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推进乡村振兴之健康村建设研究
摘要: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确保乡村医疗卫生全面覆盖,是乡村振兴坚实的战略保障。健康乡村建设不仅关乎医疗服务的提升,更涉及到人居环境的改善、健康文化的普及以及数字医疗的创新。苏州的健康乡村建设,需要政府、社会和村民三方的共同努力,来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文章基于对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等地健康乡村建设典型地区的调研,密切联系苏州乡村实际,归纳当前苏州健康乡村的机遇及挑战,锚定苏州健康乡村亟待解决的问题,分析梳理制约苏州健康乡村建设的困境,通过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提出优化苏州健康乡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苏州推进健康乡村建设的背景及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推进健康乡村建设”这一战略目标[1]。《“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强调: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确保乡村医疗卫生全面覆盖,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战略保障[2]。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结合苏州发展实际,开展健康乡村建设研究十分必要。
文章通过在苏州吴江健康乡村建设典型地区进行调研,以太浦河村为例,选择从整体性统筹的理论视角展开研究,归纳当前苏州健康乡村的困难现状。密切联系苏州本地乡村实际情况,通过实地考察和调查问卷,依托理论结合实际的论证法,围绕如何提高苏州乡村的健康水平、促进苏州健康乡村全面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苏州市健康村现状及现实困境
健康村发展现状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村的定义,结合我国国情,将健康村定义为:具有卫生安全的物质和生活环境、良好的健康意识和生活方式、疾病得到较好的预防和控制,能在保护和促进村民健康方面可持续性开展工作的行政村[3]。目前,国内学界对健康乡村建设的研究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践性的个案研究。一是针对健康乡村的研究多从医疗卫生、健康教育、公共管理等单一的学科角度分析,缺乏综合性、交叉学科视角的研究[4-5]。二是针对健康乡村建设对策的研究,大多数仅站在政府层面提出对策建议,极少在对基层干部、村民进行访谈、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开展研究并提出可行性的对策建议。
苏州市健康村发展的现实困境
近年来,苏州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持续推进乡村建设[6]。但也存在一些现实困境。
一是村民健康卫生意识薄弱。缺乏基本的健康卫生常识,缺乏全面的健康检查,对自己身体情况(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没有准确的认识,在预防疾病、体育健身和饮食卫生安全等方面缺乏全面系统的指导。二是人居环境方面存在垃圾处理滞后和养殖业管理不善造成的局部环境污染问题。由于缺乏系统的垃圾分类知识教育,大部分村民并未形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和意识。即使成立了专门的保洁队,但由于垃圾成分复杂、量多分散、收运困难,村庄垃圾处理不及时,导致各村庄内环境卫生较差。三是农村医疗队伍建设薄弱和医疗硬件支撑力不足。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人员工资待遇较低、工作生活环境较差,一些高学历、高层次的专业医疗工作人员大都不愿意去乡村工作,出现了“引进人才难,留住更难”的现象。同时很多专业设备在投入以后就被搁置,使用率较低,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四是健康村的宣传以及卫生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缺乏大量的资金保障。同时缺乏完善的制度和技术支持。
关于苏州市健康村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
本文根植苏州吴江区农村基层,以太浦河村为例,旨在从乡村规划、建设到管理多角度体现“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实地考察的方式发放调查问卷。调查问卷针对村民对健康村的概念了解程度,村民对本村原有健康程度的满意度,需不需要推进健康村建设,健康环境满意度,健康服务满意度,健康文化宣传满意度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如图1所示为村民对推进健康村建设的需要程度(见图1)。
