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数字农业赋能农村产业融合的机理与路径—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

时间:2025-08-20 15:23:24来源:陕西服装工程学院 文字:郭春香、杨娟、焦鹏飞、苏可蒙

  摘要:新常态经济聚焦稳增长与调结构,而非单纯追求经济总量。在经济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背景下,推动现代农业技术与传统农业各环节深度融合,对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出发,分析数字农业驱动农村产业融合的机理与路径,以期为我国农业绿色转型提供理论参考。

研究意义

  新结构经济学理论体系特别强调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差异性分析,“禀赋结构”是用来刻画发展阶段最重要的变量,而“产业结构”则是分析不同发展阶段经济结构的最重要的核心内生变量。其中,禀赋驱动的结构转型与产业升级是新结构经济学所强调的理论机制。因此,结构转型与产业升级的研究是整个新结构经济学理论体系中非常核心的基础内容(王勇、汤学敏,2021)[1]。当前,农村产业融合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引擎,但面临要素流动阻滞、产业链条短、主体能力不足等瓶颈。建设数字乡村、发展数字农业,不仅是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必由之路(王沛,2024)[2]。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速,传统农业模式因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导致环境污染加剧,与“双碳”目标形成尖锐矛盾。2020年9月,我国提出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目标,明确推动农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战略方向。数字农业凭借精准化生产、智能化管理、循环化利用等优势,可显著减少化学投入品使用,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优化资源循环路径,成为破解农业环境矛盾的关键突破口。本文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理论,深入探究数字农业赋能农村产业融合的内在机理,并提出优化路径,对制定差异化政策、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文献综述

农村产业升级的研究

  张伟等(2025)通过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对农村绿色保险赋能农业绿色转型发展进行了研究,得出推动农村绿色保险向绿色方向的持续发展,对农业的产业升级有一定作用[3]。马桔红(2024)基于我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10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农业数字化转型对产业升级的积极影响[4]。陈育华(2025)基于产业链延伸的视角,对数字经济赋能农村产业融合的机理进行研究,分析得出,数字农业的发展推动了农业产业升级的结构性调整,在提升竞争力方面起一定的积极作用[5]。

数字农业发展路径的研究

  部分学者通过梳理数字农业在各领域和行业的具体应用,认为数字农业被视为整合农业生产要素和过程的数字化表达,并且能实现农业产业链的全面升级。蔡乐荣(2024)通过对数字农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深入研究了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与保障措施,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指引[6]。何亚林、柯昆昆(2025)在总结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政府引导、夯实基础、创新驱动、人才培育的完善数字技术赋能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路径,以期促进我国现代化农业的高质量发展[7]。还有学者通过对数字农业平台发展的现实障碍进行研究及总结,得出了数字农业的创新路径。

新结构经济在农业中的应用研究

  丘缅等(2025)运用新结构经济学基本理论,通过构建相关理论模型,研究乡村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模式[8]。韩永辉等(2023)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探索了产业政策动态变迁与农业结构升级,并得出了重要结论,给出了有益启示[9]。

理论框架: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整合

要素禀赋结构

  要素禀赋结构是指空间地域范围内,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包括劳动、资本、土地资源、技术等。《中国发展报告2023》明确指出,要素禀赋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我国要素禀赋结构已发生深刻变革,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正加速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变,为加快形成新的发展优势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农业生产领域,各类要素的合理配置与高效投入是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利用要素禀赋结构对农村产业升级的路径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分析框架的构建

  本文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建立分析框架,系统探讨数字农业赋能农村产业融合的机理与实践路径。

  第一,数字技术嵌入。农村在智能科技的发展下,积极采用新技术投入农业生产。第二,传统要素数字化改造。通过土地确权数字化管理、“新农人”技能培训等举措,实现土地资源高效配置与劳动力素质升级。第三,新兴数据要素积累。紧跟时代步伐,采用新技术对新兴要素进行积累。第四,产业主体动态能力提升。在横向层面,通过自主创新与主体协作增强产业链抗风险能力;在纵向层面,延伸产业链条、拓展产业边界,借助电商平台完善网络化协同机制。第五,产业融合模式创新。借助互联网、移动通信等信息技术,构建覆盖农业生产、加工、流通、销售、服务各环节的信息平台,实现信息互联互通,畅通产业循环。同时,通过数字化赋能小微主体,降低小农户进入市场的门槛,帮助其更便捷地融入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农业产业融合。(见图1)。

数字农业赋能农村产业融合的机理分析

要素禀赋升级机理

  一要加强农村产业的传统要素的数字化嵌入。在传统生产要素中,土地肥沃程度等要素多依靠原始检测方式。在数字农业背景下,可运用GIS等技术开展土地遥感监测,精准测定土地适合种植的作物种类,从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在劳动力投入方面,传统模式存在缺乏时间成本核算、技能单一等问题,可通过响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政策,搭建线上培训平台等方式,推动农民技能升级。在资本层面,可借助助农政策,运用数字金融手段解决农业融资难题。

  二要加强生产要素数据的采集与动态跟踪。对农村农业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的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分析,构建数据库,并不断进行跟踪、反馈、挖掘新的生产要素价值。同时,也要对农业销售与售后环节的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将分析结果反哺生产经营活动。

