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高校图书馆服务乡村文化振兴思考

时间:2025-05-20 14:24:49来源:安徽建筑大学图书馆 文字:王燕

  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作为知识与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具备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的独特潜力。文章研究探讨了高校图书馆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意义、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通过研究发现,高校图书馆服务乡村文化振兴,有助于提升乡村居民的文化素养、丰富文化资源、拓宽传播渠道、推动乡村文化认同及自信的塑造。然而,当前高校图书馆在服务乡村文化过程中仍存在资源配置不均、服务机制不健全以及乡村居民文化使用能力不足等问题。为应对这些困难,文章提出可以通过调整资源配置、完善服务机制、强化居民文化使用能力等路径,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方向。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一环,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可以为乡村的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并在推动社会和谐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而高校图书馆作为文化服务的关键平台,在促进乡村文化建设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受限于资源配置不合理、服务机制不完善以及乡村居民的实际需求未能得到充分回应等问题,高校图书馆未能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文化振兴方面的潜力。因此,如何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发挥其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作用,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意义

有助于提升乡村居民的文化素养

  乡村文化振兴,归根结底是人的振兴,以个体文化素养的跃升促成了乡村整体文化氛围的重构。高校图书馆以其海量的图书资源、数字化信息平台以及专业化的知识服务体系,为乡村居民提供了学习支撑。高校图书馆通过精心策划的阅读推广活动、专题文化讲座、技能培训班等多元服务,激发了乡村居民的求知欲,拓宽了其认知边界,使新知识、新观念在乡村社会生根发芽。这种文化素养的提升促进了个体认知能力的飞跃,更在潜移默化中重塑乡村的精神气质,推动了乡村文化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创新转变,为乡村振兴注入深层次的文化动力。

有助于丰富乡村文化资源、传承传播渠道

  高校图书馆在丰富乡村文化资源、拓展传播渠道方面展现出不可替代的价值。乡村地区长期受限于文化资源的匮乏与传播途径单一的局限,导致文化供给与现实需求之间存在显著差距,而高校图书馆以其深厚的资源储备与信息服务能力,为这一困境提供了破解之道。依托庞大的纸质馆藏、海量的电子资源及多元化的多媒体内容,高校图书馆能有效填补乡村文化空白,为乡村居民提供涵盖传统经典与现代知识的综合性资源。同时,高校图书馆搭建数字资源平台、推动远程借阅服务、组织线上线下文化交流活动,使乡村文化传播的维度进一步延展,让知识的触角得以突破地理限制,精准触达乡村社会,满足了乡村居民对文化生活的多样化需求,激发了乡村文化的内生动力。

有助于推动乡村文化认同与自信建设

  高校图书馆在推动乡村文化认同与自信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深刻影响着乡村振兴的进程。文化认同不仅关乎乡村居民的精神归属,更决定了乡村社会的凝聚力与发展韧性。而高校图书馆以其丰富的学术资源与文化服务能力,能挖掘乡村深层文化脉络,传承本土文化基因,使传统不致湮没于现代化浪潮之中。高校图书馆通过举办民俗展览、历史讲座、非遗体验等活动,可以让村民在沉浸式的文化体验中发现家乡的独特价值,进而培养对地方文化的自豪感。在文化自信的塑造过程中,高校图书馆还可以融合现代元素,推动乡村文化的活态发展,使传统文化与当代审美、数字技术相结合。这提升了乡村社区的凝聚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催生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使乡村文化可以在坚守与创新中焕发新的生机。

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服务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困境

  高校图书馆承载着丰富的知识资源,在推动乡村振兴,尤其是文化振兴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其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仍受多重因素制约。

高校图书馆资源配置与乡村文化需求不匹配

  高校图书馆在资源配置上与乡村文化需求之间的错位,是制约其服务效能的一大障碍。乡村文化振兴不仅关涉农业科技普及,还涉及地域文化的挖掘、非遗的保护,以及乡村社会整体精神面貌的塑造。然而,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建设长期围绕高校教学与科研展开,馆藏内容、服务模式乃至资源分配机制,皆偏向城市化的学术需求,而乡村地区的文化生态、历史传承及现实诉求内容覆盖较少,难以精准满足乡村实际需求。与此同时,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相对滞后,数字资源虽具有理论上的普适性,却在实践中受网络环境、设备条件及信息素养等因素制约,难以有效渗透至乡村社会。这就使得高校图书馆的知识资源在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难以充分释放价值,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城乡文化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使得知识惠民的愿景在现实执行中大打折扣。

