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农村老人吃饭事 崮前村助餐有新招
摘要: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态势明显。伴随老年人口数量日益增加,老年人多元化、差异化、个性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增加。紧跟时代发展以及社会需要,开展农村社区老年助餐服务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小切口”撬动“大民生”,切实解决老年人“吃饭难”问题。文章采用实地调研、面对面访谈等方法,以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西里镇崮前村为调研地点,以福利多元主义理论为基础,研究老年助餐服务的现实困境、运行逻辑,为促进老年食堂持续发展提供优化路径,实现食有所依,推进老年助餐服务高质量发展。
根据《2023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23年底,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9697万人,占总人口的21.1%,其中,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676万人,占总人口的15.4%。老龄人口加速增长,导致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因此,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关注老年群体需求,不仅是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要部署,也是社会和家庭所需关注的重中之重。
2023年10月,民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十一个部门印发《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行动方案》,指出发展老年助餐服务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民生工程,是支持居家社区养老、增进老年人福祉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长期牵挂老年人就餐问题,多次深入城乡社区考察调研老年助餐服务并作出重要指示,为做好老年助餐服务工作指明了方向。实现“老有所养、食有所依”是全社会的共同愿望,积极推动发展老年助餐服务,就是把党中央的关切、老年人的期盼落实到具体行动中。
图1 研究路径及目的(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研究目的
第一,深入调研了解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西里镇崮前村助餐服务发展现状。通过实地调研,前往崮前村与当地村民委员会、老年食堂负责人、工作人员、就餐老年人等进行深入交流,充分了解政策驱使下农村社区老年助餐服务发展现状,分析多元福利供给主体行动路径及各方态度,发现农村助餐服务的待提升之处。
第二,探索福利多元主义视域下农村社区老年助餐服务优化路径。通过对崮前村老年食堂进行实地调研,结合福利多元主义理论,探索政府、村民委员会、企业、家庭等福利供给主体的互动协调关系,并优化其协同路径,为助餐服务整体持续发展探寻优良对策。
第三,总结农村助餐多元供给经验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出创新方案。总结农村老年食堂在缓解当地养老压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与取得的成效,归纳概括老年食堂在促进农村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方面的有效路径,以期通过这些措施为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见图1)。
理论支撑
表1 福利多元主义发展过程
本研究基于福利多元主义,创新延伸“福利五边”理论,将社区老年助餐服务提供主体定位于政府(国家)、社区(村民委员会)、企业(市场)、家庭、志愿者五方主体,通过研究五方主体在社区老年助餐服务中的行动逻辑,为当前老年助餐服务面对的现实困境探究优化路径,提高社区老年助餐服务可持续性。
国内外发展动态和研究现状
老年助餐服务起源于英国,其主要通过满足老年人的饮食需求,使其能够尽可能长时间地住在自己的家中。瑞典的社区食堂为老年人提供低价的餐饮服务。这些食堂通常由地方政府资助,旨在满足老年人的日常饮食需求。丹麦的老年助餐服务则是两种方式的结合,既有市场化运作的送餐服务,也有政府开设的社区食堂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养老问题的核心在于提供足够的产品和服务,而人口老龄化意味着社会总产出的相对下降,因此,单纯的经济手段无法完全解决老年群体生活保障问题,这就需要福利多元主体的加入(Nicholas Barr,1998)。
回顾国内既有学术成果,学者们对于老年助餐服务展开了诸多研究。部分学者提出可以将老年食堂视作社区资产,减轻老年人的生活负担的同时将老年群体留在社区,充实社区人员与关系资产(王正来,2023)。对福利多元视域下农村社区老年助餐服务的研究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政策支撑、规范管理和资源整合三方面,发展老年助餐服务,切实解决“舌尖上的难题”(王鹏、王秀永、马全珍,2024)。二是企业在确保助餐服务个性化、灵活化的基础上,以“自愿利他”理念(董晓惠,2023),积极为老年助餐提供支持。三是社会组织入驻社区,经营管理老年食堂,维护食堂良性运营。
福利多元:多方主体协同现状与困境
田野调查
作为沂源县的传统村落之一,崮前村以其深厚的乡村文化为依托,逐步探索出一条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模式,展现了乡村养老服务的创新与实践。作为鲁中山区乡村养老的典型代表,崮前村以“尊重传统、因地制宜、服务为本”为理念,建成了一个集居家养老、社区互助、文化传承于一体的乡村养老服务体系。崮前村的养老模式,不仅展现了乡村养老服务的创新与实践,还为我国农村养老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目前,崮前村的养老助餐服务尚处于起步阶段。村内设有1个老年食堂,主要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送餐服务,但由于资金和人力有限,服务覆盖范围较小,餐品种类单一,难以满足所有老人的需求。部分老人仍依赖家庭照料或自行解决饮食问题。
多元协作供给现实困境
一是在政府服务供给方面。在养老助餐服务领域,政府的参与和引导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进一步优化的空间。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能力存在较大差异,这导致了养老助餐服务在城乡之间的资源配置存在一定的不均衡。城市地区的养老助餐服务相对较为完善,而农村地区则在资金、设施和服务覆盖范围等方面面临一些挑战。
