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乡村根脉 耕出文化沃野
摘要:文化塑形,文化铸魂。当前,在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如乡村文化传承缺位、乡村文化传承意识淡薄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农村社会,凝聚乡村发展共识;培育本土文化人才队伍,激活文化创新的主体力量;发展特色乡村文化产业,打造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实现乡村文化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增添新动能。
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国强。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1]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建设农业强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揭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呈现出多方面的需求,因此,乡村振兴不仅要物质上的富足,还需要精神上的充裕。
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问题
在乡村发展过程中,传统的乡土情感慢慢消失,浓厚的乡村文化也面临无人传承的困境。
乡村文化传承主体缺位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乡村文化传承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基本数据公报》显示,空巢老人占比已近六成,其中,农村空巢老人占比45.6%[2]。由此可见,乡村文化缺乏传承者。追其原因,一方面,乡村教育资源的薄弱,使得传统文化知识难以系统融入课堂,孩子们对本地历史传说、传统技艺的认知仅停留在碎片化层面;另一方面,基层文化建设资金与人才匮乏,缺乏常态化的文化活动与传承平台。除此之外,人口流动导致乡村“空心化”加剧,青壮年劳动力外流,留守老人难以承担文化传承重任,诸多口传心授的民间技艺、独具特色的文化因无人接续濒临失传。
乡村文化传承意识淡薄
一方面,部分基层政府未能处理好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之间关系,认为乡村发展就是抓经济发展。乡村振兴,不止需要经济发展,还要有文化方面的繁荣。另一方面,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部分村民将乡村文化简单视为获取经济收益的工具,过度商业化导致乡村文化内涵被消解。传统建筑随意改建,民俗表演流于形式,使得乡村文化的原真性和独特性遭到破坏。加之,由于缺乏有效的文化宣传和引导,乡村文化的价值未能得到充分彰显,进一步加剧了村民对本土文化的忽视。
新时代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意蕴
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乡村发展力量、推动经济增长以及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
首先,有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乡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所在,承载着数千年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乡村中丰富的民俗文化、传统技艺、民间故事都是民族文化的瑰宝。通过振兴乡村文化,能够深入挖掘和整理这些珍贵的文化资源,让古老的文化在新时代重焕生机,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其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深厚源泉,确保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代代相传,让后人铭记民族的根脉。例如,一些乡村地区对传统手工艺如剪纸、刺绣等进行保护和传承,不仅让这些技艺得以延续,还通过创新设计将其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把这些传统手工艺推向更广阔的市场,被更多人了解和喜爱。
其次,进一步凝聚乡村发展力量。优秀的乡村文化蕴含着共同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生活习俗,能够在村民之间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村民参与乡村文化活动,如传统节日庆典、民俗表演等,能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强化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激发他们建设家乡的热情与积极性,齐心协力为乡村发展贡献力量。例如,一些地方举办乡村庙会,鼓励、引导村民们共同参与筹备,在活动中村民们互帮互助,邻里关系更加紧密。
再次,为乡村发展提供新动能。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机遇。一方面,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成为乡村经济新的增长点。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体验乡村生活、感受乡土风情,推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带动了民宿、餐饮、农产品销售等相关产业,增加村民收入。另一方面,乡村文化资源还能助力特色农产品品牌打造,赋予农产品更多文化内涵,提升其附加值,拓展市场空间。例如,陕西省泾阳县凭借独特的茶文化,不仅发展了茶叶种植和加工产业,还开发出茶文化体验游,吸引游客了解茶叶从种植到炒制的全过程,购买当地茶叶产品,实现了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最后,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通过文化活动、宣传教育等方式,在乡村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能提升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改变陈规陋习,营造文明和谐的乡村社会氛围。例如,通过开展文明家庭评选、道德讲堂等活动,可以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乡村社会文明进步。
新时代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路径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项内容,关系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面对乡村文化日渐式微和乡村文化传承主体缺失的现象,要深刻理解乡村文化的重要性,夯实乡村文化振兴的基础,激活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力量,为促进乡村文化振兴而努力。
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增强乡村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浓厚的文化底蕴,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基因密码,是中华文明经久不衰的历史见证。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和智慧,传承中华优秀文明。
