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与乡村人才振兴的协调发展研究
摘要:职业教育是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抓手,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而乡村人才振兴也是促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二者之间相互协调、互相促进,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建立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和推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现通过解析职业教育与乡村人才振兴协调发展的内在机理,指出二者之间存在主体利益协调发展机制缺位、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缺乏吸引力、教育人才供给与需求错位等方面的现实瓶颈。在此基础上,提出健全利益联动发展机制,促进主体协调发展;持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提升人才供需匹配度,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突破路径等措施。以期为促进职业教育与乡村人才振兴的协调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将乡村发展放在重要位置,明确提出要“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上述一系列政策为推进乡村人才振兴提供了扎实指导,也为推动乡村振兴夯实了基础保障。乡村人才振兴既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也有助于促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新动能。然而,长期以来,我国乡村面临教育资源匮乏、人才流失严重、政策落实不到位以及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等困境,导致教育资源与人才“虹吸效应”并存,使得教育与乡村人才振兴不协调。因此,如何促进乡村地区人才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成为当前学界亟须解决的难题。
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育高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区域资源均衡配置、解决乡村“三农”问题和促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具有重要作用。2023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大力发展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在这一政策指引下,职业教育作为跨界教育能够打造一批专业化乡村技术技能人才,促进乡村地区产业现代化转型和经济发展,激活乡村创新潜力,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多元化平台和技术技能支持。同时,乡村人才振兴可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供实践平台以及资源支持,不断推动职业教育规模扩张,为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赋能。总而言之,职业教育与乡村人才振兴之间相互促进、协调相容,实现二者协调发展,对于建立现代化乡村产业体系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价值作用。
职业教育与乡村人才振兴协调发展的内在机理
乡村人才振兴离不开职业教育的扶持,而职业教育稳定发展也需要乡村为其提供场域、资源、政策以及文化等方面的支持,通过加强二者间的合作交流,可以实现职业教育与乡村人才振兴双赢。具体来说,一方面,职业教育的发展可为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提供新动能。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要“统筹规划布局农村基础教育学校,保障学生就近享有有质量的教育”。职业教育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方式,能够促进城乡资源流动,加快城乡技术、人才、知识和资金等资源对接,为乡村产业发展和人才振兴注入活力。此外,职业教育通过为乡村地区培育一批会管理、高技能、强专业的新型农业人才,着力促进乡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从而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新动能。另一方面,乡村人才振兴可为职业教育稳定发展提供新机遇。乡村人才振兴过程中,需要依托具有高技术的农业技能型人才和高水平的农业专业人才,然而,当前农业、电子商务、旅游等关键领域却存在大量人才缺口,一定程度上会倒逼职业教育有针对性地培养相关技能人才,助力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乡村人才振兴通过对职业院校提供配套的服务设施和实训场地,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实践水平,强化其技术技能水平,并通过开展订单式培训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新机遇。
职业教育与乡村人才振兴协调发展的现实瓶颈
主体利益协调发展机制缺位
乡村人才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是一项具有长期性、系统性的巨大复杂的工程,涉及政府、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农民等多个利益主体,需要社会不同领域、产业以及部门进行协作发展,才可实现可持续发展。但就实际情况来看,部分职业院校、电商企业以及政府在参与乡村发展过程中,未建立明确清晰的利益协调机制,会出现资源分配、权益和义务分配不均衡等问题,使得各主体之间的合作、管理、交易等出现无章可循和无据可依的情况。这不仅会加剧主体间利益博弈和冲突,也会使个别主体出现内耗和消极的状态,不利于多个主体共同推进职业教育与乡村人才振兴协调发展。此外,农民作为乡村正向发展的关键组成部分,在职业教育与乡村人才振兴协调发展过程占据主导地位,需要拥有一定的话语权。然而,当前各相关主体并未赋予农民足够的权利,使得农民在利益分配中未能占据优势地位,使其收入水平仍停留在未合作状态,进而影响了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因此,在主体利益协调发展机制缺位情况下,职业教育与乡村发展以及相关主体之间难以取得高效合作,从而影响职业教育与乡村人才振兴协调发展。
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有待完善
优质的专业课程是填补农村技术人才缺口的有效措施,也是促进职业教育稳定发展的关键环节。然而,当前多数职业教育存在课程设计同质化严重、创新性不足、实践教学薄弱和校企合作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具体来说,许多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主要集中在机电类专业、信息技术类专业、旅游服务业和会计类专业,呈现出显著的雷同趋势,缺乏独有的竞争优势,使得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缺乏吸引力,难以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多元化人才支持,更不利于促进职业教育与乡村人才振兴协调发展。与此同时,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缺乏创新,未能结合当前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进行课程设计,且学生受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会出现重视普通教育轻视职业教育的现象,导致职业院校的吸引力不强,难以有效驱动职业教育与乡村人才振兴协调发展。
教育人才供给与需求错位