图1 村民对推进健康村建设的需要程度
(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苏州健康乡村建设的主要内容
健康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的逻辑思路
全面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党建政治引领作用,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找差距、补短板、强弱项、促提升,不断增强广大乡村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和推动力量,因此,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健康乡村建设的领导。
苏州健康乡村建设的基本内容
苏州健康乡村建设的核心任务包括乡村健康环境体系建设、乡村健康政策体系建设、乡村卫生服务供给体系建设、乡村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以及乡村健康行为与观念体系建设。实现高质量健康乡村建设,必须以提升健康满意度为核心指标,持续改善乡村健康环境,提高农村居民自我健康管理水平,推进健康治理体系联动创新。立足乡村实际,促进人口健康文化与传统文化、地方特色文化的有机结合,大力建设健康文化广场、健康文化墙和体育健身设施等,让村民既能休闲娱乐,也能获得健康知识和健康技能,营造出健康的人文环境,让健康元素融入村民日常生活,提高村民的卫生健康意识,提升健康知识文化水平。
苏州健康乡村建设需要的机制
一是完善资金投入机制。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专门资金支持健康乡村建设,市、区两级应根据区域内健康乡村建设的重点内容及优先次序,将所需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二是建议要充分利用医校资源,校方建立一支由专业老师、志愿者和医学生在内的科普队伍,并不断加强团队成员科普工作能力,以确保科学传播效果;由乡村组织村民群众积极参与,能学以致用,如效果满意且有需求,可与学校协商更多的资源宣传。
苏州健康乡村建设的难点
乡村数字或智慧医疗建设(需要引入数字云村平台的医疗模块)研究的难点包括:第一,乡村人口基数大,采集数据难度也大,需要解决数据隐私、标准互操作性、法规合规、技术创新稳定性等存在的问题,确保数据安全,将村民的基本信息存储在云端,以促进医疗数据的高效流通。第二,医疗数据安全和隐私需保障,抵制数据篡改,增强患者和医疗机构对数据共享的信任。第三,乡村医生和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培训需加强,医务人员的数字化医疗培训和患者的医疗云共享教育不够,医生和患者对数字化医疗的理解和接受度不高,医疗云共享的实际应用范围不广。
基于乡村振兴的苏州健康乡村建设发展对策
发挥政府导向作用,不断改善健康环境
1.人居环境整治
近年来,苏州持续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进程,逐步打造出“让城市更向往”的乡村振兴“亮眼名片”。在推进乡村环境美化与卫生整治的过程中,村里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以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和环保意识。首先,成立了专门的环境长效管护人员,负责日常的环境卫生维护,确保了社区环境的持续改善。比如开展“卫生城整治”活动,对小区的大街小巷进行了彻底的清扫;动员广大村民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及时清理和处理乱张贴、乱投放的行为;在各住宅区和公共厕所投放了老鼠药和灭虫剂,有效控制了害虫的滋生。其次,邀请防疫站的领导为居民进行健康教育培训,提升了村民的健康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比如开展垃圾分类科普指导,提升村民的环保意识;以及在植树节活动中,鼓励和引导村民参与到绿化环境中来。最后,党组织在推动垃圾分类、植树节等环保活动中都发挥了核心作用,党员们以身作则,积极参与,成为了推动环保行动的重要力量。这种“党建+”模式,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实现了党建工作与业务发展的双轮驱动。
2.人居环境降本增效,节约成本
一是通过技术手段提高管理效率。引入先进的打卡定位系统,确保保洁员准时到岗,并监控其工作轨迹。设定合理的打卡时间和地点要求,避免迟到、早退和旷工现象。定期对打卡数据进行分析,了解保洁员的工作情况和效率,为后续管理提供依据。
二是严管保洁队伍,优化人员配置。一方面制定严格的招聘和培训标准,提高保洁员的入职门槛,确保他们具备基本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定期对保洁员进行培训和考核,提高他们的工作技能和服务水平。另一方面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合理评估保洁员的工作量和工作效率,对人员进行精简和优化。引入绩效考核机制,对表现优秀的保洁员给予奖励和晋升机会。对于工作量不足或效率较低的保洁员,进行岗位调整或优化。
