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菜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摘要:通过科学的高产栽培技术,能够显著提升黄花菜的产量和品质,实现其种植效益的最大化。文章简要介绍了黄花菜种植地的选择、品种选择、定植方式、田间管理以及采收时期和方式,同时对黄花菜的常见病虫害提出针对性的防治意见,以期为黄花菜种植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黄花菜又名萱草,为百合科萱草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1]。我国黄花菜花蕾食用历史已有2700多年之久,其观为名花、用为良药、食为佳肴,与蘑菇、木耳并称为“素食三珍品”,是观赏价值、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都很高的食用花卉,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2]。黄花菜具有极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目前已有的研究表明,黄花菜含有黄酮、多酚等物质,具有抗抑郁、改善睡眠、抗衰老等作用[3-4]。
黄花菜的种植分布于全国各地,包括江苏、江西、四川、陕西、山西、甘肃、湖南等地区[5],其中又以山西大同的黄花菜品质为最佳。大同黄花是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的地方品种,于2020年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栽培历史可追溯至北魏时期(公元5世纪),现存明代《大同府志》已有种植记载,其黄花菜颜色鲜黄、花蕾紧实、肉质肥厚、油性充足、脆嫩爽口、营养丰富,乃素食上品,作为贸易商品远销海外。
种植前准备工作
品种选择
黄花菜种类繁多,根据其采收时期可分为:早、中、晚熟品种。早熟品种一般5月下旬采收,其生育期一般小于120d;中熟品种6月上旬采收,生育期在120d~150d左右;晚熟品种6月下旬采收,其生育期大于150d。一般选择抗旱性强、虫害少、分蘖快、叶片直立、花蕾黄色、花蕾产量高、干成率高、品质优良的品种栽种[6]。
选地
黄花菜自身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强,对生产地块土质要求不高,在黏土、沙质土壤上皆可生长,在山地、丘陵、平原亦可种植。土壤理化条件上应选择无重金属等的污染、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富含有机质和腐殖质、PH偏中性的土壤,地形选择上应保证排灌方便且地下水位低,平地和缓坡地带均适宜黄花菜的栽培种植。
深翻
深翻可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降低土壤中致病菌的数量,同时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抑制杂草滋生,增强黄花菜的根系活动,土壤深翻深度一般以20cm~30cm为宜[7],深翻时将土壤耙细耙平。
施足底肥
施用腐熟厩肥3000kg/666.67m2~4000kg/666.67m2、过磷酸钙50kg/666.67m2~60kg/666.67m2。腐熟厩肥能够改良土壤的营养结构,过磷酸钙则能促进黄花菜的根系发育。
播种繁殖
种苗处理
栽植前需对种苗进行形态修整,适度修剪叶片以降低移栽后作物的蒸腾作用,去除老化或枯死的根系,去除过长的肉质根,以便于后期的运输与定植,同时能够减少黄花菜植株携带杂草和致病菌的数量,保持移栽种苗的活力并为之后的生长发育建立优良的生理基础。
适期定植
黄花菜植株除生长旺期以及采收期外均可移栽,其中,又以春季和秋季为宜。因春秋两季温度对于黄花菜生长较为温和,光照温度和水肥协同效应及病虫害低发可显著提高移栽成活率,为高产栽培奠定生理基础。春季栽植以3月下旬至4月中旬为佳,在土壤解冻后春苗发芽前定植;秋季栽植通常在黄花菜花蕾采摘完成后定植,当年黄花菜的根系就能够恢复生长,来年即可产出花蕾。
为便于植物透光透风以及后期的田间管理,定植通常采取宽窄行模式,窄行间距35cm~40cm,宽行间距70cm~80cm。移栽后压实土面,将水浇透,保证种苗的水分充足。
单行穴栽法:穴距0.5m,每穴呈0.2m边长的等边三角形,每角栽一株,栽1 600穴/666.67m2,种植密度4800株/666.67m2[8]。
单行双株法:株距0.4m,每穴2株,种植密度5000株/667m2。适度增加定植密度或提升穴内植株数量能有效促进分蘖进程,进而提升黄花菜产量。因黄花菜普遍采用根状茎繁殖的特性,故定植深度控制在3cm~5cm区间为宜。过深种植会抑制分蘖,延缓盛产期到来;而浅植虽能加速分蘖进程,但会削弱植株抗倒伏能力,同时降低其抗寒性,易引发冻害风险。
田间管理
科学高效的田间管理能够有效促进黄花菜的生长发育,使黄花菜提前进入盛产期,保证黄花菜的产量和品质的提高,实现高产优质栽培。
科学合理的田间管理技术对黄花菜生长发育具有显著促进作用。通过优化水肥调控、改良栽培模式等手段可实现提前投产、稳产高产。黄花菜在不同生长阶段呈现差异化水分需求特征:营养生长期需水量较小,进入抽薹期后蒸腾作用增强,水分消耗量显著提升,至盛花期达到顶峰。该时期需保持土壤湿润度在60%~70%,可通过滴灌系统实现精准灌溉。相较于传统漫灌方式,滴灌技术可节水40%以上,且能有效调控根际微环境,抑制杂草生长,降低根腐病等土传病害发生率,同时避免土壤板结的问题。
