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研究
摘要:粮食安全对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等方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农业高质量发展最基础的是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文章利用熵值法对2010—202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下简称“新疆”)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从安全保障、生产效率、科技创新、结构效益和绿色发展维度进行系统评价。结果显示,新疆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五个准则指标中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水平相对较差。鉴于此,文章提出完善粮食产业发展制度,促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高农业物资利用效率,推进粮食产业绿色转型;加快“五良”融合发展,提高粮食产业科技水平的对策建议。
农稳社稷,粮安天下。粮食安全作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根基,对我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等方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1]。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保障,而农业高质量发展最基础的是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党中央、国务院专门出台紧贴民生、凝聚人心、推动新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确定了新疆在国家全局中的“五大战略定位”。新疆围绕“打造全国优质农牧产品重要供给基地”战略定位,通过一系列举措,加快推动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有机融合,取得了显著成效。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新疆粮食平均单产达到524.8公斤/亩,居全国首位;2024年粮食播种面积增量居全国首位,粮食总产量增量居全国第二。新疆推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由“区内平衡、略有结余”向“区内结余、供给国家”转变。因此,亟须对新疆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系统评价。
研究背景
粮食安全是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基本要求。因全球粮食不足问题,联合国粮农组织曾对粮食安全进行了三次界定。1974年,将其定义为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获得维持生命健康所必需的粮食,表明要有满足人类生命健康的粮食。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快,粮食逐渐成为各国国家战略安全的基本保障。1983年,粮农组织将原有定义调整为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买得起和买得到足以维持生命健康所必需的粮食。这里的粮食安全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必须买得到,买得到就需要能够生产出足够多的粮食,同时还要使得粮食能够流通。二是买得起,由于各种内外部因素影响,粮食价格变动会直接影响到贫困地区,因此,要保证粮食价格稳定,确保所有人都能够买得起粮食。随着现代化的进一步加快,人类文明快速向前推进,为了适应新的变化需求,199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又一次把粮食安全调整为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买得起和买得到足够的、安全营养的粮食需求和食物偏好。这是将“买得起、买得到”拓展为“买得起、买得到、买得好”,买得好就需要从人的需求侧进行思考,对粮食产业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适销对路、安全无污染、无公害的能够满足人们多样化、个性化、绿色化的粮食和农副加工食品,这就需要实现粮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坚持实施质量兴农战略、走质量兴农道路[2]。
粮食产业作为国家基础产业,在任何时候都必须保障其安全性[3]。近年来,面对国际贸易摩擦、地区冲突、自然灾害等外部因素,粮食产业发展中存在技术创新不足、供需错位、产业融合不充分等内部挑战,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显得尤为重要。学界围绕国家层面[4-5]、省域层面[6-7]、市域层面[8]都对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李治、胡可可(2022)从生产、储备、加工、贸易和销售五个维度出发,构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刘熙、沈昱青(2022)从安全保障、产业结构、科技创新、绿色生态和开放包容五个维度选取27个具体指标对我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行评价。新疆作为打造全国优质农牧产品重要供给基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地位越来越显著,有必要对新疆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行系统评价,梳理出新疆粮食产业发展实际并给出对策建议,并为欠发达地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依据。
研究设计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推动新疆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系统性工作,首要任务在于对新疆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必须选取能够代表新疆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标。在遵循系统性、可行性、全面性、特色性等原则基础上。结合现有文献,本文从安全保障、生产效率、科技创新、结构效益和绿色发展五个准则出发,构建了包含20个具体指标的新疆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评价方法
本文以新疆为研究区域,旨在系统评价新疆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通过20个指标对其进行评价,但指标间的单位不统一,因此选取极差法对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现有研究确定权重的方法较多,而熵值法根据指标数据冗余程度确定指标权重,更为客观。故本文参考龚日朝(2024)[9]确定指标权重的计算公式,测算新疆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
结果分析
利用熵值法对2010—2023年新疆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能系统反映新疆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基本情况和趋势。总体来看,新疆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从2010年的0.499增加到2023年的0.739(见图1),其中2010—2017年整体为降低趋势。随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经济发展从过去的要素驱动转向科技驱动,2017—2023年新疆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呈逐年增加趋势。从新疆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构成来看,各准则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2010年准则层由高到低依次为绿色发展、结构效益、科技创新、安全保障、生产效率,2023年准则层由高到低依次为安全保障、结构效益、生产效率、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总体来看,其短板依然在绿色发展和科技创新两个方面。
从准则层具体来看,新疆粮食产业安全越来越有保障,新疆人均粮食产量从2010年的649公斤增加到2023年的817公斤,作物成灾率从2010年的50%降到2023年的24%。这是新疆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安全,牢牢守住粮食产业面积底线的成果。
