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教师社会能力提升研究

时间:2025-06-25 14:06:22来源: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 文字:陈学云

  摘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职业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使命与挑战,高职教师的社会能力成为连接乡村发展需求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纽带。文章以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乡村振兴与高职教师社会能力的内在联系,详细阐述该校在提升教师社会能力方面的实践探索,并提出通过制度建设、平台搭建和积极开展社会服务等举措,构建教师教学与实践互促的“双循环”能力提升模式。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在新时代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措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基础在教育。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在乡村振兴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高职教师作为职业教育的核心力量,其社会能力涵盖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以及社会服务能力等多个方面,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服务乡村振兴的成效。

  随着乡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农村电商、乡村旅游、非遗传承等新业态不断涌现。这些新兴产业不仅需要大量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才,更要求高职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素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为学生提供贴合实际的教学指导。然而,当前部分高职教师的社会能力与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如何提升高职教师的社会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乡村振兴与高职教师社会能力的内在关联

政策驱动与高职教师的角色定位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我国解决“三农”问题、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战略举措,为农村地区带来了全方位的深刻变革。农村电商、非遗传承、生态农业等新兴产业迅速崛起,亟须大量既懂理论又具备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出台政策鼓励职业教育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高职教师作为职业教育的关键力量,肩负着重要使命。他们不仅需要扎实的学科知识,还需紧跟行业动态,将最新的技术、理念和实践经验融入教学。例如,在农村电商领域,高职教师在教授“网络营销与策划”“网店运营”等课程时,不仅要传授电商运营的基本理论知识,还需熟练掌握直播带货、社群营销等实操技能,能够指导学生开展店铺开设、商品推广、客户服务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在农村电商领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为适应乡村振兴对职业教育的新要求,高职教师需持续提升理论素养,积极参与助农实践活动,增强实践指导能力。同时,高职院校党组织应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通过组织教师深入学习乡村振兴相关政策文件,引导教师将政策要求转化为教学实践,并鼓励其参与乡村振兴相关的教学改革和科研项目,以党建促教学,确保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方向正确、措施有力。

实践需求与高职教师的专业优势

  乡村全面振兴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实际问题,如产业规划不合理、技术应用不熟练、市场开拓困难等,这些问题的解决迫切需要专业的技术支持和强大的智力保障。高职教师凭借其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助力乡村振兴实践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例如,通过设立“助农直播大师工作室”,不仅可以有效利用教师的专业技能,还能通过直播这一新兴媒介,搭建农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直接桥梁,拓宽销售渠道,提升品牌影响力。同时,结合“三下乡”(即科技、文化、卫生下乡)活动,高职教师能够更深入地贴近乡村实际,将先进的农业科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必要的医疗卫生知识带入乡村,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此外,通过创建党员示范岗,并推动党员教师与当地技术骨干形成结对帮扶机制,可以大幅度提升教师队伍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服务水平,确保技术援助的精准性和持续性。高职院校党组织可以积极引领教师团队开展广泛的乡村振兴实践调研,深入田间地头,准确把握乡村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从而为制定既科学又贴合实际的教学规划和服务策略奠定坚实基础。

双向赋能与高职教师社会能力的提升

  高职教师参与电商培训、大师工作室建设、乡村文化传播等乡村项目,具有双向赋能效应。一方面,教师凭借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乡村发展提供专业服务,有力地推动了乡村产业发展和文化传承。另一方面,在参与乡村项目的实践过程中,教师自身的教学和科研能力也得到了反哺和提升。以电商培训项目为例,教师与农民密切合作,深入了解农村电商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与农民的交流和沟通,教师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农村电商发展面临的痛点和难点,如农民对电商平台操作不熟练、农产品品牌建设意识薄弱等问题。这些实际问题为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新的思路方向。此外,教师在日常教学时,可以将这些实际问题引入课堂,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项目实践。以网络营销与策划课程为例,教师引入当地特色农产品营销推广项目,采用项目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利用抖音、拼多多、淘宝、微信、小红书等平台开展拍摄短视频、直播等营销活动,帮助当地农户销售农产品。通过参与乡村项目,教师实现了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良性互动,推动教师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全面提升。

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的实践探索

制度建设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深刻认识到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对服务乡村振兴的关键作用,从制度层面进行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实效性的探索。学院修订了《教师下企业管理办法》,将教师企业实践与职称评聘紧密挂钩,构建起一套科学的激励机制。这一举措促使专业教师主动深入企业一线,及时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有效保障了教师对产业动态的敏锐感知,确保他们能够将行业前沿信息和先进技术融入日常教学,使教学内容与产业实际紧密结合,培养出更符合乡村振兴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在党建引领方面,学校党委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将党建工作贯穿于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建设的全过程。通过开展党员教师带头下企业示范活动,激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企业实践。党组织定期组织教师学习党和国家关于乡村振兴、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文件,提高教师对服务乡村振兴重要性的认识,引导教师将个人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相连,增强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优化教学模式

