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路径研究
摘要:数字化背景下,数字素养的提升成为乡村教师能力提升的必修课。文章通过对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师数字素养的现状、困境及原因进行深入剖析,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提升策略,旨在为提升乡村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推动乡村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推动下,教育领域正经历着深刻变革,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其重要发展方向。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广泛应用、在线教育平台的兴起以及智能教育工具的普及,为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提供了新的可能。数字素养是未来教师的关键能力,教育数字化转型能有效推动新时代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建设。乡村教师作为实现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推动者和实践者,其数字素养水平是影响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效果的关键因素[1]。2023年,我国颁布实施的《教师数字素养》行业标准,为教师数字化转型提供了遵循和指导。乡村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对于培养高素质专业化乡村教师队伍、提升乡村教育质量、推动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加强乡村教师数字素养,不仅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而且对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在广大乡村地区,教师的数字素养水平参差不齐,成为制约乡村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乡村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工作进展缓慢,硬件设施也有待进一步改善和提升,难以满足数字化教学需求;缺乏系统的数字素养培训,导致乡村教师在面对数字化转型时感到力不从心;部分乡村教师对数字技术的接受度不高,数字化意识薄弱,缺乏数字工具教学应用能力。
乡村教师数字素养存在的问题
基础设施薄弱,资源分配不均
乡村学校数字化资源配置中的任何一环出现与整体不匹配的情况,都将对教师数字素养的生成与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2]。虽然近几年乡村学校的软硬件设施已得到极大改善,但仍有部分乡村学校面临设施陈旧、教学设备不足等问题。乡村地区网络基础设施不完善、网络资源有限,同时学校内部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这些因素制约了数字化教育的推进。相较于城市学校,乡村学校在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上的投入明显不足,直接影响了数字教育的普及与发展。乡村学校普遍缺乏先进的教学设备、图书馆、实验室等教育资源,这对乡村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部分乡村学校虽然配备了先进的硬件设备,但师资在设备熟练运用方面存在不足,这可能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培训体系缺失,数字知识与技能缺乏
在信息爆炸时代,教育领域新知识、新理念层出不穷,城市教师借助丰富学术交流、培训资源紧跟时代步伐,而农村教师受地域限制,获取前沿知识渠道狭窄[3]。针对乡村教师的数字素养培训体系尚未建立健全,缺乏持续、有效的专业培训,培训工作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培训内容未能充分满足实际需求,且缺乏专业教师提供实时指导,导致乡村教师数字技能提升缓慢,乡村教师普遍缺乏数字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难以有效利用数字资源和工具,在教学中应用数字技术的能力有限,继而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率。
意识观念滞后,数字化认知不足
部分乡村教师对数字教育价值认知不足,固守传统教学模式,将主要精力用于保障学校教学活动的正常运行,对数字教育、科学评价等现代教育理念的认知不足。部分教师认为教育数字化转型仅限于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校园网等基础技术手段,缺乏主动学习和应用新技术的动力,也未能将数字技术有效融入日常教学。老教师群体尤其存在数字化意识淡薄、能力薄弱、学习意愿低的问题。同时,乡村教师日常工作繁重且琐碎,可用于数字化学习的时间十分有限。
乡村教师数字素养的问题原因剖析
数字资源供给的结构性矛盾
乡村地区数字资源匮乏呈现双重困境:物理层面的网络基础设施覆盖率不足与数字资源适配性缺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比城市低,部分山区学校仍存在网络信号不稳定、带宽不足等问题。更严峻的是资源供给与需求的错位,现有平台多聚焦城市教育场景,缺乏农耕文化、乡土生态等特色数字内容。这种“数字资源城市化”现象,导致教师需耗费大量精力进行二次开发,加剧了应用疲劳。
教师培训体系的功能性失效
现有培训模式存在三重脱节:内容设计与教学场景脱节、培训形式与成人学习规律脱节、支持体系与持续发展脱节。多数培训仍停留在软件操作层面,缺乏对数字教材开发、混合式教学设计等高阶能力的培养。集中式讲座式培训忽视教师作为成年学习者的经验特性,缺乏实践导向的工作坊和跟踪指导。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系统性迟滞
学校数字化建设滞后折射出教育投入的结构性偏差。硬件层面,教学终端老化较为严重,多媒体教室覆盖率不足,且存在“重建设轻维护”现象;软件层面,优质数字平台使用成本高昂,区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更新频率低,智能教学工具适配性差;管理层面,部分学校未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导致数字化转型陷入“设备堆砌—低效应用—持续投入不足”的恶性循环。
这种多维困境的交织,本质上是教育数字化转型进程中“技术理性”与“教育本性”的冲突在乡村场域的具体呈现。数字素养提升不仅需要技术赋能,更需要重构乡村教育生态,建立包含资源供给、能力培养、制度保障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唯有如此,才能打破“数字贫困”代际传递,实现教育公平的质量跃升。为破解当前乡村教师数字素养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提升乡村教师数字素养的对策建议
加大投入力度,优化乡村学校数字化资源配置
