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共同富裕视域下高职教育服务 湖南乡村文旅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摘要:在共同富裕的背景下,高职教育在服务湖南省乡村文旅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文章首先从政策支持与市场表现、文旅融合与品牌建设、科技赋能与创新、乡村文旅与乡村振兴四个方面分析了湖南省乡村文旅产业的发展现状。然后指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高职教育服务湖南乡村文旅产业的路径,包括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与培养“双师型”教师;社会服务与科技支持,建立科技服务平台;政策支持与保障,建立协同创新机制等方面。以期为湖南省乡村文旅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推动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在共同富裕的背景下,高职教育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而乡村文旅产业发展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发展潜力巨大。高职教育通过培养专业技能扎实、理论知识完备、综合素质良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可以让人才具有旅游规划的理论知识,能够熟练操作文旅项目中的各种设备、具备市场调研和材料采购等辅助技能,为湖南省乡村文旅产业注入新的强劲动力,为湖南省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为实现共同富裕添砖加瓦。
湖南省乡村文旅产业的发展现状
政策支持与市场表现
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2023年10月《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指导意见》(湘发〔2023〕8号)、2022年9月《关于加快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的意见》(湘发〔2022〕16号)、2024年11月《打造万亿产业,推进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倍增若干措施》,2022年在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的文件中,提出“办一次会,兴一次城”的理念。2024年打造万亿产业文件中,指出通过财政金融政策、项目招商、打造文旅精品、创建消费品牌、科技赋能、实施五大工程等多方面支持文旅产业的发展。同时在省级层面继续推动文旅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支持文旅企业升规入统,鼓励文旅企业上市融资。
根据2023年湖南文旅市场数据发布,2023年全省共接待旅游总人数65781.22万人次,同比增长51.28%,实现旅游总收入9565.18亿元,同比增长47.43%。2024年上半年,全省共接待游客3.22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927.7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33%、12.70%。
文旅融合与品牌建设
一方面,湖南省通过“文旅+”模式,积极探索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路径,推动区域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从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来看,美食文化与旅游业结合,湖南省通过举办“味道湖南”美食季、“观美景、享美食”等系列活动,打造“中国粮、湖南饭”这一特色品牌,推动农产品、手工艺品、文创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化。这一举措不仅丰富了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还提升了地方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同时可以进行休闲旅游基地建设,各地因地制宜开展露营节、篝火活动等特色休闲旅游项目,建设了一批休闲文化旅游基地。这些基地的建设不仅满足了游客多样化的旅游需求,还为地方旅游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全省旅游宣传推广体系中,湖南省重点加强乡村旅游品牌推广,打造“三湘四水,相约湘村”品牌,并创新举办湖南省四季乡村文化旅游节。通过品牌化推广,湖南省成功提升了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力。在文化活动与创意产业的融合方面,进行主题活动与品牌创新、文化艺术创作与展示、乡村文艺表演队伍建设。湖南省鼓励各地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等主题活动,创新活动方式,如灯会、购物节、美食节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旅游体验,还通过创新活动形式开创新型品牌,进一步提升了地方旅游的吸引力。
另一方面,湖南省通过打造“文旅+”模式,充分激活地理标志农产品、文化地标等资源,推动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一是合理利用地理标志农产品与文化地标的旅游化。湖南省通过整合地理标志农产品资源,结合地方文化地标,打造了一批具有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例如,郴州裕后街经过重新打造后,融合了现代与历史元素,成为当地夜经济的亮点。安化县通过茶旅融合,将地理标志农产品“安化黑茶”与旅游相结合,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提升了县城的知名度。湖南省通过举办各类节会活动,形成了强大的文旅节会矩阵,通过节会活动矩阵的构建与品牌化发展。推动了节会经济的发展,提升了节会品牌的影响力。例如,湖南省创新举办了“三会三节”等节会活动,包括春季的“花之约”、夏季的“水之约”、秋季的“果之约”、冬季的“火之约”等四季乡村文化旅游节。此外,各地还根据自身特色,创新举办了岳阳洞庭渔火季、新晃黄精文化旅游节、常德桃花源桃花节等特色节会。这些节会活动不仅展示了各地独特的文旅资源,还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往乡村,丰富了乡村文旅的内涵。二是乡村旅游的季节性与品牌化运营。湖南省依据不同季节举办了25届乡村文化旅游节,通过季节性主题的设置,展示了各地独特的文旅资源。例如,夏季的乡村文化旅游节以“草原天湖”为主题,举办地点选在郴州市北湖区的仰天湖大草原;冬季的乡村文化旅游节则以“温泉之都,幸福汝城”为主题,举办地点选在汝城县。这种季节性与品牌化的运营模式,进一步提升了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三是文化资源的创新利用与传承。湖南省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注重文化资源的创新利用与传承。例如,吉首鼓文化节已成为湖南省民族文化节会品牌活动之一,通过将民族文化与现代节会形式相结合,弘扬了民族文化多样性。此外,湖南各地还通过举办各类民俗活动,如洪江市黔阳古城的“三月三”上巳女儿节,将传统民俗与现代旅游相结合,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