二是在企业支持方面。企业的运营离不开市场的运作。由于各地市场发展和经济发展速度存在差异,导致不同地区的资金提供和筹集水平不一致。这种差异使得养老助餐服务中企业的介入和资金投入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
三是村民参与方面。当前,村民委员会在推进养老助餐服务过程中面临一些现实挑战。村民委员会在资源统筹和管理能力方面存在一定局限,导致服务供给与群众需求之间出现不平衡现象。村集体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可持续运营能力有待提升;群众参与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共建共享氛围尚在培育阶段;服务监督和评估环节还需加强系统化建设。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影响村民的参与积极性,给养老助餐服务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困难。
农村社区养老助餐服务路径探索
图2 多元主体协同运作(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政府持续参与:多元主体共生的基本条件
一是加强政策落地衔接与优化资源有效整合。完善养老服务设施的规划与建设,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村庄整体规划,确保其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整合财政资金,形成专项资金,用于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与运营补贴。通过政策优惠及资金支持为多元主体共生提供基本条件。
二是健全强化监管评估机制。建立全面的监管框架。通过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或部门,政府可以更有效地监督养老服务的实施情况,及时发现并纠偏。引入多元化的评估体系。对养老服务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这包括服务质量、人员配备、设施条件、安全管理等多个维度。建立公众参与机制。鼓励老年人及其家属、社会组织等利益相关方参与到养老服务的监管和评估中来。
三是坚守职能定位。政府应坚守“兜底保障”与“安全网络”的职能定位,实现向动员多方力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的模式转型,同时,向多元社会力量整合的方向迈进。四是优化志愿者管理体系。首先,需要全面开展志愿者个人信息的排查与录入工作,并根据志愿者的专业技能、时间安排和精力进行分类分批管理,确保在每项任务中都能够有足够的志愿群体。同时,基于收集的信息,制定明确的志愿者分类标准。其次,对志愿者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定期开展专业技能培训,精准提升志愿者的服务能力,保证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最后,建立优化与反馈机制。建立定期评估与反馈机制,对志愿者管理体系进行动态调整与优化,增强团队凝聚力与归属感,促进志愿服务的良性循环(见图2)。
企业互惠经营:服务质量高效的必经之路
一是坚持透明公开模式与标准化经营。其一,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鼓励社区居民、志愿者及社会各界对养老助餐服务提出意见和建议,形成双向沟通渠道,增强服务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其二,坚持标准化经营。服务流程标准化,制定详细的养老服务标准和服务流程,确保服务的一致性和高质量。其三,建立合同管理制度,定期对合同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确保合同条款得到有效履行,对违约行为及时采取法律措施。
二是拓展多元化资金筹集渠道。企业应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确保养老助餐服务各个环节的资金投入与整体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可将标准化经营中加入规范的募捐机制,吸引社会捐助,不仅能够为助餐服务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还能够增强社会对养老助餐服务的关注和支持,推动服务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等方式,提高募捐活动的效率和影响力,共同推动养老助餐服务的发展。其次,积极争取政府补贴,密切关注政府关于养老助餐服务的最新政策,了解补贴的具体条件和标准,根据相应政策要求,提出符合企业发展现状的补贴申请计划,并积极筹备完整的申请材料,争取达到“个人出一点、企业让一点、政府补一点、集体添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原则,切实提高服务质量(见图2)。
村民高效参与:主体得以深入服务的基本单位
一是完善村民委员会管理措施。建立健全管理机制。明确各方职责,确保服务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包括服务人员的培训、考核和激励机制,确保服务质量。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争取政策支持和资金补助,通过村民代表大会等形式,广泛听取村民意见,优化服务方案,为养老助餐服务的持续运营提供保障。
二是提升村民参与积极性。其一,鼓励村民参与志愿服务。提供人力支持,降低运营成本,增强凝聚力。村民委员会通过宣传栏、广播、会议活动等多种形式,向村民普及养老助餐服务的重要性和意义,提高村民的知晓率和认同感。其二,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建立志愿服务激励机制,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养老助餐服务的志愿服务,通过实际行动支持服务的发展,对表现突出的志愿者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更多村民的参与热情。
三是拓宽资金渠道,创新资源整合模式。盘活闲置资产,实施“闲产活化”计划。将闲置院落改造为互助养老点,开发“以房养老”模式。将闲置房屋改造为助餐点或将闲置土地用于种植蔬菜等食材,以降低服务成本。积极争取社会资助,开发“养老+文旅”融合项目,利用古村落资源打造银发旅游路线,并将收益注入助餐基金(见图2)。
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幸福‘食’光——福利多元主义视域下农村社区老年助餐服务研究”(项目编号:S202410434059)。
终审:魏文源
监审:李晓亚
编校:董卫娟
网络:吴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