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劳动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的融合探究
摘要:劳动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是当前民办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在乡村振兴视角下,民办高校劳动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基于此,文章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的方法,以民办高校劳动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的融合为线索,分析发现民办高校劳动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融合度低,课程机制不完善,无法满足乡村振兴对人才的需求。因此,民办高校应当结合乡村特色,加强劳动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融合,搭建“双育人”实践平台,注重实践环节,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乡村振兴专项“双师双能”型教师,开创“三化”教学模式;开设乡村文化大讲堂,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的指导和帮助。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乡村振兴的系列安排部署。在此背景下,从乡村振兴视角出发,民办高校劳动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内涵。两者的融合不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也是培养新时代青年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劳动教育过程与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过程相契合,为二者的融合提供了契机,也为乡村振兴视角下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新途径。
乡村振兴视角下民办高校劳动教育现状
民办高校助力乡村振兴人才输送环节薄弱
当前,我国民办高校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尚未形成全面深入机制。大部分民办高校定位为应用型高校,为国家、社会输入应用型人才,向乡村输送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较少,非涉农专业在培养乡村干部人才、农产品销售精英、农业技术创新人才以及农村文化推广人员等方面与时代脱节。
劳动教育课程设置创新不够
劳动教育已经融入民办高校人才培养中,但开设课程主要依托课堂教学、线上课程以及校内“劳动周”的简单教育模式,无法满足乡村振兴对青年大学生劳动能力的需求。此外,课堂教学内容设计缺乏针对性,内容陈旧,缺少实践教学,学生难以在简单的课堂知识学习中落实到实践,无法形成“从知识掌握到关系分析到应用摸索再到实践创新”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乡村振兴视角下劳动教育师资队伍不均衡
从师资数量来看,部分民办高校的劳动教育课程授课教师由身兼数职的教师担任,师资数量低于其他重点课程教师数量,教师配备师生比也远低于其他课程,现有的劳动教育课程教师难以全身心投入劳动教育的教学中去。从师资质量的角度来看,在当前民办高校现有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中,大多毕业于非农业专业院校,缺乏专业的劳动教育知识和技能。同时,由于缺乏系统的培训和提升机制,部分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对劳动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较低,难以满足新时代对大学生劳动教育能力培养的需求。
乡村振兴视角下对高校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的需求
乡村情怀
乡村振兴需要一批具有乡村情怀的就业创业者,熟悉乡村文化、了解乡村需求,能够为乡村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因此,高校在就业创业能力培养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乡村情怀,让他们对乡村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激发他们为乡村发展贡献力量的热情和动力。
跨界融合
乡村振兴需要跨界融合、不同领域的人才共同合作,形成合力。因此,高校在就业创业能力培养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跨界融合能力,让他们具备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创新创业精神
乡村振兴需要创新,要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新的产业路径。因此,高校在就业创业能力培养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让他们具备敢于尝试、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勇气,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社会责任感
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经济发展,更是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因此,民办高校在就业创业能力培养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创业行为不仅仅是为了个人利益,更是为了社会公共利益和乡村发展大局,在乡村振兴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提升。
融合探究设计与实施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以山西工商学院会计学院在校生和毕业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分类调查。
通过对山西工商学院会计学院本学期开设劳动教育课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同时结合日常观察了解的情况,进行分析可知学生对劳动观、就业观都有着一定的认知,但仍存在一定偏差,需要通过基本的日常劳动、专业实践、志愿服务与交叉学科专业实践活动进行指导。在劳动教育课程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学习开展的内容与途径上,学生渴望更多元化、更智能化的教育手段,既要有学校的基础生活劳动,也要有理论应用实践的实习实践活动;既要有传统劳动形式的实践,也需要有与现代科技接轨的智能化实践活动。鼓励学生靠自己双手赚取劳动所得,进而激发学生内心的自豪与自信,自发性地生出对劳动的尊重与向往,达到培养正确劳动精神的目的。谈及关于乡村振兴、基层就业的相关问题时,大部分受调查学生表示愿意服务基层,想要学习更多的职业技能。
通过对会计学院毕业生进行线上访谈。主要访谈从在校表现、基层工作情况、在校期间哪些技能有助于基层工作的开展、基层工作人员需要具备哪些品质等方面进行访谈。首先,关于在校表现方面,发现在基层就业的学生有着以下特征,在校期间目标明确、信念坚定,有着不畏艰苦勇攀高峰的毅力,这使得他们在基层工作中更快成长。面对基层工作中的复杂问题,可以从实际出发寻找解决方案。在技能的掌握情况方面,在校期间的所学的劳动与就业技能,如智能设备使用、网文写作、摄影、视频剪辑、主持演讲等,也成为其开展工作的有效法宝。在当前基层工作情况方面,他们表示在基层工作中深刻感受到乡村对人才的渴望,也在工作中感受到农村的淳朴,并与当地群众建立了深厚情感。其次,对于基层工作者需要具备哪些特质,他们讲到当前乡村定居人群中,老年人占多数,需要基层工作人员有足够的耐心和较强的抗压能力,在面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能沉得下心,认真解决、及时处理。同时,在访谈过程中,一位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敏倩指出回村创业的青年人数量逐年上涨,他们积极参与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本次访谈为民办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和就业创业指导提供了宝贵经验。
民办高校劳动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融合的内在逻辑
乡村振兴视角下劳动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内在联系
1.劳动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基础
劳动教育作为一种培养学生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和劳动态度的教育方式,对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在乡村地区,通过加强劳动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增强劳动意识,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2.就业创业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催化剂
就业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精神,使他们具备适应市场需求、创新创业的能力。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就业创业教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就业创业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当前基层人才需求和就业形势,提高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就业创业教育还能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以乡村为基点,培养他们的创业能力,为乡村地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
