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乡村振兴背景下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思考——以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承办培训为例

时间:2025-05-20 14:01:54来源:丽水职业技术学院 文字:宋苗苗

  摘要:涉农高职院校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是乡村振兴的有利助推器。当前,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面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培训课程设计众口难调、社会认可度影响农民学习热情和参与度、培训体系不完善、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文章以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承办新兴职业农民培训为例,针对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课程设置、社会认可度、培训师资、评价体系四个方面探究对策,进一步优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路径,助力乡村振兴。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必须始终将解决“三农”问题置于全党工作的核心位置,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重申,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征程中,必须坚定不移地巩固农业根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此作为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关键支撑和坚实基础。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新时代的农民,他们不仅怀揣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崇高的政治操守,更精通农业科技与专业技能,他们是引领村民共同迈向富裕之路的先锋和舵手,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助推器和加速器。丽水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涉农高职院校,自觉担当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支撑。

  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挂牌丽水农民学院,承办各类农民培训。为进一步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专业技能、业务能力和收入水平,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对丽水九县市选派的新型职业农民组织开展专业知识进修和技能培训。丽水职业技术学院举办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55期,实际进行技术培训2695人次,包括食用菌生产加工、民宿女管家、农田建设、中药材产业加工技术、林业种苗、农村“头雁”、粮油提质增效、绿色食品(茶叶)质量安全提升、粮油植保无人机、现代园艺设施在果园中的应用技术、青田杨梅共富学堂、联合收割机操作、农村电商等十多个学科,参训人员含丽水九县市及青海门源、安徽宿州、宁波象山、黑龙江鹤岗、山西晋城等多个地市。为更好地了解培训学员的需求,增强培训效果,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制作培训项目质量评估调查表,发送至近三年成立的培训微信群中,共计收回有效问卷1649份。通过线上调查问卷结合培训工作实践,发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过程,培训过程仍有许多方面需要改善并落实。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过程中的存在问题

课程设计众口难调

  关于“在教务(培训)组织上,您认为存在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的问卷调查中(见表1),最大的问题在于课程设计没有达到预期。首先,赴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参加培训的新型职业农民的需求不同,有的是从事食用菌方面的,有的是水果技术方面的,有的是中药材产业加工方面的,有的是粮油提质增效方面的,有的是茶产业加工方面的,有的是农村电商方面的;而且参加培训的学员年龄构成不同,有的是长期在农业一线的“老农民”,有的是刚刚接触农业的“农二代”,培训内容上有的倾向于在实训现场学习简单实用的农业技术,有的倾向于学习系统完善的农业基础理论知识。其次,丽水属于欠发达地区,农业发展起步晚,基础薄弱,缺乏农业特色,受运营开发模式、运营成本及管理方式的制约,丽水周边实训点的设置及服务不配套。培训班在如何开发新课程、寻找新的实训点及农业特色的挖掘与培训后续跟踪服务上亟需破题。

表1 在教务(培训)组织上,您认为存在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社会认可度影响农民学习热情和参与度

  农民职业在社会中的认同感尚显不足,这一现象如同寒流,可能冷却了农民投身培训学习的热忱与决心。同时,农民内心深处对培训的渴望与动力亦显匮乏,缺乏那股推动自我提升的内在火焰。何柳的观点表明社会认知的偏差如同一面扭曲的镜子,映射出对农民职业形象的不公评价,这种偏见无形中侵蚀了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1]。印嘉君在其研究中指出,农民的学习动力存在显著不足[2]。这一现象的背后,部分原因在于社会对农民职业的认同度较低,这种普遍的社会认知可能削弱了农民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从而进一步抑制了他们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采访培训学员,发现大多数学员觉得培训的强制性大于自主性,且大众对农民职业的社会认可度不高,这也使得他们觉得没有必要参加农民培训。