深挖乡村文化的特色和资源,深度解读乡村文化的内涵,达到文化育人、文化养人的目的。一方面,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3]。只有以“两个结合”为实际依据,才能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落地生花,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乡村文化有着内在的联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包含着集体主义、平等思想和共同体意识,可有效激活乡村发展动力。另一方面,乡村文化在传承实践中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如“自力更生”的生产精神与“生态优先”的农耕传统,既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生态思想,又为其注入了鲜活的乡土表达。传承乡村人文精神,赓续文化自信的血脉。乡村传统文化蕴藏着先辈的生存智慧与精神信仰,从承载农耕文明的二十四节气、传统农具,到独具地域特色的民间戏曲、手工艺品,再到凝聚家族情感的祠堂文化、家风家训,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都是乡村的“文化基因”。挖掘乡村传统文化根脉,保护古建筑、古遗址,抢救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能让乡村文化的“根”得以延续。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育文明乡风
在价值引领层面,通过建设村民文化广场、绘制主题墙绘、设置宣传标语等方式,让“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24字内涵融入乡村环境,成为村民日常可见的精神坐标;在实践转化过程中,以“好媳妇”“文明家庭”评选、道德模范宣讲、移风易俗活动为抓手,将抽象价值转化为孝老爱亲、邻里互助、勤俭节约的具体行动,推动形成崇德向善的村风民俗;在文化浸润方面,结合传统节庆与乡村文化,开展红色故事展演、非遗技艺传承、农民运动会等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乡村文化深度融合,既丰富村民精神生活,又潜移默化塑造集体共识;在制度保障上,将核心价值观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建立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自治组织,以柔性约束推动文明乡风落地生根,为乡村全面振兴筑牢思想根基与道德支撑。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的自治功能,带动村民自觉对照行为标准,唤醒内心道德意识,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而形成文明和谐新风尚,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强大力量。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激活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优秀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源于人民,一切优秀文艺创作都为了人民。”[4]习近平总书记明示了文化发展的方向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彰显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一方面,实现乡村文化振兴要发挥党组织的引领带动作用。农村基层党组织能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对乡村文化振兴至关重要。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不仅能够帮助村民在经济上实现富裕,还能促进他们在精神层面的充实。例如,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的袁家村是一个以关中民俗文化为主体的村落,其通过创立旅游品牌,以三产带二产促一产,最终成为一个业态丰富、产业兴旺、村景一体的关中印象体验地。袁家村的发展,离不开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袁家村也用事实证明了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挥引领作用,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另一方面,吸引人才回流,激活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力量。在乡村文化建设发展中,要根据建设发展的需要,打造有吸引力的人才聚集高地。加强政策宣传力度,吸引更多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发挥新媒体宣传优势,讲好乡村故事,增强在外乡土人才对家乡的认同感、归属感,让越来越多的人才扎根乡土。
发展特色乡村文化产业,打造特色乡村文化品牌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3]。在以传统农业为主导的乡土社会中,往往会出现经济动力不足,文化产业落后,没有特色文化产业,乡村文化传承后继无人等现象。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就要依托本土特色文化要素,挖掘特色文化产业,从而使乡村文化产业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首先,利用互联网技术将本土特色文化推广出去,让大家足不出户便可以观看真实的乡村文化场景、特色的风光等,还可以通过VR、AR的方式展示乡村的真实活动,进一步丰富乡村文化供给链条,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注入强大的动能。其次,发展“文化+旅游业”“文化+生态”“文化+创意”“文化+农业”等产业,为乡村经济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赋予乡村文化新内涵,打造文化发展新领域。最后,在前期的积累与沉淀之上,积极打造本土特色文化品牌。以发展文旅产业为核心,结合数字化技术进行宣传推广,激发更多人对乡村文化的保护意识与传承意识,进而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目标。
观文化,守民心。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为乡村文化振兴指明了方向,深刻回答了如何发展乡村文化事业。新时代,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必须站在全局的历史高度,绘就乡村文化建设的美好蓝图,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能量,帮助人们找到记忆中的“家”。乡村文化传承者要讲好乡村文化故事,赋予乡村文化新的内涵,不断让文化滋养心灵,让文明之树繁花似锦。
参考文献:
[1]中国政府网.习近平: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EB/OL].(2024-04-15)[2025-01-15].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4/content_6945341.htm.
[2]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基本数据公报[EB/OL].(2024-10-17)[2025-01-10].http://www.crca.cn/index.php/19-data-resource/life/1117-2024-10-17-08-01-05.html.
[3]中国政府网.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2025-01-20].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4]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咸阳师范学院2024年度党建研究课题“数字技术赋能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研究”(项目编号:XSYK24037)。
终审:魏文源
监审:王文娟
编校:李晓亚
网络:吴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