3.劳动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的育人机制一致
劳动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都是培养乡村人才的重要途径。首先,劳动教育通过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劳动素质,为就业创业教育奠定基础;而就业创业教育则通过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精神,进一步巩固拓展劳动教育的成果。其次,二者相互促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业精神,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就业竞争力,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乡村振兴视角下劳动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融合现状
1.融合育人体制机制缺失
劳动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育人机制一致,但当前民办高校劳动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的体制机制仍然缺失,课程设置、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等方面未能形成有机衔接,导致融合教育难以落地生根。同时,由于缺乏明确的考核评价机制,融合教育的效果也难以得到客观评估和持续改进。尤其是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体制机制的缺失导致教育目标模糊、教育资源开发不足、教育成效与乡村振兴大背景脱节。
2.实践教学融合缺失
乡村振兴视角下劳动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都需要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展现其教学成果,实践教学的融合有助于实现教育资源的深度发掘,促进学生的劳动能力与就业能力共进步。但是,当前民办高校在劳动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方面融合度低,教学方式缺乏多样性,缺少突出特色实践性的教学环节,在展现劳动教育成果时,缺少创新创意活动;在就业创业活动中,实践主题与劳动教育脱节,达不到乡村振兴视角下对人才能力培养的要求。
3.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有待提高
劳动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的融合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实践。然而,由于部分学生缺乏对劳动教育的正确认识和兴趣,以及缺乏实践机会和指导,导致他们在融合教育中参与度不高,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乡村视角下劳动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融合的现实价值
1.强化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
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全面提升其综合能力的机会与平台。学生可以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亲自动手去实施,并完成各种任务和项目,例如,参与农田耕作、水利建设、乡村旅游开发、文化传承、乡村网络文化宣传、新兴产业建设等项目,而这些项目都需要学生们具备扎实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同时,学生在乡村振兴的实践活动中,面对困境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和决策,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能够锻炼其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进而不断挖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拓宽大学生就业创业渠道
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不仅为乡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为广大就业创业的大学生们铺设了广阔的发展道路。许多大学生们看到了乡村发展的巨大潜力,纷纷投身其中,通过创办农家乐、开展特色种植养殖、发展乡村旅游等方式,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同时,乡村振兴战略也为大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业机会。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资金补贴、税收优惠等,鼓励大学生们到乡村创业。这些政策不仅降低了创业门槛,还为创业者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和保障。
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劳动教育课程注重弘扬劳动精神,同时融入乡村文化,将农耕文明、乡土文化等融入课程,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增强学生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劳动教育课程的深入学习与实践,大学生将更加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深刻理解劳动的价值与意义,为未来个人成长与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乡村振兴视角下劳动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的融合路径
加强对劳动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融合育人的认识
劳动教育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劳动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精神,而就业创业教育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业能力。将两者相结合,不仅能够使学生在学校期间积累实践经验,更能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落实学校与村镇企业实践平台和基地建设
民办高校通过整合各方优势资源,与基层组织、企事业单位等共建创业实践基地,创建协同联合平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平台,让他们亲身参与到基层治理和企业的运营和管理中,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和技能。通过这样的平台,各方可以共同开展教育项目、研发新产品、推广新技术等,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是推动劳动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融合育人的重要手段。
搭建乡村振兴专项“双师双能”型名师团队
民办高校应深入推进劳动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双融合,促进教育、人才、产业、创新有机衔接,促进学校、乡村、企业、政府多元师资与资源有效整合,坚持引进、培育相结合,打造一支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对乡村环境熟悉、乡村市场了解、有乡村实践经验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以其丰富的社会阅历及丰富的专业知识,能够为学生提供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更容易走近乡村,更快了解乡村发展现状。
构建立体化、多元化、协作化的教学模式
面向乡村需求,改革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学校应根据乡村发展的实际情况,调整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开设与农业、环保等相关的课程,使其更加符合乡村发展的需要;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开展针对性的创业培训,帮助学生提高创业能力,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建设乡村振兴文化大讲堂
乡村振兴文化大讲堂,是弘扬乡村文化、传播乡村振兴理念的重要载体。创新开展“乡村振兴文化大讲堂”,强化乡村发展政策宣讲,号召党员村干部、党员大学生主动投身到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去;邀请乡村文化传承人、乡村振兴实践者等,为学生讲述乡村的历史、文化和未来发展,展现乡村魅力,激发人们对乡村的热爱和关注,推动乡村振兴事业的深入发展。
从乡村振兴的角度来看,研究劳动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的融合,有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人才振兴,民办高校通过加强劳动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的融合,可以提升学生服务乡村的技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培养一批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基层人才,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
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专项)“新时代民办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路径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23zsszsx141)。
终审:魏文源
监审:罗学茹
编校:王文娟
网络:吴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