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赛促融”视角下构建乡村振兴 人才培养路径——以浙江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为例
摘要:以赛促融作为一种创新模式,通过竞赛活动促进高校、企业、社会组织与乡村的深度融合,推动乡村振兴。文章以浙江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为例,分析竞赛如何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乡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文章提出“需求-教育-就业”闭环分析框架,探索“岗课赛证”融通的人才培养路径,旨在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推动乡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摆脱乡村人才供给困境提供新路径。
乡村振兴与人才培养相辅相成,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核心驱动力。根据《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明确提出要“大力培养乡村人才,吸引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全面振兴”,并从壮大乡村人才队伍、完善乡村人才培养体系、健全乡村人才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也进一步强调需要优化提升职业教育,加强农村数字人才培养等新的方向。
“以赛促融”是一种通过竞赛活动促进多方融合的创新模式,旨在通过竞赛平台实现不同主体之间的深度合作与资源整合,推动乡村振兴等目标的实现。这种模式沿袭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培养的路径,在促使学生将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促进了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在此基础上,“以赛促融”进一步拓展到产教融合领域,通过“政校企村”四位一体的合作模式,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
高等教育作为培养创新人才和推动科技进步的关键力量,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具有独特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本研究从浙江省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出发,聚焦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与乡村振兴人才需求错位的问题,尤其是学生“下不去、留不住、用不好”的核心问题。以浙江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为例,通过实践参与分析如何通过竞赛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乡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结合参赛体会感悟拓展乡村人才研究视角,构建“需求-教育-就业”闭环分析框架。探索如何将岗位需求、课程设置、技能竞赛和职业技能证书有机结合,形成一个闭环的人才培养体系。这种模式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还能为区域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乡村振兴创意大赛“以赛促融”特点
浙江省乡村振兴创意大赛通过竞赛促进高校、企业、社会组织与乡村的深度融合,推动乡村产业、文化、生态的全面发展。
促进高校与乡村的融合
将高校资源下沉乡村。高校作为知识和人才的聚集地,通过竞赛活动将智力资源、科研成果和创新思维引入乡村。例如,大学生团队深入乡村调研,挖掘乡村的文化、产业资源,为乡村发展提供创意和解决方案。对接好乡村实地需求。乡村作为竞赛的“出题方”,提出实际需求,高校团队则作为“答题方”,通过竞赛活动解决乡村的实际问题,实现高校与乡村的深度对接。
促进产业与创意的融合
促进参赛团队的创意赋能产业,用乡镇内产业带动创意。大赛鼓励参赛团队将创意设计应用于乡村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例如,通过设计农产品品牌、开发文创产品、规划乡村旅游路线等方式,为乡村产业注入新的活力。乡村产业的发展为创意提供了实践平台,参赛团队的创意设计在产业中得到应用和推广,进一步推动了乡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促进政策与实践的融合
