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职业教育帮扶服务乡村振兴的策略研究

时间:2025-08-20 17:11:26来源:开封职业学院 文字:张魁、任玉梅

  摘要:职业教育的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紧密相连。通过问卷、调研走访等方法,文章深入剖析了当下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发展现状与面临的现实困境,从政策支持、资源优化、专业建设、产教融合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多个维度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策略,旨在强化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为实现乡村人才振兴、产业发展以及社会全面进步提供有力支撑。

背景

  乡村振兴涵盖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方面,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力量的协同推进。职业教育具有职业和教育双重属性,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能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更为直接有力的支持。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励和支持职业教育参与到乡村振兴建设之中。《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要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强调,培育高素质农民,组织参加技能评价、学历教育,设立专门面向农民的技能大赛;《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指出,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各职业院校积极探索乡村振兴人才培养途径、开展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培养乡村实用人才,深入推动产教融合工作。202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指出,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加强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壮大农村各类专业人才和实用人才队伍,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程。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优化调整涉农学科专业,提升涉农职业教育水平,鼓励职业学校与农业企业等组建产教联合体。

  然而,当前职业教育在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仍面临一些现实问题和挑战。一方面,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需求对接还不够紧密,存在专业设置与乡村产业发展不匹配、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培训内容与乡村实际需求脱节等问题;另一方面,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存在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师资队伍薄弱、校企合作不深入等问题,影响了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效果和质量。

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问卷调查

数据来源与问卷设计

  本文在研究了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之上,采用调查问卷和个人访谈的方式搜集资料,问卷调查搜集的数据可用于量化研究,对学生进行个人访谈,则能更深入地了解学生最真实的内心想法。其中问卷设计内容主要从以下方面展开:学生个人情况、对政府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及政府政策的了解程度、参与乡村振兴项目意愿及影响因素,最终共收回调查问卷405份,在下表数据统计中,已将部分题目的无效数据剔除,同时随机开展学生个人访谈30次。

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调查分析

  1.服务乡村振兴的意愿调查

  通过整理问卷数据,发现大多数同学愿意参与到乡村振兴项目中(见表1),但在校期间往往缺乏有效渠道来获取项目消息;在是否愿意前往乡村进行工作问题中,有三成的学生选择了不愿意,对同学的个人访谈中发现,虽然部分同学有兴趣参与到乡村振兴之中,但对于留到乡村工作他们仍有很多的顾虑,除了个人发展前景之外,有不少同学担心父母的看法和态度;在不愿意参与乡村振兴项目的同学中,有90%的学生之前没有参与过乡村振兴项目或不太了解乡村振兴战略,潜意识认为这不是很好的人生选择。

  2.愿意去乡村就业或者创业的原因

  根据调查问卷和学生个人访谈,愿意去乡村就业或者创业的原因中,响应国家号召、认为乡村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空间、有浓厚的乡土情怀,想建设家乡学生占比最多(见表2)。结合个人访谈,学生愿意去乡村发展,一部分学生是考虑到当前的就业形势严峻,选择去乡村就业,受“体制热”“考公热”的影响,有57.6%的学生在返乡就业的岗位中(多选题)选择大学生村官,该选项占比最高;另一部分学生是觉得去城市工作压力大,返乡就业生活成本低,还可以陪伴父母家人。不愿意去乡村就业或者创业的学生,多数不了解乡村基本情况,认为乡村就业机会少,发展空间有限;部分学生认为城市的工作机会、成长空间、福利待遇更好,就业环境更加公平、公正。

  3.希望从学校和社会得到的帮助或资源

  根据调查结果与访谈反馈,在校期间,学生希望能得到更多就业创业技能指导,如增加更多的实践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希望能够有足够多的实习机会参与到真实的项目中;在国家和社会层面,更多的学生希望提高薪酬水平,有一个更好的完善的职业发展体系,在对学生访谈的中了解到,该因素是阻碍学生返乡工作最重要的因素。

