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文旅赋能 成都乡村绽放新魅力​

时间:2025-08-25 17:19:52来源: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 文字:张霞

  摘要:加强文化赋能和旅游发展,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有力抓手和有效途径。近年来,四川省成都市的乡村旅游热度持续攀升,吸引着越来越多游客走进乡村。凭借独特的资源与地理条件,当地乡村旅游发展已初具规模,但也面临不少挑战。为进一步挖掘潜力、突破发展瓶颈,文章结合成都实际,探索出文化民俗植入、文旅创客基地、田园康养体验、科普研学教育、数字智慧赋能五种发展模式。这些模式有望为成都乡村旅游开辟新赛道,推动乡村经济、环境等多方面协同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全国都在积极探索和培育现代乡村产业的新业态、新体系。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已成为拉动乡村经济增长、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四川省是文化大省、旅游大省,全力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是建成文化强省、旅游强省,推动四川省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四川省乡村旅游提升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年)》中提出,将四川省建设成为独具四川特色的全国知名乡村度假旅游目的地。到2025年,全省乡村旅游年度接待游客达4.2亿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3 800亿元,直接带动100万以上农民实现就地就业。成都市作为四川省会城市和西部著名旅游城市,近年来,积极以“旅游+”推动乡村振兴,以打造“世界乡村旅游目的地”为发展目标,实施“天府度假乡村”计划,因地制宜打造主题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经济,提振全市乡村旅游市场,推动成都市乡村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关概述

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

  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围绕新时代“三农”问题,加快推动我国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举措。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主要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乡村文化旅游的概念

  乡村文化旅游是以当地的生态风光、文化遗产、民俗风情和生活方式为基础,依托乡村的自然环境资源和文化资源发展的一种乡村产业新模式。乡村文化旅游涵盖观光、休闲、康养、体验、研学等形式。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的核心在于深入挖掘乡村文化潜在价值。乡村文化包括乡村景观、民俗、饮食、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物质和精神文化,将文化资源与旅游有机结合,可赋予旅游产品独特的文化内涵,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增强乡村文化旅游的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的意义

  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可以激活乡村经济,‌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增加农民收入,提升乡村的整体发展水平‌。乡村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遗产,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有助于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增强乡村文化旅游的吸引力和聚合力。此外,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可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城市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乡村地区流动,为乡村地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成都市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整体概况

  乡村振兴背景下,成都市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繁荣发展,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和发展活力。成都市人口众多,乡村地域面积广阔,自然资源和文化底蕴优势显著,具备大城市带动大农村特点,乡村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近年来,成都市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文化旅游发展,通过政策扶持、资源整合、资金投入、人才引进等方式,推动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目前,成都市积极实施乡村旅游质量提升行动,通过科学规划发展布局,建设地方特色的文化IP,重点打造了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天府旅游名村名镇、“农商文旅体康”融合发展精品线路等一批具有特色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推动了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的繁荣与发展。

发展优势

  1.自然资源丰富

  成都市具备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的客观条件,其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湿润,物产丰富,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让乡村地区凭借独特的自然风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使得乡村文化旅游作为新兴休闲方式,展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成都市乡村地区生态环境优美,景色各异,拥有龙泉山、青城山、都江堰等众多山水景观资源,为开发康养、登山、水上活动等多样化的旅游体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成都市周边地区拥有丰富的田园风光资源,农田、果园、茶园为游客提供了休闲、观光、亲近自然的机会。成都市湿润的气候孕育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其中,大熊猫、森林、花海成为乡村旅游的亮点。借助丰富的自然资源,成都市乡村地区成功吸引了大量城市居民以观光、休闲、康养、研学为目的参与各种文旅活动。

  2.文化资源丰厚

  成都市作为一座历史古都,文化底蕴悠久深厚。在其乡村地区,游客可以体验到许多独具特色的民宿活动,如舞龙舞狮、川剧变脸、打年糕等,这些活动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旅游体验。成都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竹编、蜀绣、漆艺等非遗手工文化让游客感受到质朴的人文魅力,体验到乡村悠久的历史文化。成都市的乡村独具巴蜀文化魅力,洛带古镇、平乐古镇、仙阁村等传统村落与古建筑成为游客了解当地历史文化的热门选择。作为美食之都,成都市的饮食文化资源丰富,如川菜、火锅等特色美食。通过打造独特的饮食品牌,丰富了乡村旅游内涵,为游客提供丰富多彩的旅游体验。