新疆粮食产业结构水平整体呈现先降低后上升趋势。农民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在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意愿选择上更愿意种植经济效益高的作物,但随着粮食安全问题的不断突出,国家开始对粮食种植进行补贴,带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使得粮经饲产业结构开始优化。同时,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普遍转移到城市就业,使得农民和土地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重要转变,土地逐渐流转到少数种粮大户手中,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结构效益。
新疆粮食产业生产效率基本呈现逐年递增趋势。这是新疆粮食单位面积产量逐年增加,粮食用水效率越来越高,粮食产量增长率逐年递增的结果。同时,近年来新疆牢牢抓住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水资源优化配置两个关键,使得粮食单产显著提升的同时进一步降低了自然灾害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新疆粮食产业科技创新呈现逐年递增趋势,但其对新疆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贡献相对较低。新疆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发展,尤其是在“藏粮于技”上不断投入,加快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融合发展。具体来看,新疆农林水事务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从2010年的12.98%增加到2023年的17.41%;单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从2010年的8.12千瓦/公顷增加到2023年的11.26千瓦/公顷。同时,要认识到科技创新发展依然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短板,急需加快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提高科技增粮效果。
绿色发展是唯一呈现降低趋势的准则,从2010年的0.187降低到2023年0.098,同时,2023年也是绿色发展准则最差的一年。这是由于新疆的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从2016年的168万吨增加到2019年的258万吨,2023年又降低到248万吨,虽然化肥使用量上出现了减量投入,但是减量投入的力度不够,农药使用量、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与化肥使用量基本呈现相同的趋势。由此可知,新疆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依然很突出,制约了新疆农业绿色发展。
结论与对策
结论
新疆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越来越好,各准则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2023年准则层由高到低依次为安全保障、结果效益、生产效率、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其短板在绿色发展和科技创新两个方面。新疆粮食产业安全越来越有保障,实现了“区内平衡、略有结余”向“区内结余、供给国家”的转变。新疆粮食产业结构水平呈现先降低后增加趋势,产业结构总体越来越优。新疆粮食产业生产效率基本呈现逐年递增趋势,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水资源优化配置两个关键性因素作用越来越显著。新疆粮食产业科技创新呈现逐年递增趋势,但其对新疆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贡献相对较低。绿色发展是唯一呈现降低趋势的准则,新疆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仍较为严峻,成为农业转型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对策建议
1.完善粮食产业发展制度,促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新疆要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工作,坚决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围绕粮食产业制定相应的政策规划,坚持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统领全面抓、分管领导分工统筹抓的工作机制,加快高产创建示范田建设,以点带线推动粮食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粮食单产提升建立了根本机制。还要紧盯粮食作物生长关键时节,加强气象为农服务,强化洪涝、旱灾、冰雹等重大自然灾害气象监测和预警防控能力建设,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力度,全面保障提升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确保粮食稳产丰产。
2.提高农业物资利用效率,推进粮食产业绿色转型
要稳步推进粮食产业地力提升和质量建设,进一步扩大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面积,加大测土配方技术研发资金支持力度,用好土地流转政策,进一步提升耕地和水两个要害利用效率。还要树立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理念,坚持农业物资减量投入,科学合理施肥用药,利用好农村有机肥资源,加大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效率,确保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创新粮食产业循环发展模式,推动粮食产业全面绿色转型发展,实现粮食领域经济生态双赢效果。
3.加快“五良”融合发展,提高粮食产业科技水平
要进一步加强科技支农力度,建强农业科研队伍,因地制宜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模式,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同时,还要推进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融合发展,找准粮食丰产的最大公约数,释放“五良”融合发展带来的叠加效应,尤其是要推进“藏粮于技”这一关键,从育种、试验、推广,到科学种植、高效减损,再到采收、储运、加工、消费等全方位流程,必须都做到科技有保障、制度有约束,构建全产业链科技赋能效益。
参考文献:
[1]唐黎标.粮食安全概念的演变与重要意义[J].粮食问题研究,2016(3):36-39.
[2]钟钰.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的农业发展导向[J].中州学刊,2018(05):40-44.
[3]祁迪,祁华清,樊琦.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统计与决策,2022,38(5):106-110.
[4]方伟,田璞玉,王佳友.我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及其驱动因素辨析[J].农业经济与管理,2025(01):15-29.
[5]王瑞峰,李爽,王红蕾,等.中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及实现路径[J].统计与决策,2020,36(14):93-97.
[6]国甜甜,王慧.山东省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23,35(06):213-217.
[7]李治,胡可可.基于熵值法的河南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05):22-31.
[8]许梦华,刘菊,胡月英.宿州市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测度与障碍因子分析[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25,37(01):18-24.
[9]龚日朝.新质生产力统计内涵、指标体系与应用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7(3):84-93.
本文系自治区社科基金专项项目“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高质量发展研究”(2023VZX021)的阶段性成果。
终审:魏文源
监审:王莹珠
编校:王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