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体医融合:新农村社区慢病管理之方

时间:2025-08-20 15:18:53来源:宿迁学院体育学院 文字:于华

  摘要:在城镇化加速与老龄化加深的背景下,我国农村慢性病防控面临患病率高、医疗资源匮乏等挑战。文章基于体医融合、社会生态系统及健康行为改变理论,探讨运动干预在代谢调节、心血管功能改善、炎症调控等方面的生理机制,证实其对慢性病的防控效能。文章针对新型农村社区实际,构建“政府主导—专业支撑—社区落地”三位一体健康促进模式,通过需求诊断、资源整合、干预实施三阶段流程,整合医疗与体育资源,激发社区参与,旨在破解农村慢性病防控的资源分散与服务断层问题,为提升农村健康治理效能提供理论与实践路径。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慢性病已成为威胁农村居民健康的首要公共卫生问题。新型农村社区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其健康治理模式面临严峻挑战。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地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病率高达28.6%,且呈现“低知晓率、低控制率、高并发症率”的特征。与城市相比,农村社区存在医疗资源匮乏、健康管理服务断层等问题,传统以疾病治疗为中心的干预模式难以满足居民对慢性病防控的长期需求。在此背景下,探索符合农村实际的健康促进策略迫在眉睫。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调,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而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健全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两项政策的叠加效应为农村慢性病防控提供了双重驱动力。一方面,乡村振兴通过完善基层医疗设施、提升健康素养等举措夯实健康基础。另一方面,体医融合通过整合体育科学和医学资源,推动慢性病防控从“被动治疗”向“主动预防”转型。然而,当前农村地区的体医融合实践仍面临政策落地难、部门协同弱、服务可持续性差等挑战,亟待探索因地制宜的解决方案。

  体医融合在慢性病防控中的理论与实践价值,体现在其跨领域协同的创新潜力上。从理论层面看,体医融合通过运动处方、健康行为干预等手段,能够有效改善慢性病患者的生理指标,并契合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中“个体—社区—政策”多层联动的健康促进逻辑。从实践维度,体医融合可破解农村“医疗资源不足”与“体育设施闲置”并存的矛盾,如通过“医院—高校—社区”三位一体模式整合运动康复指导与基层医疗服务,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因此,构建以体医融合为核心的新型农村慢性病健康促进策略,既是响应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农村健康治理效能的关键突破口。

理论基础

体医融合理论

  体医融合理论整合了体育科学与医学领域的知识,形成了一个综合性的理论体系。其核心目标是通过跨学科的协作与互动,全方位提升个人及群体的健康水平。该理论不仅重视体育锻炼在疾病预防、治疗及康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还深入探究体育活动对生理、心理及社会功能的多元影响。具体而言,体医融合理论认为,科学的体育锻炼不仅能显著增强体质,提高身体免疫力,还能有效改善心理状态,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从而全面提升个体的生活质量。

  在体医融合理论的推动下,体育与医疗资源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效整合。通过与体育机构紧密合作,医疗机构能够为慢性病患者提供更为全面和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这些方案不仅包括常规的药物疗法,还涵盖了根据个人情况定制的运动计划,旨在通过科学的运动疗法帮助患者有效控制病情,促进健康恢复。这种跨领域的合作模式,不仅提升了慢性病患者的治疗效果,还增强了他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认知度和参与度,从而改善了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状况。

  通过这种跨学科的深度融合,体医融合理论不仅为慢性病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为构建全民健康的社会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个体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认为人的健康行为不仅受个人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家庭、社区、社会等方面的影响。在慢性病管理中,这一理论指出,单纯依靠个人的努力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健康效果,需要综合考虑个体所处的社会生态环境,从多方面入手,共同促进健康。家庭作为个体最亲密的社会环境,对慢性病患者的健康行为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可以有效地减少患者的心理压力,增强其面对疾病的信心和动力。在社会层面,政府政策的推动、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以及健康文化的普及,都是促进慢性病管理不可或缺的要素。

健康行为改变理论

  慢性病管理的核心理论之一是健康行为改变理论,它强调个体在认知、情感和行为层面的转变。该理论认为,从认识到健康问题,到愿意改变,再到采取行动,直至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的自我认知觉醒至关重要。只有当个体深刻意识到健康状况的严重性和改变的紧迫性时,才会激发出强烈的改变愿望。随后,通过设定合理的目标、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并积极地行动,保证个体能够逐步摒弃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建立起健康的行为模式。

运动干预对慢性疾病的防控效果

  慢性疾病是全球公共卫生的主要威胁,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死于非传染性疾病(NCDs)的人数占全球总死亡人数的74%,其中,心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占比最高。运动干预作为非药物疗法的核心手段,已被大量研究证实可通过调节代谢、改善心肺功能、抑制炎症等机制,有效降低慢性病发病风险并延缓疾病进展。

运动干预慢性病的生理机制

  1.代谢调节

  代谢调节是运动干预防控慢性病的重要生理机制之一。规律性的体育活动能够促进身体新陈代谢,加速脂肪分解,减少体内脂肪堆积,从而有效预防肥胖及相关代谢性疾病的发生。

  2.心血管功能改善

  规律运动能增强心脏泵血功能,提高心肌收缩力和心脏输出量,从而改善心功能不全患者的症状。研究显示,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功能恢复具有显著效果。运动通过增加心肌细胞的能量代谢,促进线粒体功能,减少心肌细胞凋亡,有助于延缓心脏重构进程,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规律运动还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血管弹性,降低血压,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长期坚持有氧运动,如骑自行车、跳绳等,不仅能有效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还能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因此,心血管功能改善也是运动干预防控慢性病不可忽视的重要生理机制之一。