在养分管理方面,应遵循“有机肥为基础、化肥作补充”的原则,实施全生育期分段施肥方案。基肥以腐熟有机肥3000kg/666.67m2~5 000kg/666.67m2和过磷酸钙50kg/666.67m2混合施用,促薹肥在花薹萌发初期追施高氮水溶肥,现蕾期补充磷钾复合肥,采摘期结合叶面喷施硼锌微量元素肥。通过水肥耦合技术,可显著提高肥料利用率,改善黄花菜的营养品质。
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防治在黄花菜生产栽培过程中意义重大,受病虫害影响的黄花菜不仅产量和品质下降,同时也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病虫害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控”原则,以降低其发生率。
黄花菜主要病害防治
黄花菜主要病害有锈病、叶斑病、炭疽病。
1.锈病
该病主要发生在黄花菜的采收期期间。在栽培过程中应该做好水肥管理,及时清除病叶坏叶以及杂草,最后集中烧毁或掩埋,同时,深耕土壤,降低越冬病菌数量。化学防治上可选用25%的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或40%氟硅唑乳油8000~10000倍液等药剂喷雾防治,每隔7d~10d喷一次,连续喷施2~3次。
2.叶斑病
防治过程应做到合理施肥,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可选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等药剂喷雾防治,每隔7d~10d喷一次,连续喷2~3次。
3.炭疽病
该病发病率较高,但防治简单,主要原因在于施肥不合理,氮肥施入过多,在环境湿度高的情况下会快速传播。实践中,应该以预防为主,合理控制栽植密度,保证黄花菜通风透光,做好水肥管理,避免栽培环境温湿度过高。防治初期也可喷洒75%百菌清600倍液,间隔7d~10d喷洒1次,连续喷洒3~4次来防治该病。
黄花菜主要虫害防治
黄花菜主要虫害为蚜虫和红蜘蛛。
1.蚜虫
对田间杂草、残株及时清除,以减轻蚜虫的滋生。同时,利用蚜虫对黄色的趋性,可以在田间悬挂黄色粘虫板诱杀蚜虫,也可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3%啶虫脒乳油1500~20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等药剂喷雾防治。
2.红蜘蛛
加强田间管理,合理灌溉,增加空气湿度,创造不利于红蜘蛛生长繁殖的环境。同时,也可以选择15%扫螨液进行防治。
采收
黄花菜采收期一般集中于6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成熟花蕾的花柄基部呈现轻微黄白色,且手感略有弹性。因黄花菜为无限花序,每一个花茎上会陆续长出花蕾,故而每天都要进行采摘,采摘时间宜早不宜晚,应在开花前两小时左右采摘完毕。采摘时用拇指和食指捏住花蕾基部,轻轻向上提拉,或用剪刀在花柄基部1cm~2cm处剪断,避免损伤邻近的幼蕾或叶片,影响后续的开花。
参考文献:
[1]沈美娟,李积琪,李德成.黄花菜调查研究初报[J].湖南农学院学报,1980(04):43-46.
[2]邢宝龙,曹冬梅,王斌.黄花菜种植与利用[M[.北京:气象出版社,2022.
[3]Du B J,Tang X S,Liu F,Zhang C Y,Zhao G H,Ren F Z,Leng X J.Antidepressant-like effects of the hydroalcoholic extracts of Hemerocallis citrina and its potential active components.BMC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2014,14:326-336.
[4] Liu W, Zhao Y, Sun J, Li G, Shan Y, Chen P. Study the effects of drying processes on chemical compositions in daylily flowers using flow injection mass spectrometric fingerprinting method and chemometrics. Food Res Int, 2017, 102,493-503.
[5]段九菊,宋卓琴,贾民隆,等.大同市黄花菜产业发展历程、现状及对策[J].中国种业,2021(01):17-19.
[6]王淑芬,李荣.黄花菜高产栽培技术要点[J].西北园艺,2023(11):18-20.
[7]周明,赵俊锋,刘爱勤.黄花菜高产栽培技术要点[J].种业导刊,2009(10):36-37.
[8]姚文新.山西大同黄花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工程技术,2022,42(20):70-71.
终审:魏文源
监审:李保燕
编校:李晓亚
网络:吴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