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富暖人心 救助促新生
摘要:文章以共同富裕为背景,探讨了对低收入农民积极社会救助服务供给的相关问题。文章首先阐述了共同富裕和积极社会救助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在共同富裕战略下,积极社会救助对于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具有重要意义;接着分析了当前我国社会救助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最后综合国内外的发展经验,提出了一系列建议,旨在完善农村社会救助服务体系。这些措施不仅包括借鉴发达国家在提升社会救助效度方面的先进做法,还涵盖了对国内优秀实践的借鉴和改进。通过融合多方面的经验,进一步完善对低收入农民群体的社会救助服务体系,以实现更为有效的精准帮扶。
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宗旨在于实现财富的集体增长和平等分享。我国独特的现代化建设路径将共同富裕视为核心特质。然而,在推动共同富裕的同时,我国乡村,特别是低产地区的农民仍面临着较大困难。积极社会救助作为一种新型救助理念,强调通过赋能和机会创造帮助受助者摆脱贫困,与共同富裕战略高度契合。本文旨在探讨共同富裕视野下如何完善低收入农民的积极社会救助服务供给体系,以期为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共同富裕与积极社会救助的理论阐释
共同富裕是人民通过辛勤劳动与持续奋斗,在物质富足、精神自强、生态宜居、服务普惠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和谐,最终达成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农村是实现共同富裕中任务最艰巨的地区,低收入农民群体的困难是阻碍社会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社会救助制度作为最低层级的社会保障,也是社会保障的最后一道安全屏障。积极社会救助则是一种以赋能为核心的新型救助理念,强调通过提供就业支持、技能培训、创业扶持等服务,从而帮助符合条件的农民提高致富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终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在共同富裕视野下,积极社会救助对于低收入农民致富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共同富裕战略的实现需要积极社会救助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民增收。另一方面,共同富裕可以为积极社会救助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渠道,如政府投入增加、社会力量参与等。共同富裕和积极社会救助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村地区的发展和农民的全面发展。
我国对低收入农民社会救助现状及问题分析
在农村对符合条件的农民提供积极社会救助能有效保障农村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对乡村振兴的早日实现和促进共同富裕举足轻重。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推进,农村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完善,但在实际运行中仍面临诸多挑战。
对低收入农民农村社会救助的现状
一是政策体系逐步完善。近些年,国家在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医疗救助等领域施行了一系列政策,逐渐构筑起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例如,湖北省于2025年将农村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进行并轨试验,优化了社会积极救助机制。
二是救助标准逐步提高。国内很多地区连续多年提高了城乡低保和特困人员供养等救助标准。例如,2024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了6%和11%,黑龙江省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按3%和7%提高标准,惠及超过140万名困难群众。
三是信息化与基层能力建设得到加强。部分地区通过建设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平台、优化办理流程等方式,提升社会救助的精准性和效率。例如,湖北省于2025年计划推进建设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平台,提高基层组织的办事效率和能力。
对低收入农民农村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
一是积极救助对象识别与覆盖不足。针对农村社会救助目标群体的识别存在诸多障碍,致使部分急需援助的个体未能获得应有保障。此外,救助标准的制定存在地区差异,导致保障水平不均衡。
二是资金不足与来源单一。财政预算是农村社会救助资金的主要来源,社会资金的投入相对较低,导致援助资金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形成显著差距。
三是政策衔接与协调不足。积极社会救助涉及多个部门,但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不健全,导致政策实施效率低下。
四是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部分农民对积极救助的参与积极性较低,缺乏内生动力。社会各领域的积极救助活动效果不尽如人意,并未最大化发挥其潜在效能。
国内外积极社会救助服务供给的经验借鉴
在国内,浙江省杭州市的“共富工坊”和龙泉市的“石斛花开”项目为符合救助条件的农民提供了就业支持和技能培训,取得了良好效果。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实施“共富工坊”项目,致力于促进原料加工产业的发展,旨在提供便捷的就业机会,助力村民实现家门口的增收致富。这些案例表明,将产业发展与社会救助相结合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共富工坊”是我国在推动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过程中探索出的一种创新模式,旨在通过村企合作、灵活就业、技能培训等方式,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当地乡镇企业效益的提升。以下是“共富工坊”的主要经验及其值得学习的路径。
