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三生融合”理念下 特色小城镇规划建设策略研究

时间:2025-04-11 13:37:53来源:西南民族大学 文字:范新元

  摘要:加强特色小城镇规划建设,是实现我国城镇化水平提质增效的关键任务之一。“三生融合”理念在特色小城镇规划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基于“三生融合”理念,结合我国特色小城镇规划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川主寺镇作为案例进行分析,从产业、文化、生态三个方面,提出特色小城镇规划建设多项优化策略,旨在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进一步推动特色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问题的提出

  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推进小城镇建设,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与综合效能尤为重要。“三生融合”概念最早源于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到的“增强生产空间的集约度、改善生活空间的舒适度、提高生态空间的宜人度”[1]。党的十九大以来,促进城镇化建设,实现城镇化水平提质增效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建设任务之一[2]。2017年12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四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特色小城镇的概念:特色小城镇是具有明确的产业、环境、交通、文化、历史等特色资源、有明显的发展潜力,且有一定人口、经济、空间规模的现行行政区划内的建制镇[3]。作为我国城镇化的主要推动力量,特色小城镇在加速发展阶段面临诸多挑战,如产业、特色及政策等核心问题。由此看来,“三生融合”已成为贯穿于特色小城镇规划建设全过程的重要理念。相较于特色小镇,特色小城镇主要针对我国中部较发达或西部欠发达地区,这些地区大部分小城镇缺乏产业支撑或产业体系单一零散,同时面临生态破坏严重,人口大量外流等问题。当前这些地区急需一批有特色、成规模的小城镇解决“三生融合”问题,为区域小城镇建设起到模范带头作用[4]。基于此,在“三生融合”理念指导下,以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川主寺镇为具体案例,深入分析其存在的“三生问题”,并构建特色小城镇规划建设策略,可对全国特色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特色小城镇规划建设中的现实挑战

  特色小城镇凭借其特色资源,成为展示地方文化和经济特色的窗口,然而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存在一些普适性困境。

产业发展滞后

  特色小城镇规划建设中面临产业发展滞后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自产自销能力有限且缺乏完善的物流体系。产品质量难以得到有效控制,且供应链不稳定,增加了产业运营的风险。部分优质产品无法有效地进入市场,限制了产业发展潜力。第二,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龙头企业能够引领产业集群发展,促进资源整合和技术创新。由于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技术创新驱动力明显不足,许多企业只能停留在低水平的重复生产上,利用效率低,无法形成产业协同效应,从而难以在市场中脱颖而出。第三,尽管在文旅融合和农旅融合方面,这些小城镇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商业化进程的加速也导致文化原真性受到威胁,削弱了特色小城镇原有的吸引力,制约了其长期发展潜力,造成产业发展滞后的局面。

人文特色不足

  特色小城镇规划建设过程中缺乏人文特色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缺乏对本土文化系统性和深入性的研究。小城镇在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往往未能充分融入其独有的历史文化元素,导致建筑风格、街道布局乃至整体景观风貌趋于同质化,难以形成鲜明的地域特色和辨识度。第二,缺乏有效的文化保护措施与传承机制,许多文化遗产面临消失的风险。传统的手工艺、民俗活动、民间艺术等没有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发展,导致技艺失传、文化断层。第三,快速城镇化与现代化进程中价值导向的偏差。在追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部分小城镇过度关注即时经济效益,忽视了本土历史记忆、民族文化及民俗风情的保护与传承。这种急功近利的发展模式,使得小城镇在快速发展中逐渐剥离其深厚的文化根基与特色标签。

生态环境受损

  特色小城镇规划建设中导致生态危机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相关规划不健全与区域联动缺失。在特色小城镇的建设过程中,规划的制定只注重与城镇化总体规划的衔接,没有充分考虑其与主体功能区、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的有机融合,忽视了所在区域的环境承载力以及与周边区域的协调发展。第二,招商引资门槛低,商业开发过度。在吸引外来投资的过程中,特色小城镇缺乏对相关产业及企业的严格筛选。这导致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入驻,从而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例如,一些企业未经严格环保审核即入驻小镇,给当地河流带来严重污染。第三,环保意识薄弱与环保资金投入不足。部分特色小城镇只关注经济发展指标,在规划建设和政策制定过程中缺乏对环保因素的充分考量。一些地方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城镇发展速度,尤其是污水处理、垃圾收集等环保设施的建设与维护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阿坝州松潘县川主寺镇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川主寺镇基本概况

