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美育在乡村振兴中的探索与思考

时间:2025-05-19 10:50:38来源:广西师范大学 文字:丁珂 覃芳晴 池承武

  摘要:在全面实施美育浸润行动的背景下,大学生深入社区、乡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已经成为平衡教育教学资源、整合高校教育力量助力乡村振兴的一种普遍实践形式。小蚂蚁行动志愿者团队结合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当地特色文化资源,并在实践中注重以美育观念为指导,深入乡村地区,开展了多样化的美育实践课程。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小蚂蚁行动志愿者团队成员注意到一些乡村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对美育的理解尚显不足。他们往往将美育简单地等同于美术教育,忽视了其更为广泛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这种认识上的局限,制约了美育在乡村地区的推广和实施。对此,小蚂蚁行动志愿者团队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实践总结,旨在推动乡村美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美育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培养学生认识美、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滋养心灵、塑造人格,并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学校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应注重引导学生的信念、价值观和情感,帮助学生塑造积极、健康、乐观、阳光、向上的心理状态,这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乡村美育的理论与实践背景

乡村美育理论探索

  美育是净化道德、充实精神生活的重要源泉,在立德树人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培养高质量人才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乡村美育”可以通过“美育”的基本概念和理念来深入研究,并且能够进一步拓展“乡村”的维度。以美学理论为指导,融合乡村特有的地域文化,深入探索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等多种审美元素,构建一个具有独特乡村风貌的美育体系。

“百生百村百艺”美育实践活动介绍

  美育是审美教学、情操教育、心灵教育、创新教育等相互交融的综合性教育,离不开具体的实践活动。“百村百生百艺”美育实践活动主要面向2岁~16岁的儿童,特别是乡村留守儿童和民族地区的孩子。该活动旨在通过艺术美育、自然美育、社会美育和教育美育,从乡土文化、家乡特色、非遗等多个角度,采用设计、美术等艺术教育形式,为孩子们提供独特的课程体验,同时遵循实践性、情感性和学以致用的原则,帮助和引导他们开展美育活动。

美育助推乡村振兴

  美育是一种塑造人格的教育方式,它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同时也是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重要实践载体。从乡村振兴的角度审视,乡村美育的发展应当依托本土资源,坚定文化自信,完善乡村美育体系,推动美育的普及,促成多方参与和交流,拓展实施的途径,并积极探索乡村美育价值实现的新路径,以助力乡村振兴。

挖掘本土资源特色,增强文化自信

  我国各地的人文风貌、地域文化各具特色。我们应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历史、人文资源,通过创新转化和传承发展,提升地方文化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增强人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从而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和文化氛围。在乡村美育中,应就地取材,发掘本土文化资源,引导学生感受并欣赏乡村的独特魅力。通过精心设计,将具有乡村特色的美育课程融入其中,充分利用乡村和自然环境的优势,将美育融入其中。同时,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亦是课程设计的重要载体,重视非遗文创产品的开发与应用,是强化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意见中提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服务当代,进一步发挥造福人民的作用。在此背景下,教育部办公厅将“喜迎二十大”定为活动主题,坚持“学非遗”“传非遗”和“展非遗”的理念,激励学生积极创作,展示具有民族特色、鲜明地域风格的传统技艺类和传统美术作品,期望通过深入了解非遗文化,体验主流文化的多样性魅力,增强非遗理念所传递的审美精神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共同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健全乡村美育体系,实现美育公平

  乡村美育取决于家庭、塑形于学校、发展于社会,建设改进乡村美育工作就是要扩大美育格局。学校应构建和完善美育教学体系,确保美育课程的课时和质量,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采用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现代教育理念,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创新能力。一方面,通过社会公益、志愿服务等途径,精准实施帮扶措施,以补充那些美育设备不足的地区。另一方面,在课程设置方面,结合乡村特色,开发具有乡土气息的美育课程,如民间艺术、自然观察、农耕文化等,让学生在亲近自然、体验生活中感受美的魅力。除此之外,乡村地区的教师应积极探索音体美艺术学科与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学科跨学科思维的融合教学,打破学科壁垒,拓展学生思维,创新美育课程,将乡村美育课程细分为感知课程、操作扮演课程、体验课程、正式课程与观察课程五大类,以避免美育的技术性与功利化倾向,持续拓展美育的空间,提升美育的质量。

推动多方协同,拓展实施载体

  构建乡村美育实施平台的关键在于拓展乡村文化的内涵,打造美育空间。突破地域限制,凝聚多方力量,构建以美育人、人人共美的美育模式。在乡村美育的实践中,人是核心要素。通过组织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推动乡村美育的发展,旨在让更多人了解并支持乡村美育工作,确保乡村儿童也能享受到美育的滋养。若有更多的青年和艺术家能够支持乡村美育的发展,那么志愿者的参与将为乡村美育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有利于助力全面乡村振兴。

实现数字化激活,促进资源共享

  激活数字化以实现资源共享,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数字化时代,教育质量的提升需要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打破传统壁垒,促进信息、技术、知识等各类资源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流动与整合,使其切实促进乡村美育的传播与发展。因此,应该运用好新媒体平台,以文化为纽带,促进城乡融合发展,通过多元化的新媒体平台为乡村地区美育的实施创造条件。乡村美育信息在创作、发布、共享过程中能使艺术教育更加生动活泼,更易于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在创造美的过程中,科技已不再仅限于提供辅助,而是作为创意的核心部分展现出来,成为新时代美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百生百村百艺”美育实践活动的成效与问题

