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唤醒文化基因 释放振兴能量

时间:2025-08-13 15:20:10来源:章丘区委党校 文字:张妹、董昊

  摘要: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对于增强乡村凝聚力和提升乡村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为了让乡村文化更好地赋能乡村振兴,需要从理论上厘清乡村文化的概念、乡村文化结构和功能的内在逻辑,从增强乡村居民主体性、参与性与成果共享的实践逻辑解答乡村文化悬浮于乡村振兴的实践困境。

  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背景下,学术界和实务界也逐渐认识到乡村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铸魂作用,因此从不同领域和视角探索乡村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逻辑、机制和路径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不仅需要观念性和功能性的激发,更需要通过多种资本的介入、制度的嵌入及多方主体的共同参与来完成和实现。然而,乡村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依然面临着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困境。从理论视角看,一方面是对于乡村文化概念的应用常与乡土文化以及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混用,另一方面是将“乡村文化”振兴与乡村“文化振兴”话语理论上的割裂。从实践视角看,乡村文化在赋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缺乏村民的主体性参与,尚未真正发挥乡村文化内生动力的作用。本文基于以上三个问题,厘清乡村文化的内涵,通过剖析乡村文化内容构成和功能协同发挥的内在逻辑以及农民主体性发挥的实践逻辑,探讨乡村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现实逻辑。

乡村文化的定义

  对于乡村文化的定义,不同学者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其阐释也存在差异。乡村文化的研究是在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推进中不断深入和丰富的,其研究和实践具有一定的政策性和时代性。因此,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等文件中繁荣发展乡村文化的内容为标准,以城乡融合、乡村全面振兴的时代背景为叙事语境,以“两个创造”的论断为分析的逻辑起点,从共时态与历史态的视角界定乡村文化。

  从历史态来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可以说,华夏文明的根在乡村,乡村文化守护着中华文明的根脉[1]。从空间上看,乡村文化根植于以血缘、地缘为纽带的熟人社会,并依托于乡村独特的地理环境与经济条件,是产生与维持传统乡村社会秩序的基础,且蕴含着耕读文化和乡土情结等丰富内容[2]。乡村与城市在文化功能上存在差异,乡村不仅是物质资源的供给地,更是精神文化的栖息地。例如,《农民的终结》中提到:“城市和工业吸引着所有的能量,但乡村始终哺育着恬静美满、安全永恒的田园牧歌式梦幻。”[3]因此,乡村文化是指在乡村的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下,生产与生活中孕育并传承、日用而不觉的,具有原生性、典型性、自然性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其独特价值与内涵值得深入挖掘与传承。物质文化包含乡村的自然风貌、村居院落、生活器物等文化载体。精神文化包含乡村的乡风民俗、村规民约、农事谚语、乡音方言,还有维持传统社会秩序的组织制度[4]。乡村文化在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教化、规范与价值引领的作用[2]。现在学术界广泛讨论的乡村文化大多是以此为概念基础来展开。

  从共时态来看,乡村文化是以农民为参与主体,以日常的生活、生产为运行基础的一种文化样态,也是传统与当代、外来与本土、全球与民族、永恒与瞬间的文化在乡村的共同存在样态。文化内容,既包含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村落的活化,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包含红色文化和现代的文化,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思想道德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5]以及群众性文体活动[6]。文化的发展载体,包括乡村的特色文化产业、乡村文艺和文创产品等。这里的乡村文化更加强调多种文化在地化的共存共荣状态。

  当今的乡村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优秀成果、以政府为主导的文化供给和服务的多元化文化样态,并非单一文化形态,也并非仅与乡土文化进行简单关联。在乡村振兴的视域下,任何一种样态的文化的存在与发展都不可能脱离于文化的载体以及文化空间场域。因此,不管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应从更广泛的领域和共时态的视角理解和把握乡村文化。

乡村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内生逻辑

  乡村振兴是一个复杂、系统、动态的过程,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繁荣发展乡村文化进行了系统阐释、作出了重要论述[7]。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乡村文化如何充分发挥铸魂作用,需要从属性、结构和功能等方面厘清其内生逻辑关系,以系统化形态赋能乡村振兴。

双重属性的统一:乡村文化振兴走向乡村文化赋能

  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组成部分,主要聚焦于乡村文化在乡村振兴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与价值,乡村文化振兴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全过程,与组织、产业、人才、生态振兴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具体的内容形式如乡村文化特色产业的发展、习俗文化活动的开展、乡村文旅与文创产品的开发、乡村治理、新时代文明实践等,体现了不同领域对乡村文化振兴的探索。由此可以看出,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文化作为客观存在的文化资源的发展,在乡村振兴中具有目标属性。同时,在乡村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通过整合各种文化资源,发挥文化本身的价值性、规范性、精神性和道德性,促进乡村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深度融合,相互作用,协同共进,共同构建乡村振兴的整体格局。

乡村文化的结构融合:形成乡村文化共同体

  文化共同体,顾名思义是各种文化作为一个整体共同存在于同一场域,同时又不完全丧失每一种文化特性的有序文化群体,强调的是多种文化客观存在的状态。这种客观性包含文化的存在空间以及在文化空间中文化的存在状态。乡村文化共同体是在乡村文化空间中形成的具有乡村特色的文化系统,它具有多种文化元素并存、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特征,体现了乡村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从乡村文化的生存空间来看,构建在地性的文化空间格局十分关键。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发展的空间载体,乡村文化亦是如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相关政策措施和专项资金的扶持让乡村建设进入全面发展的阶段。从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到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为乡村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筑牢了基础,文化空间不断更新。就目前乡村文化空间的构建来看,已经建立分层次的建设格局,正如刘人庆指出的“几乎所有的艺术乡建都是通过开展抢救和保护古村落、古建筑而开始的”[8]。在此基础上,随着乡村文化的发展,新的文化空间也不断被打造。值得注意的是,新的文化空间的打造要尊重当地的生态环境、地方传统文化,避免“将乡村作为艺术家的试验场或者工作室”。

