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以党建联建 拓校地兴乡路

时间:2025-06-25 11:08:43来源: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文化传播与设计学院 文字:顾丹杰

  摘要: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与地方耦合式发展对于促进乡村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聚焦于高校与地方通过党建联建、地方文化“引进来”、高校人才“走出去”,探究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文化传播与设计学院与海宁市斜桥镇斜桥社区、盐官镇城北村的耦合式发展模式的实践路径及成效,为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新的思路和实践参考。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由此可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基础性、系统性工程,需要多方力量的参与和支持。高校作为培养人才、进行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阵地,与地方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合作基础。为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探索高校与地方的新发展模式,推动高校党组织将高校人才培养与基层党组织建设紧密结合,实现党建工作与和美乡村建设目标同向、工作同力、发展同步,对于充分发挥高校与地方的优势,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校与地方耦合式发展模式的内涵

党建联建

  党建联建促进高校与地方合作。建立党建联建机制可以加强高校与地方的沟通与协作,形成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追求,为双方的合作提供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例如,高校党委与地方党委签订党建联建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开展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等,促进高校和地方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

地方文化“引进来”

  地方文化包括民俗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等,将地方文化“引进来”,充分挖掘和利用地方丰富的文化资源,将其应用到高校的教学、科研和文化建设中。具体来说,高校将地方文化纳入课程体系,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或专题讲座,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地方文化;围绕地方文化开展科研项目,深入研究地方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为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将地方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举办地方文化节、艺术展览等活动,营造浓厚的地方文化氛围。

高校人才“走出去”

  高校人才“走出去”,是指高校充分发挥人才优势,组织师生深入地方,为地方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专业服务。高校教师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地方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规划设计、创意策划等服务;帮助地方培养文化人才,提高地方文化工作者的专业素质。高校学生可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形式,参与地方文化活动的组织策划、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等工作,为地方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和创意。

高校与地方耦合式发展模式实践探索

党建引领,助推文旅融合——以斜桥镇为例

  在党建引领下,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文化传播与设计学院(以下简称“文设学院”)与斜桥社区达成了党建共建协议,双方致力于携手发掘当地文化资源,助推文旅融合。2021年,文设学院和斜桥社区展开了全面深入的调研工作。通过系统采集红色文化资源,精心编撰了《红色斜桥》,这不仅是对当地文化资源的系统性梳理,更成为后续文化开发工作的重要基石。2023年,文设学院和斜桥社区进一步创新文化传播形式,重点打造文化IP“米谷”,深度挖掘米谷的文化价值,围绕其开展了一系列文化产品开发与展示活动。以“米谷”形象和根据其形象创作的漫画作品为切入点,编排了戏剧《米谷走延安》。此戏剧在“廉潮杯”开幕式上成功演出,凭借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精彩的呈现,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成为地方对外展示地方文化的优秀成果。2024年,文设学院持续深化与地方的合作,进一步开发以“米谷”元素为核心的红色文创产品。同时,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为斜桥镇规划了独具特色的红色旅游路线,创新性提出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地图呈现方式。在此基础上,开展红色文旅路线视频的拍摄,实现了文创与文旅的有机融合,为地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党建引领下的校地合作提供了新的实践范例。

耦合发展,创建和美乡村——以盐官镇为例

  1.地方文化“引进来”,助推文化传承

  文设学院党支部与海宁市盐官镇城北村结对共建,成功获立全省高校“百个艺术院系支部联村共建”项目。结对共建以“党建引领、资源共享、协同创新”为宗旨,充分发挥高校学科专业优势与乡村文化资源优势,开启了地方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崭新篇章。自结对以来,双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合作。“东方—盐官校企地共同体”建设推进会搭建起多方深度交流的平台,明确了合作方向与目标;在“潮乡盐官菜、海宁一口香”地方文化社会实践活动中,学院师生深入盐官镇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走进当地农户家中,与村民们亲切交流,通过实地考察、深度采访、现场品尝等方式,收集了大量关于盐官菜的一手资料和信息。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们发现盐官汪菜制作工艺蕴含着独特的智慧,从选料到发酵,每一步都凝聚着世代传承的经验。同时,文设学院师生还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对盐官汪菜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进行了深入挖掘和研究,为盐官汪菜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文设学院还邀请了城北村的文化传承人、民间艺人等走进校园,为学生们介绍盐官镇的紫苏文化和民俗风情。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不仅深入了解了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还增强了对学校所在地的认同感,在心中种下了文化传承的种子。此次结对共建,是高校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生动实践,也为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文化传承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高校人才“走出去”,助力乡村发展