  3.炎症调控

  众多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肥胖症等,均与慢性低度炎症紧密相关。定期参与体育活动已被证实能显著减少体内炎症水平,这一效果是通过降低炎症促进因子的分泌和提升抗炎因子的产生来实现的。锻炼还能增强免疫细胞的活力与功能,提升身体的防御能力,进一步抑制炎症产生。

“三位一体”社区健康促进模式的构建

模式构建的核心理念与框架

  基于“健康中国”战略与体医融合理念,本文提出以“政府主导—专业支撑—社区落地”为主线的“三位一体”健康促进模式(见图1)。该模式旨在整合医疗、体育与社区资源,破解农村慢性病防控中“资源分散、服务断层、可持续性不足”的痛点,其核心理念包括:一是体医融合,通过运动处方与医疗干预协同,实现“防—治—管”一体化;二是资源整合,打破部门壁垒,构建跨领域协作平台;三是居民参与,以需求为导向,激发社区内生动力。

模式构成要素与功能定位

  1.政府主导层:政策保障与资源统筹

  政府在“三位一体”健康促进模式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主要职责在于提供政策保障和资源统筹。在政策保障方面,政府需要制定并实施一系列的政策举措,以确保医疗、体育以及社区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整合。同时,通过政策引导,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慢性病防控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在资源统筹方面,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慢性病防控的投入,优化资源配置,确保各项防控措施得到有效实施。此外,政府还应建立跨部门合作机制,消除部门间的壁垒,促进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确保“三位一体”健康促进模式能够顺利实施。

  2.专业支撑层:技术赋能与人才培养

  专业支撑层在“三位一体”健康促进模式中扮演着技术引领和人才保障的关键角色。在技术赋能方面,专业支撑层需利用先进的医疗技术和信息技术手段,提升慢性病防控的效率和精准度。这不仅包括构建慢性疾病健康管理平台,还涉及实时监控和分析居民的健康数据,以及运用远程医疗服务为农村居民提供便捷高效的医疗支持。通过技术赋能,可以有效解决农村医疗资源匮乏的问题,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质量。在人才培养领域,专业支撑层应当重视培育那些拥有跨学科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慢性病防控专业人才。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等形式,提升基层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以及体育指导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同时,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引进高层次人才,为慢性病防控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3.社区落地层:服务供给与居民参与

  社区基层作为“三位一体”健康促进模式的关键环节,其核心使命是确保各类健康服务真正惠及农村居民,并激发居民的主动参与意识。在服务供给方面,社区落地层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文化体育设施等,为居民提供多样化的健康服务,包括周期性的健康教育讲座、慢性疾病的筛查活动以及健身指导课程等。此外,社区基础层面亦需重视居民的参与度。通过举办多样化的健康增进活动,如社区体育赛事、慢性疾病自我管理团队等,激发居民参与的热情,提升他们的健康意识。同时,利用社交媒体、社区公告板等渠道,迅速向居民传播健康资讯,收集他们的反馈与建议,以持续优化服务内容及方式。通过居民的积极参与,可以形成政府、专业机构和居民三方共同推动慢性病健康促进的良好局面。

模式运行流程设计

  1.需求诊断阶段

  在需求诊断阶段,核心任务是深入理解社区内慢性病患者的真实需求,包括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健康档案分析等多种途径,搜集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状况、生活习惯、锻炼模式、心理诉求等方面的数据。基于收集到的信息和数据,专业团队将进行深入分析,明确慢性病患者的健康问题和需求焦点。这一阶段的工作将为后续的资源整合和干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确保“三位一体”社区健康促进模式能够精准对接居民需求,有效提升慢性病防控效果。

  2.资源整合阶段

  在资源整合阶段,主要任务是根据需求诊断阶段得出的结果,对社区内外的健康服务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配置优化,涉及协调政府机构、医疗单位和社会团体等方面参与慢性病的健康促进活动。同时,通过建立慢性病健康促进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患者信息、健康数据、服务资源等信息的共享和互联互通,为精准管理和个性化服务提供技术支持。此外,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深入探索和解析慢性病防控相关数据,为政策制定和干预效果评估提供科学依据。这一阶段的工作将为后续的干预实施阶段奠定坚实基础,确保“三位一体”社区健康促进模式能够顺利推进,并取得预期效果。

  3.干预实施阶段

  在干预实施阶段,将依据前期需求诊断和资源整合的成果,开展针对性的慢性病健康促进活动。这一阶段的核心任务是通过多元化的干预手段,促进居民健康行为的形成和维持,有效控制慢性病的发展。具体而言,干预措施的实施阶段包括定期举办健康教育讲座和咨询活动等。这些活动由具备专业知识的医护人员主持,旨在向社区居民普及慢性疾病预防和控制的相关知识,并对健康问题提供专业解答,并且按照不同对象的情况,匹配相对应的体育活动课程,如太极拳、瑜伽、慢跑等项目。为确保干预效果,还需建立定期监测和评估机制,对参与者的健康状况、行为改变以及服务满意度进行跟踪调查,及时调整干预策略,确保“三位一体”社区健康促进模式能够持续有效运行。

  本文聚焦体医融合背景下新型农村社区慢性病健康促进,指出农村存在慢性病患病率高、防控难等问题,分析体医融合等理论基础,阐述运动干预在代谢等方面的防控效果,构建“政府主导—专业支撑—社区落地”模式,以提升农村健康治理效能。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乡村振兴视域下江苏新型农村社区居民健康促进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1TYB002)。

  终审:魏文源

  监审:王莹珠

  编校:李保燕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