  从乡村文化的存在状态来看,激活各种文化资源至关重要。首先,应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和行为规范。其次,通过科技、数字化等手段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契机。例如,通过创建和传播数字文化产品,可以生动展示乡村特色文化、田园风光和民俗技艺等。最后,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也是激活乡村文化资源的重要途径。2021年6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9]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的背景下,将乡村的红色文化资源充分整合,不仅可以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品牌,还能形成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红色文化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乡村文化的功能协同:形成乡村文化滋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乡村文化的发展也在不断改变着生存样态。传统的乡村社会是一个以血缘和地缘结成的“熟人社会”,在静态、封闭的社会中形成了深厚的伦理价值意蕴的农耕文化。进入新时代,在乡村振兴的推动下,乡村文化不断繁荣发展。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背景下,乡村文化的功能逐步凸显,其“生产功能、联结功能、依附功能和统合功能,有助于实现乡村文化场域内的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10]。以上所涉及的乡村文化的功能,主要是围绕赋能的内容和目的展开,是出于策略和手段的考量。然而,功能的发挥不是各自独立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动态的滋养过程。

  乡村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意义之一,是乡村居民富裕后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超越物质和生活惯性的文化归宿,是个体和群体在文化多种功能协同滋养和培植下的自我认知和预设,体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从现实性上,乡村文化在赋能产业、人才、生态和组织的功能协同滋养下,唤起了乡村居民的自我认同,从而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思考乡村未来的发展方向。所以,从赋能的内在机理来看,“乡村社会的振兴之道,要使乡民认识到自己存在的状态和作为乡村社会主体的要义,以及个体的价值与整体社会的相互责任关系。而这些是需要纯粹物质利益之外的审美文化的介入与赋能才能更好实现的方面。”[11]

乡村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逻辑

  乡村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质是促进乡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乡村居民是成果的创造者和拥有者,只有充分调动其参与的主动性,才能使文化赋能落实落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尊重广大农民意愿,激发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12]。乡村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是多主体共同参与的过程,因此,要加强党组织的引领作用,保障方向不跑偏,促进多主体与村民的对话与互动,激发乡村居民的主体活力,保证发展依靠乡村居民,促进乡村居民的全体富裕,保证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

加强党组织的引领作用,明确发展方向

  强有力的党组织是有效应对乡村繁重复杂任务的关键,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不仅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不跑偏、不走调的行动指南,还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近年来乡村振兴的成功实践来看,村级党组织在乡村发展方向的引领和组织动员群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充分证明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基层党组织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关键。

激发村民的主体性,增强内生动力

  不管是艺术乡建还是文化赋能,村民在此过程中是不是真正参与其中,是评判其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因此,乡村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充分提高乡村居民的参与积极性,是实现文化有效赋能的关键环节。在乡村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应当提前与乡村居民做好交流与沟通,了解乡村居民的参与意愿和参与程度。对于乡村居民不参与的情况,需要深入探究背后的具体原因,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消除障碍,鼓励乡村居民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的文化建设。同时,要通过加强宣传教育,让乡村居民认识到自身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重要作用,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提高农民的收入,促进共同富裕

  乡村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根本目的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最终目的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在山东考察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13]。因此,乡村文化赋能乡村振兴要保证乡村居民是最大的受益者。乡村振兴不仅要把“蛋糕”做大,还要把“蛋糕”分好,这就需要建立主体性与公共性的利益联结体,通过公共性与主体性的利益连接,满足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

  参考文献:

  [1]范玉刚.在中华文明与全球化双重视域中领悟乡村文化复兴的意义[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4):122-133.

  [2]吴少伟,郭星星.乡村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价值逻辑与建构路径[J].社会科学家,2023(11):90.

  [3]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M].李培林,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4]孙杰远,乔晓华.乡村文化的当代转型与教育应对[J].当代教育科学,2022(02):66.

  [5]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8(29):9-47.

  [6]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4(06):4-10.

  [7]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吴宏耀:推动乡村文化建设 助力乡村文化振兴[EB/OL].(2024-10-08)[2025-04-25].https://hzjl.sh.gov.cn/n1324/20241008/af9c5c1cacf146bd91fd6f9141bb8a10.html.

  [8]李人庆.艺术乡建助推乡村振兴[J].美术观察,2019(01):22-24.

  [9]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总体国家安全观学习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10]王超,陈芷怡.文化何以兴村:在地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实现逻辑[J].中国农村观察,2024(03):18-38.

  [11]翁剑青.艺术在乡建中的赋能与“润物”[J].公共艺术,2024(01):71-76.

  [12]中国政府网.习近平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要指示[EB/OL].(2018-07-05)[2025-04-25].https://www.gov.cn/xinwen/2018-07/05/content_5303799.htm.

  [13]习近平.论“三农”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本文系山东省社科联2023年度人文社会科学课题“黄河流域乡村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性路径研究——以山东省为例”(课题编号:2023—ESDZ—080)阶段性成果。

  终审:魏文源

  监审:侯欣怡

  编校:董卫娟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