高校图书馆服务乡村文化方面的机制不健全

  高校图书馆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方面的服务机制仍显薄弱,直接影响其服务效能的发挥。尽管部分高校图书馆尝试开展送书下乡、数字资源下乡等活动,但这些举措往往零散且短期,缺乏稳定的制度支撑,难以形成长效机制。乡村地区因专业图书馆员和管理人才短缺,难以高效衔接和利用高校图书馆资源,资源配送和服务链条中频现低效与阻滞。此外,高校图书馆与地方政府、文化机构的合作尚未构建成熟机制,资源整合难度大,协同效应未能有效发挥。机制上的缺失导致服务深入乡村的难度增加,长期稳定的文化振兴支持体系难以建立。

乡村居民对高校图书馆资源的利用能力有限

  整体来看,乡村居民的文化素养与信息素养水平相对较低,对现代图书馆资源的认知有限,影响其有效获取与使用这些资源。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形态复杂多样,涵盖纸质书籍、电子资源、数据库等。然而,乡村居民往往对其获取方式与使用途径知之甚少,难以高效获取资源。尤其是在数字资源的使用方面,技术门槛与设备条件构成了双重挑战。数字资源的获取不仅需要计算机、智能终端等硬件支持,还依赖稳定的网络环境,而乡村地区在设备普及率与网络基础设施方面仍存在短板,使得居民在使用数字资源时面临更大阻力。

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具体路径

调整高校图书馆资源配置以更好地满足乡村文化需求

  作为知识传播的重要枢纽,高校图书馆若要真正融入乡村文化生态,资源配置模式必须随之调整,不仅要考虑资源的种类与数量,更要深挖乡村文化需求的本质,以精准实现资源的优化投放。

  资源的分类与筛选不仅关乎供给的针对性,也直接决定了资源的使用效率。乡村居民的文化需求呈现出明显的多层次特征,既包括地方传统文化的延续,也涵盖现代农业科技、健康医疗、职业技能、家庭教育等领域的知识获取。对此,高校图书馆必须对资源结构进行系统梳理,建立更加灵活的分级管理机制。纸质书籍、电子资源、音视频资料、专业数据库等不同类型的资源,应依据乡村文化生态进行筛选和整合。例如,农技推广类书籍、创业培训资料、乡土文学作品等,较易被乡村读者接受,而高深学术资源则需搭配科普解读或培训指导,方能发挥应有的价值。

  资源可及性的提升需要更加灵活的流通策略。乡村地域广阔,村落分布分散,居民获取图书资源的路径往往受限于交通条件,导致高校图书馆难以真正惠及乡村居民。对此,高校图书馆可设立流动图书车,以巡回借阅的方式将资源送至村民身边,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空间阻隔的影响。乡村分馆的建立或与乡镇图书馆的合作共建,则能构建更加稳定的资源存储与借阅网络,使资源的流通更加体系化。此外,高校图书馆可与地方政府联动打造乡村文化驿站,使其成为资源共享的核心节点。

  乡村文化需求随着经济发展、产业转型、人口流动等因素不断演变。因此,高校图书馆的资源配置必须通过定期监测乡村居民的阅读兴趣、学习需求、职业发展趋势等变量,提升供给内容的适应性。高校图书馆可依托调查研究,分析乡村地区产业升级带来的知识需求变化。例如,当农村电商兴起时,增加电商运营、市场营销、品牌推广等相关资源;当乡村旅游成为发展重点时,提供地方文化解读、民宿管理、乡村创意经济等方面的书籍与课程。此外,儿童阅读、老年健康、非遗保护等话题也应纳入资源调整体系,使高校图书馆的文化供给始终贴近乡村社会的现实脉动。