比较优势重构机理

  一方面,要实现从静态到动态比较优势的重构。传统的农业依赖自然禀赋,以“靠天吃饭”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及销售管理。而数字农业的提出及使用,将通过智慧化管理改善农业的生产销售条件,降低自然气候等约束。例如,通过全天候环境监测构建温室,实现农产品保鲜;利用智慧设备精准灌溉,借助电子商务平台拓展销售渠道,多维度提升农产品效益。

  另一方面,利用数据驱动精准定制化生产。依托数字农业技术手段,对农业的生产、销售、包装等环节进行精细化管理,同时通过新技术采集产品的保鲜、运输等数据,不断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数字农业驱动农村产业融合的路径设计

基于要素禀赋差异的路径分类

  首先,生产条件优越的平原路径。例如,东北平原、宁夏平原等地区,通过规模化生产与数字农业结合,发展智能农场、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动产业链数字化;同时依托地理优势,利用物联网对土壤进行监测,精准控制农药、化肥等要素投入,减少土壤污染,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积极发展光伏农业,实现“棚顶发电、棚内种植”的能源循环,通过应用数字农业技术来降低成本。

  其次,劳动力充足、地形复杂地区路径。充分依托人力优势,顺应数字趋势,借助电商平台,吸引年轻人(包括返乡人才)支持家乡农业发展,实施“定向培养+返乡实践”模式。开发特色农产品,推动“直播+农业农村体验”融合;同时,发展“生态+旅游”,吸引游客进行“下乡”体验,不断打造田园综合体新业态。

  最后,城郊都市圈融合发展路径。依托城郊区位优势,利用交通便利的优势,积极打造智慧休闲业态,为上班族提供休闲场所。同时,通过电商、社区团购等渠道加大绿色农业宣传力度,开放绿色产品全产业链全程检测系统,引导消费者参与体验,扩大绿色农产品销售市场。

共性路径策略

  首先,建立数据共享系统,深化数字农业对农村产业融合的赋能作用。推广智能绿色技术、推广微生物菌群应用、昆虫防护等技术,减少土壤污染对生产要素的损害;通过与高校、科研等机构进行科研合作,研发适配本地的数字农业技术,降低绿色技术应用成本;推广数据共享系统以开拓农业新市场。同时,可以联合高校增设智慧农业、农村电商等专业或交叉学科,建立“农科+商科+数字农业”复合型课程体系。同时,积极搭建“新农人云课堂”平台,聘请专家开展农业政策解读、种植技术现场指导,并完善农产品市场数据分析等数字资源库。

  其次,强化“新农人”培育体系。加大数字农业技术宣传力度,增强农民对数字技术的认同感。充分利用电商平台,对农业主体进行线上培训及现场指导,推动“传统农民”技术升级;定期举办技术讲座,对相关技术的操作进行演示并邀请农民现场示范,对表现优异者给予奖励以激发参与热情。同时,建立“三位一体”的帮扶体系(创业顾问+金融咨询助手+法律援助),将碳汇农业、循环农业等生态农业模式与数字技术纳入培训体系,培养绿色农业发展理念。此外,开展“农业人才积分落户”等试点政策,对培训考核优秀者给予住房补贴或农业保险优惠,建立动态评估体系,以人才培养质量、产业带动效益等指标推动联动机制建立。

  最后,培育“数字农业经理人”,促进经营主体协同发展。强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的合作,通过规模化种植降低绿色技术采纳成本。构建“产供销一体”模式,强化品牌建设,打造具有特色的农产品以延伸产业链。通过举办“区域性农人大赛”,借助媒体宣传“数字农业经理人”形象,积极搭建农人经验分享平台。

  综上所述,在推进农业数字化发展过程中,需从多维度探索农村产业融合机理并持续优化路径。作为小农户个体,应强化对数字技术的认同感,主动学习新型农业技术,参与技能培训,提升专业素养,紧跟数字农业发展趋势,推动数字农业技术落实应用;作为合作社或者农业龙头企业,也应该积极引入新技术,加强与科研机构、其他经营主体的合作,探索适配的发展模式,打造特色品牌与高效产销体系,赋能数字农业发展;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出台并完善数字农业技术的制度保障,强化政策指导与实施监督,加大农产品补贴及农业保险的推广力度。通过农户、经营主体与政府的协同发力,将数字农业发展深度融入农村产业升级进程,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勇,汤学敏.结构转型与产业升级的新结构经济学研究:定量事实与理论进展[J].经济评论,2021(01):3-17.

  [2]王沛.乡村数字农业发展机理与优化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24(05):3-6.

  [3]张伟,邓柏禹,钟伟霞,等.农村绿色保险赋能农业绿色转型发展——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25,46(01):117-130.

  [4]马桔红.农业新质生产力、数字化转型与农民农村共同富裕[J].统计与决策,2024,40(23):12-18.

  [5]陈育华.数字经济赋能农村产业融合的机理研究——基于产业链延伸的视角[J].河南农业,2025(02):7-9.

  [6]蔡乐荣.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与保障措施[J].农业经济问题,2024(10):2.

  [7]何亚林,柯昆昆.数字技术赋能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J].贵州农机化,2024(04):20-24.

  [8]丘缅,李丹.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乡村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实现模式研究[J].嘉应学院学报,2025,43(01):45-48.

  [9]韩永辉,沈晓楠,张帆.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产业政策动态变迁与农业结构升级——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J].南方经济,2023(09):25-46.

  陕西服装工程学院校级教改课程教学资源库项目“宏观经济学”课程资源库(项目编号:2024ZYK074)。

  终审:魏文源

  监审:王彦臻

  编校:罗学茹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