  川主寺镇,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城北部,距县城17公里,距省府351公里,是多民族聚居地[5],西出若尔盖、北上九寨沟、东达绵阳、南抵松潘,九寨黄龙机场坐落于镇区。川主寺镇是松潘通往九寨沟、黄龙风景区和川西北大草原的必经之地,作为川西北众多风景名胜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四条旅游干线的十字交汇点,被誉为“高原明珠,度假天堂”[6]。作为《阿坝州州域城镇体系规划》确定的“东北部旅游经济区”,川主寺镇是九环沿线上的重要城镇和全州旅游服务及空港物流中心,也是重要的旅游航空口岸及旅游服务基地。2023年3月,笔者单位赴川主寺镇开展系列调研活动,所参考的相关资料数据大多为实地调研和查阅政府官网公开数据及相关文献所得,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川主寺镇发展现状

  1.生产基础

  川主寺镇的生产基础主要依托农业、畜牧业和旅游业。农业以种植高原特色农作物为主,如青稞、小麦、马铃薯等,并积极推进高原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充分利用高原地区独特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高原特色果蔬产业。凭借高海拔与优越生态条件,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率低,绿色安全,且富含营养,展现了其独特的生产优势。畜牧业则以牦牛、藏羊等高原特色畜种为主。这些特色农牧业产品在满足当地居民生活需求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市场前景。川主寺镇位于九寨沟与黄龙两大世界自然遗产之间,旅游业以承接“九寨沟—黄龙”经典旅游线路上的团体游客短期观光服务为主,辅以地方特色餐饮体验与购物消费等。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作为全国极其少有的景镇一体化示范乡镇,川主寺镇的旅游接待能力不断提升,旅游收入成为当地居民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

  2.生活文化

  川主寺镇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小镇,在这里各民族文化交融共生,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当地居民保留着传统的生活习惯和节庆活动,如藏历新年、羌族火把节等。2020年9月,依托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红军长征纪念碑的红色文化、成都平原岷江的江源文化及茶马古道的马帮文化等,川主寺镇被授予“四川省文化旅游特色小镇”。在建筑风格上,因其气候特点以冬季漫长且寒冷干燥,昼夜温差大为主,川主寺镇传统民居具有浓厚的高原特色,采用石木结构,达到了保暖、防风等效果。当地的民间艺术也十分丰富,如唐卡、刺绣、陶艺等,这些民间艺术作品体现了当地居民的智慧和技艺。

  3.生态本底

  川主寺镇地处岷山山脉中段,青藏高原东南缘,为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过渡地带,是岷江流经的重要地区之一,属寒温季风气候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这里的空气清新、水质优良、森林覆盖率高,是避暑胜地。川主寺镇境内地下矿藏主要有金、锡、锰、大理石、花岗石等。该镇拥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如珍稀动物黑颈鹤、牛羚、岩羊等,以及多种珍稀植物,盛产冬虫夏草、雪莲、川贝母等名贵中药。其自然景观十分壮观,包括雪山、峡谷、瀑布等,这些自然景观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川主寺镇存在的“三生问题”

  1.生产问题

  川主寺镇的生产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失衡、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等方面。第二产业发展相较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比较滞后,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农业和畜牧业仍以传统方式为主,缺乏科技支撑和品牌建设,导致产品竞争力不足。旅游业的发展也存在着同质化竞争、缺乏创新等问题,亟待开发具有核心吸引力的旅游产品。

  2.生活问题

  川主寺镇依山沿江,境内地质地貌复杂,主要自然灾害有冰雹、山体滑坡、泥石流等。镇内及周边未开发区域较多,一些地方位置偏僻,道路交通条件和通讯条件较差。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相对滞后,公服设施和文旅服务体系有待完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川主寺镇面临着人口流失、老龄化加剧等社会问题。

