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激活红色文化资源 为乡村文化振兴赋能

时间:2025-05-20 09:27:17来源:汕头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文字:沈润森

  摘要:韶关市是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广东的第二个农民运动中心,老一辈革命家在此烙下了红色精神印记,红军长征时也在这片红色热土上留下了深深的历史足迹,这使得韶关保留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近些年来,韶关市在活化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助推乡村文化振兴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形成了一些有益经验。但与此同时,韶关市在推动革命老区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亟待解决。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韶关市的革命老区村应当根据当前存在的问题采取对应的优化路径,这不仅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继承红色基因,也有助于以文化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韶关市地处粤湘赣三省交界的“红三角”地区,具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在我国近代革命发展历史进程中,无数革命先烈在韶关这片伟大的红色热土上抛头颅洒热血,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革命足迹[1],赋予了这片土地珍贵的精神财富。光芒万丈的红色岁月给韶关留下了众多红色革命遗址,根据韶关市红色文化资源调研报告当中的数据,韶关市红色革命遗址的数量位居广东省前列[2],全市得到广东省初步确认的红色革命遗址共有798处,被初步确认为省级红色革命遗址名录的就有502处,且这些红色革命遗址大多都分布在乡村地区。韶关市革命老区村如何充分活化利用红色文化资源,通过继承红色基因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成为了韶关市文化兴村的时代命题。

韶关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有益经验

  近年来,韶关市在以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挖掘和保护好红色文化资源,夯实乡村文化振兴基础

  近年来,韶关市通过绘制红色革命遗址的分布图,为全市红色革命遗址“颁发身份证、划定保护区”,以此不断加大对红色资源的保护利用力度。根据相关数据,韶关近些年来共申请到省级红色遗址保护利用资金1.62亿元,用于对域内的红色遗址进行修缮和保护,同时还积极争取省级文物保护资金、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专项资金2.1亿元,对红色革命遗址和革命文物进行修缮,进一步提升了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展示水平。其中,南雄市作为韶关的革命老区,以科学规划、连片打造作为重要抓手,投入9000多万元,对19个红色革命遗址进行抢修保护,并将7个项目列入下一步重点修复的计划中,这对挖掘革命老区村的文化底蕴、夯实革命老区村的文化振兴基础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红色文化资源助力乡村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

  近些年,韶关市以乡村振兴为目标,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推动革命老区村的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了一批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的革命老区示范村。例如,作为革命老区村的龙岗村,曾是中共曲江地下党组织的重要交通站,具有优良的革命传统和悠久的革命历史。近年来,龙岗村依托丰富的红色革命资源将红色基因和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先后建立了革命历史陈列馆、红色革命烈士公园等红色基地,保护性地重建了塔下村甘氏祠堂革命旧址,用心打造红色文化的主题线路,并在2019年通过“红色村”省级验收,成为集党史展示、党建宣传、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红色乡村。这不仅实现了对龙岗村红色文化的保护与红色基因的传承,而且还推动了红色文化旅游的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红色生命力。此外,以仁化县为例,该县近些年来选取了一些红色资源丰富且基础配套设施完善的镇进行开发,打造了一批革命老区村红色景点。例如,仁化县以石塘双峰寨为中心,打造了石塘古村旅游景区,修缮后,保留了原始古韵的石塘古村、上寨古村、恩村古村等红色古村均焕然一新,成为了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再如,仁化县通过在安岗村实施红色堡垒、红色阵地、红色产业等工程项目,将安岗村打造成省级红色乡村示范点,安岗村中的华阳寨保卫战遗址、思诒堂遗迹以及新建的红色教育展馆更为安岗村带来了大量游客[3]。同时,仁化县还不断完善红色旅游镇级游客咨询中心、旅游厕所、旅游标识、红色旅游景点公路等基础设施,为推动革命老区村的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更加优越的条件。

