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以AI为翼 打造艺术设计新农人

时间:2025-08-20 15:13:53来源:郑州西亚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文字:杨扬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迫切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乡土文化认同的复合型艺术设计人才。然而,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诸多问题:课程体系与乡村实际需求脱节,实践教学多为虚拟课题,学生难以应对乡村复杂场景;环境教育停留在表层,缺乏生态伦理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系统培养;设计创新能力受限,作品同质化严重。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艺术设计+AI”双驱融合培养模式,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支撑,重构“知识—技能—态度”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模块化课程设计、三阶段项目驱动教学及校地协同实践平台建设的措施,系统提升学生的环境意识、设计效率与乡村服务能力,为人工智能时代的设计教育革新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协同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而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人才振兴与组织振兴,这五大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础。艺术设计作为文化传承与产业创新的纽带,在乡村品牌塑造、生态景观规划等领域具有重要价值[1]。然而,当前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普遍存在课程设置与乡村需求脱节、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环境意识薄弱等瓶颈。AI技术的快速发展可以为教育创新提供新路径,其在环境知识学习、设计效率提升、元认知能力培养等方面展现出显著潜力[2]。如何将AI技术与乡村振兴导向的艺术设计教育深度融合,构建“知识—技能—态度”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乡村振兴视域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挑战

乡村振兴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振兴乡村文化必须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愈发凸显。艺术设计人才需要深入乡村,提取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元素,将其融入文创产品、视觉形象设计中,打造具有独特文化魅力的乡村品牌,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乡村生态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艺术设计人才应结合绿色建筑、低碳规划等技术,探索乡村生态保护与资源合理利用的创新路径,通过生态设计助力乡村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需要推动乡村产业升级,艺术设计人才可以通过品牌设计、旅游策划等方式,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当前人才培养的突出问题

  当前,高校在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难以满足乡村振兴的现实需求。首先,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大多过度依赖传统设计理论,缺乏与乡村实践项目的结合,也未能充分整合跨学科内容。这种单一的课程设置模式,限制了学生对乡村实际需求的理解和应对能力。其次,学生缺乏实地调研经验,难以深入了解乡村的真实需求和问题,导致设计方案往往与乡村实际脱节,无法有效落地实施。最后,在教学过程中,高校普遍忽视生态伦理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渗透,导致学生在设计实践中缺乏对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乡村振兴与AI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课程体系重构:乡村振兴与AI双驱动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艺术设计教育亟须重构课程体系,以满足乡村建设对创新性、实践性和跨学科人才的需求。以下为课程体系的模块化设计。

  1.基础模块

  增设“乡村地域文化理论”课程。“地域建筑创新设计”课程围绕乡村民俗、传统技艺、历史遗迹、乡土建筑等文化要素展开深度挖掘与系统研究。通过引入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帮助学生理解乡村文化在不同地域、历史背景下的形成机制与演变规律。在乡村民俗方面,剖析传统节日庆典、民间信仰仪式背后的文化内涵与社会功能,探讨其在当代乡村社会中的传承与变迁;对于传统技艺,涵盖如刺绣、木雕、陶艺等非遗项目,从工艺流程、艺术风格到传承困境与创新路径进行全方位解析;历史遗迹与乡土建筑部分,则聚焦于古村落布局、传统民居建筑特色,解读其蕴含的生态智慧、宗族观念等文化符号。

  理论讲授方面,邀请乡村文化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定期开展专题讲座,结合田野调查案例与学术前沿研究成果,为学生搭建扎实的理论框架。讲解乡村文化景观的生态美学价值时,引入国内外知名乡村景观案例,分析其如何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实现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在实地考查中,组织学生前往具有典型地域文化特色的乡村进行田野调查,要求学生通过访谈、观察、记录等方式,收集一手资料,并撰写调研报告。带领学生深入豫南传统村落,调研当地皮影戏传承现状、传统民居建筑特征,亲身感受乡村文化的魅力与生命力。邀请乡村文化传承人走进校园,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传统技艺制作过程中,深入理解其文化精髓与艺术魅力。邀请唐三彩传承人现场传授瓷绘技巧,指导学生创作以地域文化特色为主题的作品。