  3.产业融合发展

  近年来,成都市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积极探索“文旅+农业”“文旅+教育”“文旅+康养”“文旅+科技”等多种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促进一二三产业多层面、多维度深度交叉融合。在实施“文旅+”的融合模式过程中,强调“内容+体验”创意性情景,通过业态创新和场景变革,把握机遇推陈出新,塑造乡村文旅竞争新优势,吸引众多游客到乡村地区参观、游玩和体验。

发展不足

  1.旅游产品同质化

  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的根源在于对乡村文化内涵的挖掘不足。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着起步较晚、资源与产品单一化、市场定位模糊等挑战,这些因素严重制约其发展。当前,成都市的乡村文旅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具有独特魅力的文旅产品成为获取市场竞争力的关键。然而,成都市的许多乡村缺乏对现有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创新,旅游项目趋于雷同,主要集中在乡村游览、品尝特色小吃、农耕体验、户外运动等类似项目。文旅产品多为纪念品、竹编、瓷器、剪纸等小工艺品,其内容、形式高度相似,在产品设计、开发、推广等方面缺乏个性和差异化,旅游产品缺乏新意和独特性,同质化情况严重,难以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

  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旅游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体现乡村文化旅游品质的重要载体。成都市的部分乡村,接待能力不足,公共服务水平滞后,交通、餐饮、住宿、娱乐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厕所、停车场、游客中心等基础设施智能化、便捷化不足,安全管理、医疗卫生、市场监督等制度建设尚不健全,影响了游客体验。此外,乡村地区面临严重的人员流失问题,专业人才稀缺,且缺乏正规、专业的业务技能培训。乡村文化旅游产业从业人员学历水平普遍较低,服务意识薄弱,能力水平参差不齐,服务队伍的综合素质偏低,难以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高品质、多样化需求。

  3.宣传力度不足

  成都市的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在宣传推广内容和渠道方面还需继续提升,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是缺乏对深层文化内涵的挖掘与展示,难以进行系统化的品牌塑造和精准的市场营销,导致许多优质文化旅游资源未能充分触达目标客群。二是宣传渠道相对单一,受众范围有限,未能充分利用新媒体和数字化手段将乡村文化内涵和特色进行广泛传播。三是缺乏数字化营销人才。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擅长数字营销的人才进行品牌推广,而当前成都市乡村地区的此类人才较为缺乏。

成都市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探析

  通过分析乡村振兴背景下成都市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和不足,结合成都市的乡村特色提出五种切实可行的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分析每种模式的内涵、特点、实践案例,以期为成都市及类似地区乡村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模式参考。

文化民俗植入模式

  文化民俗植入模式是指通过深掘和活化乡村文化资源,将地方特色、习俗风情和民间艺术植入乡村旅游活动和产品,通过复原传统小镇、举办民俗节庆活动、文物展示等方式,实现文化的活态传承,提升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内涵。该模式的核心在于文化资源内核保护与文化品牌外延创新的双轨并行。一方面,注重民俗资源的传承与活化,深挖古蜀文化、川西文化、开发蜀绣、竹编等互动性强的手工艺制作体验项目。另一方面,通过设计赋能节庆活动,组织火龙灯舞、非遗文化展览、川剧表演等观赏性节庆活动,让游客亲身参与,增强其文化认同感,提升旅游吸引力。例如,成都龙泉山桃花节依托花卉资源开展特色节庆活动,利用“桃花”文化打造假日经济;成都市郫都区唐昌街道战旗村深入挖掘川西传统文化;成都市邛崃市南宝山镇打造“成都最近羌寨”乡村文化旅游品牌。将文化民俗强力注入乡村旅游项目,促进农文旅的深度融合,打造乡村产业的新亮点。