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开展主题教育,丰富乡村文化生活

  韶关市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在革命老区村打造了红色精神学习基地,并开展了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丰富了乡村的文化生活。例如,乐昌市在五山镇长征突破第三道封锁线遗址群的基础上努力打造了红军长征乐昌教育基地,该教育基地以雕塑、图文展览的形式对红军长征经过乐昌时的故事场景进行还原,是集爱国主义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及党员干部学习培训的综合性基地,如今已成为乐昌一张崭新闪亮的红色名片。同样,新丰县黄磜镇的黄沙坑村充分发挥革命老区村的优势,通过挖掘本村的红色资源,把传承红色基因深度融入到主题教育活动中,打造了“新丰县党员现场教育基地”和“新丰县团员教育基地”。再如,在抗战时期曾作为始兴县委机关和抗日指挥中心所在地的始兴县隘子镇风度村充分利用本村的红色文化资源,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教育主题打造了红色教育点,提高了红色教育基地的影响力,吸引了众多单位前往开展主题教育学习活动。韶关市通过依托革命老区村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展红色主题教育活动,丰富了乡村的文化生活,推动了革命老区村的文化振兴。

当前韶关革命老区村活化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的问题现状

  韶关市在挖掘革命老区村红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打造了红色乡村文化名片,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社会经济成效,但受到基础设施、人才匮乏、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革命老区村的文化振兴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红色文化资源的整体知名度有待提高

  韶关市的革命老区村虽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但其整体知名度并不高。即使部分红色乡村景点在粤北地区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其红色革命历史文化的影响力在广东省内乃至全国范围内有待进一步提升。甚至也有许多本地人虽熟悉当地的革命老区红色景点和红色人物,但对红色文化背后的历史及其价值的了解仅限于初步阶段。可见,韶关市革命老区村的红色文化资源整体知名度还有待提高,游客对红色文化资源的认知程度也仍有待进一步提升。

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韶关市虽然在近年来对全市革命老区村的红色文化资源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保护和修缮,使得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每年红色乡村旅游所吸引、接待的游客规模也有所扩大,但韶关市在革命老区村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具体表现为当前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还缺乏长远规划和整体布局,文旅融合活力不足,红色文化资源在产业融合发展方面缺乏协同性、系统性。此外,革命老区村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挖掘不深,红色精神传播与弘扬的力度不够,红色景点的打造过程缺乏对红色事迹背后所反映的历史变迁与社会背景的研究,只是简单地发挥了红色资源的旅游价值功能,红色资源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未能充分得到挖掘。

红色文化资源表现形式单一,利用模式亟待创新

  目前,韶关市的革命老区村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着红色文化资源表现形式单一枯燥、同质化严重,利用模式缺乏创新力等问题。例如,韶关市革命老区村的大部分红色景点仍停留在红色建筑游览、展馆陈列式观光以及导游的讲解层面,显然这种模式下游客多为被动学习与接受,缺乏体验感与互动感,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游客对于红色乡村旅游的新需求。此外,革命老区村在数字技术赋能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在红色文化资源的展现方式与传播载体上仍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创新。

韶关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助力革命老区村文化振兴的优化路径

  通过对当前韶关革命老区村活化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的问题现状进行分析,本文提出了以下的优化路径,为韶关革命老区村的文化振兴工作进一步取得实效提供参考。

引进专业人才及先进理念,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智力保障

  革命老区村的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宝贵的文化价值和深刻的理论内涵,仅仅通过红色景点、红色故事的形式来展现红色资源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是远远不够的,需要通过引进专业人才和先进理念来进一步深挖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将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内涵与乡村全面振兴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因此,韶关市的革命老区村可以通过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依托红色文化研究院为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做出长远规划。有了专业人才的宏观把控,将有助于红色乡村在打造红色旅游景点、丰富红色文化呈现形式方面提质增色,进一步充实革命老区村的文化底蕴。此外,韶关市可以发挥当地乃至全省高校的专业人才优势,借助高校研究问题的专业能力,聚集专业人才以加大对革命老区村红色资源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研究,以先进的发展理念赋能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增强革命老区村文化振兴的活力。