科技赋能与创新
湖南省在乡村文旅科技赋能与创新方面有很多成功的案例,通过这些创新举措,湖南省乡村文旅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不仅丰富了旅游产品,提升了旅游体验,还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例如,数字化文博平台“山海”App的出现,通过数字化手段,让文物“活”起来,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应用随时随地欣赏和互动,感受文化的魅力;在益阳市桃花江竹海风景区,桃花江竹海幻境运用数字机械化科学技术、水月数控装置、裸眼全息影像技术等高科技手段,打造了一个360度沉浸式幻境场域,演出通过桃江的“美人”文化、屈原的“香草美人”精神及竹海的“君子”气节,构建了一个心灵驿站,从故事走进现实。湖南省在数字文旅上出新招,借助5G、云计算等前沿技术,进行农家书屋数字化建设,在乡村旅游重点区域打造无人机表演、夜间灯光秀、沉浸式演出等特色项目。
湖南乡村文旅产业发展路径存在的主要问题
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内生动力缺乏
受小农经济思想的束缚,部分村民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程度不够深,缺少依靠发展产业致富的思想意识,对乡村文旅产业的发展前景缺乏信心,认为参与文旅产业投入大、回报慢,不如传统的农业生产来得稳定,因此参与积极性不高。例如,凤凰县的一些村子,村民对乡村产业的发展积极性不高,农村劳动力外流,很多村即将成为“空心村”。同时,乡村文旅产业的发展需要有效的组织引导,但目前一些地方的基层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在组织动员群众方面存在不足,没有充分发挥党员、村民代表、村务监督委员会等组织群体的作用,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导致群众对文旅产业的发展规划和项目实施了解甚少,无法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实际上,乡村文旅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发展乡村文旅产业不仅能带动村民就业、增收,还能提高农民素质,挖掘与传播当地风俗文化。此外,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如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土地使用优惠等,引导社会资本向文旅融合项目倾斜。因此,需要通过大规模、持续性的乡村振兴专题教育培训活动,从政策倾斜、发展前景、怎么干等方面发力,从根本上提振农民信心,增强他们发展乡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要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提高村级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不断健全村级集体经济的组织体系、政策体系及责任体系,形成集体经济发展的强大聚合力。
产业融合不够,文旅全产业链难以形成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关键、基础是产业振兴。有些乡村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整体竞争力不强,产业融合发展缓慢,后劲不足。据调查,凤凰县胜花村、高塘村等地区的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餐饮、休闲以及其他服务业还不能有机地整合。这种形式存在产业链不全,产业融合性较差等问题,没有实现农业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扩展和农民增收。从更广泛的层面来看,这种问题并非个例。在一些乡村地区,由于缺乏有效的产业规划和资源整合,导致产业发展碎片化,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例如,一些乡村虽然拥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但由于缺乏深加工和品牌建设,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弱。同时,乡村文旅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如文旅产品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特色和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供应链与乡村产业供应链在“人—客户、货—产品、市场—渠道”上缺乏联动,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没有得到充分地积累、挖掘和利用。这使得乡村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面临融资困难、资金短缺的问题,限制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升级。
文旅产品较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
目前,文旅产品缺乏多样性,同质化现象严重,难以满足游客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例如,凤凰县的文旅产品市场上,苗族民俗文化挖掘提炼不够,无法提供展现民族特色元素的文旅产品。主要原因是从业者缺乏对凤凰民俗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把握,有些从业者将少数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元素照搬照用,缺乏深层次的研究与开发,根本没有自己独特的设计理念。
非遗赋能乡村振兴不成熟,非遗与旅游结合欠缺