政策指导实践方向,通过实践响应政策。大赛将国家和地方的乡村振兴政策与实际项目相结合,引导参赛团队关注乡村发展的政策导向。例如,通过政策解读和项目落地,推动乡村的数字化发展、文旅融合等。大赛的实践成果为政策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通过竞赛活动发现的问题和经验,可以为政策的优化和完善提供支持。
促进人才与乡村的融合
将人才引入乡村,用乡村留住人才。大赛通过“青年驻村计划”等方式,引入高校、社会资源,推动乡村人才的流动。例如,参赛学生在竞赛过程中深入乡村,与村民共同生活和工作,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通过竞赛活动,乡村为人才提供了实践机会和发展空间,部分参赛学生在毕业后选择继续从事乡村振兴相关工作,实现了人才与乡村的深度融合。
陇头朱村竞赛案例分析
赛题基本情况与需求
根据2024年第七届浙江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竞赛指南,基地覆盖浙江省10个地级市的79个乡镇121个招标村(基地)。各基地因分布地域不同,在自然风貌、资源禀赋、人文社会环境和发展水平上都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来自不同区域的赛题能比较全面地展现浙江省全域乡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其选题经过专家深入村庄调研,针对乡村发展中亟须解决的问题,拟定出真题真做的竞赛选题。
1.五大核心需求方向
第一,品牌与营销类,如农产品品牌设计、文旅IP打造、短视频与新媒体推广,其核心任务是帮助乡镇树立品牌定位、包装设计、流量运营、线上线下整合营销等。
第二,规划与设计类,如村庄景观提升、民宿改造、旅游路线设计,其核心任务是帮助乡村已有老旧及闲置空间进行空间规划、生态景观设计、古建保护与活化利用等。
第三,产业融合与创新类,如农文旅融合策划、非遗衍生品开发、研学课程设计,其核心任务是进行产业资源整合、商业模式创新、文化赋能产品开发等。
第四,文化活动与节庆策划类,如民俗活动编排、节庆庆典策划,其核心任务是对当地进行文化挖掘、活动执行、社群运营与在地文化传播等。
第五,技术应用与数字化类,如电商运营方案、智慧乡村设计、直播培训,其核心任务是将数字化工具应用、数据分析、科技赋能乡村场景等。
2.青年人才的能力需求五个维度
第一,创意创新能力,能提出差异化的品牌策略、文旅IP创意,如赛题中的“杏花节策划”“数字游民社区设计”,需要设计软件(PS/AI)等工具支撑、掌握头脑风暴方法和具备跨界思维。
第二,综合规划能力,擅长空间规划、产业布局与资源整合,如“千亩方农文旅规划”“古村落改造”,需要AutoCAD、GIS、SWOT分析模型。
第三,文化赋能能力,熟悉非遗活化、民俗文化挖掘,如“越剧衍生品设计”“畲族文化研学”,具备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符号学等知识基础。
第四,沟通协作能力,协调政府、村民、企业多方利益,如“村域民宿品牌策划”“共富工坊运营”,能够在实践场景中进行社区营造、多方利益谈判、团队项目管理。
第五,商业运营能力,需要精通品牌营销、电商运营、流量转化,如“抖音直播赋能”“农产品电商策划”,需要具备新媒体运营、用户画像分析、ROI评估等相关能力。
另外,还需要具备政策敏感度与技术适应性,不仅需要熟悉《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政策导向,还要能够对新型数字技术如虚拟交互、数字孪生等技术勇于探索,进一步提升乡村创意人才培养的前瞻性。
参赛实践案例
浙江省义乌市陇头朱村拥有丰富的文化古迹和遗产,传统古建筑占整村面积的45%。由于朱姓在明朝为国姓,村中多处古建筑被准允使用皇室规格,这一特色在民间村落中极为罕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村内现存特色古建筑18座,其中市级文保单位4处。此外,陇头朱村还拥有红糖加工工艺、索粉和鱼花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颇具规模的古玩产业。这一产业虽仅有30多年历史,但在巅峰时期,全村130余户(接近全村总户的1/5)从事古玩经营,产品远销海内外。作为千年古村,陇头朱村在文旅产业融合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基础和发展优势。
参赛团队通过调研走访和与村“两委”干部及乡贤的多次探讨,提取创意元素,进行品牌设计,打造古村文旅新形象。团队围绕古建筑、古玩、梅花等元素,提炼出标识性纹路和特色元素,设计品牌Logo与IP形象,为古村文化品牌注入新活力。团队将品牌标识应用于村庄文旅发展规划、文创产品研发和特色产业等领域,整合碎片化资源,推动传统非遗技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古村文旅规范化发展。通过文创衍生产品,构建文旅一体化发展生态圈,丰富游客体验,打造“文艺化、品牌化、潮流化”的乡村文旅生态圈。
团队提出以非遗为代表的文旅一体化活动策划,主要包括将非遗美食融入节日活动,将非遗特色美食如索粉融入当地节日活动中,邀请传承人展示手工技艺,游客可参与制作,感受古村风俗,形成吃、玩、学、游一体化体验项目,加强非遗技艺传承与推广;校企合作设立非遗课堂,建立村校战略合作关系,邀请非遗大师和专业师生为当地中小学生和游客教授非遗技艺,设立亲子课堂和体验项目,实现村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建设产学研一体的教育教学实践基地,拓宽古村文旅市场。
