编写乡村文化故事集、拍摄乡村文化纪录片、创作乡村主题文艺作品等。​

  组织宣讲团成员与民间艺人合作,将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传播手段相结合,创新文化表现形式。例如,将地方戏曲与短视频结合,创作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短视频;将传统手工艺制作过程进行直播展示,吸引更多人关注。通过举办乡村文化宣讲会、文化展演活动等,向村民与社会大众宣传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村民的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激发乡村文化振兴内生动力,以文化振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地方院校“大学生宣讲团”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具有独特优势与重要价值,是推动乡村发展、促进校地合作、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载体。地方院校“大学生宣讲团”虽然在实践过程中面临诸多困境,但通过建设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依托学科特色创新宣讲模式、构建多方协同保障机制、融入传统文化讲好乡村故事等实践路径,能够有效提升宣讲团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与水平。未来,地方院校应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宣讲团”建设,不断探索创新工作机制与方法,充分发挥宣讲团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建设美丽中国贡献高校智慧与青年力量。​

  参考文献:

  [1]陈青青.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路径研究[J].智慧农业导刊,2025,5(05):181-184.

  [2]尚文勤.乡村振兴战略下大学生“三农”情怀培养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25,45(03):48-50.

  [3]张冰蕊,程琦.乡村振兴背景下贵州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影响机制与对策研究[J].山西农经,2025(04):24-28.

  [4]高维新,刘磊,侯佳敏,等.农科类大学生“三农”情怀培育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南方农机,2025,56(04):158-162.

  [5]韩立宇.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专业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研究[J].现代农村科技,2025(02):156-157.

  [6]刁佳玺.新时代涉农高职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四川农业与农机,2025(01):50-51+70.

  [7]晁艳.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实践探索[J].黑龙江科学,2025,16(03):115-117.

  [8]徐文娇.大学生理论宣讲团赋能乡村振兴的机理、困境与进路[J].智慧农业导刊,2024,4(21):177-180.

  湖南应用技术学院科学研究项目“地方院校‘大学生宣讲团’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研究——以湖南应用技术学院为例”(湖应院发〔2022〕140号,项目编号:9)。

  终审:魏文源

  监审:赵彩瑞

  编校:王文娟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