一是灵活就业模式。共富工坊借助原料加工、定向招工、在电商平台直播等诸多形式,给农民提供了灵活的就业机会。例如,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的“小橘灯”共富工坊通过引进企业生产线,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二是数字化管理。台州市黄岩区通过“数字驾驶舱”平台实时监控工坊运行情况,统筹调配用工需求,很好地解决了如订单不稳定、信息不畅通等问题,提升了工坊的管理效率。三是党建引领与多方协作。多地通过党建联建机制,整合企业、村集体、金融机构等资源,形成“共富帮扶团”,解决工坊运营中的困难。例如,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的“山友订单农业·共富工坊”通过党建联建覆盖19个乡镇,带动5 000多家农户增收。四是技能培训与就业服务。共富工坊注重技能培训,如台州市天台县的“红滤辉映”工坊通过“三张清单”管理模式,精准匹配用工需求,并开设实训课堂提升员工技能,人均年增收近4万元。
在国际上,德国的“哈茨改革”和英国的“工作福利制”为我们提供了有益借鉴。这些国家都是通过积极社会救助,如为有劳动能力的受助人员提供就业岗位以及职业培训等服务,帮助受助者走进劳动力市场。然而,一些西欧国家的高福利政策也导致了“养懒汉”现象,值得我们警惕。这些经验教训为我们完善低收入农民积极社会救助服务供给体系提供了重要参考。
完善积极社会救助服务供给体系的对策建议
为了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完善对低收入农民的积极社会救助服务供给体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加强积极救助对象的识别与覆盖。应适当扩大救助范围,如边缘困难群体应当被纳入救助范围。为有效整合各种援助资源,构建综合援助信息平台,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关键。此举旨在保障农村地区在获取援助信息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互联网+”作为农村风险信息管理体系建设的有效工具得以被采纳。这种系统架构包括收集并管理农村风险信息的数据库和应用程序、分析及处理农村风险因素的模块。农村风险管理应用程序是一个开源软件,致力于收集农村地区的救济信息,通过农村居民安装和使用,完成信息的收集。为了完成注册,农村居民需要提供真实的身份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号、联系电话、所属乡镇及行政村名等。注册后,村民在面临风险时可以通过智能手机登录应用程序,选择并操作遇到的风险类型,并通过相应的界面键入相关风险因素,点击确认后,将所遇到的风险及其相关信息通过网络平台传送至系统的数据库中进行存储。
第二,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救助效能。可以借鉴“共富工坊”等模式的成功经验,将产业发展与社会救助相结合,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对社会救助资源与产业发展需求进行有效的统筹安排,让党建、产业和救助形成三合一的联动体。例如,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宣章屯镇通过党建引领“共富工坊”建设,将社会救助与就业增收相结合,帮助因病致贫家庭解决经济困难。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资源,建立“需求清单+资源清单+服务清单”的管理模式,精准对接困难群众需求与产业发展机会。根据本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发展适合当地的优势产业,如遂昌县通过长粽“共富工坊”打造全产业链,将传统节令食品发展为四季畅销产品,带动村民就业增收。结合地方文化具有的各自特色,打造能够体验文化的工坊,如台州市路桥区通过宋韵文化体验活动,将非遗技艺与产业发展结合,既传承文化又创造经济价值。推广“物质+服务”的救助方式,提供就业支持、技能培训等服务。
第三,精准帮扶,促进就业。首先,精准识别、明确帮扶对象,建立信息库,采取入户调研与数据同步比对策略,全面把握农村劳动力的规模、技术能力及就业倾向,构建动态更新的数据管理库。其次,要分类帮扶,根据农民年龄、技能、就业意愿等,将帮扶对象分为不同类别,如转移就业、就近就业、创业等,制定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并重点关注脱贫户、低收入农户、残疾人等困难群体,持续精准帮扶。
针对低收入群体、残疾人、留守妇女等特殊群体,开发低门槛、灵活就业的岗位,如宣章屯镇的“共富工坊”为残疾人和低保家庭提供手工针线活,实现“家门口”就业。通过对有劳动能力的帮扶对象进行技能培训,提升其就业能力,如丽水市庆元县为“共富工坊”工人提供平车操作、直播带货等技能培训,帮助其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对于愿意进行创业的农民应当给予创业指导以及项目推介等服务,提高其创业成功率。对于有外出打工意愿的农民,加强与外地企业合作,有序组织农民外出务工,拓宽就业渠道。
第四,数字化赋能,拓展市场。加速农村地区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推进城镇化与数字化战略。光纤宽带和4G/5G网络覆盖农村地区,可以有效缩减城乡间的技术差距。同时,优化物流配送网络至关重要。具体来说,应当在县域建立物流配送中心,并在村落设立快递网点,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此外,加强电力供应对于保障农村地区稳定供电、支持数字化设备的运行至关重要。农民的技能培训同样不可忽视,包括电商管理与直播销售在内的数字能力培训,提高其在数字经济中的适应性。此外,吸引高素质人才走进农村,鼓励大学生与返乡创业者加入农村数字化进程中,可以为农村注入新鲜血液,推动其可持续发展。
利用电商平台拓宽产品销售渠道。例如,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通过阿里巴巴公益平台,将“共富工坊”产品推向全国市场,提升了产品销量和知名度。通过数字化手段,动态管理用工需求和劳动力供给,实现精准匹配。例如,天台县通过“三张清单”管理模式,高效对接工坊与村民就业需求。
第五,政策支持,完善保障机制。政府应出台专项政策,支持“共富工坊”建设,包括资金补贴、税收优惠、贷款贴息等,落实税收减免、社保补贴等政策,鼓励企业吸纳农民就业。例如,遂昌县通过财政与金融协同,为“共富工坊”提供低息贷款,降低运营成本。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确保困难群众在参与产业发展过程中无后顾之忧,对已就业农民进行跟踪服务,帮助解决工作生活中的问题,稳定就业。例如,宣章屯镇通过医疗救助、低保兜底等举措,为因病致贫家庭提供保障。建立部门联动机制,需要政府和社会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农民就业工作。
在共同富裕视野下,完善低收入农民的积极社会救助服务供给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可以从完善政策体系、创新服务模式、加强数字化建设等方面入手。为适应新时代背景,构建符合需求的社会救助体系至关重要。它在提高受助农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差异的基础上,更能推动共同富裕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完善积极社会救助服务供给体系,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出更大贡献。
邯郸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共同富裕视野下对贫困农民积极社会救助服务供给研究”(项目编号:2024166)。
终审:魏文源
监审:侯欣怡
编校:李保燕
网络:吴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