人才是第一资源,对于推动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现阶段职业教育与乡村之间存在人才供需结构性失衡、地域性失衡等问题。其一,人才供给与需求结构性失衡。乡村人才振兴需要大量农业种植、电商、乡村治理、机械化应用、畜牧以及农业经营等多个领域的综合型人才,更要求这类人才拓展农产品营销渠道、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研发农业种植技术,并不断创新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和乡村休闲养生等新模式、新业态。然而,职业教育主要培养金融、设计、艺术以及电气化工等方面的技术技能人才,呈现出明显的“离农”趋势,且部分职业院校出现“弃农”现象,使得去农村化的趋势日益加剧,使得职业人才供给与乡村振兴需求结构性失衡,不利于全面推进职业教育与乡村人才振兴协调发展。其二,人才供给地域性失衡。目前,我国还处于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使得资源配置不均衡、城乡人口流动大。在这一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布局多为高层次教育,且师资雄厚、资源充足的高等职业院校往往集中在发达城市中心,而乡村地区人才流失较为严重,不利于职业教育与乡村人才振兴协调发展。
职业教育与乡村人才振兴协调发展的突破路径
健全利益联动发展机制,促进主体协调发展
2019年,科技部关于印发《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发展专项规划(2018—2022年)》的通知,提出要“整合不同单位、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创新主体,建设农口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并鼓励教育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这一政策指导下,职业院校和乡村部门应携手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等主体,共同建立健全主体利益联动发展机制,促进各类资源整合与循环利用的同时,实现职业教育与乡村人才振兴协调发展。一方面,相关主体应依托政策,建立创新收益分享机制,通过合理分配人才、机械化设施、师资以及技术等要素,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实现各主体协调分配利益,从而促进职业教育与乡村人才振兴协调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应出台人才统筹协调机制,发挥主导作用,统筹协调教育、农业、人社等部门,加大对职业教育和乡村人才振兴的宣传力度,引导社会转变观念,形成推动职业教育与乡村人才振兴协调发展的合力。
持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
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既是推动职业教育稳步发展、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途径,也是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职业院校可从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调整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等方面着手,为职业教育与乡村人才振兴协调发展提供现代化要素支持。在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方面,一方面,职业院校应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行现代学徒制、订单式培养等模式,将乡村产业真实项目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营造良好的职业教育学习氛围,不断提升学生农业技能水平和职业教育吸引力。另一方面,职业院校与乡村产业应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共同打造一批高水平的实训基地,鼓励学生参与乡村建设实践,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乡村人才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以此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助力职业教育与乡村人才振兴协调发展。在调整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方面,职业院校应根据乡村产业发展变化,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和入校门槛,重点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乡村治理等紧缺专业,逐步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形成与乡村产业需求相匹配的专业结构,由此推动职业教育与乡村人才振兴协调发展。
提升人才供需匹配度,助力乡村人才振兴
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过程中,职业教育应不断提升教育供给与人才需求匹配度,促进职业教育与乡村人才振兴协调发展。一方面,增加人才有效供给,促进农村产业融合。职业教育应从需求侧实际情况着手,深入乡村一线,调研当地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现状及未来趋势,建立乡村人才需求数据库,为职业教育提供精准依据,以此提升教育供给与人才需求匹配度。在此基础上,职业院校应将技术技能、资金、师资团队和数字基础设施等关键要素投入乡村,促进各类资源在一二三产业应用与融合,形成全产业链新型经营体系,提升教育供给与人才需求匹配度,推动职业教育与乡村人才振兴协调发展。另一方面,精准对接需求,优化专业设置。同时,职业院校应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打造具有乡村地域特色的职业教育品牌专业,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提升职业教育竞争力,助力乡村人才振兴。
职业教育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础工程,是解决人才供需失衡、城乡资源配置不均衡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能够为促进乡村人才振兴提供新动能和新机遇。在乡村全面振兴背景下,本文主要探究了职业教育与乡村人才振兴协调发展内在机理,并指出二者协调发展期间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职业教育需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乡村相关部门进行合作,共同健全利益联动发展机制、持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供需匹配度,更好服务乡村产业和人才培养,合力推动职业教育与乡村人才振兴协调发展,从而为职业教育稳定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动力支持。
2024年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服务海南省乡村振兴的模式选择与路径探究”[课题编号:HNSK(QN)24-54];2023年三亚市哲学社会科学一般课题“高质量发展视阈下职业教育赋能三亚市乡村人才振兴的实践路径探索”(项目编号:SYSK 2023-14);2023年三亚中瑞酒店管理职业学院重点课题“高质量发展视阈下职业教育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的实践路径探索”(项目编号:zdkt202302);海南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项目“终生学习理念下农民人力资本提升对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与作用研究”(课题编号:Hnjg2025-254)。
终审:魏文源
监审:罗学茹
编校:李保燕
网络:吴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