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暖心田 农民工返乡兴业
摘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心理资本作为重要的个体内在资源,能够帮助农民工在面对困难时保持积极心态,从而在创业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政策支持作为外部影响因素,在创业者的创业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文章通过探讨心理资本对返乡农民工创业行为的影响机制,分析了政策支持在其中的调节作用,并进一步运用层次回归模型对研究内容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心理资本对返乡农民工的创业意愿和创业绩效产生显著正向影响;政策支持在心理资本与创业行为之间起到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
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农村经济注入了新动能。作为衔接城乡资源、促进产业融合的重要载体,农民工返乡创业已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共同富裕目标的关键路径。然而,在现实情境中,农民工返乡创业行为仍面临多重困境:一方面,对创业者内在心理资源的关注相对不足。研究表明,心理资本被定义为个体积极心理状态的集合体,它包括自我效能感、韧性、希望、乐观等四个维度,能够显著提升个体的创业意愿与创业绩效。但当前研究多集中于大学生、城市创业者等高教育水平群体,对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资本作用机制缺乏深入探讨,尤其是返乡农民工不同心理资本维度对创业行为的影响路径仍不清晰。另一方面,外部政策支持对创业结果的指导性作用有待提高。诸多研究表明,政策支持可以积极促进创业行为的发生,但是政策支持对创业意愿的影响机理以及与心理资本的交互效应尚未得到充分验证,导致理论与实践层面对“如何通过心理干预与政策协同提升创业成功率”的指导性不足。因此,研究政策支持如何在心理资本视角下调节创业行为的发生更具有现实意义。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以返乡农民工为研究对象,引入心理资本的研究视角,以政策支持为调节变量,探寻心理资本对农民工返乡创业行为的影响,以及政策支持在其中的调节作用。
概念界定与研究假设
心理资本与农民工创业行为
心理资本是包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物质资本在内的四大资本之一。心理资本是个体积极心理状态的一种集合体,由自我效能感、韧性、希望和乐观四个维度构成,这四个维度是个体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重要的心理资源储备。心理资本不仅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工作与生活中的压力,还在创业行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研究表明,心理资本强的个体更倾向于主动识别创业机会、制订详细行动计划,并在面对困难时表现出更强的坚持力和适应力,同时心理资本可以使个体更快的从创业失败中走出来,并进行复盘学习。
在农民工群体中,心理资本的作用尤为重要。农民工作为从农村向城市流动的劳动力,普遍面临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身份认同危机、社会融入困难以及职业发展受限等问题。返乡创业是农民工实现自身价值、改善家庭经济状况的重要途径,但这一过程充满不确定性与风险。心理资本能够帮助农民工在创业过程中克服这些困难,心理资本强的农民工在创业过程中表现出更强的抗压能力与资源整合能力,创业成功率显著高于心理资本水平较低的个体。还有学者进一步指出,心理资本能够通过缓解农民工的“乡—城”文化适应冲突,增强其创业行为的持续性,进而保证创业绩效的提高。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H1心理资本对农民工返乡创业行为具有正向影响。
政策支持的调节作用
政策支持属于农民工创业的外部创业环境因素之一,早期学界的研究把政策环境作为外部环境的维度变量之一,近几年政策环境逐渐独立出来。它一般指的是相关政策部门为减少由于制度环境或资源禀赋对创业群体产生的不利影响而提供的各种支持,一般认为包括物质支持、技术支持、信息支持、服务支持等内容。政策支持对创业氛围有积极作用,可以构建更为良好的创业氛围,进而帮助返乡农民工消除创业过程中的负面压力。同时,有研究表明农民工对政策的感知,会显著影响其创业行为。有学者指出,如果农民工熟悉创业政策的支持力度,那么他在创业过程中就会有更大的热情,并且会弥补心理资本水平较低群体的不足,使其在创业过程中更有信心。还有学者指出,在创业过程中,心理资本和政策支持会出现共同效应:当创业者心理资本水平越高时,其对政策支持的理解也越深入;当创业者心理资本水平较低时,其对政策支持的认知也越浅薄。还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了创业政策的调节作用。在创业过程中,农民工群体的各种资本水平是实现创业的基础,不具备资本整合能力,创业活动就不会开启。但是政策支持在此过程中会发挥调节作用,尤其是心理资本,农民工创业群体在创业过程中,其心理资本与创业政策支持相互作用,共同作用于创业意愿,进而影响该群体的创业行为。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H2政策支持在心理资本与农民工返乡创业行为过程中具有调节作用(见图1)。
