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传承红旗渠精神 赋能乡村振兴

时间:2025-04-11 13:33:00来源:安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文字:佘俊朋

  摘要:红旗渠精神是20世纪60年代林州人民在修建红旗渠时孕育而生的,承载着林州人民敢于战天斗地、不服输不认输的精神。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笔者通过连续两年“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实地调研、交流访谈等方式走入乡村,充分认识到了红旗渠精神对于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极大的引领和实践意义。文章通过结合实际案例,探讨红旗渠精神在乡村振兴中的传播路径及产生的影响。

红旗渠精神内涵

  红旗渠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20世纪60年代林州人民在修建红旗渠时孕育而生的,它以独立自主为立足点,以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为核心,以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为导向,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坚韧的优良传统以及当代中国人的理想信念和不懈追求。它记载了林州人民艰苦奋斗、敢于拼搏的英勇斗争精神,更是承载了无数先辈们的殷切希望和林州人民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斗争精神,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不仅是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环境的产物,也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财富。

乡村振兴现状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其涵盖了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五个方面,旨在促进乡村的全面发展。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我国乡村在产业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基础设施与公共建设质量提升、生态环境保护与文化传承、人才振兴与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都得到了深入发展。现如今,乡村振兴工作虽然取得了较为显著成效,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仍有部分地区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人才流失严重、文化产业发展等问题。因此,青年学子应勇敢地担当起时代的重任,贡献自身的青春力量。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为今后“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我国全面推进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极大地助力了乡村文化振兴。

  以林州市东岗镇大井村为例,置身村中,一幅幅以“河南豫剧文化”“红旗渠精神”“甲骨文文明”“三农丰收”为主题的墙绘作品展现在我们面前,使我们明显地感觉到该地的乡村文化气息浓厚及该地居民的纯真质朴(见图1)。在具体实践中,安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的师生认真听取当地居民建议,着眼于发挥专业优势,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一系列活动,开展党的知识我来讲、红旗渠精神代代传、美育文化进校园、墙绘志愿服务等活动,致力于帮扶村落提升自身人居环境,更是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与青年工作重要讲话精神的生动实践。

图1 三下乡社会实践“青春行动,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队作品(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红旗渠精神在乡村振兴中的传播路径

红旗渠精神在中小学学校教育中的传播

  1.在中学教育中的传播路径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加强青少年精神层面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红旗渠精神融入学校教育体系的案例比比皆是,通过学校教育、文化活动等形式,能够增强中小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认同。红旗渠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伟大的财富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时代价值,而发展和创新是对红旗渠精神的最好继承和保护。红旗渠精神在中小学学校教育中的传播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以“文化宣传”教育活动为例,笔者日前赴安阳市第九中学进行红旗渠精神宣传教育活动,为使学生们进一步增强对中华优秀文化和红旗渠精神的理解,课堂中播放了以红旗渠精神为主线、以皮影戏为支撑的“红旗渠皮影”动画视频,视频不仅表现了皮影艺术独具特色的造型艺术,同时,视频中林州方言的语言形式也具有浓厚的地方气息。通过观看视频,学生们学习了20世纪60年代林州人民艰苦奋斗、敢于拼搏的英勇斗争精神;同时,也启发学生们不断继承与发扬红旗渠精神,并像我们的祖辈一样继续秉持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即使未来的道路“气候严寒酷暑”,亦要有“顶风冒雨”学会克服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的决心(见图2)。

图2 笔者赴安阳市第九中学传播红旗渠精神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2.在小学教育中的传播路径

  红旗渠精神也贯彻了小学教育发展的全过程。据了解,安阳市银杏小学立足本土文化优势,强调将红旗渠精神通过美术摄影、文学作品融入课堂,不仅激发学生在文学艺术创作中对红旗渠精神传承的创作思路,更使红旗渠精神在学生心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由此可见,红旗渠精神在中小学学校教育中是融会贯通、贯穿始终的。

红旗渠精神在乡村文化中的传播

  每每进入林州的红旗大道,映入眼帘的就是随处可见的精神“熏陶”,林州人民称:“它是人民的幸福之路”,而笔者还认为它是前辈们用汗水走出来的大路,是夫妻共同劳作、是父子接力、是兄弟并肩,更是无数个平凡而又伟大的故事,照亮了那段艰苦奋斗的岁月,也为后人照亮了来时的路。