  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在职教集团资源的支持下,积极探索本土化融合的教学模式,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且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专业人才。针对江西农产品物流的特点,进一步拓展相关的案例教学和实践项目。与江西当地的农产品生产企业、物流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参与实际的农产品物流运作过程。例如,学生可以参与农产品的仓储管理、运输路线规划、配送中心运营等环节,了解农产品物流的实际需求和挑战。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进一步强化对江西红色旅游、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课程内容。可以邀请当地红色旅游景区的专家、乡村旅游项目负责人来校举办讲座,分享实际案例和经验。同时,组织学生实地考察江西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和乡村旅游示范地,让学生亲身体验并撰写调研报告,加深对本土旅游资源的理解和认识。

社会服务

  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积极组织师生参与农家书屋建设、乡村志愿服务等活动,鼓励教师挂职指导现代农业经营。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教师深入乡村基层,全面了解乡村实际需求,将专业知识充分应用于实践。同时,教师根据实践反馈不断改进教学和科研工作,形成了“实践—反馈—改进”的良性能力提升闭环。例如,在挂职指导现代农业经营过程中,教师发现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回校后组织科研团队开展针对性研究,为农业生产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并将研究成果及时应用于教学中,使教学内容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院财经商贸类专业教师开展的“电商+农产品”帮扶活动,教师通过直播培训等方式,帮助农民掌握电商销售技能,助力农民增收,将教学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实现了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教师社会能力提升策略

深化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的核心特征与关键发展路径,是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高职院校应积极主动地与相关企业构建长效合作机制。从党建引领的角度出发,高职院校党委应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推动校企双方党组织开展共建活动,加强沟通与协作,为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提供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通过开展党建交流活动,增进校企双方的了解与信任,凝聚合作共识,为全方位的合作奠定基础。在具体合作内容上,需从多个关键维度优化产教融合模式。高职院校应与企业签订长期稳定的合作协议,明确双方在教师实践、人才培养、资源共享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为教师提供稳定、优质的实践场所。教师应定期深入企业,参与企业项目研发、生产运营、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在实践中积累丰富的实战经验,并将这些经验转化为生动的教学案例,融入日常教学中。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双方共同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培养出的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符合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用人标准。在课程设置上,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课程和教材,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将行业标准、职业技能要求融入课程内容,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

课程体系创新

  课程体系创新是培养适应乡村振兴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关键环节,开发乡土文化课程并将非遗保护、生态旅游、农村电商等与乡村振兴紧密相关的模块纳入教学内容显得尤为重要。在课程设计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运用案例分析、项目实践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真实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生态旅游课程中,引导学生开展乡村旅游规划和设计项目。学生需要对乡村的自然景观、文化资源进行调研分析,结合市场需求和生态保护要求,制订乡村旅游规划方案。此外,要加强课程之间的融合与衔接,打破学科界限,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以乡村振兴为主题,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例如,将农村电商课程与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等课程进行融合,使学生全面了解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具备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乡村振兴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强化师资培训

  强化师资培训对于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跨校合作、学术交流等方式,能够拓宽教师的视野,为教师提供接触不同教育理念和学术资源的机会,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建立教师工作室机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工作室可以围绕乡村振兴中的实际问题,如乡村产业发展模式、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等,组织教师团队开展研究和实践。同时,不同学科背景、不同教学经验的教师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合作机制。

完善激励机制

  完善激励机制是激发教师参与乡村振兴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将乡村服务成效纳入教师考核体系,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是推动教师积极参与乡村振兴课题研究和社会服务活动的关键。在党建引领下,学校党委应发挥监督和指导作用,确保激励机制的公平、公正、公开。在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方面,对服务乡村振兴实践中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倾斜,这不仅体现了对教师工作的认可和鼓励,也为其他教师树立了榜样,引导更多教师积极投身于乡村振兴事业。

  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与平台建设举措,构建了教师能力提升的“双循环”模式,即教学与实践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在制度建设方面,通过完善的企业制度和培训体系,促使教师不断提升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在社会服务中,教师通过参与乡村项目,实现了教学成果的转化,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社会服务能力和科研水平。这种“双循环”模式有效地提升了教师的社会能力,为乡村振兴培养了大量高素质人才,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江西省教育厅党建课题“基于党建结合专业的扶贫实践路径及模式研究——以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帮扶铜鼓县钓鱼村为例”(项目编号:20DJZD031)。

  终审:魏文源

  监审:董卫娟

  编校:王文娟

  网络:吴飞飞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