  文设学院立足自身专业特色,紧紧抓住耦合式发展的宝贵契机,全方位、多维度地开展与乡村的深度合作,探索出一条以文创实践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创新之路,在耦合式发展模式下,校地加强合作,充分发挥学生专业特长,鼓励大学生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创新开发文创产品,进一步传承弘扬乡村文化。跨专业综合实训是学院文创实践的一大亮点。针对盐官汪菜、紫苏等特色农产品,由文学、广告、视觉传达、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设计等专业学生组成跨专业团队,开启文创设计之旅。文学专业学生深入挖掘产品背后的文化故事,为文创注入灵魂;广告专业学生构思创意宣传文案,精准定位目标受众;视觉传达专业学生精心设计包装外观,打造独特视觉符号;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则着眼乡村整体风貌,规划特色景观节点;产品设计与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结合市场需求,开发实用与美观兼具的衍生文创产品。在实训过程中,团队成员密切协作,反复打磨,将创意转化为一件件百姓喜爱、独具盐官地方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这些文创产品一经推出,便凭借其精湛的工艺、新颖的设计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赢得了消费者的广泛好评,不仅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更让乡村文化走进大众视野,以文创之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迈向新台阶。

高校与地方耦合式发展模式成效分析

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通过党建联建、地方文化“引进来”与高校人才“走出去”的耦合式发展,能够深入挖掘和传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文化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丰富乡村文化内涵,增强村民文化自信,为文化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具体而言,其一,充分发掘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地方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未被充分发掘利用。针对此问题,文设学院采用充分调研、选择IP、打造IP的方式,助力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其二,解决地方文旅融合发展同质化问题。地方文旅融合发展目前存在同质化问题,如大同小异的农家乐、乡村体验等。针对此问题,文设学院针对斜桥镇独有的名人文化,把文旅资源统筹在一条线上,打通了地方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资源零散、开发同质化的问题。其三,解决地方文旅资源传播的问题。地方文旅资源存在传播方式单一的问题。为此,文设学院充分利用自身的桥梁优势,把校地共建的文旅成果通过展览、表演等形式呈现在更多的媒体和受众面前,取得了良好的反馈。

提升产教融合实效

  高校与地方耦合式发展是产教融合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而产教融合作为一种极具创新性与实践性的发展模式,对学生、教师以及高校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于学生而言,在深入接触和积极参与地方文化传承弘扬的过程中,他们不仅拓宽了自身的视野,领略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更能在这一过程中增强社会责任感,深刻认识到自己作为社会一员的责任。同时,通过参与实践,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能得到显著提高。对于教师来说,产教融合带来了丰富的教学和科研资源,这些资源成为推动教学改革和科研创新的有力支撑,促使教师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科研方向。从高校层面来看,产教融合能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地方产业引入课堂和教学中,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工作场景中,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学习能力,实现知识与实践的良性循环,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提升社会经济效益

  高校与地方携手助推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动力。其一,高校与地方从盐官汪菜、紫苏中汲取灵感,成功开发出一系列独具特色的创新产品。盐官特色摊位上,琳琅满目的商品不仅承载着地方文化的深厚底蕴,更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让传统产业焕发出勃勃生机。当同学们驻足品尝这些美味的特色美食,深入了解相关产品时,不仅收获了味蕾的满足和知识的增长,更为地方经济贡献了一份力量,实实在在地产生了经济效益,成为推动乡村发展的一股青春力量。其二,盐官镇积极开展盐官街区商户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增值服务,精准聚焦“准入”“准赢”“退出”的各个关键环节,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每一个细微之处,无微不至地关怀着每一位商户。其三,大力鼓励学生到盐官镇创业,为毕业生搭建了广阔的就业平台,让他们能够在这里施展才华、实现梦想,为当地文化的传播和特色产品的推广吸引新生力量,共同书写盐官镇繁荣发展的美好篇章。

  现以海宁市斜桥镇、盐官镇为例,探讨了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与地方耦合式发展模式实践路径及成效。本文表明,高校与地方耦合式发展模式有效促进了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提升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了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这一模式为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有益参考,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未来,应进一步完善联建机制、拓展联建内容、加强联建评估,以推动高校与地方耦合式发展模式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发展,为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持续动力。

  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党务专项课题“‘寻脉青春,文汇校园’高校基层特色党建品牌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24dfdz009)阶段性成果。

  终审:魏文源

  监审:董卫娟

  编校:罗学茹

  网络:吴飞飞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