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社会认知偏差,“双师型”教师缺乏

  社会上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存在偏差,普遍认为职业教育是“低层次”教育,学生毕业后就业前景不佳、社会地位不高。这种观念导致许多学生和家长对职业教育缺乏兴趣,更倾向于选择普通教育。此外,社会大众对职业教育的了解有限,这也是影响其吸引力的重要因素。当前,职业院校在教师团队建设方面面临诸多问题,如“双师型”教师数量稀少,教师结构不合理,专业能力不强等,阻碍了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专业设置供需错位,人才培养针对性不强

  乡村振兴背景下,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滞后于新发展需求。以往职业教育专业更倾向于第二、三产业,在专业设置上出现严重的离农现象,职业院校难以在乡村振兴中找到共同发展的结合点,故而无法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持。部分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地方乡村产业发展不匹配,存在专业设置同质化、与地方产业特色结合不紧密等问题。同时,在课程内容方面,专业课程内容更新滞后,不能及时反映行业的新技术、新要求,实践教学薄弱,学生动手能力较差,导致培养出的学生无法满足乡村发展的实际需求。

产教融合深度不够,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

  虽然职业教育强调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但在实际操作中,校企合作往往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和广度。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在于校企合作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企业在合作中难以获得实际利益。此外,学校与企业之间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管理等方面存在差异,也导致合作难以深入开展。例如,一些企业只是为学校提供实习基地,而不参与学校的教学过程,无法实现真正的产教融合。

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策略

加强政策支持,提高职业教育社会地位

  政府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同时,出台更多优惠政策,如对职业院校学生给予学费补贴、奖学金支持,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给予税收优惠等,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此外,完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保障职业教育的地位和合法权益,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法律保障。例如,《重庆市乡村人才振兴行动实施方案(2025—2030年)》,明确到2027年重庆将新增引育乡村振兴各类人才,到2030年基本建成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分布科学、素质优良的乡村人才队伍。

优化资源配置,改善乡村职业教育办学条件

  加大对乡村职业教育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政府应增加对乡村职业院校的财政拨款,用于更新教学设备、建设实训基地、改善师资待遇等。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乡村职业教育,通过捐赠、投资办学等方式,为乡村职业教育提供更多资源支持。此外,加强城乡职业教育资源的交流与共享,通过城市职业院校与乡村职业院校结对帮扶、教师交流等方式,提升乡村职业教育的教学水平。

精准对接产业需求,优化职业教育专业设置

  一方面,职业院校应深入调研乡村产业发展需求,结合地方特色,优化专业设置。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如开设特色农业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与营销、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等专业,培养适应乡村产业发展的专业人才。例如,河南农业职业学院等院校与企业合作开展的“烟草生产全程机械化”项目,研发并推广多种农业机械产品,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另一方面,职业教育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设置优势,应在人才培养方面更具有灵活性。根据产业发展变化,职业院校应及时调整专业课程内容,引入行业最新技术和标准,确保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与实际需求相匹配。此外,加强专业群建设,以优势专业为核心,打造与乡村产业链相衔接的专业集群,提高职业教育对乡村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

深化产教融合,完善校企合作机制

  建立健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激励机制,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方式,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学校与企业应加强沟通与合作,如漯河食品职业学院打造的“产学院转创”融合发展办学模式,协同高校科研院所建设多个科技研发平台。通过这些平台,推动了食品产业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提升了食品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助力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升级转型。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加强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一方面,加大对职业院校教师的培训力度,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企业项目,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教师自身要不断更新知识,强化技能。另一方面,拓宽教师引进渠道,吸引具有丰富企业工作经验的专业人才到职业院校任教授课,打通校内校外之间的联系,加大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工作,优化教师结构。

  本文系2025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强省项目“职业教育帮扶服务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与策略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5JYQS0875)。

  终审:魏文源

  监审:张亚运

  编校:王文娟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