  笔者认为,红旗渠精神也是一种“魂”。在初次走访调研中,我们伴着小雨,在林州市东岗镇西卢寨村村党支部书记的带领下观摩了红旗渠十大工程(见图3),更了解了何为无调节河流自流引水式渠首枢纽工程。这一举世瞩目的水利工程,不仅以其雄伟壮观的景象和深远的社会影响成为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生动体现,同时也孕育了独特的地域特色文化,生动地展现了红旗渠建设的艰辛历程。进入村镇中,随处可见的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标识,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乡村文化教育中,一些高校的宣讲队、文化团根据不同条件进入不同乡村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教育活动。以笔者自身经历为例,在文化传播教育中,笔者曾遇到该校“红旗渠精神我来讲”宣讲队成员,在深入了解后认识到现如今的文化宣讲队不仅仅是运用言语激情的宣讲,更是要将传统思政课从教室的书本上解放出来,让红旗渠精神真正“行走”起来,走入百姓心间。同时,他们善于利用专业基础知识结合专业特长走入乡村,让红旗渠精神通过绘本的形式,与孩子们进行填色创作,并适时引入与之相关的红旗渠小故事,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更愿意去了解红旗渠背后的故事与精神,真正做到让乡村居民零距离感受伟大的红旗渠精神,这也是在乡村文化中宣扬红旗渠精神的一种不错的表现形式。

图3 笔者实地调研红旗渠十大工程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红旗渠精神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应用传播

  以“青春行动,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队在安阳市林州市东岗镇西卢寨村墙绘作品为例,笔者在起初设计该作品之时,着眼于如何将作品通过红旗渠精神与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有效衔接,经过与团队成员多次会议研讨、设计草图,结合西卢寨村村党支部书记提议,最终决定将红旗渠精神与非遗文化剪纸进行有效衔接,创作出作品《剪艺红旗渠》(见图4)。

  在创作《剪艺红旗渠》时,笔者以力求写实的艺术表现形式,深层次发掘并展现出在那个饥寒交迫的年代修渠时林州人们的真实生活状态:住悬崖、凿峭壁、睡石头,人如壁虎一样在崖壁上打钢钎、凿炮眼,悬于半山腰干活。因此,捕捉修渠人民的面部表情、身体姿态、工具器械等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中,在色彩方面要鲜艳明亮、夺目,采用中国红为主色,白底为辅助色,具有鲜明的对比效果。一方面,因为作品《剪艺红旗渠》所处位置位于西卢寨村村口,是一村的“门面”,能体现出当地人民对于红旗渠精神的憧憬之意;另一方面,笔者自身更深受红旗渠精神的熏陶,被林州人民那种敢于战天斗地、不服输、不认输的精神所震撼,立志要继承和发扬这种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像我们的祖辈一样,把青春的汗水挥洒在祖国的大地之上。通过不断努力,团队不仅先后被河南共青团等多家媒体报道,还让各地人民都感受到红旗渠精神的深厚内涵。

  联想到现如今的我们,我们也必须意识到红旗渠精神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应用传播的重要性。同时,我们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对红旗渠的保护工作,让今后更多人民能够学习和继承我们的红旗渠精神,勇担时代的大任,不负历史的嘱托。

图4 笔者赴安阳市林州市西卢寨村绘制墙绘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红旗渠精神对乡村振兴产生的影响

  在红旗渠精神的指引下,有无数这样的人在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吃苦耐劳中前进。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人,我们的国家和社会才能日益富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不仅激发了那个年代林州人民“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敢于直面困难的勇气,在新时代,也助力了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财富。

  红旗渠精神在乡村振兴中的传播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深入人心的。它不仅在中小学学校教育、乡村文化、美丽乡村建设中告诉我们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在对青年学子的培养中更有旗帜导向性的作用,引导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为之奋斗,像我们的祖辈一样,肩扛时代的大梁,未来更好地投身乡村发展建设,在乡村振兴中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2024年安阳师范学院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红旗渠铁姑娘突击队》方言快板皮影创作”(项目编号:202410479047)。

  终审:魏文源

  监审:李保燕

  编校:李晓亚

  网络:吴飞飞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