文旅创客基地模式

  文旅创客基地模式是指建立文化创意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的创新创业平台,以开放性和低成本创业门槛吸引各类文化创意人才和团队集聚乡村,融合文化创作、非遗传承、旅游电商等元素,打造乡村文化旅游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不断提升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水平和质量,以专业人才驱动乡村文化旅游的转型升级。该模式秉持“人才强文旅”观念,吸引青年人汇聚乡村,打造文化旅游发展“人才引擎”,发展文化旅游、艺术文创、产品包装销售等多种业态,形成完整的文化艺术产业链。例如,成都市推出了多个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不断探索“非遗文化+文创基地+乡村旅游”文创产业发展模式。其中,龙泉驿洛带创客基地、崇州竹艺村竹编创客基地通过打造文创园区,吸引手工艺人、设计师等创客入驻,开发出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有效推动了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田园康养体验模式

  田园康养体验模式是指依托乡村优美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康养文化,以健康养生理念为核心,为游客提供养生度假、休闲观光、健康疗养、农事体验等一体化的文化旅游服务。该模式充分利用乡村的自然风光、森林、温泉、山地等自然资源,将乡村资源与康养、文旅、农业等产业融合,为游客提供医疗护理、绿色餐饮、生态养生、户外运动等大健康产品和服务,营造宁静、舒适的康养度假综合体,满足城市人群对健康和休闲生活方式的需求。成都市不断提升乡村文化旅游的服务质量,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完善康养酒店、民宿、道路等硬件设备,打造了一批全国闻名的田园康养旅游目的地。例如,青城山康养小镇以道家文化、养生文化、长寿文化为宣传主题,打造“中国养生休闲第一城”康养旅游度假区;金堂县玉皇山养生谷,林木资源丰富,该区以景观浏览、采摘体验、山地运动等项目为亮点,推广养生文化品牌,以康养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多元价值助力乡村振兴。

科普研学教育模式

  科普研学教育模式是指将乡村作为科普教育和研学旅行的目的地,面向青少年群体开展沉浸式科普实践、互动体验旅游项目,让青少年在游玩中增长知识、拓宽视野。该模式实现旅游与教育行业的深度融合,以“文化+科学”研学旅行为核心,建设研学基地,开发研学产品,塑造“旅游+研学”品牌,构建全方位、多领域的研学旅行发展新格局。近年来,成都市大力建设特色研学线路和非遗研学旅游基地,开发研学体验项目。例如,郫都区三道堰镇是成都市闻名遐迩的“亲子研学小镇”,其依据独特的丝绸文化、饮食文化、水利文化和农耕文化打造多元化研学线路,以研学体验提升青少年的实践能力和文化自信;新津区积极探索“研学+湿地科普”“研学+历史文化”“研学+乡建艺术”“研学+科技赋能”等新模式,以研学助力文旅升级,以教育赋能乡村振兴。

数字智慧赋能模式

  数字智慧赋能模式是指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技术手段,改造和升级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提升运营效率,为游客提供智能化、高效化、便捷化的客户体验。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的重点在于建设智慧旅游平台,通过平台优化资源配置,开发票务、住宿、餐饮、交通等一站式在线服务,利用大数据分析游客的行为和偏好,AR/VR智能导览和精准营销宣传个性化旅游活动和产品,同时利用平台智能监控,优化服务流程,提升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的运营效率。例如,崇州市五星村运用大数据技术,通过构建新媒体平台,以场景化传播的方式,传播五星村当地特色的旅游资源,持续对外宣传五星村乡村风貌、乡村文化,向社会展示五星村新型乡村形象;大邑县大力实施数字赋能工程,建成全域智慧旅游大数据中心,发展“线上+线下”智慧乡村游,直接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为大邑县乡村振兴提供强大动力。

  乡村振兴背景下,成都市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通过探索适合成都市乡村文化旅游的五大发展模式,可以助推成都市构建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新格局,激活成都市乡村振兴新动能,推动四川省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建设。未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成都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成都市交通+旅游大数据应用技术研究基地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成都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模式与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4022)。

  终审:魏文源

  监审:王莹珠

  编校:李晓亚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