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盘活红色文化 赋能乡村振兴

时间:2025-04-11 11:43:27来源:广西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文字:陈秋伶

  摘要: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独有的宝贵资源,对于乡村振兴和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它在激发农村经济活力、加强社区内部凝聚力、保护乡土传统文化以及提升农民整体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为了进一步释放红色文化的潜力,文章详细解析了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面临的现实挑战,重点给出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策略,以及能够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推动乡村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进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乡村地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将其转化为推动乡村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的强大动力,成为亟待探讨的重要课题。然而,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乡村的红色文化资源面临着被遗忘、被淡化的风险。因此,挖掘和传承红色文化,不仅有助于保护乡村文化遗产,还能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红色精神激发乡村经济活力

  红色精神,即革命精神,是无数革命先烈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铸就的宝贵财富。在乡村振兴推进过程中,红色精神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激励作用。通过挖掘和传承红色资源,可以激发乡村居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推动他们积极投身经济建设。例如,通过红色旅游的开发,可以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不仅带动了当地交通、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还促进了农产品的销售,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同时,红色精神的传承还激发了乡村居民的创业热情,乡村居民利用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增强社区凝聚力与优化社会风气

  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有助于增强乡村的凝聚力。在红色文化的熏陶下,乡村居民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他们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共同维护社区的和谐稳定。同时,红色文化还倡导了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发扬人们诚实守信、勤劳致富、尊老爱幼等优秀品质。这些优秀品质的传承和弘扬,不仅提升了乡村居民的道德水平,还优化了乡村的社会环境,为乡村振兴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保护传统文化与提升农民文化素质

  在乡村振兴推进过程中,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还有助于保护传统文化和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红色文化本身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挖掘和传承红色文化,可以带动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让乡村居民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和历史传承。同时,红色文化的传承还促进了农民文化素质的提升。在红色文化的熏陶下,农民更加注重自我修养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他们积极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这不仅有助于农民的个人成长和发展,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现实挑战

认识不足和价值观差异

  认识不足是制约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一大难题。在一些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乡村地区,由于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乡村居民接触和学习红色文化的机会有限[1]。这些地区的教育基础设施相对不完善,缺乏专业的红色文化教育课程和教师,导致乡村居民对红色文化的了解仅停留在表面,如革命故事、英雄事迹等,而对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价值、精神内涵和时代意义缺乏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具体来说,乡村居民可能不清楚红色文化在塑造民族精神和激发爱国情怀方面的重要作用,也不明白它对于培养乡村居民团结合作、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以及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的重要性。这种认识的不足,使得红色文化在乡村地区的推广和传承受到很大的限制,难以发挥出其在乡村振兴中的应有效应。价值观差异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外来文化的涌入,乡村地区的价值观念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化。一些乡村居民可能更加注重追求物质享受和个人价值的实现,而对于红色文化所倡导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价值观则持保守态度。这种价值观的差异,一方面会导致部分乡村居民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降低,不愿意主动了解和传承红色文化;另一方面,也使得部分乡村居民对乡村振兴的整体进程产生负面情绪。他们更加关注个人利益的得失,而忽略乡村整体的发展和利益,这不利于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持续发展。

资源配置和利用不均衡

  一是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因地域受限。中国的红色文化资源主要集中在革命老区,这些地区大多位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带。这些地区虽然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深厚的革命历史底蕴,但由于地处偏远,往往面临着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这就导致了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并不能直接转化为经济优势,反而由于缺乏必要的经济支撑而难以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这些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往往只能作为静态的展览或纪念,未能充分融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形成有效的产业链和经济效益。二是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均衡。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产业链,如红色旅游、红色文化创意产业等,这些产业不仅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也提升了红色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然而,在其他地区,特别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红色文化的传播仍然依赖于传统的方式,如书籍、报刊、展览等,这些方式虽然具有一定的宣传效果,但缺乏创新和活力,难以吸引年轻一代的参与和关注,使得一些地区的红色文化未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2]。三是资金投入不足。由于地方财政的紧张状况以及投资渠道的局限性,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往往受到限制。资金投入不足不仅阻碍了基础设施的完善,也限制了红色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多元推广。因此,如何有效配置和利用资源,尤其是解决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成为当前推进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关键。

传承机制不健全

  在红色文化的传承过程中,缺乏有效的长期规划和管理机制。这导致了红色文化的传承往往只停留在表面、形式化的层次上,而没有深入挖掘和传承其内在的精神内涵和历史价值。缺乏长期规划和管理,使得红色文化的传承工作难以形成持续性和系统性,影响了其传承效果。此外,在一些地区,红色文化的传承主要依赖于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推动,而缺乏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这导致了红色文化的传承缺乏多元化和活力,难以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和影响力。同时,传承方式也往往停留在传统的展览、讲解等形式上,缺乏创新和互动性,难以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和参与。此外,红色文化传承的保障机制也不完善。缺乏相应的资金、人才和技术支持,使得红色文化的传承工作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和推进。资金不足导致一些重要的红色文化项目无法实施,人才缺乏使得传承工作难以得到专业的指导和支持,技术落后则限制了传承方式和手段的创新和发展。

