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校地共建乡村振兴体验式课堂的探索

时间:2025-05-20 11:30:46来源: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 文字:刘翠燕

  摘要:文章在分析“大思政课”视野下校地共建乡村振兴体验式课堂的作用与优势、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从建好“大师资”来筑牢乡村振兴体验式课堂的建设根基、建设“大平台”来拓展乡村振兴体验式课堂的育人空间、用好“大资源”来丰富乡村振兴体验式课堂的育人元素、完善“大机制”来保障乡村振兴体验式课堂的顺畅运行等方面着力,为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实现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服务当地乡村振兴提供了参考。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在农村。”因此,助力乡村振兴是我们共同的使命与担当。乡村要振兴,青年勇担当,乡村振兴需要勇担当、有作为的青年人,广大青年能否深入认识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能否正确认识“三农”发展大势,以实际行动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伟大实践,关系着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当前正处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渡期,为提升乡村振兴主题教育的实效性,高校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的重要指示,与地方基层单位合作打造乡村振兴体验式课堂,运用地方丰富的教育资源和现实中鲜活的案例,向广大青年大学生讲好乡村振兴这堂“大思政课”。

校地共建乡村振兴体验式课堂的作用与优势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乡村振兴背景下,办好立德树人关键课程,要上好乡村振兴“大思政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由此可见,立德树人在乡村振兴体验式课堂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目前青年大学生多数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亲历者和受益者。而经调查发现,多数学生认可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为家乡带来的发展变化,但普遍缺少对“三农”问题的深入思考和理性认识,对国家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也认识不到位。基于这一现状,校地共建乡村振兴体验式课堂显得尤为重要。运用“大思政课”理念,将传统课堂与社会实践深入结合,通过校地合作建设乡村振兴体验式课堂形成新的思政课阵地,以服务“五大振兴”为主题,以“三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并推广扩大课程成果的辐射面,从而帮助正处于成长关键期的青年学生,以深入的理论学习和亲身参与乡村建设,更好地了解国情、农情,通过实践锻炼使他们能够全面而准确地掌握乡村及中国的发展趋势,提升实践能力,进而为培养能够肩负起民族复兴重任的新一代青年奠定坚实而稳固的基础。同时,也有助于大学生明确自身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实现对广大青年学生的认知教育、情感培养和价值引导,提升青年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实现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有力支撑

  要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就要破解思政课发展的困境。当前思政课面临抬头率不高、针对性与实效性不强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转变教学方式。要善用“大思政课”推动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校地共建乡村振兴体验式课堂是一种在“大思政课”的理念指导下,以青年学生的思想认识困惑为出发点,结合乡村振兴的大环境大背景,拓展教育教学的空间和育人格局,探索提高思政课针对性、实效性的新模式。这种教学新模式不仅给学生带来沉浸式的体验,也丰富了思政课的内容和形式,对于化解当前思政课困境具有重要作用。由此可见,乡村振兴体验式课堂这种教学模式,田间地头当教室,拓展了思政课的育人空间和格局;“三农”资源为内容,丰富了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体系;爱农情怀作底色,提升了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利于实现思政课内涵式的发展。

切实服务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乡村振兴体验式课堂的建设不仅有利于实现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地方发展更具有推动作用,能够切实服务当地乡村振兴。乡村振兴体验式课堂在教学内容设计与命题当中,不仅紧密结合地方发展的需求、当地人民生活改善的需要,也根据学生的专业所长和志趣所在,以“五大振兴”内容为模块组织师生团队开展实践体验活动,具有鲜活的特质和地方的特色,学生也能发挥才干和热情参与到策划和实践中,参与度和效果明显提升。因此,乡村建设在高校投入和青年参与中,在组织、文化、产业、生态和人才方面获得了具体的帮助支持,实践成果同样在乡村的广袤大地上发挥出价值,真正在校地合作共建中作出乡村振兴的大文章。乡村振兴体验式课堂设计灵活多样、个性化而富有挑战性,可以提高青年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与认同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更多的资源、人力和创意,地方群众对于家乡的建设变化也感同身受,带动他们积极参与家乡建设,从而促进了乡村的发展。