  3.生态问题

  川主寺镇的生态环境面临日益加剧的压力。一些旅游景区的过度开发和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导致当地自然景观的原始风貌遭受破坏,生态平衡受到威胁。畜牧业的发展也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过度放牧导致草原植被退化、土壤侵蚀加剧、草原荒漠化问题严重,进而削弱了草原的生态服务功能,如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净化空气、固碳释氧、维护生物多样性等。

基于“三生融合”理念构建川主寺镇规划建设策略

产业融合,创新驱动

  川主寺镇应积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将第一、二、三产业有机结合,形成互补共生、协同增效的产业生态。通过实施税收减免、财政激励等相关政策,培育并扶持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升产品附加值,有效延伸产业链。同时,强化区域间的协同合作与交流,构建完善的产业生态体系,科学规划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空间结构。基于文化艺术、自然风光、农耕体验等元素,创新设计多元化的旅游产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线路,进而提升川主寺镇的品牌知名度、市场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作为文旅特色小城镇,川主寺镇应在“数智时代”背景下向“智慧化”旅游转型,借助互联网、大数据挖掘技术等,构建智慧旅游平台,优化智慧管理,通过信息化手段,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智慧化文旅特色小城镇[7]

文化传承,凸显特色

  川主寺镇应注重保护和挖掘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将民族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相结合,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品牌,促进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在城镇景观空间和公共空间设计上,保持建筑整体风格和谐统一,注重视觉标识设计。通过建造民族文化博物馆、打造滨水风情街、开设特色民宿客栈和手工艺品工作坊等,展示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结合当地的民族文化、红色文化、江源文化以及马帮文化,规划设计出沿岷江河畔的慢行游览线路,以及连接松潘县城与川主寺镇的骑行体验线路等。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旅游产品的多样性,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目的地,还会为游客提供亲近自然、体验地方文化的独特视角,进一步完善文旅服务体系。此外,还可以通过文艺创作、影视制作等方式,推出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精准对接游客和市场的多元化需求。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川主寺镇应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推动绿色发展。为避免特色小城镇建设中出现的生态危机,需要从规划设计、产业布局、生活营造等方面入手,加强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居民等多方合作,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机制,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制定并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加大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监管力度和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积极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推广科学养殖模式,实施轮牧、休牧等管理措施,促进草原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推广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推广低碳生活理念,倡导绿色出行、节能减排、垃圾分类等环保行为。通过生态旅游和科普教育等方式,提高游客和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

  特色小城镇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许多挑战,如产业发展滞后、人文特色不足、生态环境受损等。在“三生融合”理念指导下,结合特色小城镇规划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川主寺镇作为案例,从产业、文化、生态三个方面,提出特色小城镇规划建设的多项优化策略,旨在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进一步推动特色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在“三生融合”理念的应用研究方面仍存在不足之处,并且鉴于特色小城镇规划建设问题的复杂性,相关领域的后续研究可采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以期提供更全面的视角、更深入的理解和更有效的实践指导策略。

  参考文献

  [1]黄佳.三生融合视角下乡村振兴策略探析——以咸祥镇芦浦村为例[J].建筑与文化,2020(06):234-235.

  [2]刘阿丽,李忠斌.价值链视角下民族地区特色小城镇核心竞争力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23,51(10):214-217+223.

  [3]马程.南通特色小城镇空间形态类型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9.

  [4]陈磊,曹小练,晋天智.基于“三生融合”的山西省大同市古店特色小城镇规划设计策略研究[C]//江西师范大学城市建设学院,《规划师》杂志社.小城镇,大梦想——中国特色小(城)镇规划理论与实践.桂林:漓江出版社有限公司,2018:8.

  [5]陈卯轩,管艳萍.西部民族地区法制政府建设的基层实践——以四川松潘川主寺镇“法治示范镇”工程为例[J].民族学刊,2020,11(04):32-42+125-126.

  [6]张江峰.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研究[D].成都:西南民族大学,2020.

  [7]刘阿丽,李忠斌.民族地区文旅特色小城镇建设动力机制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4,37(02):45-50.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阿坝州汶川县城市韧性评价及其提升策略研究”(项目编号为2023SYJSCX45);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中心项目“数字治理赋能四川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为SHZLQN2401)。

  终审:魏文源

  监审:王文娟

  编校:罗学茹

  网络:吴飞飞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