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乡村振兴视角下网络直播运营人才培养路径价值赋能的有效策略

时间:2025-04-29 09:55:08来源:重庆市南川隆化职业中学校 文字:龙娅 邓大伟 张圆 唐霖娜 张海锋

  摘要:网络直播如今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途径,显著改善了农村地区的农业、电子商务、旅游业等产业环境。网络直播要实现其潜在价值,需要专业的网络直播运营人才。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中,培育“三农”领域的直播人才是赋能产业发展、增强区域经济的关键措施。文章以重庆市南川区为例,深入分析了该区域网络直播的现状,并从乡村振兴的角度审视人才需求,提出了培养网络直播运营人才的实践路径。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个人和产品的推广渠道及营销方式变得日益多元。网络直播在过去几年中成为行业焦点,它将直播与产品营销相结合,使消费者能够直观地看到产品详情。同时,网络直播的实时互动特性为网络购物和休闲娱乐提供了全新的体验,成为现代人消费和娱乐的重要方式。网络直播为“三农”发展和电商营销带来了创新,而乡村振兴战略也强调利用数字经济推动乡村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为产业振兴开辟了新的机遇。因此,如何利用网络直播促进乡村振兴,创新和应用数字技术,以及培养更多的网络直播运营人才,成为了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1]

网络直播在赋能乡村振兴方面的应用

  南川区位于重庆南部,其辖区内的金佛山被誉为“巴蜀第一名山”,区域内旅游资源丰富,每年都吸引着大量游客,例如,大金佛山178环山趣驾自驾旅游路线就是川渝地区周边游较为火热的线路。同时,南川区在农业发展上也有显著优势,作为全国首批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之一,这里不仅农业资源丰富,产业链完整,还盛产南川蓝莓、方竹笋、大树茶等特色产品。此外,南川区还是渝黔区域合作先行区,在乡村振兴方面,无论是农业、旅游还是区域交通,都有着天然优势[2]

“直播+农业”,打造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

  “直播+农业”作为一种新兴的农业发展模式,正逐步成为打造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的有力工具。随着短视频及其平台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以拍摄“三农”题材为主的博主火爆全网,也让更多人从不同角度重新认识了农村及农村生活。直播技术的运用使得越来越多的农产品进入大众视野,不仅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和透明度,还通过减少中间采购环节,增强了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农户通过直播可以全面展示产品的种植环境,从而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形象。例如,南川区在2023年以“直播生活、直播美好”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直播活动,通过17项主题合作,帮助当地农户售卖家禽、蛋类、蔬果、竹笋等农副产品,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题。此外,南川区委统战部成立的“统战直播助农服务团”也为全区20余种农产品“代言”,助力农产品销售增收300万余元。

“直播+电商”,多渠道合作拉动乡村经济

  随着南川区公共服务体系的日益完善,在新媒体电商的推动下,直播卖货已成为该区域内助农和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措施。该区域不断探索“直播+”模式,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融合[3]。例如,南川区供销社通过线下建立农特产品展示展销中心、直销便民中心、农村综合服务社等,为农产品的展示、线下销售提供了多个渠道。线上则积极对接传媒公司、“三农”博主、志愿者等开展直播助农活动,同时与美团、饿了么等平台合作,大力发展社群电商、团购电商等模式,拉动乡村经济。数据显示,南川区的“金佛山”品牌年销量已达到15000吨以上,年销售额近3亿元。目前,南川区国家级龙头企业特珍食品拥有99家龙头企业、1479个农民合作社、近千个农民家庭农场,推动了南川米、大树茶、蓝莓、方竹笋、中药材等特色产品进入人们视野。

“直播+旅游”,打造智慧旅游“新高地”

  南川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凭借着天然的优势,近年来也开展多项以“直播+旅游”为主的直播活动,介绍当地康养、自驾、风俗等,打造一个又一个乡村振兴的“增长点”。例如,2023年的“康养项目”直播活动,通过新媒体直播大号对良瑜养生谷、中海黎香湖、兴茂乐村等康养项目进行3场体验式直播,并推广网络预售;“南川非遗”直播活动,通过直播大号对“三不加”、金山红、大观金佛玉翠、方竹笋等非遗产品制作工艺及成品进行5场体验式直播带货;“文创产品”直播活动,通过新媒体直播大号对黑叶猴、蝴蝶标本手工制品等相关文创产品进行1场解说式直播带货;“乡村自驾旅游”帮扶活动,会员企业电商平台利用乡村游,结合南川时令果蔬、农副产品等,开展周末自驾游直播活动,带动了农副产品的销售量,增加了民宿、农家乐等预订量。“南川美景”直播活动,通过新媒体直播大号对金佛山、神龙峡、山王坪、十二金钗大观园等景区资源进行4场现场解说式直播带货;“南川户外运动项目”直播活动,通过新媒体直播大号对飞拉达、滑翔、皮划艇、登山等运动项目进行4场体验式直播带货。通过“旅游+直播+产品宣传”,向网友全方位、立体化地讲述南川的风土人情,以直播赋能乡村振兴,营造多样化的消费场景,带动区域经济飞速发展。