校地共建乡村振兴体验式课堂的现状与问题

顶层设计缺乏,实施策略不够详细

  乡村振兴体验式课堂是具有导向性、思想性和实践性的思政实践课,其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设计的科学性。然而一些乡村振兴体验式课堂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尚不规范,甚至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导致了乡村振兴体验式课堂教学的质量参差不齐,有时甚至出现娱乐化、形式化和表面化的问题,影响了乡村振兴体验式课堂教学的效果和价值。一是对于主要围绕乡村振兴主题展开的体验式课堂,就要通过把握好主题来明晰教学目标方向,但是目前来看未能精确瞄准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这五大主题来确定实践教学主题和设计一系列具体实践教学环节。二是学校在与地方的沟通方面,由于双方距离、时间等问题很难做到持续跟进,很难做到根据当地工作实际情况和结合学校人才培养进度进行弹性调整;组建师生团队到乡村开展体验课堂、实践活动缺乏针对性和导向性;实践项目的方向、类型、模块不够详细,可谓是缺乏顶层设计,实施策略不够详细,以致教学实践的方案实施效果未能达到预期。因此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学校和教师应坚持问题导向,结合学生知识盲点、关注点和思想困惑以及地方发展实际等,在系统分析和精准把握课堂的主题、目标、环节、内容、形式等方面加强科学的顶层设计,构建“体验式课堂”详细实施策略。

资源整合不够,活动内容还不够丰富

  最鲜活的思政课,不是干巴巴的书本,而是亿万中国人写在祖国大地上的青春华章。上好“大思政课”就要善用社会资源的方向,让时代和社会环境成为主要的“出题人”,让现实环境和资源成为思政课最好的资源和素材,让思政课堂走入社会大天地。但是受传统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影响,现在开展的乡村振兴体验式课堂多数仍停留在一些对已形成的实践资源的反复探索和利用上,对现有资源的深度挖掘、整合与有效利用都存在不足,对新资源开发效率也低,加上专门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较少,导致乡村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不系统不深入,体验课堂在开展过程中活动内容不够丰富,资源平台建设力度不足,从而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实践需求,成为影响乡村振兴体验式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成果强化不够,实践项目开展不够深入

  构建校地连接的实践平台更重要的是需要将其成果进行转化,并将成果应用到常态的教育教学。但是在现实中,因为对乡村振兴体验式课堂成果的转化意识不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乡村振兴体验课堂仅仅停留在一两次或者短期的任务之上,实践项目开展不够深入,未能把获取的最鲜活教学素材很好地有机融入日常教学中,难以让思政课更有温度,更有家乡滋味。第二,未能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没能发挥成果更大的引导、辐射作用。如果在实践过程中形成接地气、典型性的实践成果,老师能够指导学生用来参加比赛,会让学生觉得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很有收获,将会增强对“三农”问题的认识理解和情感认同,体验到在乡村建设的广大天地中有用武之地,提振服务乡村振兴的信心。但现实中并没注意让这些成果成为学生参与各类竞赛的有力载体,以赛促学,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校地共建乡村振兴体验式课堂的实施与路径

建好“大师资”,筑牢乡村振兴体验式课堂的建设根基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首先,乡村振兴体验式课堂属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其顺利开展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清楚认识到建设乡村振兴体验式课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发挥自身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乡村振兴体验式课堂与时俱进。其次,要提高老师的合作能力。乡村振兴体验式课堂所涵盖的领域相当宽泛,需要将各个学科及各类资源的内容融为一体,要打破以往单打独斗的工作模式,要进行广泛的合作。这不仅需要教师之间保持紧密的协作关系,同时还需加强与“三农”的合作;要充分挖掘乡村产业、文化、人才、生态和组织等领域的专家、人才或者在这些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邀请他们成为体验式课堂的“老师”。最后,要提升教师队伍的能力。高校迫切需要通过理论培训、实践考察、集体备课和强化保障等措施,如鼓励并支持思政课教师以及各类育人主体到乡村党政机关或基层单位进行实践锻炼和调研,来提升教师队伍的能力和整体素质。