参赛组成分析
该参赛团队在浙江省乡村振兴创意大赛中表现出色,成功完成了古村文化品牌形象设计及红糖农产品包装的打样工作,并为村内设计了道路标识与指引牌,进一步拓展了品牌形象的多场景应用。凭借这些成果,团队在大赛主体赛中荣获金奖,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然而,比赛结束后,由于未能提前与当地运营方建立有效对接,设计和打样的品牌方案未能真正落地实施。此外,竞赛团队在整合校村双方资源方面的能力不足,导致活动策划及校村共建教育教学实践基地的计划也未能最终实现。
从最终的落地效果来看,竞赛过程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IP创意过程中,团队充分考虑了当地的文化特色和产业资源,展现了较高的专业素养。但同时,团队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是沟通协作能力不足,在陌生环境中难以协调本专业、本校以及目标村落的资源,进而获得项目支持,这成为团队面临的最大挑战;二是缺乏商业运营能力,创意成果未能转化为后续的商业运作,从而无法产生经济效益。
这一经历凸显了在乡村振兴项目中,创意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同时也提醒在培养人才时,不仅要注重创新能力的提升,更要强化沟通协作与商业运营能力的培养,以确保项目能够真正落地并产生持久的效益。
以赛促融人才培养路径建议
竞赛与实践优化路径
将竞赛项目赛题设计为已有商业运营的实践任务,让学生在竞赛中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乡村振兴创意大赛中,设置具体有运营方的乡村品牌设计、农产品包装、旅游路线规划等任务,确保学生的作品能够直接应用于乡村发展;鼓励校企联合参赛,让学生在企业实习中积累实践经验;增加企业导师制度,如指导电商运营实习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电商运营能力。
鼓励参赛院校与乡村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设立实践基地,让学生在竞赛结束后能够继续参与项目的落地和运营。例如,设立“青年驻村计划”让学生在竞赛结束后继续参与乡村文旅项目的运营。
建立长期跟踪评估机制。对竞赛项目的落地情况进行长期跟踪,确保项目的可持续性;设立项目跟踪评估小组,定期回访乡村,评估项目的实施效果;对参与竞赛的学生进行长期跟踪,评估其职业发展情况,例如,建立学生发展数据库,记录学生的职业发展路径,为后续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以赛促融:动态案例优化人才培养方向
系框架基于竞赛真题开发案例库,将抖音运营、虚拟交互、区块链溯源等前沿技术纳入教学资源库,增强教学实用性。建立乡村工作站,学生参与真实项目周期(调研-设计-落地),例如,为彭南村设计电商营销方案,直接带动农产品销量增长;建立乡村工作站,学生参与真实项目周期(调研-设计-落地);为彭南村设计电商营销方案,直接带动农产品销量增长,构建学生成长数据库,追踪其乡村就业轨迹与技能应用效果,反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以赛促融:重构职业技能与课程体系
依托对接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构建教学资源体系框架。根据构建乡村振兴艺术设计领域技能模块,涵盖新媒体矩阵搭建、农产品直播、非遗传承、乡村品牌策划等核心能力。通过初级至高级的分层认证,将文化产业管理、数字媒体等专业课程与职业技能模块深度融合,实现“课证融通”。例如,针对“文化传播力不足”短板,增设乡村叙事与IP孵化课程;乡村旅游短视频宣传模块整合摄影剪辑、文案策划课程;乡村墙绘模块融合美术设计、文化符号学内容,形成“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
以赛促融:重视乡村职业素养培育
余杭区多地乡村职业经理人的访谈也佐证了个人能力素养包括职业背景、专业技能、政府资源链接能力和农村社会关系处理能力。乡村运营师的关键职业素养包括挖掘独特资源,创设乡村品牌IP,营造共同体空间,增强情感和价值认同,强化协调配合,优化利益分配机制,面对以上需求,“校-企-村-赛”联合成立乡村振兴运营中心,学校提供创意策划与IP设计,企业负责投融资与项目落地,村庄参与评价与成果共享,形成“需求-方案-实践-评比”闭环;围绕非遗、农旅等资源,要有灵活应变的能力,不惧岗位在智慧技术下出现的裂变;构建“数字名片+场景沉浸”产业链,如开发乡村数字地图、AR非遗游戏,打通线上线下文化消费场景,提升乡村文化传播力。
2024年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产教融合助力数字文化赋能乡村振兴:高职生返乡入乡合作创业研究”,(项目编号:2024N130);2022年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校级重点课题“媒介朝圣语境下乡村生态旅游再生型模式研究”(项目编号:X2022026)。
终审:魏文源
监审:罗学茹
编校:王文娟
网络:吴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