乡村振兴视角下网络直播运营的人才需求分析

直播带货的短视频人才需求

  网络直播运营少不了对账号的运营和内容拍摄与剪辑。对于很多直播间和“三农”博主来说,拍摄短视频也是提升网络直播带货转化的方式之一。“直播达人”通过对农村生活、优质农产品的拍摄,以创新的内容及剪辑手法,以短视频的方式触达受众,不但能够更加形象立体地展示售卖产品,还能够通过“养号”的过程增加自身粉丝量与吸引力,从而获得额外的广告收益等。因此,网络直播运营中所需人才包含了摄影摄像、短视频剪辑、内容策划与运营、账号运营等方面的人才。这些人才的引入,有利于账号更好地引流以及更好的内容呈现[4]

直播运营人才需求

  网络直播运营简单来看是通过直播间售卖产品,主播是直播间的灵魂人物,但是想要搭建一个全面、完整的直播间,为人们呈现更好的内容,还需要运营、场控、选品、客服等人才的支持。

农村电商人才需求

  直播带货作为电子商务的一种方式,随着其在各个区域的蓬勃发展,对人才需求也逐渐多元化。复合型电商人才集产品营销、直播销售、短视频内容制作、物流管理、客户服务以及线上店铺运营等多方面技能于一身。这类人才能够跨领域协作,准确把握市场脉动,从而创造更优质的产品和内容,为消费者带来更卓越的服务体验。

乡村振兴视角下网络直播运营人才培养现状与不足

  当前,网络直播已经成为“三农”博主助农的主要形式,对农产品的销售意义巨大。网络直播自诞生以来,其便利性、实时性、互动性,充分显示出网络直播在“带货”方面的竞争优势。然而,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网络直播运营人才的培养尚存在一些不足。

网络直播运营人才欠缺,导致消费者体验差

  为了提升网络直播的呈现效果,必须依靠选品、主播、场控、运营、售后等多方面人才的紧密协作,共同维护直播间环境及提供持续的服务,从而增强消费者的体验。目前,网络直播行业面临人才短缺的问题,许多助农直播间的运作模式偏向“家庭式作坊”,主要依赖博主的解说和后台运营以及打包工作,人才结构单一,专业能力不足。这导致直播间的视觉体验不佳、产品问题缺乏有效的售后服务、打包和物流发货延迟等问题频发,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体验。这些问题不仅降低了消费者对直播间的满意度,也削弱了他们对主播的信任。

优质主播队伍建设不足,直播内容同质化严重

  网络直播的过程是通过构建高效互动的场景,让消费者从情感上得到共鸣,并通过主播的专业讲解让消费者对产品情况有深入了解。优质主播不但要能够提供很好的情绪价值,调动受众情绪,还要能够提供质优价美的产品,但当前很多助农直播间都只是一味卖惨、低价、直播内容同质化严重,无论是从情感还是直播话术来看,都千篇一律。助农主播的文化内涵不足,表达能力有限、营销意识薄弱,让大多数的助农直播都无法真正触达消费者内心,产品销售表现不佳。

人才结构不均衡,导致区域网络直播发展不完善

  人才发展不均衡是很多地区都或多或少会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人才对各个产业的偏好以及地区发展情况的差异上。以南川区为例,近年来该区重点发展轻工业,吸引了大量求职者涌向这些行业,而其他产业的吸引力则相对较弱。以助农直播为例,很多助农直播都需要深入到田间地头、农户中间,其工作条件与城镇相比差距较大,这也导致很多专业人才不愿意进入这个行业。在农村地区,助农直播更多是政府主导和农户主导两种模式,专业人才的缺乏及人才结构的不均衡,导致了区域网络直播发展缓慢。

乡村振兴视角下网络直播运营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

  网络直播运营想要真正助力乡村振兴,必须依靠人才的支撑。培养短视频运营、直播运营、电商等方面的人才,完善人才培育体系,不仅有利于为消费者带来更好的直播体验,还能全方面、多维度地进行区域宣传,促进区域农业、旅游业、电商行业的发展。