政府和教育部门应严格落实相关政策,推进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建设,深化学校与社会力量在教师教育领域的合作,强化教育政策在乡村学校数字化建设、教师职前培养、职后培训和管理制度改革中的引导作用。政府应加大对乡村教育的财政支持,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扶持。通过增加资金投入,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交流共享机制,优先保障乡村学校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丰富数字教育资源的配置,确保每位乡村教师都能拥有进行数字化教学的基本条件,缩小与城市教育间的差距。落实立足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数字化教育体系,遵循教育规律,出台数字化教育相关政策,鼓励乡村教师数字素养发展,扩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构建完善乡村教师培训体系,提升数字技术应用能力
专业发展空间蕴藏着乡村教师以空间为对象开展提升数字素养的差异性活动,旨在拓宽培育途径[4]。推进乡村教师数字教育的针对性培训,构建多元化、多维度的乡村教师数字素养分级培训体系,融合线上课程、工作坊、实地考察等形式。优化培训计划,开展集中培训和实践操作,强化教师数字化素养知识与能力。培训内容涵盖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数字教学资源开发、在线教学技巧等,鼓励乡村教师积极参与,激发教师持续学习动力。同时,加快构建具有针对性的乡村师生数字素养框架和标准,建立多方联动的乡村青少年数字素养教育体系;围绕师生需求,系统规划依托数字技术的教育应用场景,推进教育技术与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加强对乡村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培训,提升其在课件制作优化、课堂工具开发与应用、教学设备维护以及微课制作方面的能力。加强乡村教师的能力建设,将信息技术教学技能列为教师教育和教师培训的必修内容。
加强宣传引导,转变思想观念
通过举办数字教育论坛、成功案例分享等活动,提升乡村教师数字化认知水平,引导其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明晰数字技术在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中的重要作用。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增强乡村教师对数字技术的重视程度,规范乡村教师合理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强化乡村教师的数字素养意识。紧扣教学实际需要,严守求真务实底线,抓好乡村教师合理开发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实施教学的责任伦理塑造。明确数字伦理道德规范,督促乡村教师文明上网,净化乡村和学校数字环境。此外,乡村教师要与乡村生活建立密切联系,依托数字技术挖掘当地文化资源,了解当地的文化、价值观和需求,在教育实践中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相结合,推动乡村特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数字资源,助力学生与村民利用数字技术实现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
强化激励机制,激发内在动力
各级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需健全学校、教师参与优质资源建设和在线教学服务的评价制度,并量身定制激励政策,设立数字教育创新奖、优秀教师表彰等荣誉,激励乡村教师主动提升数字素养,探索数字化教学新模式。将数字素养纳入教师评价体系,促进教师全面发展。同时,教育管理部门和乡村学校要高度重视乡村教师情感需求,缓解心理压力;乡村教师个人应加强培养自身的数字素养和信息化建设能力,习得促进身心健康的生存技能,实现个人价值与学校发展相融合,持续为乡村教育事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做出积极贡献。在学校提供数字化教学的有效保障下,乡村教师不断挖掘专业发展活力,促进数字化应用能力的发展。
促进交流共享,缩小城乡差距
搭建城乡教师交流平台,通过“一对一帮扶”“城乡结对”等机制,推动城市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向乡村流动,鼓励乡村教师分享本土化教学案例,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良好局面。立足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学校应优化教学与社区环境,营造留住乡村教师的氛围,增强教师的归属感。加快乡村教育的数字化人才培养,吸引“90后”和“00后”新生代乡村教师主动融入乡村社会,特别是引入数字化相关专业的教师,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保证这些新生代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发展好”。加深乡村教师与学生、家长、当地社区以及村民的沟通,融入当地社会生活环境,使他们“局外人”的角色转化为“局内人”和“自己人”。乡村教师应树立乡土文化自信,坚定传承乡土文化的决心[5]。深入理解乡村实际情况,注重教育实践与乡土文化的结合,充分融入当地风土人情,有助于乡村教师高效开展数字化教育教学工作。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推进教育数字化”纳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部分,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报告强调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而办好乡村教育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通过采取政策引导、资源投入、培训体系构建、激励机制完善等综合措施,探索乡村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策略和路径,源源不断地激发出乡村教师的创新潜力,为乡村全面振兴筑牢人才根基,为乡村学生提供优质教育,推动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协同提升。
参考文献:
[1]吴军其,刘萌,吴飞燕,等.乡村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影响因素与实施策略研究——基于结构方程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25(01):109-116+125.
[2]黄庆双,张岩.乡村教师数字素养的生成逻辑、困境根源与发展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24(12):108-116.
[3]王虹.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村委主任,2025(02):211-213.
[4]崔英锦,徐亮.在地化教育空间中乡村教师数字素养的实然样态与突围路向[J].电化教育研究,2024,45(08):105-111.
[5]陈恩伦,高杨.文化再生产理论视角下我国乡村教师数字素养异质性及其路径调适[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50(02):88-99.
2024年度新疆大学教师发展研究计划项目资助“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生涯的成长路径及支持机制研究”(XJU-2024JF12)。
终审:魏文源
监审:王彦臻
编校:董卫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