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农民职业化升级的现代化实践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农民职业化水平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环节。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下简称“广西”)通过加强农民职业技术培训、打造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生态农业等举措在培训培养职业农民工作中取得很大进步,但仍面临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滞后、农民职业素养提升难度大、农业产业链条延伸不够、农业经营主体职业化率较低等问题。对此,须从加强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大力推广农业技术、延伸农业产业链条、积极推进农村经济改革、加大对农业现代化的政策扶持等方面入手,探索出一条既符合新时代要求,又能结合广西农业特点的农民职业化提升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1]。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农业现代化不仅是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技术装备的现代化,也是农业作为一个产业、农民作为一个职业的农业现代化,应将各种现代化制度要素全面嵌入到农业农民中去[2]。而提升农民职业化水平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和关键措施。广西作为以农业为重要经济支柱的自治区,尽管农业规模较大,但在产业化和现代化方面仍有待提升,这限制了广西农业的发展。当前,广西农民的职业化水平尚未能满足建设现代化农业强区的需求。因此,从广西的现状出发,探索提升广西农民职业化水平的可行路径,是广西农业农村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任务。
广西农民职业化水平现状
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日益完善
近年来,广西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指示,持续完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不断提升农业从业者的职业化水平。根据《广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项目实施方案》,全区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覆盖农技推广、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商等领域,推动农民向专业化、现代化方向转型。
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现代化进程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近年来,广西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推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现代化进程。在农业产业链优化进程中,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逐步成为重点。通过推广先进的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技术,广西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培养了一批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具备市场敏锐度的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不仅参与农业生产,还积极融入农产品加工、物流以及销售等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推动农业的全产业链发展。同时,广西通过各类职业技能培训项目,不断提升农民的职业素养和管理水平,鼓励农民运用现代农业技术和知识开展生产经营活动。随着这些举措的深入推进,广西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队伍也在迅速壮大,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进程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广西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立足广西的生态优势,积极探索一条生态农业发展的新路径,即实现“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与贸易、工业、农业全面发展的有机融合[3]。通过这一模式,广西成功实现了农业的优质和高效发展。2023年,广西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广西生态质量指数连续两年稳居全国第二,生物多样性丰富度持续保持全国第三。为全面推动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广西进一步加大了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的工作力度。在生态农业的发展进程中,广西积极推广“循环农业”和“有机农业”的理念,激励广大农民学习并融合应用农业科技、生态科技等专业知识,全面提升多领域技能。此举不仅深入探索了农业发展的优质、高效、节能、环保新模式,而且有效促进了农民群众科学意识、环保意识和市场意识的提升。通过这些措施,广西的职业农民素质得到了普遍提高。
广西农业农民职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职业农民教育体系建设滞后
近年来,广西虽然大力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但职业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结合不够紧密。一些农村地区的教育基础设施不足,职业培训的覆盖面有限,导致许多农民难以获得系统化的职业技能培训。广西部分地区的职业教育机构资源仍然集中在大中城市,农村职业教育供给不足,难以满足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的需求。职业教育体系中实操性强的课程设置欠缺,农民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难以在实际生产中灵活运用,影响了职业化水平的提升。
农业技术推广不力
当前,广西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在推动农民职业化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不足,直接影响了农业现代化进程。首先,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尚不完善,尤其在偏远农村地区,推广站点覆盖率低,技术服务难以高效传递到农户,导致先进农业技术在这些地区普及率较低。其次,推广内容与农民需求脱节,部分推广活动过于侧重理论阐述,未能充分考虑实际生产过程中的操作可行性,导致农民群众在理解和应用新技术方面存在困难。最后,技术推广人员的专业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基层推广人员因缺乏实践经验,难以提供精准且针对性强的指导。农民对现代农业技术的接受度也相对较低,部分农民仍沿袭传统的生产方式,缺乏主动汲取新技术的积极性。
产业链条延伸不够
实现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发展现代农业,是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主要途径。尽管广西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多样化的特色产业,但整体产业链条还不够完善。具体而言,深加工能力尚显不足,高附加值环节亦需进一步加强,难以形成从生产到加工再到市场的完整闭环,导致农产品大多停留在初级原料生产阶段,无法在当地实现价值增值。而且,当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有限,大部分农民依然固守传统种植方式,导致产业升级进程缓慢。许多乡村仍停留在单一农业生产模式上,缺乏农产品加工、物流、销售等关键环节的配套支持。
农业经营主体职业化率较低
广西农业经营主体的职业化率较低主要表现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各类经营主体的发展不均衡。优质农业资源和经营主体多集中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而偏远农村地区的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相对缓慢,进一步加剧了整体发展水平的参差不齐。同时,部分地区的农业经营者依旧采用传统的耕作模式,缺乏现代农业管理和市场运营的相关能力。加之,许多经营主体未能接受系统化的职业培训,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区域间的差异以及要素分布的不均衡,导致广西整体农业经营主体的职业化率仍然偏低,制约了农民职业化和产业发展的进一步推进。
职业农民的收入不稳定