成效展示

  1.普及艺术教育

  活动成功地将艺术教育资源引入农村,打破了地域限制,使农村学生有机会接触到专业的艺术教育。通过教授绘画、设计等多种艺术形式,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2.传承乡村文化

  通过与当地文化的深度融合,活动成功挖掘并整理出一系列乡村传统艺术,如唐山皮影等,使这些濒临失传的艺术形式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促进校村合作

  活动推动了学校与村庄之间的紧密合作,建立了校村以及学校与学校共建的美育基地。这种合作模式不仅为学校提供了实践教学的平台,也为村庄带来了文化和艺术的新气象。

  4.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参与活动的学生在艺术修养、团队协作能力、自信心等方面均有了显著提升。他们通过参与艺术创作和表演,锻炼了自我表达和沟通的能力,培养了良好的人文素养。

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活动的艺术教育内容相对单一,主要集中在绘画素描、色彩、设计等常见艺术形式上,缺乏对其他艺术领域的探索和创新。二是在农村地区,艺术教育面临师资短缺的问题,教师队伍较为薄弱。三是受家庭条件和个人兴趣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参与艺术团队活动的程度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学生对艺术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然而,另一部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却显得不足。这种参与度的差异影响了学生团队的整体表现,进而对活动的教学质量和效果造成了影响。四是活动主要依赖短期项目和临时性的决定支持,缺乏长期、稳定的发展规划。五是对于活动的成效和影响,缺乏科学、系统的评估机制,没有很好的反馈机制。;六是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对于校内外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不够充分,未能有效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参与和支持美育实践活动。七是活动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小蚂蚁团队项目,来源相对单一且有限。在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浪费和效率低下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资金的效益发挥和活动的全面推进。因此,活动在规模扩大和质量提升方面受到限制。

乡村美育在乡村振兴中的发展策略与建议

党建顶层引领,培育美育服务队伍

  党建顶层引领在培育美育服务队伍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党建引领,有效提升美育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一是明确美育工作目标与党建引领方向。将美育融入党建工作的核心内容,通过教育培训、宣传引导等手段,提升党员干部和教师对美育的理解,营造美育的良好氛围。二是强化美育师资队伍的党建引领作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设立专门的美育工作机构或小组,以负责美育活动的统筹规划和组织实施。三是创新美育工作形式与党建活动的结合。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创新美育工作形式,如开展艺术展览、文艺演出、创意设计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美的魅力,提高审美素养。四是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党员教师开展美育志愿服务活动,例如,深入社区、学校等场所,进行美育讲座和艺术辅导,以提高社会的美育水平。

校村资源联动,共建美育育人模式

  一是制定专项政策与规划。各级政府可以制定针对乡村美育的专项政策和规划,明确乡村美育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通过政策的引导,确保乡村美育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保持一致。二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增加对乡村美育工作的财政投入,支持乡村美育基础设施的建设、美育活动的开展以及美育人才的培养。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乡村美育建设,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三是建立激励机制。设立乡村美育工作激励机制,对在乡村美育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通过树立典型模范、推广经验,激发社会各界对乡村美育的参与热情和创新精神。四是美育建设乡村中,基层党组织要重视农民文明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培育提升,构建一个良性的自我发展机制。要关注乡村振兴主体的能力发挥,只有不断提升农民的文明素质和专业技能,不断创新美育观念,才能用发现美的眼光大力发展乡村产业资源;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引导群众自我表现、自我展示、自我提升,深入挖掘乡村的美学资源,将创造美的理念融入生产者、生产方式、生产产品全过程各环节,以更好助力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

长效机制保障,助推高质量发展

  一是构建跨部门协调机制。建立由文化、教育、农业、旅游、高校等相关部门参与的乡村美育工作协调机制。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信息共享等方式,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与合作,形成工作合力。二是整合资源优势互补。挖掘本土资源特色,加强文化自信,同时,充分发挥各部门在资源、技术、人才、高校等方面的优势,实现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例如,教育部门可以推动学校美育资源与乡村共享;文化部门可以组织专业艺术团体到乡村开展文艺演出和培训活动;农业部门可以结合农业景观打造乡村美育特色项目。三是创新合作共建模式。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乡村美育合作共建模式。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投资、捐赠、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乡村美育建设,形成多元化的参与格局。四是创新联系方式。建立由点到点、点到面、面到网,逐一扩散团队成员的队伍,使其成为美育实践基地联系点,保证美育实践活动的连续性,更好促进交流宣传,形成点到面到网的实践队伍。

  乡村美育,作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关键一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深入推动这一进程,政策引导与支持显得尤为关键。通过实施跨部门合作共建模式的策略,不仅能够整合资源,更能确保艺术教育在乡村地区的普及与提升。这样的举措,无疑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坚信,随着更多的创新理念和实践成果在乡村美育领域的不断涌现,乡村振兴的画卷将更加绚丽多彩。乡村美育,不仅是美的教育,更是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和坚实基石。

  2024年度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百生百村百艺——美育漓江筑梦者计划”(202410602085x)。

  终审:魏文源

  监审:李晓亚

  编校:李保燕

  网络:吴飞飞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