  农民对于其职业认可度的期望、个人发展的目标以及培训的成效可能导致农民对培训的内在动机不足。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约,主要包括社会认知与价值观念的影响、个人条件的限制以及内在动力的不足。为有效提升农民的学习热情与参与度,同时提高社会对农民职业的认同感,需通过教育和宣传的方式来改变社会对于农民职业的刻板印象,以此提升农民职业的认可度和社会地位。

培训体系不完善,师资力量不足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项多主体协同推进的系统工程,其参与主体呈现多元化特征,涵盖政府部门、农业职业院校、涉农企业以及社会培训机构等多个层面。构建科学高效的培训体系,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统筹协调各方资源,推动农业职业院校与涉农企业、行业协会及社会培训机构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协同育人机制,从而实现培训效果的最大化[3]。然而,当前各培训主体间尚未建立起有效的协同机制,在培训责任划分、资源配置、资金投入及利益分配等关键环节仍存在协调不足的问题,难以实现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制约了培训整体效能的提升。这种协作机制的缺失导致培训资源分散、重复建设现象突出,难以形成合力,影响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整体推进效果。同时,调研数据显示,学员对培训师资的选择呈现出明显的实践导向特征。其中,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和一线经验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最受欢迎;其次是实践经验丰富的乡土专家和农民技术骨干。同时,涉农院校专业教师、科研院所技术人员以及高校专家教授也获得了学员的普遍认可。这一结果表明,学员既重视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也注重其理论水平,体现出对“双师型”师资的强烈需求。但就丽水职业技术学院的培训教学而言,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教师大多来自农科院和其他农业系统,而一线农技推广专家及乡土专家占比较少,有待继续开发及培养。

培训效果评估机制待完善

  从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承办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中看,目前还未形成健全的培训效果评估机制。新型职业农民是一个结构比较复杂的受教育群体,个体间文化水平、年龄差别很大,受教育者本身对于培训及自身要求也各有不同,尤其是“农二代”和“老农民”所从事的农业领域以及对于培训的诉求各有不同。如何根据新型职业农民的学员构成及需求,精准制定课程内容、教学侧重点等都取决于培训质量过程的管理把控。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对策

按需施教,制定个性化培训方案

  按需施教。首先要把握学员的培训需求,并结合线上问卷数据进行分析。从培训的课程类型需求来看,所调查的新型职业农民对直播电商(占比10.66%)、茶叶种植(占比10.10%)、水果种植(占比9.62%)、农资经营管理(占比9.01%)四类课程需求较大,这从侧面反映了赴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参加培训的新型职业农民中从事这四类行业的人比重较大,考虑后续精进这四类课程的方案设计(见图1)。从培训方式上来看,更喜欢田间课堂的现场教学形式(占比91.02%),同时邀请专家到一线指导(占比60.40%)及实地参观进行技术交流(占比62.16%)也是他们比较倾向的培训方式,考虑后续增加现场教学等教学方式(见图2)。培训过程中了解到学员们更希望培训中所建立的微信群成为他们后续的交流学习平台,同时他们也喜欢长期的分段式教学,最好是避开农忙期。经过调查发现,新型职业农民更喜欢实操性的课程,无论是专业农技推广人员还是乡土专家的授课,他们都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也需要更好地利用微信平台,将授课教师和学员放在同一平台,便于师生之间更好地交流。亦可将学员提出的培训需求,放在培训项目上实施,量身定制培训内容,科学设置不同类型的培训课程;灵活运用培训方式,将课堂教学、现场教学、专家指导等有机结合;调整培训时间,设置更有利培训学员接收新知识、新思想、新理论的分段式培训方案。

图1 您希望参加哪些课程的学习培训?

