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乡土文脉 绽放振兴繁花
摘要: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和价值,既能提升乡村文化事业发展质量和水平,也能丰富乡村地区人民群众精神生活,促进乡村高质量发展。为进一步促进乡村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有序推进,文章深入分析了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机制及路径,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对策,旨在助力乡村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规范化发展,推动我国乡村地区文化事业的繁荣,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支撑。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对乡村地区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作用。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尤为关键。通过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不仅能够促进乡村地区的文化发展,还能提升农村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进而提高乡村地区的发展水平。因此,在乡村地区发展中,必须基于乡村振兴的大背景,深入探索和研究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机制,以此为抓手推动乡村文化的繁荣,为农村地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享受,最终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感与获得感。
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意义
乡村振兴背景下,促进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意义深远,有助于提升乡村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满足乡村地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进而增强乡村地区的文化软实力。在乡村地区,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精神活动,有助于提升乡村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使其在参与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从而推动乡村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此外,乡村地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也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关键环节。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围绕建设善治乡村,提出了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的要求,提升乡镇和村为农服务能力。在这一要求指导下,乡村地区通过道德讲堂、邻里互助等多重形式,积极强化德治,不仅有助于缓解乡村社会矛盾,还能营造更加和谐的乡村社会发展氛围,凝聚乡村力量,汇聚人心。在此过程中,通过开展共同的文化活动以及培养共同兴趣爱好,有效拉近了农村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彼此之间的信任,从而为促进乡村地区的繁荣稳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机制
政府引导机制
乡村振兴背景下,政府是推动乡村振兴的主导力量,在乡村文化建设中扮演者不可替代的角色,因此,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关键是建立政府引导机制。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政府需制定一系列保障措施,以确保群众文化建设的有序推进。此外,地方政府还应加大对乡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例如,在乡村地区兴建文化广场、图书馆以及乡村文化活动中心等,通过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为乡村居民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场所,从而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社会参与机制
构建社会参与机制对乡村基层群众文化建设至关重要,关键在于引导广大社会公众深度参与,因此需要完善相关设计。一是建立地区企业在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参与机制。当地企业可以通过赞助文化活动、捐赠文化设施等方式,参与到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中;也可以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组织开展乡村文化创意活动,为乡村地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提供良好客观基础。二是建立社会组织参与机制。例如,社会中的各类文化协会、艺术团体以及志愿者组织等,可以通过策划和实施多样化的乡村文化活动,积极参与到乡村基层文化建设中,为乡村地区营造浓郁的文化发展氛围。三是建立群众参与机制。群众是推动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主体,因此,地方政府机构应积极鼓励和支持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具体措施包括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基层文化活动、提供系统的文化教育培训等,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基层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还能有效强化其审美能力,确保基层人民群众深度融入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从而显著提升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和实际效果。
人才保障机制
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同样需着力构建人才保障机制,以确保乡村基层群众文化建设获得充足的优秀人才支持。地方政府应加大对人才引进与培养的支持力度。例如,定期举办针对乡村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人才培训课程、人才文化交流活动等,助力相关工作人员持续提升文化素养和服务能力,从而保障乡村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有序推进。地方政府应针对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人才引进而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如提供丰富的福利待遇、良好的职业发展机遇等,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于乡村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为该领域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群众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文化传承断裂所带来的挑战
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群众文化建设面临文化传承断裂的挑战,能否克服这一挑战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乡村地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效果以及质量。随着我国城镇化及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乡镇地区的社会结构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乡村人口流动性增强,导致血缘性和地缘性逐渐减弱,乡村的文化特色正逐步消逝。与此同时,一些乡村地区在发展建设过程中,承载着乡愁记忆的乡土文化地标也频遭损毁和破坏。例如,一些自然村落、文物古迹、传统建筑、民俗方言等民间文化载体受到了一定的损毁,面临着消失的风险,这些问题正是乡村地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中,文化传承断裂所带来的现实挑战。
文化设施落后所带来的挑战
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正面临乡村文化设施落后所带来的严峻挑战,这一挑战的存在会对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产生深远影响。我国乡村地区文化设施落后的根源,主要在于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导致乡村在文化设施建设上的投入极为有限,致使乡村文化活动难以顺利开展。例如,乡村地区在开展文化活动时,需要充足的经费、场地及设备等资源支撑,然而,受限于乡村经济发展的不足,这些必要资源往往难以得到保障,从而削弱了乡村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实际效果和群众的参与积极性。此外,一部分乡村地区缺乏足够的文化基础设施支持,如乡村图书馆、乡村广播站以及乡村文化广场等,无法满足基层群众文化建设要求,难以给人民群众带来多元化的文化服务。
文化活动单一所带来的挑战