深化产教融合,构建多元化的网络直播运营人才培育体系

  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众多新兴专业应运而生。南川区应根据网络直播运营的特性及人才需求,与当地的中职、高校等教育机构合作,共同开展人才培育工作。以网络直播运营为主,覆盖农业、电商、旅游等行业,培养能够满足新兴及交叉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同时,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为人才培养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服务。学校与企业可以共同开展网络直播运营培训,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校外实践等课程,以“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让理论与社会实践进行深度融合,从而增强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培育出更多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此外,构建一体化的产学研创育人机制,需要紧密融合产业实践、学术研究以及学生自主创业。相关院校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支持网络营销、电商、旅游、农业等专业领域的学生大胆地自主创业。各高校应将人才培养与区域高质量发展相结合,在专业设置与课程设计方面,结合区域产业发展情况,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这不仅有助于培养高质量人才,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进行更好的职业规划。例如,依托助农、区域旅游等背景,在旅游专业中设置网络营销、网络直播运营等课程,为本地地区提供专业服务。一方面,可以为有需求的企业输送更多人才;另一方面,学生对职业规划和未来发展有更深入的理解,加强人才与区域建设的联系,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更好地建设和服务南川区。

紧密结合市场消费需求进行人才引进与培养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助农电商和网络直播运营等领域的人才需求逐渐加大,而想要让助农真正行之有效,需要了解市场消费需求,并根据消费需求进行人才引进与培养[5]。具体而言,要结合当前阶段市场情况进行“爆款产品”及“特色产品”的打造,有辨识度的产品才能够成为区域名片。例如,南川的方竹笋、蓝莓、李子等农产品,可以通过短视频博主采摘、美食烹饪等,让消费者对这些产品有更强的消费冲动;主播还可通过区域文化内涵导入,让产品的营销更加有效。这就需要区政府和有关部门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培养与引进人才,提升主播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性。为此,南川区应构建一套包含理论知识学习、实操技能训练、案例分析与模拟演练在内的综合培训体系,可邀请行业专家、知名主播进行授课,传授直播技巧、粉丝运营、数据分析等核心技能。同时,依托当地农业合作社、电商园区等资源,设立直播实训基地,让学员在真实环境中实践,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推动校企合作,通过“订单式”培养模式,确保人才输出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

均衡人才结构,提升产业聚集度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浪潮中,重庆市南川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探索农村经济发展新模式的热土。南川区在推进网络直播运营人才培养时,首先需深入调研市场需求,特别是针对当地特色农产品的线上销售趋势,分析消费者偏好,明确直播内容、风格及营销策略的需求方向。通过数据分析,识别出具有潜力的直播细分领域,如生态农业直播、乡村旅游体验直播等,并以此为导向,制定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计划,确保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根据各地区的产业发展规划,精准识别各行业、各领域的人才需求,对关键性岗位和高质量人才进行引入与培育,通过市场调研、行业分析等方式,建立动态人才需求数据库,为人才引进与培养提供科学依据。以网络直播为例,一些策划类人才、运营类人才短缺,这就需要政府有更加精准的人才需求定位,才能够更好地对人才进行优化。同时,针对当前人才结构中存在的不平衡问题,如某些领域人才过剩而另一些领域人才短缺,应实施差异化的人才引进政策。“三农”博主和短视频博主众多,但是无法形成影响力,这就需要通过专业的运营人才帮助其进行规划和营销,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6]

  优化区域人才环境和人才培养力度,是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作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人才的发展是进步的基石。这就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从政策层面出发,强化政企协同育人机制,深化高校人才的创新培养。同时,从人才的创业、就业等方面出发,构建一套完整的人才发展体系。通过软硬件设施的共同提升,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南川区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此外,人才引进之后,还需要重视人才的成长与职业发展,通过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人才的竞争力,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支撑。网络直播运营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是南川区实现乡村振兴、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通过精准定位、系统培训、政策激励、文化赋能和生态优化,南川区将构建起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直播运营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刘茜.农产品网络直播发展问题及对策[J].辽宁农业科学,2023(02):73-75.

  [2]程颖.委员携手共奏城乡融合“协奏曲”[N].重庆政协报,2023-07-25(004).

  [3]南川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南川:走景城乡农文旅融合新路“自然遗产”变“金山银山”[J].重庆与世界,2022(06):56-59.

  [4]邱程.网络直播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现实困境及引导策略[J].决策科学,2024(03):89-96.

  [5]阳甜.乡村振兴视域下网络直播发展新路径探析[J].中国商论,2024,33(19):22-25.

  [6]杨雁.直播带货助农模式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探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4,37(01):169-170+173.

  重庆市南川区课程改革专项小课题,“中职《网络直播运营》课程智力助农教学项目的设计与实施”(课题编号:2025-ncx-142)。

  终审:魏文源

  监审:李保燕

  编校:李晓亚

  网络:吴飞飞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