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多措并举加强农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时间:2025-05-20 14:10:22来源:河北省劳动能力鉴定中心 文字:刘京晶 毕会娜 袁合静 李心言

  摘要:文章探讨了农业技能人才建设新模式,分析了河北省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指出了乡村振兴对农业技能人才的需求,肯定了河北在人才培育方面取得的成就,同时,分析了河北省农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包括政策支持不足、覆盖面窄、培养机制与需求脱节、技能培训与评价体系不匹配及高技能人才短缺等,并提出了加强顶层设计、提高政策精准度、完善培养机制、优化培训与评价体系、增加高技能人才总量等建议,以推进河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及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多份文件,对乡村人才工作进行系统部署,明确到2025年乡村人才初步满足乡村振兴战略基本需要[1]。河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工作,努力构建乡村人才振兴政策体系,培养“三农”工作队伍,但农业技能人才数量和质量仍无法满足新时代需求。河北省作为农业大省,农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至关重要,但面临诸多挑战,如政策支持不足、培养机制与需求脱节、技能培训与评价体系不匹配等。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全面分析河北省农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现状,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旨在构建科学、实用的人才队伍建设模式,为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也为全国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

河北省农业技能人才建设新模式

产教融合模式

  河北省积极推动产教融合模式,实现了教育内容与产业需求的深度对接。在校企合作方面,河北省鼓励学校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保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相匹配。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同时,学校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提升教学的实践性和针对性。项目驱动学习模式则以实际农业项目为依托,通过项目实施来培养和提升农业技能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工学交替模式

  在工学交替模式的实践中,河北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调整课程结构,增加实践教学比重,以及与农业企业合作建立实践基地,有效地提升了农业技能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这种模式通过实施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之间循环,项目驱动学习模式使学生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农业技能,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形式,如线上课程、夜校、周末班和远程教育等,以适应不同学习者的需求。

创业孵化模式

  河北省还积极构建创业孵化模式,将创业教育融入课程,建立创业孵化基地,并实施创业导师制度。这些措施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通过模拟创业项目、创业竞赛等形式,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创业技能,而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导师的指导则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平台和专业指导。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还促进了农业产业的创新和发展。

在线教育模式

  在线教育模式的探索,使河北省能够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农业技能人才提供灵活、便捷的学习方式。在线课程的开发、学习平台的建设以及远程教育服务的提供,不仅提高了教育的适应性和实效性,还有助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升农业人才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这种模式通过加大农村地区网络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网络覆盖率和稳定性,注重在线课程的教育质量,引入优秀的教学资源和师资,激发农业技能人才的学习动力。

河北省农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数量可观

  河北省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已成功培育超过16万名新型职业农民。这些农民通过参与职业技术培训,掌握了包括植保无人机驾驶技术在内的先进适用技术,有效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个人收入。河北省的这一举措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也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途径,增强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培训基地与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河北省建立了覆盖全省的农业科技人才培训基地网络,包括省级认定的培训基地和实训基地,以及农民田间学校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机构。据相关资料显示,河北省已经认定了209个省级培训基地和实训基地,同时建立了445所农民田间学校,为农业科技人才提供了实践和学习的平台。优质的师资队伍是培训基地能够高效运作的关键[2]。河北省依托省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统筹农业、教育、科研等单位的专业教师、农技推广人员和各类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组成了专兼职师资队伍。

职业教育发展目标明确

  河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技能型人才强省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2025年和2035年的发展目标,并对优化职业教育层次结构、构建高质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出了具体措施。河北省正在构建一个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度匹配的高质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该体系包括做强中等职业教育和做优高等职业教育,优化高职学校功能定位,立足行业和区域发展,为重点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全方位政策支持体系构建

  河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将其视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关键。为此,河北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通过政策支持和激励,加快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提升农业科技人才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河北省构建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政策支持体系,涵盖了教育培训、就业创业、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这些政策措施相互衔接、相互支持,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农业科技人才政策支持体系[3]