乡村振兴背景下,推动基层群众文化建设,需要通过多种类型的文化活动去促进文化传承。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文化活动形式的单一性成为制约文化建设深入发展的关键问题,也是在推动基层群众文化建设阶段所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1]。在乡村地区,文化资源相对匮乏、文化建设的创新能力薄弱,因此,乡村地区所开展的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活动往往呈现出单一化的趋势。例如,乡村地区开展的文化活动内容以及形式缺乏多样性、创新性,一部分农村地区所组织开展的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往往停留在歌舞表演、戏曲演出等方面,这些活动因与现代社会缺乏深度融合,难以展现文化活动形式的创新,进而导致人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削弱了基层群众文化的建设效果。
文化人才匮乏所带来的挑战
乡村地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中,人才是有序推进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核心力量。但在实际过程中,人才匮乏也是乡村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一大挑战。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乡村地区的人才大量涌入城市,这一现象导致乡村地区的人才严重匮乏,“独居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愈发凸显,进一步加剧了乡村地区在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方面的人才短缺困境[2]。此外,乡村地区在教育资源配置层面也相对匮乏,乡村地区普遍缺乏群众文化建设的相关教育内容,尚未构建起健全的人才培养机制。因此,乡村地区在推动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时,面临优秀人才短缺的问题,这无疑是推动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一大挑战,并直接影响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成效。
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群众文化建设路径
加强文化传承,弘扬乡土特色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提升乡村地区发展质量,大力促进乡村地区文化传承、弘扬农村乡土特色是关键一环,也是丰富乡村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形式的重中之重。在乡村地区发展中,乡土文化是乡村的灵魂,在其中凝聚了乡村地区的历史发展、地理特色、风俗习惯以及社情民俗。因此,围绕乡土文化去促进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也是一项创新性的措施,通过这一措施能够促进乡村地区文化传承,进而在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中弘扬乡土特色[3]。具体来说,要加强对乡村地区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以及系统性梳理,如针对乡村地区的民俗活动、民间艺术、乡土知识等多方面的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性地整理,通过建档立卡、数字化记录等多种方式去传承和保存这些乡村特色文化遗产,尤其针对一些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民俗活动等,可以通过抢救性保护的方式去保留这些珍贵的文化记忆,以此来确保乡村地区文化传承的连续性和多样性。乡村地区的文化建设中也可以充分结合这些特色乡土文化,进而组织开展多元化的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如文化节庆活动、民俗表演、民间手工艺展示活动等,从而丰富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形式,提升基层群众文化建设质量和水平。
完善文化设施,提升服务效能
乡村地区基层文化设施的完善和丰富是促进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应着重围绕文化设施的完善来推进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以此来提高乡村文化服务效能,满足农村地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农村文化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具体来说,要加大对乡村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例如,建设乡村地区文化活动中心、乡村特色图书馆、乡村文化广场等,通过这些配套设施为乡村地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便捷化、舒适化的文化活动场所,为乡村人民群众参加文化活动提供良好的配套基础[4]。同时,在乡村基层群众文化服务方面,需要注重文化服务的多元化以及个性化。例如,结合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和兴趣爱好而采取针对性的文化服务,如开设乡村儿童游乐区、老年人活动区、文艺表演区等多方面的文化活动服务场所,这既能满足不同层次乡村人民群众的文化服务需求,又突出了文化服务的个性化和差异化,有助于强化文化服务效能,提升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水平。
丰富文化活动,满足多元需求
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群众文化建设需要致力于丰富文化活动形式,进而满足人民群众多元文化需求,进而激发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活力和主观能动性,增强乡村地区的文化吸引力[5]。具体来说,要切实根据乡村地区人民群众的文化服务需求而组织开展多种样式的文化活动。例如,乡村地区通过举办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如文艺演出、乡村文化体育比赛、乡村知识讲座以及乡村读书会等,为不同兴趣爱好的乡村人民群众提供了深度参与文化建设的平台,这些活动不仅让人民群众亲身感受乡村文化的魅力和特色,还营造了浓厚的乡村文化建设氛围。同时,乡村地区应积极鼓励人民群众自发的组织和建立各类文化活动团体,如建立乡村民间艺术团体、乡村文化志愿者队伍等,通过民间艺术团体以及志愿者队伍综合性推进乡村文化建设,进而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元化文化服务需求。
培育文化人才,强化队伍建设
乡村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中,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确保人才的稳定供应,是推动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有序进行的重要保障。因此,在乡村地区,需要立足于人才培养,以此促进乡村文化建设的有序进行[6]。具体来说,乡村地区可定期举办培训班、文化讲座以及文化交流会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通过这些培训方式加强乡村地区相关人才对于乡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提升乡村地区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同时,地方政府也应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和鼓励乡村地区人才培养工作的有序进行,如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乡村文化活动和项目,为文化人才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和锻炼的机会,使乡村文化人才能够在多元化的文化活动以及项目中不断增强文化实践能力,以此打造一支高素质乡村文化建设队伍,促进乡村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有序开展。
乡村地区的发展与建设离不开基层群众文化的繁荣。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不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丰富乡村文化生活,促进乡村和谐稳定的关键所在。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本文分析了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机制及其路径,提出了以乡土特色弘扬为中心的文化传承形式、以提升服务效能为中心的文化设施建设方式、以满足群众多元需求为中心的文化活动建设形式、以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为中心的人才培育方式等路径,旨在推动乡村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有序进行,为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毛海侠.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建设探析[J].河北画报,2024(12):177-179.
[2]盘金和.试析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基层群众文化建设[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社会科学,2024(8):49-52.
[3]肖静.新时代背景下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与发展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7):312-313.
[4]成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发挥群众文化的作用[J].艺术大观,2019(16):179-180.
[5]陈少华.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策略分析[J].中国民族博览,2024(10):250-252.
[6]苏映娟.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策略探究[J].喜剧世界(中旬刊),2024(6):52-54.
本文系衡阳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机制及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3B(Ⅱ)007]。
终审:魏文源
监审:王媛
编校:李保燕
网络:吴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