  系统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构建起全面、深入的乡村文化认知体系,使其能够准确把握乡村文化的多样性与独特性,为后续设计实践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学生在充分理解乡村文化元素的基础上,能够将其巧妙融入设计实践中,实现乡村文化的现代转化与创新表达。在乡村民宿设计中,运用传统民居建筑元素与装饰符号,打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住宿空间。

  增设“生态设计原理”课程。随着乡村振兴对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生态设计原理课程成为基础模块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将介绍生态设计的基本理念、方法与实践案例,培养学生在乡村设计中运用生态伦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能力。

  2.实践模块

  引入AI支持的乡村设计项目。结合AI技术,开设“非遗数字化开发”等实践项目课程。通过AI生成内容技术,学生可以将传统非遗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开发出具有创新性和市场价值的文创产品。这种实践项目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还为乡村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支持。

  AI赋能的乡村规划与景观设计。引入AI技术进行乡村规划设计,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模拟乡村景观改造、生态修复等项目,利用AI算法优化设计方案,提升乡村规划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3.跨学科模块

  联合计算机科学专业开设“AI+乡村设计”交叉课程。通过与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合作,开设跨学科交叉课程,培养学生在AI技术应用、数据分析、智能设计等方面的能力。课程内容涵盖AI建模、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前沿技术在乡村设计中的应用,帮助学生掌握跨学科知识,提升综合设计能力。

  智慧农业与乡村设计融合。结合智慧农业技术,探索AI在乡村产业中的应用,如农产品包装设计、乡村文旅宣传等。通过AI技术,学生可以设计出更具创新性和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推动乡村产业的数字化升级。

  通过以上课程体系的重构,高校能够培养出既具备深厚艺术设计功底,又掌握AI技术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和创造力。

项目驱动教学:三阶段AI辅助模型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AI技术为艺术设计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构建三阶段AI辅助教学模型,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更好地满足乡村建设的实际需求。

  第一阶段:项目探究阶段。在项目初期,学生需要对乡村的生态环境、文化背景和实际需求进行全面分析。利用ChatGPT的强大语言理解和生成能力,学生可以输入乡村生态数据,如土壤质量、水质、植被覆盖率等,ChatGPT能够快速生成详细的环境评估报告。这一阶段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快速掌握乡村的基本情况,为后续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阶段:项目设计阶段。在设计阶段,学生需要将前期分析转化为具体的方案。借助Midjourney的图像生成能力,学生可以快速生成设计方案的草图。这些草图能够直观地展示设计思路,帮助学生快速迭代和优化方案。同时,结合实地调研的结果,学生可以进一步细化设计细节,确保方案符合乡村的实际需求和文化特色。

  第三阶段:项目反馈阶段。在项目完成后,需要对设计方案进行全面评估。利用Ragas框架,学生可以对设计成果进行生态影响和创新性评估。Ragas框架通过评估设计的生态可持续性、文化契合度和创新性,为学生提供详细的反馈意见。这一阶段不仅帮助学生了解自身设计的优势和不足,还能为后续改进提供方向。

  通过三阶段AI辅助教学模型,学生能够通过AI工具快速生成环境评估报告和设计方案草图,大大缩短了项目周期。通过ChatGPT和Ragas框架,学生能够基于科学数据和专业评估进行设计,提升方案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结合实地调研和AI工具,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更好地应对乡村复杂多样的需求。高校利用该模型,能够培养出既具备创新思维、又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复合型艺术设计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实践平台建设:校地协同与资源共享

  为更好地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高校应加强实践平台建设,通过校地协同与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和先进的技术支持。

  1.乡村实训基地

  高校与地方政府深度合作,建立乡村实训基地。学生可以在这些基地中参与实际项目,如民宿改造、非遗活化等。通过与地方政府、企业以及乡村社区的紧密合作,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乡村的真实需求,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场景中,提升实践能力。高校与地方政府深度合作,建立乡村实训基地。学生可以在这些基地中参与实际项目,如民宿改造、非遗活化及乡村公共空间设计三大方向:民宿改造项目需对接乡村闲置民居,学生全程参与空间功能优化、地域文化元素植入,如传统家具改造、乡土材料应用及运营方案设计;非遗活化项目与乡村非遗传承人合作,围绕剪纸、陶艺、编织等技艺,开展非遗工坊空间设计及文创产品开发,如非遗元素灯具、家居饰品;乡村公共空间设计聚焦村口广场、文化礼堂、农耕体验区等,结合生态技术,如雨水收集系统、本土植物景观与地域建筑特色等进行改造。同时,项目选题紧密对接乡村真实需求,通过政府调研文件、村民访谈、企业市场分析等渠道确定方向,针对某传统村落老龄化问题,设计适老化民宿与社区活动中心结合的综合项目,确保实践项目贴合乡村实际发展需要。