职业农民的收入来源较为单一,主要依赖农产品的销售,然而,农产品价格易受市场波动的影响,进而导致职业农民的收入呈现出不稳定的状态。尽管部分农民接受了职业培训并提高了生产效率,但他们的实际收入增长幅度并未与职业化的投入和产出相匹配。与其他职业相比,职业农民的收入在农村地区仍然偏低,在缺乏规模效益的地区,职业农民难以通过自身生产获得可观的经济回报。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提升广西农业农民职业化水平的建议
以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促农民职业化
第一,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各级政府需进一步强化对农民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每年新增教育培训项目,并在边远农村地区增设更多农业职业技能培训点。第二,设立专项资金,专项支持农民参加职业技能培训。重点面向年轻农民、返乡农民工以及有意投身现代农业和农村建设的农民群体,提供全面的培训资源,着力培养农业技术骨干力量。第三,结合广西的特色产业,制订具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方案,助力农民掌握相关的生产技术、管理策略及市场营销技能。第四,积极推行“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邀请农业技术专家和企业家等业界精英参与授课,确保农民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通过实地操作有效提升实践技能[4]。第五,鼓励高职院校与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联合办学,开展“订单式”教育模式。培训内容紧密对接产业需求,确保毕业学员能够迅速融入生产一线。第六,实施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定制度,培养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经过资格认证的农民将获得更多的农业政策支持和优惠待遇,从而增强他们从事农业活动的积极性和长期的稳定性。
以农业技术推广促农民职业化
第一,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区、市、县、乡四级新型国家农业技术推广网络,设立区域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针对不同地区的农业产业特点,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技术支持。第二,开展“科技下乡”活动,普及推广农业技术,组织技术人员定期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提供面对面的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5]。引导城市技术人员和农业专家前往乡村任职,深入推进“乡村科技特派员”制度,定期深入农村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第三,广西应依托优势产业,建设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种植养殖示范基地,集中展示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成果。第四,引导农民深入学习和熟练掌握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及农业机械操作,推动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和规模化发展。第五,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广西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动“互联网+农业”模式的全面发展,构建农业技术推广的数字化平台。第六,利用手机App、线上培训、远程视频教学等多种途径,使农民能够随时随地获取农业技术知识,提升学习的便利性和覆盖广度。
以产业链延伸促农民职业化
第一,龙头企业作为产业链的核心节点,能够有效带动农民加入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广西应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鼓励企业通过订单农业的方式,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企业可以提供技术支持、市场信息及生产资料,助力农民提升生产标准化程度和管理水平,逐步推进其职业化发展。第二,延长产业链。广西应在蔗糖、果蔬、茶叶等优势产业领域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推动建立区域性的农产品加工集群,并带动农民参与农产品的深加工、品牌建设和销售环节,拓宽农民的收入渠道。
以资源整合促农业经营主体职业化
第一,强化技术资源的整合与推广应用。广西应整合各类农业资源,建立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务,包括农资供应、技术指导、市场信息等。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与供销社、银行、保险公司等机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此外,应鼓励服务主体与经营主体之间、服务主体之间进行合作,组建区域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体,从而提升全链条服务能力。第二,促进金融资源的有效对接。政府应与金融机构合作,为农业经营主体定制灵活的金融服务方案。通过设立“职业化转型专项贷款”,降低贷款门槛,提供低息甚至无息贷款,帮助农业经营主体顺利渡过转型期[6]。设立农业生产风险保障基金,帮助经营主体应对自然灾害、市场波动等带来的经济风险,增强其在不确定性中的抗风险能力。
以资金支持促农民职业化
第一,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经营主体的财政支持力度。在偏远农村地区,政府应设立专项扶持资金,用于支持农业经营主体的转型升级。针对经营主体在现代化生产设备采购、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资金需求,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补贴、低息贷款和税收减免等多种手段,降低其转型过程中的资金压力,确保其拥有充足的财务保障来提升职业化水平。第二,设立专项农民职业化支持基金,以推动免费或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项目的有效落实,确保农民能够系统化、持续性地接受现代农业技术培训。第三,为职业农民量身定制低息贷款和贴息贷款项目。设立“职业农民创业贷款”以支持农业机械购置、土地流转等项目。第四,设立“农民创业风险保障基金”,为农业经营过程中可能遭遇的风险提供保障,有效降低职业农民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所面临的金融风险。第五,推进“新型职业农民激励计划”,建立年度优秀职业农民评选机制,通过发放奖励金、授予荣誉称号等举措,增强职业农民的社会认可度,激发广大农民投身职业化发展的热情。
广西目前正处于全面推进农业农民职业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必须牢牢把握目标要求及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依托自身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独特的产业优势,强化责任意识和紧迫感。聚焦重点工作,广西才能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探寻到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职业化发展路径。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深化经济改革、完善产业链条建设,广西将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提升农民职业化水平,助力乡村振兴稳步推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 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左停,马泽乔,徐卫周.现代化愿景下提升中国农业农民职业化水平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23(04):74-83+242-243.
[3]龙雯,陆道调,叶丹,等.广西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及提升效益策略[J].广西农业生物科学,2008(S1):57-60.
[4]卢心雨.乡村振兴视域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优化路径思考[J].山西农经,2024(15):13-16.
[5]邹世允,匡宏.新型职业农民经济权利的体系构建与法律保护[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17(01):77-88.
[6]戴琳.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精准培养路径研究[J].现代农业研究,2023,29(05):94-96.
2023年度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提升广西农民职业化水平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JMKY202306)。
终审:魏文源
监审:董卫娟
编校:李保燕
网络:吴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