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缩小认识差距,引导价值观建设

  为促进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可以深入借鉴湖南省益阳市南县乌嘴乡罗文村的实践经验。该地区通过精心规划和建设红色教育基地,为农民提供了一个身临其境的学习红色文化的平台。这些教育基地不仅展示了丰富的红色历史文物和资料,还通过模拟历史场景、开展互动体验活动等方式,让农民能够亲身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农民通过参观学习,不仅加深了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还激发了他们投身乡村振兴的热情和动力。在益阳市南县乌嘴乡罗文村,红色文化的传承不仅仅局限于教育基地,还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融入农民的日常生活。其中,红色电影进农村活动深受农民喜爱。这些电影以生动的画面和感人的故事,让农民在享受电影艺术的同时,也能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这种直观、易于接受的方式,使红色文化在农民心中生根发芽,提升了他们的文化素质,也优化了乡村的社会风气[3]。除了湖南省益阳市南县乌嘴乡罗文村地区的实践经验外,浙江省一些地区在引导价值观建设方面的做法也值得借鉴。这些地区通过开展“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等活动,将红色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传播给农民。在这些讲习所中,专家学者、基层干部和优秀农民代表通过讲座、讨论、分享等方式,向农民阐述了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优化资源分配,实现协调发展

  针对资源因地域受限的问题,应加大对偏远革命老区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改善基础设施,提高交通便捷性,为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良好条件,同时鼓励跨地区合作,通过资源共享、产业联动等方式,实现红色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针对资源开发利用不均衡的问题,应创新红色文化的传播方式,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拓宽红色文化的传播渠道,提高传播效率,同时推动红色文化与当地特色产业的融合,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产品,提升红色文化的附加值和竞争力。针对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应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通过政策引导、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企业、社会组织等投资红色文化产业,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同时加强项目监管和评估,确保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完善传承机制,强化教育引导

  需要制定明确的传承目标和规划。这包括确定传承的内容、方式和时间节点,确保传承工作的有序进行。同时,还应该注重培养传承人,通过选拔和培养一批具有红色文化传承热情和能力的专业人才,为传承工作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强化教育引导是完善传承机制的重要手段。应该将红色文化教育纳入乡村教育体系,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向农民特别是青少年传授红色文化的核心价值和精神内涵[4]。同时,还可以通过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教育活动,如红色文化讲座、红色故事会等,激发农民对红色文化的兴趣和热情,引导他们积极投身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中。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传承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因此,需要探索新的传承方式,如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将红色文化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公众。同时,还可以将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等相结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旅游项目,为传承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建立保护机制,抵抗市场化冲击

  在当今快速市场化的社会背景下,文化的多样性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守护乡村地区中独特的红色文化,迫切需要建立有效的保护机制,这包括政策制定、法规约束、资金投入、人才培养以及社会参与等多方面的综合措施。政府应出台具体政策,明确红色文化的保护范围和原则,并辅以相关法规来确保其规范性和可持续性[5]。同时,加大资金投入,用于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展示和传承,并注重培养专业人才以提升保护工作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此外,乡村地区应坚定文化自信,自觉抵制市场化带来的文化同质化、低质化倾向,通过创新传承方式和手段,增强红色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红色文化作为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不仅承载着党的光辉历程和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更是乡村社区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提升乡村居民的文化自觉和自信、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广西全州县为例,当地政府通过一系列保护和传承机制,成功地将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相结合,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为红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将赋予红色文化更为广阔的应用场景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必将在促进乡村经济繁荣、社会和谐与文化振兴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通过科学规划、系统实施和多元参与,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将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庞雪.红色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的多维价值与路径优化——以河北省承德市为例[J].农村·农业·农民(A版), 2024 (03): 59-61.

  [2]李稻贤,乔秀花.村庄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问题及实践路径[J].西部财会, 2024(02): 54-56.

  [3]陈永典,于丽娜.红色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以大别山地区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43(12):192-197+212.

  [4]李雨坤.现状与未来:乡村振兴视阈下数智赋能红色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路径探析——以重庆市为例[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3,28 (S1):36-39.

  [5]孙于麟.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3,34(10):128-131.

  广西外国语学院2023年校级科研课题“新发展阶段广西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为2023XJ33)。

  终审:魏文源

  监审:李晓亚

  编校:董卫娟

  网络:吴飞飞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