  2.AI技术实验室

  为满足乡村振兴中对科技与设计融合的需求,高校配备先进的AI技术实验室。实验室可引入Stable Diffusion等AI工具,支持学生进行沉浸式设计。通过该工具,学生可以模拟乡村场景,生成民宿改造、乡村景观设计等项目的可视化方案,从而更好地优化设计方案并进行创新。例如,Stable Diffusion可以通过输入详细的文本提示词,生成乡村风景下的建筑或景观设计图。这种沉浸式设计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快速迭代方案,还能通过模型融合和参数调整,生成更具创意和适应性的设计作品。

  通过校地合作,学生能够参与真实项目,积累实践经验,更好地适应乡村建设的实际需求[3]。AI技术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先进的工具和平台,支持沉浸式设计和快速方案迭代,提升设计效率和质量。校地协同模式能够整合各方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推动乡村振兴项目的落地实施,为乡村振兴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师资转型:双师型团队构建

  为适应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艺术设计教育的多元化需求,高校需加快师资转型,构建“双师型”教师团队,通过校企合作与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跨学科教学水平。

  1.校企合作:邀请乡村规划师参与教学

  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乡村规划师担任企业导师,深度参与课程设计与教学活动。例如,九江学院建筑工程与规划学院与九江市规划设计集团合作,邀请乡村规划师宋建忠参与“村镇规划”课程,通过模拟真实项目评审会,帮助学生掌握乡村规划的实际操作流程。开展校企联合课程,依托真实项目开展教学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与乡村民宿改造、非遗活化等项目,由企业导师提供指导,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2.教师培训:开展AI工具操作与跨学科教学设计培训

  为教师提供AI工具操作培训,帮助其掌握DeepSeek、Stable Diffusion等工具的应用方法。通过专家讲座和实战演练,教师能够利用AI生成教学资源、优化教案,并设计沉浸式课堂体验。同时,开展跨学科教学设计培训,引导教师设计融合乡村规划、艺术设计与AI技术的课程。例如,通过“AI+乡村设计”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建立“双师型”教师评价体系,从教学能力、实践技能、创新思维等多维度进行考核,激发教师发展的内生动力。通过校企合作与教师培训,高校能够构建一支德技双馨、创新协作的“双师型”教师团队,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的师资支撑[4]。

  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背景下,艺术设计教育不仅要注重技术的应用,更要强调人文关怀。通过融合乡村振兴需求与AI技术,构建艺术设计“双创”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在课程体系中强化“技术为用,人文为本”的理念,培养学生对乡村文化的责任感。引导学生在设计实践中尊重乡村文化,避免技术应用的盲目性,实现技术与人文的有机融合[5]。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能为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学生在AI技术的支持下,能够更高效地生成设计方案,并通过教师的情境化指导,深入理解乡村文化的内涵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这种模式不仅为乡村建设输送了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也为艺术设计教育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有益的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王宝君,姜云,庞博,等.产教融合视角下城乡规划“3+1+1”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21,30(04):62-69.

  [2]冯长宝,佟鑫,王丽.AI大模型对本科高校艺术类人才培养的影响及策略研究[J].艺术与教育,2023(2):90-91.

  [3]田智文.乡村再造:艺术介入乡村的内在机理与创新路径[J].当代美术家,2024(06):130-144.

  [4]付丹妮.艺术设计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策略研究——以包装设计课程实践为例[J].绿色包装,2023(12):70-73.

  [5]姚炎昕,雷江华.人工智能赋能乡村教育振兴的限度及超越[J].中国电化教育,2023(05):43-48.

  本文为2025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强省项目课题“人工智能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环境意识元认知能力的培养研究”的阶段成果(项目批准号:2025JYQS0485);郑州西亚斯学院2024年度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专项课题“乡村振兴视域下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阶段成果(课题编号:2024YYXZX18);2024年郑州西亚斯学院校级示范课程“地域建筑创新设计”建设的阶段成果。

  终审:魏文源

  监审:赵彩瑞

  编校:李保燕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