河北省农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政策支持力度与精准度不足

  河北省在农业技能人才的政策支持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虽然政府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以促进农业技能人才的发展,但这些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力度不足,难以满足农业技能人才的实际需求。政策的精准度亦有待提高,当前政策往往缺乏针对性,对于不同类型的农业技能人才,如种植能手、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农业企业管理人才等,政策的差异化和个性化不足,导致政策效果不佳[4]

政策覆盖面不够广泛

  河北省的农业技能人才政策覆盖面有限,导致政策受益面不足。一些政策可能更倾向于支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而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不够,导致这些地区农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受到限制。同时,当前的政策可能更多关注对高层次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而对于广大基层农民和中小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技能提升关注不足。

培养机制与实际需求脱节

  河北省农业技能人才培养机制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脱节。农业技能人才培训课程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而与农业生产实践、新技术应用等实际操作技能的结合不够紧密。这种脱节导致培训效果不佳,农民的实际技能和市场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此外,培训方式缺乏灵活性和互动性,不适应现代农民的学习习惯,导致培训参与度和效果受限。

农业技能人才评价体系不匹配

  河北省在农业技能人才的技能培训与评价体系方面存在不匹配问题。现有的人才评价体系过于注重学历和论文,而忽视了农民的实际技能和市场的需求[5]。这种单一的评价标准限制了农业技能人才潜力的充分发挥,影响了农业技能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探索。

高技能农业人才总量不足

  河北省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高技能农业人才的总量不足。农业科技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对高技能农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河北省在这方面的人才培养和供给尚未完全跟上发展的步伐,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河北省农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加强顶层设计与政策支持

  河北省需要从宏观层面加强农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明确农业技能人才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关键角色。应制定长远的人才培养规划,确保政策的连贯性和稳定性。同时,增加财政投入,为农业技能人才的教育、培训和激励提供资金支持。此外,改革农业职业教育体系,提升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农业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并通过职称评审、技能等级认定等措施提高农业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薪酬待遇。

提高政策覆盖面和精准度

  政策制定应考虑到河北省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差异,确保政策能够覆盖到所有地区,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政策应更加关注基层农民和中小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技能提升,满足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加强政策宣传和普及,通过媒体、培训会议等多种渠道,确保农民和农业从业者能够充分了解并利用政策资源。建立政策反馈机制,定期评估政策效果,及时调整政策以更好地满足农业技能人才的实际需求。

构建与需求相匹配的培养机制

  农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应更加注重实践技能的培训,与农业生产实践、新技术应用紧密结合。开发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课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现场实训等,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同时,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促进教育内容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鼓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提高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6]

完善人才评价体系

  建立多元化的人才评价体系,不仅要考量理论知识,也要重视实际操作技能和农业技术的应用效果。可将市场反馈和农民的实际贡献纳入评价体系,提高评价的社会认可度和透明度;同时,要根据不同农业技能人才的特点和农业产业的变化,定期更新评价标准,保持评价体系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加大高技能农业人才培养力度

  加大对农业科技教育和研究的投入,改善教育和研究条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优化农业科技教育的专业结构,加强与农业科技创新相关的专业建设。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建立产学研联合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以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提高农业科技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人才流动机制,促进人才在不同地区、不同单位之间的合理流动。

  参考文献

  [1]郑直,孔令海.乡村人才振兴与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分析[J].经济问题,2024(02):91-97.

  [2]胡瑞,赵紫睿.我国农业科技人才成长环境的时空演进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11-2021年省际数据的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4):90-102.

  [3]任喜萍.金融科技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现实挑战与路径选择[J].当代经济管理,2023,45(07):63-70.

  [4]罗英姿,顾剑秀,陈尔东.高等教育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理论框架、现实观照与政策路径[J].高等教育研究,2022,43(12):53-66.

  [5]李万君,包玉泽,颜廷武,李艳军.依靠农业科技引领支撑乡村振兴[J].宏观经济管理,2022(09):69-75.

  [6]唐剑,杨竞.民族地区涉农科技人才助推乡村产业振兴长效机制研究——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22,43(04):69-75.

  本文是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北省农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研究”(项目编号HB21SH0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终审:魏文源

  监审:李保燕

  编校:李晓亚

  网络:吴飞飞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