(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图2 您更倾向于哪种培训方式?(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提升社会认知,提升学习内驱力

  学习动机作为影响学习成效的核心要素之一,与促进农民参与培训的目标具有高度一致性。基于成人教育理论,建议从以下三个维度构建农民学习动机激发机制:其一,通过融媒体宣传、社区宣讲等多元化渠道,着力提升农民的社会地位认同度和职业价值感,进而增强社会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认知与尊重;其二,建立健全培训激励机制,通过设立“优秀学员”评选、颁发职业资格证书等方式,有效激发农民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其三,搭建培训成果展示平台,组织技能竞赛、创新项目路演等活动,强化农民的学习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这种“社会认同-激励强化-成果展示”三位一体的动机激发模式,不仅能够显著提升农民的学习内驱力,更能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可持续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4]

多元协同,完善培训体系,挖掘师资,丰富师资队伍

  政府、涉农高职院校、农业企业以及社会机构加强联动机制建设,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建立信息化平台,共享培训资源,整合多元主体的优势资源,构建协同育人机制,通过政府统筹协调、院校专业支撑、企业实践支持、社会机构补充的联动模式,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培育合力,从而实现培训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和培训效益的最大化。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人才。“农三师”是丽水市立足乡村振兴战略,以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为目标,系统构建的特色乡土人才培育品牌。该体系通过整合政府、院校、企业等多方资源,创新培训模式,着力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为区域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具体分为“农作师、农匠师、农商师”三大类,从涉农主导产业、特色产业、优势产业中选拔人才,加快培育具有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新创意、新风貌等现代化特质的“新农人”,打造以人才振兴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的丽水山区样板[5]。邀请“农三师”讲师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进行经验分享或者到他们的基地进行现场教学,在此过程中“农三师”讲师也可以和新型职业农民进行技术交流得到锻炼,快速成长。同时,在培训学员队伍中不乏一些农技专家,要善于挖掘师资丰富培训师资。

建立有效的培训效果评估机制

  培训效果的评估有助于提升培训质量,建立有效的培训效果评估机制,促进农民专业化成长十分必要。建立持续性的过程性评估机制,通过定期测评与即时反馈相结合的方式,动态追踪学习成效,帮助农民及时调整学习策略,确保培训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适切性。同时,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培训体系,创新开设专题研讨会、技能提升班、实践工作坊等多元化课程形式,为农民搭建可持续的专业发展平台,促进其职业能力的阶梯式提升。考核农民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成效,保证培训的实用性、关联性。另外,建立对培训结果的反馈评估机制,对教学结果的评价影响后续教学过程的改进。同时,地方政府、涉农高职院校对培训者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要完善培训效果评估机制,建立科学完善的教育评价与反馈机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它能够为培训内容的优化和教学方式的改进提供实时依据,确保教育培训工作始终与学员的实际需求保持动态契合。通过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畅通的反馈渠道,可以及时捕捉学员的学习诉求和培训效果,为教学策略的调整提供数据支撑,从而实现培训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对接。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过程。提升高职院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效果,必须结合农村实际,激发农民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开展系统性的培训需求调研,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精准识别不同区域、不同群体的差异化需求,据此科学设计课程体系,实现培训内容的模块化和精准化。整合省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建立跨区域培训基地网络,开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模式;深化“互联网+培训”应用,优化现有微信平台功能,组建“专家+技术员+乡土人才”的复合型服务团队,开展常态化下乡指导。建立全过程、多维度的培训效果评估机制,通过跟踪调查和绩效评估持续改进培训质量,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参考文献

  [1]何柳.培养造就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2022(04):92-94.

  [2]印嘉君,罗妍,顾乃景.新时代农村新型人才培养现状调查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4(05):27-30.

  [3]马建富,黄晓赟.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J].职教论坛,2017(16):19-25.

  [4]黄泽强.乡村振兴视角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农业经济,2017(16):119-121.

  [5]浙江省人民政府.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我市培育出 近3.7万名“农三师”[EB/OL].(2024-12-16)[2024-12-16].https://www.zj.gov.cn/art/2024/12/16/art_1228946496_60249673.html.

  2023年度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校级科研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承办培训为例”(项目编号:LZYC202316)。

  终审:魏文源

  监审:李保燕

  编校:罗学茹

  网络:吴飞飞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