推动文旅融合进程,打造革命老区村的红色文化品牌

  针对文旅产业融合力度不强的问题,韶关市的革命老区村可以借助当地的非遗文化、实景演出以及红色展馆的升级改造来促进文化旅游业的繁荣发展,进一步讲好革命老区的红色故事,打响红色乡村的文旅品牌。其一,通过融合当地的非遗文化助推红色乡村的文旅发展。韶关市拥有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86项,涵盖了民间歌舞、民间工艺等,具有宝贵的价值。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红色文化的有机结合,以非遗技艺设计和推出红色文创产品,不仅有利于展现当地的非遗魅力,还有利于借助非遗文化的载体提高红色文化的影响力。这种做法不仅能带来一定的社会价值,还有利于创造经济效益,推动乡村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其二,通过实景演出丰富红色文化的展现形式。韶关革命老区村红色文化的展现形式过于单一,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够。而实景演出则能够在感官上满足游客对于文化展现的互动感、体验感的新需求,因此,革命老区村可以结合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努力探索和打造实景演出项目,创新红色文化资源的展现模式,提高红色乡村文旅对游客的吸引力。当然,通过实景演出的形式也能够增强红色景点的旅游价值,在传播红色文化的同时,带动乡村的旅游产业发展。其三,通过对红色文化展馆进行升级改造来促进革命老区村的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当前,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对红色展馆的升级改造应当摆脱传统形式的束缚,对其进行升级改造时可以充分运用现代的声光电及VR技术等,尽可能将红色文化发展历程更加生动地呈现给旅客,增强旅客在观览红色展馆过程中的互动性与体验性。除了对红色展馆进行升级改造外,革命老区村还可以在传统景区内设立红色精神宣传板块,以丰富红色文化资源的展示载体,提高游客对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的认知度[4],进一步提升当地红色文旅的知名度。

推动红色文化资源整合,发挥好区域群聚效应

  韶关市革命老区村要解决红色文化资源整体知名度不高的问题,可以通过加强对各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的整合力度,来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整体优势,从而塑造韶关市红色乡村文化品牌。在推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韶关市的各革命老区村既要注重充分利用好文商旅集团等来增强区域的互连性和城乡的互动性,也要完善交通设施,打通各红色景点的主要交通盲点,将韶关市内各革命老区村的红色文化资源“串点成线”,实现从孤景向群景的转变,以发挥整体优势。当然,韶关在促进资源整合时也要坚持优势互补的原则,将自然生态保护与红色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将绿色旅游与红色旅游进行有机结合,各展其长。此外,韶关市的各革命老区村在加强红色文化资源整合的过程中也要强化红色品牌意识,通过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不断深挖红色文化资源所蕴含的精神内涵,不断打磨红色文化教育课程,提高服务水平,增强红色文化资源的表现力和影响力,进而打响韶关红色乡村文旅品牌。

加强数字技术赋能,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播

  如今,数字化已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韶关市的革命老区村要打开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的知名度,可以借助数字技术来赋能红色文化的传播,将数字化与红色资源进行深度融合,实现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首先,可以通过加强数字赋能,将那些容易消失的红色资源进行保存,如红色文本作品、红色民谣等。其次,韶关市也可以选取革命老区村打造数字化红色展馆,通过借助网络信息技术、特种视效技术、三维图形图像技术及虚拟现实技术等,在互联网平台上以三维立体方式对展馆进行完整呈现,数字红色展馆可以提高游客参观过程的体验感和互动性,将静态游览转变为动态体验,在有助于游客全方位了解红色文化资源、满足其新需求的同时,也有助于推动红色精神的传播。最后,韶关市革命老区村也可以充分利用好占据市场主要流量的热门新媒体平台,如抖音、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借助新媒体平台的影响力来推广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以文化振兴助力革命老区村的全方位振兴。

  韶关市充分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的优势来大力推动革命老区村的文化振兴,不仅有利于保护和传播红色文化,传承和发扬红色精神,还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文化活力。当前,韶关市要在总结和利用好以往有益经验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优化路径来突破当前革命老区村文化振兴的发展困境。革命老区村应引进专业人才和先进理念,促进红色文旅融合发展,整合红色文化资源以发挥区域群聚效应。同时,要注重数字技术在传播红色文化过程中的应用,进一步以文化振兴带动革命老区村的全方位振兴,为实现革命老区村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刘启宇.传承红色基因 打造“红色韶关”[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21(02): 50-51.

  [2]王焰安.关于韶关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和产业化发展的建议[J].韶关学院学报, 2023, 44 (01): 19-23.

  [3]谭玉玲,肖晓珍.赓续红色文脉 贫困村蝶变美丽乡村[J].源流,2019(11): 22-23.

  [4]刘晓锐.乐山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经验总结与利用策略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23(02): 102-107.

  本文为2024年广东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侨’文化元素助推汕头侨乡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pdjh2024b17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终审:魏文源

  监审:李保燕

  编校:李晓亚

  网络:吴飞飞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