为拓展乡村振兴发展路径,可以将当地乡村的“非遗”与乡村振兴结合,保护与传承好“非遗”,使其为乡村发展聚力赋能,体现当代价值,具有丰富文化生活、激发乡村发展活力。但是目前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双方对合作的重视程度不足,缺乏主动合作的意识和愿望,导致合作多为零星且浅层次,仅将非遗作为表演节目,未能将其作为地标式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开发,以带动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另一方面,大多数非遗项目的产业化程度较低,品牌建设薄弱,市场化运作不足,缺乏有效的营销手段,导致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大众中的知名度不高。此外,部分非遗文创产品的销售渠道较为狭窄,销售方式单一,主要依赖线下小范围宣传,未能充分利用线上平台拓展业务范围。虽然旅游企业积极推动“非遗+旅游”的模式,但在实践中往往未能将非遗纳入企业的发展战略,只是将其作为宣传的噱头,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深度的融合。
高职教育服务湖南乡村文旅产业的路径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
首先,高校和职业院校应定期开展市场调研,了解文旅产业和非遗保护的实际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例如,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项目,让学生参与实际项目,提高实践能力;对接湖南乡村文旅产业的发展需求,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增设如生态旅游、乡村民宿管理、数字文旅等新兴专业。其次,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确保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高度契合;建立校企合作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和就业竞争力;通过企业导师制,邀请行业专家参与教学,提升教学的实用性和前瞻性。最后,开设跨学科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如旅游营销、文化创意、数字技术应用等。同时,可以将文旅产业的最新技术和管理理念融入课程体系,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与培养“双师型”教师
职业院校应致力于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积极引进兼具丰富行业经验和扎实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一是设立特聘教授、访问学者等灵活性较高的职位,专门为高层次教学人才提供灵活的教学机会。二是通过企业挂职、培训等方式,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三是建立教师激励机制,根据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实际状况,建立一套适合他们的激励机制,确保相关的激励机制是可靠的、可行的、合理的,能够体现和满足他们不同的需要。四是完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将社会服务和企业合作项目纳入考核指标,激励教师积极参与产业服务。五是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教师开展科研和社会服务项目,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社会影响力。
社会服务与科技支持,建立科技服务平台
高职院校可以建设科技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鼓励教师与企业签订《技术咨询服务合同》,推动文旅产业的科技创新。第一,通过产学研合作,开展文旅项目的研发和推广,提升产业的科技含量,开展社会培训与服务。第二,针对乡村文旅产业的从业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其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第三,通过社区教育和继续教育,为乡村居民提供旅游管理、服务技能等方面的培训,促进乡村文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政策支持与保障,建立协同创新机制
建立高校、企业、社会组织的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机制,高校提供理论支持和人才培养,企业提供实践平台和资金支持,社会组织提供资源整合和协调服务,有效建立高校、企业、社会组织的协同创新机制,形成合力,推动湖南省乡村文旅产业的发展。通过政策引导,促进高职院校与地方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动力。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在服务湖南省乡村文旅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科技支持和社会服务,高职教育可以为乡村文旅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推动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进而推动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政府、高校和企业应共同努力,建立协同创新机制,为高职教育服务乡村文旅产业的发展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
2024年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一般项目“共同富裕视域下高职教育服务湖南乡村文旅产业发展路径研究”(立项编号:24C0693)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2022年湖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时代高职院校政校企‘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创新研究”(立项编号:ZJGB2022640)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终审:魏文源
监审:董卫娟
编校:王文娟
网络:吴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