建立健全高校图书馆服务乡村文化的工作机制

  组织架构的协同合作是实现高校图书馆服务乡村文化的基础保障。高校图书馆应主动与地方政府、乡村文化机构、企业以及社会各界建立深度联动机制,形成多方协作的平台,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开展联合调研以及共同制定合作计划,有效整合资源,并明确各自职责分工。同时,高校图书馆应注重与地方文化机构的对接,深入了解乡村文化需求,结合自身资源特色,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例如,高校图书馆可与乡村文化站合作,定期开展送书下乡、文化讲座等活动,或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后共享至乡村文化平台,满足乡村居民的文化需求。如此,高校图书馆可发挥自身优势,同时借助其他机构的力量,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与服务的精准投放,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评估与激励体系的建立是工作持续推进的关键环节。高校图书馆在服务乡村文化的过程中,应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将乡村文化服务成效纳入考核标准。评估内容可包括服务项目的覆盖面、乡村居民的满意度、文化活动的参与度、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并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数据分析等方式获取真实数据,为评估提供依据。同时,高校图书馆应为投入乡村文化振兴的工作人员提供认可和激励,如设立专项奖励机制,表彰在乡村文化服务中表现突出的个人或团队。科学的激励方式将增强工作人员的参与热情,形成良性竞争机制,推动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在此基础上,高校图书馆还应定期对服务项目进行评估与改进,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并调整服务策略,使服务内容更好地满足乡村文化需求。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高校图书馆服务乡村文化提供了更多可能。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高校图书馆在资源整合、服务提供和管理优化方面拥有了更多创新手段。高校图书馆可利用数字化技术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将图书资源、数字资源进行高效互联,优化资源供给方式。例如,建设虚拟图书馆或移动应用程序,方便乡村居民在线访问高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包括电子书、学术论文、文化视频等,从而突破地域限制,使其可以随时随地获取知识与文化资源。此外,高校图书馆应依托现代管理系统,对乡村文化服务项目进行全面管理。高校图书馆可引入项目管理软件,实现对服务项目的全流程监控,从需求调研到实施过程,再到成效评估,每个环节都可以留痕可查,便于后期分析与优化。

加强乡村居民对高校图书馆资源的认知与使用能力

  信息触达的有效性决定了资源利用的广度。传统单向的宣传方式,如发放宣传手册或播放宣传视频,往往难以激发乡村居民的兴趣和参与意愿。特别是对于一些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群体来说,这些宣传方式显得生硬和无趣,难以引起他们的共鸣。因此,高校图书馆需改变传统的宣传模式,通过创造沉浸式、互动式的文化推广环境,吸引乡村居民主动参与和探索。例如,高校图书馆可依托地方政府与乡村社区的联合力量,在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乡村读书节、主题讲座、流动书展等,将知识以更加鲜活的形式呈现出来,使乡村居民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然接受和学习。在这些活动中,高校图书馆可以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为乡村居民提供丰富的文化体验。例如,在乡村读书节上,图书馆可展示各类书籍,并邀请高校师生或文化名人进行阅读分享,激发乡村居民的阅读兴趣;主题讲座则可根据乡村居民的实际需求,设置农业技术、健康养生、家庭教育等专题,邀请专家进行讲解;流动书展则可将图书馆的资源带到乡村,让居民在现场就能接触到各类书籍。在这种沉浸式的体验中,乡村居民将感受到知识的魅力,主动探索图书馆所能提供的更多资源。

  面对面指导也是提升乡村居民认知与使用能力的重要方式。对于一些初次接触现代图书馆服务的群体来说,直接的互动学习往往比单向宣传更加高效。基于此,高校图书馆可组织志愿者团队,深入乡村开展现场培训。志愿者可以是高校的学生,也可以是教师,他们可以手把手地指导乡村居民如何进行图书借阅、使用电子资源等。例如,志愿者可现场演示如何通过图书馆的官网或移动应用借阅书籍,如何利用数据库查找所需资料,以及如何使用电子阅读器等设备,让乡村居民在短时间内建立起对图书馆资源的熟悉感和信任感。

  与此同时,在线学习社群的构建也是提升使用黏性的有效方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乡村居民开始接触和使用智能手机及网络。而高校图书馆可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建立乡村居民的学习社群。在这些社群中,图书馆可以定期发布学习资源、开展线上讨论、组织资源共享和经验交流活动。例如,设置一个微信群或QQ群,定期分享精选书籍或文章,并鼓励群里的成员发表读书心得或学习体会。

  高校图书馆在乡村振兴中的潜在价值不容忽视。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资源分配不均、服务体系不完善以及乡村居民文化素养与利用能力不足等诸多问题。基于此,高校图书馆必须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使馆藏与乡村需求精准匹配、构建科学合理的服务机制、强化乡村居民的文化认知与信息素养来有效破解现有困境,提升乡村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未来,高校图书馆应深化与乡村社会的互动合作,探索跨界协同、数字赋能等创新路径,以精准化、可持续的知识服务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迈向更高水平。

  2022年度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研究—作用机理、现实困境和推进路径”(课题编号:2022CX067)。

  终审:魏文源

  监审:李保燕

  编校:王文娟

  网络:吴飞飞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