建设“大平台”,拓展乡村振兴体验式课堂的育人空间

  构建乡村振兴体验式课堂要求带领学生走出传统教室,深入乡村,走进农业企业,让学生在山川沃野中真实触摸乡村社会,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扎实研究收获新知,真切感受新时代乡村的发展脉动。首先,做到让学校、地方和乡村共同承担育人职责和任务,打造广泛意义上的育人大课堂,并且以乡村振兴体验课堂为平台,持续不断开展实践体验活动,努力打造样板工程。其次,让学校、地方和乡村共同建设“大平台”,把田间地头、农业企业等地当教室,使学生能够全方位、全过程参与乡村发展的实践体验,在田间地头了解农业生产情况,向扎根农村一线的致富带头人、科技特派员等为乡村振兴服务的优秀人员学习等,打破理论灌输、简单说教和枯燥无味的传统思政课模式,拉近大学生与“三农”的距离。总之,乡村振兴体验式课堂要通过突破传统的思政课堂有规定的时间、指定的教室、既定的教案、确定的答案的“一切尽在掌握之中”的思政课模式,拓展教学活动的空间和思政课育人的格局,才能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目标和乡村振兴双赢目标。

用好“大资源”,丰富乡村振兴体验式课堂的育人元素

  乡村的资源丰富且生动,是乡村振兴体验式课堂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乡村所涉及的实践资源覆盖产业、文化、人才、生态和组织等方面,种类繁多、覆盖面广,能更好地让学生了解乡村发展历史和状况、领略乡村自然风光等,在实践中体悟真理、助力乡村发展,实现知与情的有机结合。用好、用活乡村丰富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可以说是乡村振兴体验式课堂顺利进行的有利条件。乡村振兴体验式课堂的建设和推进要始终在“大思政课”理念引领下前行,充分挖掘利用好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中蕴藏的思政教育资源和元素,形成具有“三农”特色和学校办学特色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完善“大机制”,保障乡村振兴体验式课堂的顺畅运行

  实现乡村振兴体验式课堂教学的常态化,就需要构建一套完善的协同机制,确保其顺畅运行。首先,乡村振兴体验式课堂的构建需要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要建立多元主体之间的沟通桥梁,提升其合作的协调度。高校与当地政府、社会组织进行积极联系,在服务高校人才培养与促进地方发展之间寻找结合点,达成合作意向,并签订合作共建协议。在环境、场所、人员、文化素材等软硬件方面整合资源,搭建校地共建平台,形成涵盖管理、保障以及评价等多个层面良好协作的“大机制”。其次,建立运行畅通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机制。乡村振兴体验式课堂要求师生走出校园,深入乡村实地考察研究,需要经费支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专项经费管理制度,做到经费专款专用,确保专项经费的落实,为乡村振兴体验式课堂的开展提供有力的经费保障。最后,完善体验课堂的评价体系。从而保障乡村振兴体验式课堂的规范性,避免体验课堂存在随意性和自发性的问题。评价标准要注重知识性的考察和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以及综合素质提升的评估;评价对象要同时聚焦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师的考核,平衡的评价模式才能同时激发师生的教学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评价体系要多元,既注重结果,也要细致评价教学过程,提高乡村振兴体验式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023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两个结合’视域下农耕文化融入涉农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与实践”(编号2023SZ142);2025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基于高质量发展的广西糖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困境与路径研究”(编号2025KY1370)。

  终审:魏文源

  监审:王文娟

  编校:董卫娟

  网络:吴飞飞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