提升健康服务,宣扬健康文化
1.发挥医学院校优势,持续提升健康服务
以太浦河村为例,充分利用学校优良的医学类资源,开展诸如家庭护理服务指导康复治疗培训,如测血压血糖、视力普查、牙科普查预防等活动,共建健康村活动,在充分发挥学校社会服务功能的同时,不仅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赋能基层医疗、助力乡村振兴,也进一步弘扬了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优良传统。
2.拓宽健康教育途径,提高健康文化素养
以“守护健康,关爱老人”为主题,面向村中老人现场开展科普知识讲座。比如保健食品的认识和鉴别讲座,老年人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讲座,老年高血压健康管理及营养干预讲座等。在学校老师和志愿者的引导下,村民们可以学习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预防疾病,如何维护个人和家庭的卫生健康。
建立完善组织机构
推进健康乡村建设,需要资金保障、制度支持和技术支持。一是要完善资金投入机制。市、区两级应根据区域内健康乡村建设的重点内容及优先次序,将所需资金纳入财政预算。拓展筹资渠道,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出资参与健康乡村建设。二是健全监督考评机制。健全健康乡村建设目标责任制,层层细化健康乡村目标,把具体任务分解到个人,把健康乡村建设的成效与乡村基层干部的年度绩效考核挂钩。三是健全技术支持机制。市、区两级相关技术部门应对健康乡村建设中所采用的技术进行分类,“自上而下”提出技术供给清单。基层相关职能部门在推进健康乡村建设中,可以“自下而上”提出技术需求清单。通过技术供给与需求清单的对比,选择出适宜不同区域健康乡村建设的技术,为健康乡村建设更好地提供技术支持。
共建医疗卫生服务团队:由共建单位在苏州卫生类高校建立一支由专业老师、志愿者和医学生在内的科普队伍,并不断加强团队成员科普工作能力,以确保科学传播效果,进一步弘扬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优良传统,提升卫生服务质量,从而助推健康村建设,也使党建共建工作真正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由村民委员会组织村民群众积极参与,能学以致用,如效果满意且有需求,可与学校协商提供更多的资源。
通过以上实效举措可以很直观发现村民对本村原有的健康环境满意度、健康服务满意度、健康文化满意度都有显著的提升。如图2为村民对本村健康村建设后的文化满意度(见图2)。
图2 村民对本村健康村建设后的文化满意度
(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综上所述,健康乡村建设不仅关乎医疗服务的提升,更涉及到人居环境的改善、健康文化的普及以及数字医疗的创新。苏州的健康乡村建设,需要政府、社会和村民三方的共同努力,以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政府应发挥其导向作用,通过人居环境整治、降本增效等措施,不断改善乡村的健康环境;同时,提升健康服务,宣扬健康文化,发挥医学院校的优势,拓宽健康教育途径,提高村民的健康文化素养。此外,建立和完善组织机构,完善保障机制,共建医疗卫生服务团队,是推动健康乡村建设的重要措施。从中可以看到党建引领的力量,以及村民参与环境保护和健康促进活动的积极性,这些都是推动健康乡村建设的重要动力。未来,苏州市的健康乡村建设将继续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不断探索和创新,为我国其他地区的健康乡村建设工作提供“苏州经验”,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提供坚实的健康保障。
参考文献:
[1]张琳.乡村振兴视域下西藏健康乡村建设研究——以工布江达县错高乡为例[D].咸阳:西藏民族大学, 2022.
[2]李贵,胡广蓉.乡村振兴视域下推动“健康乡村”建设的问题探析与实现过程——以西部某乡镇健康乡村建设为例[J].健康中国观察,2022(04):94-96.
[3]张治立,邓丽娟.“造福妇女儿童是我一辈子的责任”[N].新疆日报(汉),2023-12-07(004).
[4]杨晓平.乡村振兴视域下中医适宜技术赋能烟台健康乡村建设模式与路径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4(01):33-35.
[5]李伟红.以健康饮食为引擎荆门“六个一”工程助力乡村振兴[J].健康中国观察,2024(04):85-87.
[6]王志斌,王晓路,苏小娟,等.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助力共同富裕的苏州经验[J].江苏农村经济,2024(02):18-20.
2024年度苏州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应用对策类)“苏州推进乡村振兴之健康村建设研究”(项目编号:Y2024LX088)。
终审:魏文源
监审:罗学茹
编校:董卫娟
网络:吴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