研究设计
数据来源及样本分析
本文的调查数据来源于2024年6月~7月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衡水市、邢台市等三个市进行的问卷调查。调查采用实地采访调查和问卷星线上调查的方法,一共发放问卷515份,回收问卷数510份,问卷回收率99.02%。通过数据筛选,其中有效问卷数475份,问卷有效率92.2%。
所调查的研究对象中,男性比例较高,占总体样本的61.2%,女性占总体样本的38.8%;年龄方面,25岁以下占8.9%,占比较小,25~34岁占比40.2%,35~44岁占比38.8%,45岁以上占比12.1%;婚姻方面,农民工创业群体主要由已婚者组成,已婚占比91.2%;受教育程度方面,农民工创业者学历整体较低,初中及以下占比47.3%,高中占比28.9%,专科及以上占比23.8%。
问卷设计
研究问卷主要包括心理资本、政策支持、创业意愿三部分,采用Likert5点量表对变量进行测量。
自变量——农民工的心理资本:借鉴马红玉等、DeSilv的研究成果,测量指标包括“在创业过程中我会学习专业知识来提高竞争力”等16个题项。
因变量——返乡农民工创业意愿:借鉴李文峰、Zhao等的研究成果,测量问题包括“我对于创业这件事进行过深入思考”等4个题项。
调节变量——政策支持:借鉴许成磊、杨环等的研究成果,测量变量包括“创业过程中有相关技术信息支持”等5个题项。
如表1所示,信度检验结果显示心理资本的信度系数为0.901,政策支持信度系数为0.895,创业意愿的信度系数为0.854,信度系数值均超过0.8,说明问卷通过信度检验。效度检验结果显示心理资本KMO值为0.933且Bartlett检验值均为0.000,效度较高,适合做因子分析,政策支持和创业意愿的KMO值也均超过0.7,表明问卷通过效度检验。
变量因子分析
通过借鉴马红玉等、DeSilv的研究成果,对心理资本的16个题项进行因子分析,结果显示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有四个,借鉴余乐等、刘洪银等的成果,将四个因子命名为自我效能感、创业韧性、创业期望和乐观,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政策支持与创业意愿的题项较少,未进行因子分析。
为进一步研究心理资本、政策支持和创业行为之间的关系假设,引入控制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模型1检验了控制变量对创业意愿的影响,其中受教育程度在0.01的显著水平下正向影响创业行为(0.039***),说明受教育程度会影响创业行为的发生。模型2检验了自变量心理资本对创业意愿是否有直接作用,心理资本在0.01的显著水平下正向影响创业行为(0.418***),假设H1得到验证。模型3检验了政策支持的调节作用是否显著,考虑到实证结果稳健性,将自变量心理资本、调节变量政策支持及二者交互项依次加入模型建立模型4,检验了交互项对创业行为的影响,其在0.01的显著水平下正向影响创业行为(0.171***),假设H2得到验证,即政策支持强化了心理资本与创业行为之间的正向关系。
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文基于河北省三市475名返乡农民工调研数据,运用层次回归分析法验证了心理资本与返乡农民工创业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政策支持在两者之间的调节作用,具体结论如下:第一,心理资本对于农民工返乡创业具有显著正影响,自我效能感高的创业者可以更好地进入角色并顺利完成创业活动,创业韧性则反映了创业者在面对困难时的抗压能力,这两个因素都有利于创业者完成创业行为。第二,政策支持在心理资本与创业行为之间起到调节作用,政策支持对创业行为的影响不显著,可能与农民工的认知偏差有关,表明单纯的政策无法促成农民工创业行为的转化,但是政策支持在心理资本强大的农民工群体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返乡农民工创业已成为当前社会的一个重要现象,也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重要有机组成。本文透过心理资本视角研究返乡农民工创业行为,引入政策支持作为调节变量,进一步研究了农民工内在机理与外部环境对创业行为的影响。此次研究的现实意义包括:第一,着力提升农民工的心理素质,开发符合农民工特点的心理素质培训项目,通过心理教育培训提升其心理资本强度,从而促进其创业行为取得成功。第二,政策支持无疑会促进创业行为的发生,要着重对心理资本较强的群体给予支持,同时政府既要制定符合农民工实际情况的切实有效的政策,还应当通过政策宣传,让农民工群体看到政策支持的效果。
本文对心理资本影响农民工创业行为的过程及结果的相关研究具有一定补充作用,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其一,调查样本范围存在局限性,今后可适当扩大范围,从而使研究更具代表性。其二,政策支持变量的引入可以更好地探究“个体—环境”交互作用的影响,但是政策支持具有一定的时滞性,今后可以尝试采用跟踪调查的研究方法,使研究结果更可靠。
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一般项目“基于心理资本视角的河北省农民工返乡创业行为研究”(项目编号:JRS-2023-1038)。
终审:魏文源
监审:侯欣怡
编校:罗学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